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徐汇高三二模语文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5分)
(1),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屈原《离骚》)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两句指出后人若不吸取秦亡教训则后果严重,借此表明创作意图。
2. 按要求选择。
(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街道一级的“权威淡化”直接体现在文化上关于“人”与“日常”的地方治理品牌建设。
“权威淡化”还体现在街道一级的制度打开,通过,,,。
①吸引优质外来资源进入
②实现资源的内外流动
③并匹配合适空间使其扎根
④在科层体系外再建一套更灵活、柔性的沟通衔接机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 ④②①③
(2)以下和费孝通《乡土中国》所说“差序格局”中的社会关系契合度最低的一项是()。
(3分)
A.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B.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C.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D.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文学与鸦片
——审美幻觉批判
①张扬感性,反叛传统的形象成为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一个“原型”。
当我们在想象中把外在于我们的各种约束和禁锢抛到一边的时候,的确从中感受到一种兴奋、一种解放感。
但问题在于:推掉一切文化的压抑以后,主体应该是一个自然状态的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审美活动的情感指向是导向诗意化了的乡野民俗或美化了的感性存在,还是导向我们任何时
候都不能回避的,充满着痛苦和悲剧性挣扎的现实存在?
②从薄伽丘到卢梭、到弗洛伊德、到我们自己,一直把没有受到文明的束缚和压抑的自然的人视为审美和人生的理想,由此产生了整个浪漫主义文化。
文学通过这种手段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为文学自身在异化的、冷漠的世界里争到了不断发展的内在活力。
③现代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原始人那里充满着人与自然、与人类自身的极其残酷的斗争,现代人看来极富诗意的古代风俗和物品(例如雕塑、面具),曾经用于实用的、甚至是充满血腥的目的。
那种向往自然的和谐、向往远古的审美意向是我们的文学脱离现实,满足于美妙的幻觉自娱,日益衰竭的根源所在。
外在世界的对立和冲突在人的内心世界投上阴影,这种阴影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也激发出巨大的力量。
当人不能通过内部调整来超越外在世界的对立和冲突时,或者说,当外在世界的压力摧毁了人自身的内在凝聚力时,感性和理性、肉体和精神、存在和想象之间的联系才彻底断裂开。
④没有异化的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在破碎的世界和异化的生存环境中,艺术构筑起一个完整的、非异化的世界。
在审美体验中,我们超越了外在世界的压迫,超越了个体存在的有限性,体验到了完整的人类存在。
然而,在人类创造的文化中,所有能使我们达到高峰体验状态的途径,往往也可以变成人类自我欺骗、自我麻痹的工具。
这也许是人类文化发展最富于悲剧性意味的规律:不从具体的、现实的物质材料中抽象出来,使内容变成形式,就不能实现精神的高翔并获得普遍性,然而,形式一旦从内容中独立出来,又为割断形式与具体现实的联系、成为某种虚幻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
⑤审美想象的确是一种虚构,在这一点上与审美幻觉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文学正是因为
它是想象性、虚构性的,才有权力要求自律
..,在异化的世界中成为富于诗意的绿洲。
幻想也是虚构和自律的,在异化的、充满痛苦的世界中为软弱的人们提供一种虚幻的满足,成为被压迫生灵苦难的叹息和情感的寄托。
也许我们可以说审美幻觉提供的是一种虚幻的和谐,这种和谐是非辩证的,割断了内在世界与外在现实的联系,把人们的希望引向远离现实的遥远天国;而审美想象是一种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充满着痛苦和冲突,把人们的情感导向对现实的批判,使我们在艺术的自律中强烈地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破碎。
因此,从本质上说,文学和艺术是一种痛苦的语言,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的丧失也就成为一种征兆,表明艺术与外在现实的联系被大大削弱了。
⑥妙斋语文在远古的神话时代,神话传说是一种口传文学,讲故事的人往往是部落中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的故事包含着对人生有用的经验以及道德教训和实践性的指导。
显然,文学在它的初始阶段并不是自律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深刻内在关系仍然有机地联结着,这就是古代神话具有巨大魅力和文化凝聚力的秘密。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极度异化,文学的形
式必然厌恶内容,想象必然反抗现实,文学不可避免地要求自律。
在我看来,文学转向自律是对社会不合理的一种无声的抗议,仅仅模仿艺术杰作的形式美是无法传达出这种声音的。
这样,艺术形式就很容易流为形式主义,艺术想象也就极易变为一种幻象了。
⑦在我们的文学和美学中存在着把审美活动变成某种幻觉,以及借助审美从现实中一跃而出然后对现实的不合理性进行有力批判这样两种倾向。
问题在于后一种倾向太微弱了,理论应该负起某种责任来。
文学就像某宗教所描绘的彼岸世界一样,虽然很渺茫,但毕竟透露出某种真实的希望。
如果通过宗教的透镜,我们在现实中看不到一点希望,转而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交给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宗教许诺上,那么它就已经变成一种鸦片,一种幻觉了。
妙斋语文
(有删改)
3. 第⑤段加点词“自律”在文中是指。
(2分)
4.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 形式从内容中独立出来确实可以促进文学的发展。
B. 形式从内容中独立出来可能造成创作与现实相隔。
C. 形式和内容深度联结是文学发展初始阶段的常态。
D. 形式被模仿终将导致形式主义从而阻碍文学发展。
5.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 诗意化了的乡野民俗必定催生审美幻觉。
B. 欣赏浪漫主义文学就难免陷入审美幻觉。
C. 审美幻觉给人带来的情感满足并非虚幻。
D. 悲剧的丧失是审美幻觉提供的一种征兆。
6.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5分)
7. 小宁同学沉迷于阅读“穿越”题材的小说,总是憧憬自己穿越到其他时空,在校学习则兴致索然。
同桌小海打算根据本文内容,发一条微信对小宁进行劝说,请你替小海将这条微信补充完整。
(补充内容不超过150字,4分)
小宁,阅读“穿越”小说确实可以让人超越个体存在的有限性,获得美妙的感受。
但是,(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6分)
春光四月半习习
①在西北,四季中最叫人欢欣的莫过春天。
但今年,不得已错过了初春。
初春,外面怎样?应该是生机勃勃的,又是稚嫩的、小心翼翼的、喁喁细语的吧?那天,疫情解封后的第一天,我的邻居兴冲冲地从外面进来,说,我先去河边看了看花。
我想,真的没有哪个季节
如此热切地召唤过人。
不过已是四月半的春光。
②活过十九年的老猫在去年深秋的一个傍晚走了,把它埋到河边一棵柳树下,柳树枝干粗大,小小的坟茔像背靠一座大山。
天明时再去看,坟茔前立着一根落尽枝叶的灌木,像个细瘦的碑。
在冬天,没有枝叶和花朵的标示,很难辨清它是哪种灌木。
我于是盼着它在春天活过来,柔软过来,甚或开出花朵来,让我知道是棵什么小植物陪着地下的猫。
但那根灌木依旧冷冷清清地枯立着,也许四月半对它来说为时尚早。
我每次去看猫,发现不是落雨便是刮风,心想我还是在担忧它。
有一天,一场大风后,厚厚的落叶覆盖了那个坟茔,这叫我安慰,觉得老猫已经和地长在一起了。
③四月半的春光里,这么一个小角落,能望得见生死。
④半绿过来的草地上撒满一层榆钱,干枯的榆钱纸片一样轻薄,跟着风飞。
我想起去年疫情期间在一个小区门口守卡,从深冬到初春,那时心里多么期盼涤扫一切的春天快快到来。
眼睁睁盼到花坛里一棵瘦小的树鼓起深紫色的芽苞,种树的人给花坛松土,说是榆树,两年前用榆钱种的。
榆树枝条上先结出紫色的芽苞,然后绽开猩红的碎花,接着,碧绿的榆钱脱颖而出。
榆钱半落着,枝条上才长出锯齿形的榆树叶子。
等叶子满树时,榆树完全脱胎换骨了。
⑤鸢尾花的叶子剑拔弩张,刀戟般的叶子上,紫色的鸢尾花格外柔软,一朵朵翩翩欲飞。
鸢尾只有一天的花期,但这朵败了,别的一朵马上续着开了,鸢尾的花此起彼伏地开,就觉得鸢尾花似乎能开很久很久,其实今天看到的一朵已经不是昨天那朵了。
凡高画的鸢尾花,繁稠得要命,地上的鸢尾花、瓶子里的鸢尾花,一律浓艳到让人不安。
花儿在土地上长着刀戟一般的叶子,不会太怪异,但把那锋利的气息画在画里,便有了不一样的氛围。
现在,我眼中四月半的鸢尾花,四散在刀戟般的枝叶上,开得有些孤单,而且枝叶下露着黄土,看上去有些干涸。
⑥妙冬天里,叫得最响的是树尖上的喜鹊,麻雀在低处飞得仓皇,但它们的叫声大都是单音,嘎嘎嘎,或叽叽、喳喳。
四月半,开始有各样的杂鸟了。
低处飞的还是灰褐的麻雀,飞高一些的有燕子、喜鹊,再高一些的是不知名的鸟。
有些鸟能发出两个甚至三个音节的叫声,它们藏身树里,声音十分婉转悠长,仿佛在说很复杂的话。
鸟儿的来去多寡表面上看是跟着时令在变,但根本上大抵是跟着植物种子和虫豸小鱼在变。
比如河面上,上下翻飞的雪白的河鸥明显少了,水里成群结队的赤麻鸭也少了。
四月半,天暖和起来,河水就要浑了,大概因此,它们就去别的理想国了斋。
⑦语四月半,一定已不见初春时开得最明艳的碧桃、连翘了。
但还能看见最后一点丁香花,也几乎要枯萎落地了,凑近闻,还能闻到一些香气。
所以得名丁香,一定因为碎小的花
朵儿太像“丁”字,又加上它独特的香气。
有些花儿只能小嗅。
我在南方第一次见到栀子花,雪白袅娜的小花朵,香气馥郁,摘几朵到寝室,就几朵小花,一夜间被浓香逼到无法安睡。
丁香的香是可以深嗅的文。
⑧四月半,最懒的槐树也醒了。
西北的每个初春,我都会看着槐树是怎么偷懒的,碧桃浓红、连翘金黄、柳条柔软,深褐色的槐树还长睡不醒。
不过现在望去,槐树枝头,新生的叶子极是精致可爱,像雏鸟的羽毛。
⑨这个四月半,人世格外不平稳。
回到家,蓦然发现窗台下落了一地碎小的褐色花梗,一堆小伞一样。
原来是球兰开败了。
球兰藏在窗帘后面,竟不知不觉地开了又败了,落地的花梗叫人心里恓惶,家里的春天也躲着人。
球兰是友人从她的花盆里剪给我的,第二年她去世了,那一年球兰也开始开花了,粉白干净的花,藤上挂着一朵一朵。
我每天仔细看那些花,到最后,看到每一簇花蕊旁浸出一团晶莹的水来,眼泪一样,我蘸一点舔了一下,蜜一样甜。
(有删改)
8. 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
9. 以第⑦段为例,赏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4分)
10. 本文所描绘的四月半春景图内容丰富,真切可感,请结合第④段至第⑧段的内容赏析。
(4分)
11. 从构思的角度分析文末所写的“球兰”。
(5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13题。
(8分)
赠吴均诗三首(其三)答柳恽
南朝梁·柳恽南朝梁·吴均
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①。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形为戎马倦,思逐征旗远。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边城秋霰②来,寒乡春风晚。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③。
始信陇雪轻,渐觉寒云卷。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徭役命所当,念子加餐饭。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碛砾坂:指高低不平的陇山碎石山坡。
②秋霰:秋霜。
③催轴:即催行。
12.《答柳恽》诗中“扫”字用得妙,请赏析。
(4分)
13.关于这组赠答诗的写作背景,有人认为是柳恽出征,也有人认为是吴均随军出征。
请根
据这两首诗作出你的判断,完成下面的表格。
(4分)
我的判断理由
从《赠吴均诗三首(其三)》看:从《答柳恽》看:
出征的人是。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9题。
(19分)
孟尝君传
①孟尝君名文,姓田氏。
父婴卒,文代立于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
②齐湣王二十五年,使入秦,昭王即以为秦相。
人或说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于是乃止。
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
”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
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
夜半至函谷关。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
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
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
..出。
③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
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
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
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冯谖结辔下拜。
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谖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
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
”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君独不见夫趣市朝①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
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愿君遇客如故。
”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
”
(节选自《史记》)【注】①市朝:即市场。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舍业厚遇.之()(2)更.封传()
15.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A. 抵偿
B. 抵押
C. 抵达
D. 干谒
(2)遂发传
..出
A. 出示凭证
B. 派出驿车
C. 发出传唤
D. 命令打开
16.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君独不见夫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17. 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3分)
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18. 第②段叙写“狗盗”与“鸡鸣”二事,详略有别,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
19. 冯谖劝说孟尝君的语言很有说服力,请赏析。
(4分)
(五)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第20—23题。
(11分)
材料一
镜机子曰:“予闻君子乐奋节以显义,烈士甘危躯以成仁。
是以雄俊之徒,交党结伦,重气轻命,感分遗身。
故田光伏剑于北燕,公叔毕命于西秦。
果毅轻断,虎步谷风。
威慑万乘,华夏称雄。
”辞未及终,而玄微子曰:“善!”镜机子曰:“此乃游侠之徒□,未足称妙也。
若夫田文、无忌之俦,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飞仁扬义,腾跃道艺,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凌轹诸侯,驱驰当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
吾子若当此之时,能从我而友之乎?”玄微子曰:“子亮愿焉。
”
(选自曹植《七启八首并序》)
材料二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
《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
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
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此之谓也。
(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20. 可填入材料一方框处的一项是( )。
(1分)
A. 耳
B. 矣
C. 乎
D. 也
21. 贾谊《过秦论》与材料一都肯定了孟尝君,但其角度不完全相同。
材料一评价孟尝君“ ”
(1),这在《过秦论》中有所概述;《过秦论》评孟尝君时连用“ ”(2)这三个短语,偏重其
德与才,而材料一偏重其 (3)。
(3分)
22. 有人认为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孟尝君的评价重复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3分)
23. 清人沈德潜评价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语语转,笔笔紧”,请就此赏析材料三。
(4分)
三 写作 70分
24. 一般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考虑周详,但是详尽地考虑行动的一切后果又常使人不能行动。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5分,每空1分)(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2)举类迩而见义远(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1)(2分)C (2)(3分)B
3.(2分)答案示例1:(文学)按其自身的内在因素(内部规律)发展
答案示例2:(文学)完全遵从从内容中独立出来的形式的发展需要而发展
4.(2分) D
5.(3分) D
6.(5分)答案示例:本文开篇提出对审美活动情感指向的思考,然后分析了情感指向逐步远离现实存在的原因和利弊,继而论述了指向现实的审美想象与脱离现实的审美幻觉的联系与区别,再通过分析文学要求自律的必然性来指出审美想象为何容易转变为审美幻觉,最后提出避免把审美活动变成某种幻觉的希望。
评分说明:每个点1分。
7.(4分)答案示例:如果沉迷其中罔顾现实,那么小说就成了自我麻痹的工具,感情和理性、存在和想象的联系断裂了,人陷入了幻觉自娱,而现实中的问题终究未获解决且不容回避。
恢复理性吧,我的同桌!我并不是否定阅读这类小说,而是希望你从阅读中获得面对现实问题的动力或启发。
评分说明:满分答案要能指出小宁这种审美活动的性质和弊处,指明该怎么做,所针对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审美活动,语言有劝说意味。
8.(3分)答案示例:回应标题,点出题意。
抒发了对老猫之死的哀思,自然引出下文对四月半春光中自然兴替的描写。
9.(4分)答案示例:第⑦段在描写丁香花和栀子花的香气时,还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这种语言特点贯穿全文,全面而细腻地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感。
善用衬托,以南方栀子花过浓的香气来衬托丁香花香气,突出丁香花香气可以深嗅的特点,这种语言特点也见于第⑤段和第⑧段等处。
第⑦段保持了与全文一致的细腻而蕴藉的语言风格,既有助于传达细致入微的观感,又余味不尽,发人深思。
评分说明:每个点2分,给到满分为止。
要在观照全文的基础上聚焦第⑦段,而非仅仅就第⑦段进行赏析。
10.(4分)答案示例:(1)本文描绘了花木鱼鸟等众多物类在四月半生机勃发的画面,简笔与工笔相间,引人入胜。
(2)在描绘这些春季物象时,本文又精选角度,如写榆树和鸢尾花,重在绘其形;写由冬入春的鸟类,重在摩其声;写四月半的丁香花,重在描述其气味。
这样
写,调动读者多种感官,使画面内容更真切可感。
(3)本文不满足于静态春光的描写,热衷于详细描摹各种物类枯荣兴替的动态过程,让人对所描绘的春光感触更细腻深切。
评分说明:每个点2分,给到满分为止。
11.(5分)答案示例:文末以“球兰”进行空间转换,从室外春光写到室内春光;又借助“球兰”对所写春光的内容进行切换,从各种物类新生切换到“球兰”开败;同时又借助“球兰”将春光与人事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表达出作者对春光中所蕴含的生死问题以及现实人事的更深沉的思考和感悟。
12.(4分)答案示例:“扫”字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极力渲染了山中秋季的萧条气氛,烘托出行军的艰辛。
13.(4分)答案示例1
我的判断理由
出征的人是吴均。
从《赠吴均诗三首(其三)》
看:
“念子加餐饭”柳恽
是对出征在外的对方(吴
均)的关怀,反之则不适切。
从《答柳恽》看:
“一见终无缘”用于表达吴均
自己出征在外的思虑是可以的,若用
于对方(柳恽)出征,则容易引发暗
指对方此去不能回返的误解,不够得
体。
答案示例2
我的判断理由
出征的人是柳恽。
从《赠吴均诗三首(其三)》
看:
“徭役命所当”用作柳恽
自己出征在外的宽释之辞
是可以的,用来宽慰对方则
显得不够得体
(“始信陇雪轻,渐觉寒云
卷”更似表达切身感受。
)
从《答柳恽》看:
“君去欲何之”较直白地想象
对方(柳恽)行军所至。
评分说明:理由要与所作的判断一致,且能自圆其说。
14.(2分,每空1分)(1)对待(2)改
15.(2分,每题1分)(1)D (2)A
16.(4分)答案示例:您难道没见过人们去市场的样子吗?天亮时,人们侧着肩膀争着进去;
日落后,经过市场的人甩动胳膊走开,连头也不回。
评分说明:“掉臂”未直译不扣分,根据该处整体翻译情况判定分值。
17.(3分)答案: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18.(4分)答案示例:写“狗盗”事,是孟尝君与众门客仔细商议,用笔较详,待有客自称能盗,再行事。
写“鸡鸣”事,是仓皇危急之事,门客径自去做,等不及告明。
这样的详略处理,与形势发展相合,而且叙事更显波澜,引人入胜。
19.(4分)答案示例:冯谖运用讽喻手法,以赶市集的人早晚的不同表现来说明“富贵多士,贫贱寡友”是“事有固然”的,这样说理委婉而生动;同时,对于门客在孟尝君失势后离去的行为,他十分确定地认为“物有必至,事有固然”,态度鲜明。
这样劝说,刚柔并济,既易于为人理解和接受,又带有不容置疑的气势,很有说服力。
20.(1分)A
21.(3分,每空1分)(1)驱驰当世1分(2)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1分(3)志气(气度)1分
22.(3分)答案示例1:不同意。
这两则材料虽然都批驳了孟尝君常为人称道的“养士”,但区别明显,并未重复。
材料二主要从养士为谁的角度批驳孟尝君,指责其养士为己而非为民;材料三从所养之“士”是否真的为“士”的角度批驳孟尝君,认为其所养都是“鸡鸣狗盗之徒”,导致没有真正的“士”来辅佐。
答案示例2:同意。
这两则材料都批驳了孟尝君常为人称道的“养士”,材料三主要从所养之“士”是否真的为“士”的角度批驳,材料二也批其“不恤智愚,不择臧否”;材料二侧重从养士为谁的角度批驳孟尝君,材料三的评论中也流露出养士当为国的价值取向。
总体看来,这两则材料对孟尝君的批驳,重合度很高。
23.(4分)答案示例:材料三紧扣“得士”二字反复辩驳。
开头先提出世人对其“得士”的一般看法;第二句以“嗟乎”一叹反转,表明自己截然不同的看法——“岂足以言得士”;第三句以“不然”引出假设推论,否定世人所认为的“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第四句又转从正面直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以此批驳世人“士以故归之”的看法。
全文仅90字,却“语语转,笔笔紧”,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笔势雄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