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遵循“地图引领,导学合一”教学法,大致分为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当堂检测等环节,主要教学内容围绕农业展开,从“回顾刚过去的学农生活”、“农业的涵义”、“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到“影响农业的因素”,设计小组讨论、动手填图、指图说明等活动。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不久之前刚刚去过学农基地,亲眼看见了梯田、柿子树、鱼塘等实物,更亲身实践了跟农业有关的一些活动,所以对农业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这些都可看作是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是学习本课时的生活基础,那么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对学工生活的总结和升华。
对于农业的地理现象,学生是有直观感受的,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培养对地理学习和探究自然的兴趣。
但像如各种农作物的分布,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
注意使用各种素材(作物生长习性等)和多媒体加强学生直观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油类、糖类等农产品和环境的关系,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将理论学习贴近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效果分析
由于将学生的学农生活贯穿始终,所以整节课学生反应较好,主动、热情,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学生都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
本班44名同学,当堂检测后,通过最后四色卡片举牌可以看出,课堂基础知识达成度较好。
对于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通过后续的小卷检测可以看出学生了解农业的概念,能从图上指出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影响种植业的因素,从而说出因地制宜和科学技术对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其实不仅是学生,作为老师,我也通过这节课成长了很多。
从深人研究教材、研读《课程标准》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电子备课,让我在学习指导与教学调控、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机智等方面都成长了很多。
课后及时、认真、深刻地反思,探索教学规律,反思教学问题,并根据其他老师的评课再次改进自己的课件,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中国的农业》。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材体系中分属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结合的知识模块,很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国的农业》这节课主要分三课时,通过两课时的新授课来学习新知识,再通过一节复习课进行整理归纳和巩固练习。
中国的农业属于经济文化的范畴,教材将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图片等丰富的教学材料。
本节大致按照农业的涵义、中国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的分布的顺序安排内容,其中农作物的分布这一框体是本节的重点,从中引申出来的影响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是难点,但课本中并没有成体系的讲解因素这一内容,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将这一部分做成合作探究环节,学生探究结束后带领学生归纳总结。
【达标检测】
1.直接利用土地资源从事的生产活动,让“土地奉献”的产业是(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旅游业
2.读下表,根据因地制宜原则,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 )
我国某地土地资源构成表
A.种植业
B.林业
C.渔业
D.畜牧业
3.下列农业发展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A.新疆大力发展种植业 B.东北平原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业C.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D.青藏高原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4.以下地区不属于创汇农业基地的是
( )
A.山东半岛
B.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
D.江汉平原
5.荔枝主要产于中国南部,现在西安也能买到
新鲜的荔枝(如右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气候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储存、保鲜技术的进步
D.土壤
6.读右图,东北平原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是( )
A .小麦种植面积占绝对优势
B .从北向南大致分布着小麦、玉米、水稻
C .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小麦、玉米、水稻
D .粮食作物品种单一
7.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春小麦
C.冬小麦
D.谷子
8.图中各地段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是( )
A .①村落 ②林地 ③耕地
B .①耕地 ②村落 ③林地
C .①林地 ②耕地 ③果园
D .①林地 ②果园 ③耕地
课后反思 经历了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备课、试讲、磨课、改课再试讲,我的第一次市北区公开课最终落下帷幕,这次经历必将成为我今后教学工作的一笔财富。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四年,非常荣幸可以出一节区公开课,一想那么多老师在听我的课,就觉得压力倍增,所以时时刻刻督促自己要更用心一点。
并且,随着上的课越来越多,现在慢慢的越来越感觉到,课本知识和应试考试固然重要,但如何学课本知识(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观才更为重要,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
这堂课,经过了四次试讲,每次都能得到了我们地理教研组其他
湖泊 (千米)
老师的指点,整个过程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在此要感谢我的两位师父王圻琛老师,任瑞春老师,还有师姐梁维卿老师。
王老师和我共同讨论如何上好这节课,从讲学稿一直到课件和微课,出现在我试讲的每一节课;任老师和梁老师专门调课从弘毅中学赶过来帮我磨课,从导入一直到最后的检测、从整体上课的思路一直到细节的过渡语,培养和帮助渗透到了方方面面,这让我在地理教学方面又多了很多感悟和成长,最终还是比较圆满的上完了整节课,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现在,我将从教学思路、值得继续保持、需要改进之处这三方面阐述一下:
一、教学思路
由于我校是“地图引领导学合一教学法”教学实践基地,像有了抓手一样,这就使得教学思路变得不再那么混乱。
本节讲的是中国地理—经济与文化板块《中国的农业》,我的整节课的思路如下:
以学生的学农体验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农业的基本认知,将常识变为知识,将人地和谐观融入到整节课中。
通过小组探究合作1,使学生从学农入手掌握了农业的概况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通过探究合作2,分析总结归纳,让学生理顺了影响种植业的基本要素;通过《了不起的中国农民》等振奋人心的视频和材料,让学生体会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产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以思维导图小结整节课,然后辅以练习题进行巩固。
二、继续保持的优点
1.联系生活密切,课堂活跃,学生参与感强。
2.学案、课件图片文字清晰醒目。
3.由材料出结果,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且材料都比较新颖,拓宽
学生视野。
三、需要改进之处【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真正学到点东西,才能进步。
】
1.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法指导,指导要明确,讲课不单单是为了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
2.在学生在讲述时,要控制住自己尽量不要的打岔,等学生讲完再点评。
但是如果有需要纠错的地方一定要非常明确
3.有些语言还不够规范和简练,在后续重看自己的视频的过程中也觉得自己有些絮叨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习着用最简洁的话讲述最规范准确的知识。
4.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要不断总结教学机智。
在本次上课过程中,由于黑板出现问题导致板书环节不太完美。
5.检测题应该多加些读图的题目,最好难度上要求高一点,毕竟地理还是以地图为主的一门学科,训练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和地理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整个的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对地理教育教学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也会将本次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最后,借用我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让世界成为孩子们的
教材,而不是让教材成为他们的世界。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这部分知识是八年级世界地理中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人地和谐观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课标提出“运用资料”“举例说明”等词语描述,使本节教材的教学不局限于知识目标的达成,也是对学生学会看图看资料、从图中寻找信息的能力的培养,更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
举例说明降低了对知识记忆的要求,加强了对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农业最为核心的两部分内容是农作物的分布和影响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课标降低难度,只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举例说明即可,不做深入分析,举例的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科技进步的今天,要让学生体会到科技可以改变生活,对中国农业的繁荣产生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