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单元考点串讲)-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时代大单元复习 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考点大串讲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目录核心+核心突破+核心素养+核心整合+大单元概念+真题感悟)
第五单元:二战后世界的变化
目录串讲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vs华约 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欧洲联合 美国发展 日本经济发展
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至今
经济实力是影响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核心整合
日本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得到美国的 经济援助或
扶持
原因
大力发展 教育,培
养人才
制定了恰 当的经济 发展政策
大力引进 最先进的 科学技术
启示
♫ 1.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坚持科教兴 国战略;
♫ 2.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 3.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技
主要 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 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 主改革;美国的扶
原因 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 生产技术;适时调整经 持;制定适当的经
比 的经济发展政策;走向联合。 济政策等。
济政策;引进先进
较 1967年欧洲共同体
表现归 纳
1993年欧洲联盟(加快欧 洲一体化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 技19术68。年,日本成为 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 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 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济大国,后谋求成为
列自我调节措施,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
巨大变化。
二
政治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 纪的冷战对峙;欧洲的联合和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亚
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
6.(2023·辽宁抚顺·23)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
。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
件的国际影响是( )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C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欢迎下载使用
C.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
D.重视科技发展
D 4.(2023·内蒙古包头·10)法德两国是由来已久的宿敌,1951年西欧六
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后,两国逐步实现了和解与合作,为欧洲的
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这表明西欧( )
A.走上了联合自强道路
B.恢复了战前的国际地位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
苏联 模式推广
苏联强大 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改革 ——苏联解体
日本-崛起 美国-超级大国
欧洲-联合
冷战 资本主义阵营
两极格局
亚洲——万隆会议
非洲——“独立年” 拉丁美洲——古巴革命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赫鲁晓夫 北约成立 改革
1949
1953
华约成立 万隆会议
1955
非洲独立年 苏联解体 欧盟成立
1960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倡导 “公开性”和“政治 多元化”等。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 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国民经 济畸形发展。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 乱,无政府状态蔓延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问题 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核心突破
东欧剧变
政治大国。
共同 点
都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西欧和日本都 得到美国的扶持;都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影响 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改革开放;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国际合作等。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核心突破
社会
三
经济上:
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西欧、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世界形
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纠正苏联模式的弊端
,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未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大单元概念
社会主义国家 的探索
资本主义国 家的变化 亚非拉新发展
东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东欧巨变
苏联解体
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
1991年
比 原因较
归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源); ②改革失败;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 。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 演变”战略影响。
影响纳 两极格局瓦解,美苏冷战结束。
社会保障制度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
1955年,万隆会议 1960年,“非洲年” 古巴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核心突破
冷战
时间 1947-1991
实质
美、苏两国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 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91
1993
1.(2023·河南省·19)1972—1979年,美苏共举行了五次首脑会晤,两
国间的经贸关系也随之活跃起来,贸易额从6.38亿美元上升至44.77亿美元
。这反映了( )
A.多极化趋势已逐步显现
B.国际合作改变世界格局
C.政治缓和带动经贸发展
C D.冷战对峙局面不复存在
中考演练
2.(2023·湖北仙桃·13)“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加强。 福利国家出现,普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出现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核心突破
社会主
社会主义的比 较 归义的东阵形欧营成 发展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 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导致冷战的出现……
①关系变化:由战时同盟关系到 战后美苏冷战。 ②变化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国 家利益相悖 ③史实 联盟-二战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召开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 冷战-杜鲁门主义出台;北约和 华约的对峙 ①马歇尔计划 ②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发展,从而达 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核心素养
①1993-欧盟成立 ②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③有利于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发 展,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 进程;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趋势的发展 ①经济发展特点:增长速度较快 ②原因: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和越 南战争的刺激;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 化;通过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落后的 封建因素;重视发展科技、教育和人 才的培养等。
考 点保制的障 度 建比 梳 立较 理战后归
资本纳
主义 发展 特点
建立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 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作用 缓和了阶级矛盾,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环境。 局限 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术和文化; ♫ 4.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大单元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 -国发展到多国,开创了世界
历史的新局面。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尽管第
一
单元概述: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便进入“冷战”时期,但是世界在整体上
保持了和平状态。在这种和平环境中,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
非国家
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核心整合
世界格局的演变
殖民扩张 事 资产阶级革命 件 工业革命
日不落帝国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格 局
以欧洲为中心 (英国主导)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4世纪-一战
1922-1941
北约华约成立
一超-美国
苏联解体 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
两极格局 1955-1991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
启示
。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核心突破
时间 1955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亚
洲
比较归纳万隆会议比 较 归 纳
成果 影响
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形成“万隆精神”: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 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 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 一支新兴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经互 会”的 成立
时 间
1949年
评 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 价 它将各成员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中国 1949年,中苏建交,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核心突破
时间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
社 会 主 义 的 发 展
中国贡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非 洲
非洲年
1960年 非洲独立标志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拉丁美洲 1959年古巴独立 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核心素养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 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 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 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
A
5.(2023·安徽省·15)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
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
A.制约了产业转型 C.突破了发展困境
B.改善了民众生活 D.遵循了经济规律
A
中考演练
1949年10月—苏占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民主德国”或“东德”)
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时间 成员国
1949年 美、英、法等12个国家
1955年 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标志着美苏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核心突破
西欧
美国
日本
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 推行非军事化和民
核心素养
毛泽东访问苏联 赫鲁晓夫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跛脚的巨人
核心素养
①1956-万隆会议
周恩来总理
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 ③第一次由亚非国家举行的国际会议 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 ④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团结了亚
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 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
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他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
和平与发展。”材料中“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组织是( )
A.北约组织
B.华约组织
C.欧共体组织
D.欧洲联盟
A
中考演练
3.(2023·黑龙江牡丹江·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美国、日本发展
的共同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表比现 经济 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较 军事 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建立
结归束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纳 ①美苏两强相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
影响 ②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发动 战争,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认识 反对世界霸权和强权政治,相互携手合作, 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冷战开始的标志, 区分德国分裂是冷 战基本形成的标志 历史上的对峙军
事集团 一战前—三国同 盟vs三国协约 二战时—轴心国 集团vs世界反法
西斯同盟 二战后—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vs华
沙条约组织
核心较归成立 华约纳纳成立
作用
德国分裂
1949年9月—美、英、法占领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联邦德国”或“西德”)
主比要 措较施
归 纳
结果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 料生产,广种玉米;取 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改行收购制;改革工 业管理体制等。 一定程度冲击苏联模式,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 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
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 策”,要求加速科技 进步、完善经济管理 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目录核心+核心突破+核心素养+核心整合+大单元概念+真题感悟)
第五单元:二战后世界的变化
目录串讲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vs华约 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欧洲联合 美国发展 日本经济发展
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至今
经济实力是影响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核心整合
日本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得到美国的 经济援助或
扶持
原因
大力发展 教育,培
养人才
制定了恰 当的经济 发展政策
大力引进 最先进的 科学技术
启示
♫ 1.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坚持科教兴 国战略;
♫ 2.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 3.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技
主要 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 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 主改革;美国的扶
原因 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 生产技术;适时调整经 持;制定适当的经
比 的经济发展政策;走向联合。 济政策等。
济政策;引进先进
较 1967年欧洲共同体
表现归 纳
1993年欧洲联盟(加快欧 洲一体化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 技19术68。年,日本成为 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 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 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济大国,后谋求成为
列自我调节措施,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
巨大变化。
二
政治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 纪的冷战对峙;欧洲的联合和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亚
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
6.(2023·辽宁抚顺·23)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
。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
件的国际影响是( )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C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欢迎下载使用
C.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
D.重视科技发展
D 4.(2023·内蒙古包头·10)法德两国是由来已久的宿敌,1951年西欧六
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后,两国逐步实现了和解与合作,为欧洲的
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这表明西欧( )
A.走上了联合自强道路
B.恢复了战前的国际地位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
苏联 模式推广
苏联强大 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改革 ——苏联解体
日本-崛起 美国-超级大国
欧洲-联合
冷战 资本主义阵营
两极格局
亚洲——万隆会议
非洲——“独立年” 拉丁美洲——古巴革命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赫鲁晓夫 北约成立 改革
1949
1953
华约成立 万隆会议
1955
非洲独立年 苏联解体 欧盟成立
1960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倡导 “公开性”和“政治 多元化”等。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 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国民经 济畸形发展。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 乱,无政府状态蔓延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问题 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核心突破
东欧剧变
政治大国。
共同 点
都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西欧和日本都 得到美国的扶持;都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影响 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改革开放;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国际合作等。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核心突破
社会
三
经济上:
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西欧、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世界形
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了纠正苏联模式的弊端
,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未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大单元概念
社会主义国家 的探索
资本主义国 家的变化 亚非拉新发展
东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东欧巨变
苏联解体
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
1991年
比 原因较
归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源); ②改革失败;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 。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 演变”战略影响。
影响纳 两极格局瓦解,美苏冷战结束。
社会保障制度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1年,苏联解体
1955年,万隆会议 1960年,“非洲年” 古巴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核心突破
冷战
时间 1947-1991
实质
美、苏两国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 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91
1993
1.(2023·河南省·19)1972—1979年,美苏共举行了五次首脑会晤,两
国间的经贸关系也随之活跃起来,贸易额从6.38亿美元上升至44.77亿美元
。这反映了( )
A.多极化趋势已逐步显现
B.国际合作改变世界格局
C.政治缓和带动经贸发展
C D.冷战对峙局面不复存在
中考演练
2.(2023·湖北仙桃·13)“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加强。 福利国家出现,普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出现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核心突破
社会主
社会主义的比 较 归义的东阵形欧营成 发展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 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导致冷战的出现……
①关系变化:由战时同盟关系到 战后美苏冷战。 ②变化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国 家利益相悖 ③史实 联盟-二战建立反法西斯联盟; 召开雅尔塔会议,诺曼底登陆 冷战-杜鲁门主义出台;北约和 华约的对峙 ①马歇尔计划 ②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发展,从而达 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核心素养
①1993-欧盟成立 ②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③有利于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发 展,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 进程;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趋势的发展 ①经济发展特点:增长速度较快 ②原因: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和越 南战争的刺激;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 化;通过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落后的 封建因素;重视发展科技、教育和人 才的培养等。
考 点保制的障 度 建比 梳 立较 理战后归
资本纳
主义 发展 特点
建立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 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作用 缓和了阶级矛盾,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环境。 局限 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术和文化; ♫ 4.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大单元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 -国发展到多国,开创了世界
历史的新局面。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尽管第
一
单元概述: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便进入“冷战”时期,但是世界在整体上
保持了和平状态。在这种和平环境中,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
非国家
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核心整合
世界格局的演变
殖民扩张 事 资产阶级革命 件 工业革命
日不落帝国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格 局
以欧洲为中心 (英国主导)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4世纪-一战
1922-1941
北约华约成立
一超-美国
苏联解体 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
两极格局 1955-1991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
启示
。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核心突破
时间 1955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亚
洲
比较归纳万隆会议比 较 归 纳
成果 影响
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形成“万隆精神”: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 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 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 一支新兴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经互 会”的 成立
时 间
1949年
评 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 价 它将各成员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中国 1949年,中苏建交,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核心突破
时间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
社 会 主 义 的 发 展
中国贡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非 洲
非洲年
1960年 非洲独立标志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拉丁美洲 1959年古巴独立 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核心素养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 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 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 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
A
5.(2023·安徽省·15)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
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
A.制约了产业转型 C.突破了发展困境
B.改善了民众生活 D.遵循了经济规律
A
中考演练
1949年10月—苏占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民主德国”或“东德”)
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时间 成员国
1949年 美、英、法等12个国家
1955年 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标志着美苏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核心突破
西欧
美国
日本
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 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 推行非军事化和民
核心素养
毛泽东访问苏联 赫鲁晓夫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跛脚的巨人
核心素养
①1956-万隆会议
周恩来总理
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 ③第一次由亚非国家举行的国际会议 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 ④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团结了亚
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 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
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他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
和平与发展。”材料中“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组织是( )
A.北约组织
B.华约组织
C.欧共体组织
D.欧洲联盟
A
中考演练
3.(2023·黑龙江牡丹江·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美国、日本发展
的共同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表比现 经济 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较 军事 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建立
结归束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纳 ①美苏两强相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
影响 ②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发动 战争,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认识 反对世界霸权和强权政治,相互携手合作, 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冷战开始的标志, 区分德国分裂是冷 战基本形成的标志 历史上的对峙军
事集团 一战前—三国同 盟vs三国协约 二战时—轴心国 集团vs世界反法
西斯同盟 二战后—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vs华
沙条约组织
核心较归成立 华约纳纳成立
作用
德国分裂
1949年9月—美、英、法占领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联邦德国”或“西德”)
主比要 措较施
归 纳
结果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 料生产,广种玉米;取 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改行收购制;改革工 业管理体制等。 一定程度冲击苏联模式,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 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
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 策”,要求加速科技 进步、完善经济管理 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