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卷+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
1.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

下列食物富含蛋白质的是()
A.鸡蛋
B.白菜
C.大米
D.苹果
【答案】A
【解析】解:A、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A正确。

B、白菜中富含维生素,故B错误。

C、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C错误。

D、苹果中富含维生素,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加入石灰石
C.加入稀盐酸
D.收集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仪器连接好后,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握住试管,观察是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来,故B 错误;
C、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试管稍微倾斜,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正确,故C正确;
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管要接近集气瓶的底部,故D正确。

故选:B。

A、根据“一放、二握、三冒泡”进行分析;
B、根据“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
C、根据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试管稍微倾斜,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进行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的规范,注意理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仪器连接好后,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握住试管,观察是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

3.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B.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
C.空气中的氧气极易溶于水
D.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最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性质和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解答】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具有广泛的用途,故A正确;
B、空气中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故B正确;
C、氧气不易溶于水,若极易溶于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会很低,故C错误;
D、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最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故D正确。

故选:C。

4.金银花作为一种中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有效成分之一是绿原酸(C16H18O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绿原酸属于有机物
B.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绿原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1个绿原酸分子含有9个氧分子
【答案】D
【解析】解:A、绿原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正确;
B、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B正确;
C、绿原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1×18):(9×16)=32:3:24,绿原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C正确;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绿原酸分子是含有9个原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D。

A、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进行分析;
B、根据绿原酸化学式进行分析;
C、根据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
D、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有机物的辨识等,注意理解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5.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中航天员介绍,他们所需的部分水是由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实现了循环利用,如图是该反应的示意图。

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乙和丁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B.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3
C.丁可电解生成供航天员呼吸的氧气
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1:1
【答案】C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4H2− 一定条件 CH4+2H2O。

A、乙是氢气,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丁是甲烷,其中氢元素显+1价,故A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分子个数比为1:4,故B错误;
C、丁是水,水电解可生成供航天员呼吸的氧气,故C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丙质量比为44:16=11:4,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等。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设计
A鉴别H2O2溶液和H2O加入MnO2
B鉴别NaCl溶液和NaOH溶液滴加CuSO4溶液
C除去H2中混有的少量CO通过灼热的CuO
D除去木炭粉中混有的氧化铁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解:A、加入MnO2,产生大量气泡的是H2O2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H2O,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滴加CuSO4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NaCl溶液,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H2、CO均具有还原性,均能与灼热的CuO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氧化铁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木炭粉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C。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7.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硫酸,该过程中
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红色
B.P点时的溶液能与纯碱发生反应
C.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D.M→P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
【答案】B
【解析】解:A、N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无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P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溶质是硫酸和氯化钠,硫酸能与纯碱发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M→N过程中pH大于7,但pH逐渐减小,碱性逐渐变弱,故选项说法错误。

D、M→P过程中pH小于7,且pH逐渐减小,是因为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硫酸,M→P 过程中硫酸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N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P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M→N过程中pH大于7,但pH逐渐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M→P过程中pH小于7,且pH逐渐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2021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3%,改善幅度为“十三五”以来最高。

下列举措不能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A.开发利用新能源
B.推进低碳交通运输
C.提高森林覆盖率
D.增高炼铁厂的烟囱
【答案】D
【解析】解:A、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A错误;B、推进低碳交通运输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B错误;
C、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C错误;
D、增高炼铁厂的烟囱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能造成空气的污染,不能改善空气质量,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分析解答;
B、根据推进低碳交通运输减少含碳物质的排放分析解答;
C、根据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分析解答;
D、根据增高炼铁厂的烟囱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分析解答。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的考题就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解答本题关键是看是否减少了对空气污染。

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下列过程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甲骨刻字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
【答案】A
【解析】解:A、甲骨刻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烧制陶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粮食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火药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0.树立安全意识,掌握科学知识,做到“加强防范,守护生命”。

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C.更换灯泡时,不必断开电源开关
D.在高速公路上,汽车超速行驶
【答案】A
【解析】解: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以防发生爆炸,故A正确;
B、室内起火,不能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故B错误;
C、更换灯泡时,必须断开电源开关,以防发生触电,故C错误;
D、在高速公路上,汽车不能超速行驶,以防发生交通事故,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防范爆炸的做法来分析;
B、根据室内着火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C、根据防触电的做法来分析;
D、根据交通安全知识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消防安全知识、交通安全知识、火场逃生的做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如图所示,封闭在注射器中的空气被压缩后,气体分子的
A.个数减少
B.质量减小
C.间隔减小
D.种类减少
【答案】C
【解析】解:封闭在注射器中的空气被压缩后,气体分子的间隔减小,气体分子的个数、质量、种类都不变。

故选:C。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应用。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3.0分)
12.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容器内气体压强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3)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答案】(1)4P+5O2− 点燃 2P2O5
(2)大于
(3)需要氧气
【解析】解:(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点燃 2P2O5。

故答案为:4P+5O2− 点燃 2P2O5。

(2)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气体膨胀,气压增大,容器内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强。

故答案为:大于。

(3)对比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需要氧气。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3.如图所示为某地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一“桑基鱼塘”的模式简图。

(1)蚕丝属于______(选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常用______的方法区分蚕丝和纯棉两种布料。

(2)桑叶茶中富含Ca、Fe、K等元素,其中能预防贫血的是______。

(3)塘泥用作肥料,促进桑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相当______(选填“氮肥”“磷肥”或“钾肥”)的作用。

(4)桑树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为______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天然灼烧,闻气味Fe氮肥太阳能
【解析】解:(1)蚕丝属于天然纤维。

常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蚕丝和纯棉两种布料,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蚕丝,产生烧纸气味的是纯棉;故答案为:天然;灼烧,闻气味;(2)人体缺铁易患贫血,桑叶茶中富含Ca、Fe、K等元素,其中能预防贫血的是Fe;故答案为:Fe;
(3)塘泥用作肥料,促进桑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相当氮肥的作用;故答案为:氮肥;
(4)桑树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为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答案为:太阳能。

(1)根据材料的分类以及鉴别方法来分析;
(2)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3)根据化肥的作用来分析;
(4)根据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化来分析。

本题体现了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解题时根据材料的分类、物质的鉴别、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化肥的作用等来分析解答即可。

14.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过滤操作。

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若过滤后所得溶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乙是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

实验前先用砂纸打磨铝丝的目的是______;步骤②中观察到铝丝表面的现象是______,设计该实验的依据是______。

【答案】(1)漏斗滤纸破损
(2)除去铝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覆盖一层红色物质;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铝>铜>银【解析】解:(1)仪器a的名称是漏斗。

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2)铝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实验前先用砂纸打磨铝丝的目的是除去铝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

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①反应后所得溶液为硝酸铜溶液,步骤②中铝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铝溶液和铜,观察到铝丝表面的现象是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设计该实验的依据是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铝>铜>银。

故答案为:
(1)漏斗;滤纸破损;
(2)除去铝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覆盖一层红色物质;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铝>铜>银。

解析: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凡是不经滤纸的过滤就直接进入滤液的操作,都能造成滤液浑浊;另外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

(2)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实验注意事项、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5.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捕获、储存、利用和转化等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某小组设计的二氧化碳捕获过程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A~G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C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态的F俗称为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4)D的一种用途是______。

【答案】干冰CO2+2NaOH=Na2CO3+H2O复分解改良酸性土壤
【解析】解:C是一种常见的溶剂,因此C是水,由图中捕获二氧化碳的途径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可推知A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则B为碳酸钠或碳酸钙,但由于B又能与D反应生成A,碳酸钙不能再转化为氢氧化钙,因此B不是碳酸钙,而是碳酸钠,因此A是氢氧化钠,D能与B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因此D可以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E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G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G是氧化钙,F是二氧化碳,带入验证满足题意;
(1)根据推断过程,F是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故答案为:干冰;
(2)根据推断过程,A是氢氧化钠,因此反应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
(3)根据推断过程,反应②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复分解反应;
(4)根据推断过程,D是Ca(OH)2,农业上可以用氢氧化钙来改良酸性土壤,故答案为:改良酸性土壤。

根据C是一种常见的溶剂,因此C是水,由图中捕获二氧化碳的途径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可推知A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则B为碳酸钠或碳酸钙,但由于B又能与D反应生成A,碳酸钙不能再转化为氢氧化钙,因此B不是碳酸钙,而是碳酸钠,因此A是氢氧化钠,D能与B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因此D可以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E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G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G是氧化钙,F是二氧化碳,带入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16.化学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对家用除湿盒(如图1所示)进行了如下探究。

【资料信息】
◆吸湿区内黑色颗粒是活性炭,白色颗粒是初中化学一种常见物质。

◆使用一段时间后,集水区内有大量液体和少量固体,且气温越低固体越多。

【知识应用】除湿盒内活性炭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利用了其______性。

【提出问题】白色颗粒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猜想Ⅰ:氧化钙;猜想Ⅱ:氢氧化钠;猜想Ⅲ:氯化钙。

猜想依据: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在空气中容易______水分。

【交流讨论】从安全性考虑,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______,所以否定了猜想Ⅱ。

【进行实验】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图2所示的实验。

【解释与结论】小组同学依据实验得出结论:白色颗粒是氯化钙。

(1)步骤②的现象是______。

(2)步骤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写一个)。

【拓展交流】同学们查阅到氯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010203040
溶解度/g59.565.074.5100116
(1)集水区内“气温越低固体越多”的原因是______。

(2)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除湿盒使用后,对集水区内物质的处理建议是______。

【答案】吸附吸收腐蚀性溶液为紫色CaCl2+Na2CO3=CaCO3↓+2NaCl(合理即可)温度低,溶解度变小,析出的固体变多干燥后重复使用
【解析】【知识应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除湿盒内活性炭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利用了其吸附性;故答案为:吸附性;
【作出猜想】氢氧化钠和氯化钙易潮解,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故答案为:吸收;
【交流讨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除湿盒内不会是氢氧化钠;故答案为:腐蚀性;
【解释与结论】(1)紫色石蕊试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白色颗粒是氯化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因此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仍为紫色;故答案为:溶液为紫色;
(2)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可以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故答案为:CaCl2+
Na2CO3=CaCO3↓+2NaCl(合理即可);
【拓展交流】(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氯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集水区内“气温越低固体越多”的原因是温度低,溶解度变小,析出的固体变多;故答案为:温度低,溶解度变小,析出的固体变多;
(2)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除湿盒使用后,对集水区内物质的处理建议是干燥后重复使用;故答案为:干燥后重复使用。

【知识应用】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
【作出猜想】猜想依据:根据氢氧化钠和氯化钙易潮解分析。

【交流讨论】根据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分析;
【解释与结论】(1)根据实验的结论和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紫色石蕊试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分析;
(2)根据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分析;
【拓展交流】(1)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2)根据废物利用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7.为测定黄铜(铜锌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小明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烧杯中,分2次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实验过程和数据如图所示。

请计算:
(1)生成氢气的总质量是______g。

(2)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答案】(1)0.4
(2)67.5%
【解析】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减少质量为生成氢气质量=50.0g+40.0g+ 60.0g−149.6g=0.4g。

(2)由图可知,第一次加50.0g硫酸,质量减少0.2g,第二次加硫酸,质量减小0.2g,说明第二次硫酸有剩余,锌完全反应。

设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2
x0.4g
652=x0.4g
x=13g
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g−13g40g×100%=67.5%。

答: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7.5%。

故答案为:
(1)0.4;
(2)67.5%。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减少质量为生成氢气质量分析;
(2)根据氢气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求出锌的质量,再求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