典型意象意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意象意境
第一篇:典型意象意境
文学典型的涵义
典型形象:作家创造的既有鲜明的独创性又广泛深刻地概括了一定社会现象,揭示了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学形象.文学典型具有广泛深刻概括性, 鲜明独特的个别性, 还有个别性与概括性有机结合.文学意境的涵义
文学意境:文学作品中由对文学意象(审美物象)的具体描写及其所暗示的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和含蓄蕴藉的丰富情思所构成艺术境界,是由特定审美物象规范指引而形成的能够诱发想象和思索艺术境界.文学意境特征:’’虚实结合’’、’’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文学意象的涵义
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结合.文艺学、美学意象有两涵义:审美心象与审美物象
审美心象:定墨(物化)前作家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形象
审美物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富有审美意蕴的物象
文学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作为审美心象的意象具有模糊性,作审美物象的意象具有寓意象征性.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而意象跟典型的关系是,意象是艺术的典型,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
“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典型,意境,意象三者之间有着深刻的相通: 第一,都是心灵化的产物,本质上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第二,都想尽量地为人们开拓广阔的审美想像的思维空间,意境以造景高远为追求,典型以“形象大于思维”为上乘,象征意象以求解不尽、寓意迭出为旨归,都力图以形式的新颖、意蕴的丰厚引起读者无穷的审美联想。

第三,在审美本质上,最后都趋向“真”。

任何艺术都是现实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直接的或间接的反映的产物。

典型追求历史意蕴的真,意境追求情感表达的真,象征意象强调哲理的真,三者只是侧重点不同。

总之,由于三种艺术形象的差异性形成了它们的相对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又构成了它们的互补性,共同构成人类理想的艺术至境,统辖着人类的艺术王国。

第二篇:意象意境教案
诗歌鉴赏之
-------意象与意境
教学目标
1、理解意象、意境的内涵。

2、弄懂意象、意境的关系。

3、重点是掌握诗词鉴赏中的意象、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这些形
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分析:
先想到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再想到:啼鸟:欢快的气氛风雨:无情的风雨落花:实让人惋惜
总结: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这就是意象。

从刚才的诗歌中,可以归纳两点:
1、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

2、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

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

要由“落花”产生“让人惋惜”的联想,首先,读者要有一定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明显的语言暗示(“知多少”)。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人物、事物、画面。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大风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悲愁梅花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美人神女
灵修
国君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思乡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
音信、书信白雪玉壶
冰心
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闪亮的星星,意境就是茫茫夜空;
如果意象是天河,意境就是荡漾着天河波光和水声的无限苍穹。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
情思
意境=意象
氛围
三、什么是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

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

“就是说,是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是依赖有形的意象而存在的。

“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的意境应该是包括了落叶的意象及其四周弥漫的秋意的“实与虚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下面我们来举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五、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六、走进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广东卷)
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七、总结方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同学们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六、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七、趁热打铁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八、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⑴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
人家、庭院等景物。

第三篇:意境意象型习题
诗歌鉴赏专题学习
意象意境篇【学习要点】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3了解考查模式,弄清景物形象命题指向
4掌握答题步骤,归纳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取得答题的最佳效益。

【知识铺垫】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卢纶《送李端》
(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
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范例剖析】赏析意象与意境:
【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
氛围:
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
氛围:
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例2】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创造出怎样的意境?
答:诗人借助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创造出孤独、凄凉、绝去尘俗的意境。

但是诗人的心态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小练习1】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意象:
意境:
【小练习2】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
意境:
【小练习3】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意象:
意境:
情感:
【考查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起到了什么样的的效果?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清选择角度,简要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要忠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

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华美壮丽、清新自然等。

3.把握意象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规范格式:该诗抓住(采用)……(意象列举)等意象,给我们描绘了……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从而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答题示例】【示例1】绝句二首(其一)杜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小练习4】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意象意境篇】答案
【小练习1】李白《子夜吴歌》:
意象: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

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

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小练习2】《秋思》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

意境: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诗中的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一系列感情色彩强烈的形容词,营造出的是萧索的风景、疲顿的旅途这样色调暗淡冷寂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气氛,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对表现作者天涯孤旅的情思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小练习3】《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创造出开阔悠远的意境。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小练习4】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

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鉴赏材料】长期的创作实践,各种景、物有了固定的含义特征和感情寄托,这就形成了意象。

常见的意象的分类如下:1.自然景象类:“月”思乡念亲离愁别恨寂寞思归,“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西风、烟、霜”哀怨惆
怅,凄苦苍凉,“冰雪”坚贞的心志高尚的品格,“浮云”漂泊的游子。

2.植物类:“杨柳”怨别怀远,“落红”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松、菊”高洁、坚强之志,"竹"高雅虚心自持气节,“莲”同“怜”,爱情,“梧桐”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丁香” 愁思情结,“红豆”相思。

3.动物类:“鸦、杜鹃、子规、猿“衰亡凄楚哀怨,“蝉”凄凉高洁,“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
相思相爱离愁孤寂。

4.社会意象:“舟、湖、长亭、桥、镜、灯”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愁苦伤感。

“登高、凭栏”相思报国壮志难酬。

“吹笛、吹箫、吹笙”别离相思孤寂。

“饮酒”豪情悲愁苦闷郁闷。

“折柳”惜别怀远思乡。

“捣衣”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详解“月”的意象】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

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

景色自在人心中!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同的吟月诗词。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

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

通读全诗,我们
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

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

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

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

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

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相分离了。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