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结业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阳八中2016年上期高一年级结业考试试卷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衡阳八中高一年级结业考试试卷,分两卷。
其中共18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
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3.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 签字笔书写。
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预祝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二.古诗文阅读(共三部分,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4-7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
暠少孤,事母甚谨。
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
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
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
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
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
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
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
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
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
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
”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
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
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
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
”汉使告亦如之。
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
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
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
督。
——《旧唐书·李暠传》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 /简州境肃然 /与兄昇弟晕尤相笃 /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 /暠往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B.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 /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 /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C.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D.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为政 /严简州境 /肃然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昇 /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其清 /慎如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
“丁,当也。
”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忧,居丧也。
”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
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
“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
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
如是积年。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二】古代诗歌赏析(共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8-9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馒:徒然、空自。
8.上片后四句写景,景中含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其中包含哪些感情?(5分)9.词的下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6分)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乙选考题
考生需从第11、12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有作答两题者则按第11题计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1.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窖鹿
田洪波
老甄挖的鹿窖一连七天都扑了空,这让老甄有些急,离筹集鹿品进京献贡的日期越来越近,他几乎每天都要把指头扳几个来回。
他呆在山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心翼翼查看自己挖的鹿窖是否出现了破绽,可每次总是把头摇了又摇。
鹿窖就挖在马鹿经常出没的山道上,被枯树枝、浮土和草皮覆盖着。
鹿窖的中间和顶部摆有两层井字形的木杆,两层木杆相距四尺左右,上大下小。
担心窖到的马鹿受伤,老甄甚至心细地在窖里悬了一张“网床”,以使马鹿掉下去时四肢能完好无损地被“网床”兜住。
他还在鹿窖上放了盐,撒上了人尿,增加气味吸引马鹿。
但马鹿好像与老甄捉起了迷藏,一连多天都没有动静。
老甄多少有些泄气,索性坐在鹿窖一侧,拿出烟锅抽起烟来。
烟是上等的烟,但老甄却抽得没滋没味,下意识地叹出声。
就在这节骨眼上,他抬头,突然看到了一头定定瞅向自己的马鹿。
老甄打眼便知,那是一头带了崽的母鹿,它一点平日里的警觉也没有,似乎被老甄布下的鹿窖气味迷住了,只是犹豫地面向着老甄,两只耳朵不时忽闪着。
老甄的心深渊似地沉了一下。
他知道,一贯小心谨慎的马鹿之所以敢与他面对,完全是它和它的孩子缺少盐碱所致。
他虽然被伏历哈色坎48家猎户推为进京献贡代表,但他也实在不想窖到一头怀孕的母鹿。
那会让他不安,一如他当年逃荒到这伏历哈色坎时一样。
那会儿,伏历哈色坎已是皇家围场禁区,他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开垦荒地,并小心捕猎,用野兽皮换回油盐、布匹、棉花、针线、锅碗刀勺等,日子才一天天有了色彩。
老甄尤其擅长窖鹿,渐渐在伏历哈色坎一带窖出了名气和地位。
今年他已窖到了十九头鹿,还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了。
早几天,猎户头领交待老甄说,如此次按期完成皇家猎场所要求进献的鹿数,光绪帝很有可能给伏历哈色坎增加拨付的银两,将其正式建为皇家鹿苑。
届时,老甄甚至有可能被封为七品鞑官,那样的话,他的祖坟可就冒了青烟了,这不能不让老甄动心。
老甄轻轻扔掉烟锅站起身,瞅着母鹿慢慢往后退。
他不想惊动它,他只是希望它能跟着他往前走。
一点点走进他的陷阱。
老甄的面色很难看。
他有些矛盾,既希望母鹿本能地警觉到危险,又期望它能够走向早已布好的陷阱。
以老甄的判断,如果母鹿掉进陷阱,它所怀的幼崽必死无疑。
这未免有些残忍。
但老甄这会满脑子充斥的全是封官晋爵的事……
有一会儿,他甚至闭了眼睛往后退,他清楚地知道陷阱的路线。
母鹿低下头去嗅盐碱,它似乎很沉醉那个气味,有些贪婪地循着那股气味慢慢往前走。
就这样,母鹿往前走,老甄往后退。
老甄在心里祈祷着,他知道他就要大功告成了。
他甚至打定主意,封了官他就洗手不干了,再娶一个二房,给他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
但母鹿却突然警觉地抬起了头,惊骇地瞅向老甄,老甄起始没明白,等他回头看时,不由倒抽一口凉气。
如果他再往后退,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了。
老甄的脸都吓白了。
他一屁股坐了下来。
他惊奇地望向母鹿,望向这个似乎很通人性的生灵。
他又犯起了犹豫,犹豫自己要不要也制止母鹿踏进他的陷阱……老甄把嘴唇都不自觉地咬出了血,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就在这犹疑之间,“咕咚”一声,母鹿掉进了老甄的鹿窖。
随着一声哀鸣,老甄也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老甄最终在猎户头领那里得到了赞赏,但老甄似乎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只是机械地忙着备车进京。
二十只高大健壮的马鹿被分装在二十个笼子里,其他猎户筹备的鹿品也装了满满两车,被护贡兵丁护送着浩浩荡荡开向京城。
无论老甄路上怎样照应着母鹿,那头母鹿似疯了般,不断将头别向笼子。
两天后,那头母鹿终于在笼子里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护贡兵头目恼怒不已,下令将他关在了笼子里。
第二天早起,护贡兵丁发现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
他的一双眼睛瞪得很大,似有什么问题难解一样。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自然段写老甄为窖鹿心急如焚,为后文尽管老甄内心矛盾但仍不放弃埋下伏笔。
老甄对封官进爵的渴望彻底打败了他内心的挣扎,这突显了老甄的虚伪。
B.老甄为窖鹿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一连苦等好几天,还承受着感情上的煎熬,可是母鹿却固执地撞死在笼子里,想到前功尽弃,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C.母鹿很有灵性,它仿佛看透了老甄挣扎的内心,因此一贯小心谨慎的它放松了警惕,并且在老甄即将掉落悬崖的一刹那提醒了他,可还是没能逃脱被捕的命运。
D.老甄在母鹿被捕后并不高兴,尤其是母鹿决绝地撞死在笼子里使他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愧疚和痛苦,最终选择死亡,文章结尾虽在意料之外,但亦在情理之中。
E.小说情节很简单,语言也很质朴,但是展示出来的人性的挣扎却震撼人心,文章有大量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做了全方位的展示。
(2).主人公老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的结尾“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这样的安排是在情理之中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4).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8分)
12.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前北大校长傅斯年——大炮、老虎、学者
大炮,老虎。
一个学者,有这样两个外号,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傅斯年,早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因主编《新潮》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思想而享有盛誉。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5月4日上午,北京的大学生集会抗议,傅斯年被一致推选为主席。
下午,傅主席扛着大旗率领游行队伍直扑赵家楼,一举成为名震南北的学生领袖。
如果是你,有了这样的功劳簿可躺,应该一辈子吃喝不愁了吧?可是傅斯年却不,他认为自己这点功绩根本不值得一提,“幼稚!”幼稚不幼稚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但是这种表白却一下子就暴露出了他的本真性情,说穿了,就是一个狂傲。
一个学生运动的总头子,平时在校园里走路却两眼朝天,谁跟他打招呼,总是爱理不理的,这不是狂傲是什么?
他也确有狂傲的资本。
胡适从海外归来,被礼聘为北大教授,他的课堂里一时间听众如云。
傅斯年的好友顾颉刚去听了一次,回来跟傅斯年说:那个胡博士是真有学问,你也去听听吧。
傅斯年就去听了,不仅听,还问,一问一答之间,胡适的汗就下来了。
胡适后来坦白交代说,他当时就发现了,像博斯年这样的学生,国学根底比他还好,所以他常常提心吊胆,激励自己,要加倍用功。
从此,傅斯年与胡适,也就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直至终生。
狂傲之人,难免要放炮和发威。
北伐胜利后,傅斯年高兴,一高兴就去找老校长蔡元培喝酒。
那天是蔡先生带头喝醉了,傅斯年也跟着醉了,之后大伙就开始比赛放狂话,狂来狂去,谁也比不上傅斯年放的炮响,他说:“我们国家整理好了,不但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从北冰洋到南冰洋(南极洲),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
”好家伙,他比秦始皇还狠。
这时候,多亏他是在大学里工作,要是在外事部门,这样一番话非引来严重外交纠纷不可。
“大炮”的外号不给他,你说是不是都太浪费了?
大炮在暗室里放狂还没有什么杀伤力,傅斯年炮打孔祥熙才真叫动人心魄。
他在参政院上揭露说:“抗战以来,大官每即是大商,专门发国难财。
我们本是势力国而非法治国,利益之到手全不管一切法律,既经到手则又借法律名词如‘信用’、‘契约’等以保护之,这里面实在没有公平。
”然后又大声疾呼:“惩罚贪污要从大官做起!”骂完孔祥熙他就骂蒋介石,说蒋在训斥国民党的中央委员时还在说孔祥熙根本不贪污,真是叫人丧气啊。
这只老虎要发威的时候,也是非常有霸气的。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也当上了接收大员,飞到了北京。
很多人推荐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不干,诚心诚意地保举了还远在海外的胡适。
但是呢,他又坚决要求去北大当一段时间的代理校长。
他不是有什么官瘾,而是认为,像胡适这种书生,走到哪儿都是老好人,不忍心得罪人,所以他要先出头,把那些沦陷时期舍不得离开北京并出任伪职的人员一个个开除出去,为胡适任职扫清道路。
傅斯年到了台湾之后,身体不行了,虎威却一点不减。
他当台大校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位教师发了一份通知,说本校长说不一定哪天就要听课,请不要见怪。
教师们对听课不会见怪的,可是他听完课之后有的人就没了工作,这一点挺吓人的。
那会儿的台湾,工作机会极少,失去教职,就得饿肚子了。
傅斯年仅用此一招,就令台大的教风学风为之一变,他
对台大的影响之巨,与蔡元培对北大的贡献相仿。
放大炮又发虎威,毕竟不是学者的本行,傅斯年同时代的学者曾指出过,他寄身政治,因此没有取得应该取得的更大的学术成就。
但是,他所创立的史料学派,已经足以让他立足于大师的行列了。
后世学者朱宗震先生对他有这样的评价:与一些过眼烟云的流派相比,傅先生脚踏实地的史料学派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评价够高的,傅先生死也暝目了。
(节选自《南方周末》)相关链接
①1938年,傅斯年担任国民参政员,揭露孔祥熙贪腐,并最终把孔轰下台。
孔的继任者宋子文也难逃此数。
傅斯年一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朝野震动,宋子文也只好下台,一个国民参政员一下子赶走两任行政院长,历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百度百科)
②傅斯年父亲早逝,家中全靠年迈的祖父和母亲支撑。
成年后,他对母亲十分孝顺,虽已成了学界政界呼风唤雨的人物,且霸气十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偶遇母亲发脾气,乃立即长跪不起,听任母亲斥责。
(岳南《南渡北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傅斯年平时在校园里走路两眼朝天,别人同他打招呼也是爱理不理,是因为他是学生运动的领袖,觉得自己比别人的地位高。
B.傅斯年听胡适的课后,还主动问,表明他是个上进的学生。
一问一答之间,胡适的汗就下来了,写出了胡适内心的忐忑和傅斯年国学根底深厚。
C.傅斯年酒后吐真言,说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即要实现从北冰洋到南极洲,除印度、波斯和土耳其之外全部都要成为中国版图一部分的奋斗目标。
D.傅斯年骂完孔祥熙,接着骂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心中如此不平,是因为痛心于孔祥熙不顾“信用”、“契约”而贪腐。
E.傅斯年保举胡适担任北大校长,却又在胡适上任之前要求代理北大校长一职,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北大的负责。
(2).文中说傅斯年“确有狂傲的资本”,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6分)(3).傅斯年被誉为“老虎”,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只老虎发威的具体事件。
(6分)(4).傅斯年的一生给你带来了哪些人生启迪?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今社会,,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敬畏是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不敬律令,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完了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于这种现象,要想,除了唤醒人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A.鱼目混珠振振有词扬汤止沸
B.鱼龙混杂侃侃而谈扬汤止沸
C.鱼龙混杂振振有词釜底抽薪
D.鱼目混珠侃侃而谈釜底抽薪
14.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能在新高考中获得好成绩,从现在起到明年5月份,学校宣布将对同学们的用餐、睡眠和学习做出统一科学的安排。
B.第五届“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典礼,是设在颇具文艺范的市图书馆举行的,现场揭晓了“语言之星”“构思之星”“最佳团队”等获奖名单。
C.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目的是牢记这一惨痛的历史。
D.联合国副秘书长就习主席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世界面临的环境挑战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科技安全既是科技的问题,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在科技领域是否会提出相似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