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国粹议论文8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中国国粹议论文800字
爷爷是京剧迷,虽然耳朵不好使,但只要电视里播京剧,他就手脚并用,摇头晃脑地打起鼓点来,在茶几上敲,在沙发扶手上敲,在自己大腿
上拍。

爷爷眯缝着眼,脸上浮满笑意,头随着节奏摇摆,满头白发在那咿
咿呀呀的唱腔中仿佛都更精神了,闪闪发亮,他那神态就像在享受天下最
美味的午餐。

有一次,我被奥特曼吸引着,看得津津有味,全然没顾及爷爷直在屋
子里打转转。

他一会儿到窗户边瞄瞄,似乎在等什么人;一会儿到我身边
坐坐,问我出不出去玩啊;一会儿又拿拿遥控器……妈妈一看就明白了,
悄悄地动员我把电视频道调过来。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我喜欢的奥特曼,调
到京剧频道,这可把爷爷乐坏了。

他“呵呵呵”地笑着,脸上还带着一些
内疚与不好意思,一边夸孙子好,一边欣赏起京剧来。

他那样子就像小孩
拿到了自己爱吃的糖果,可爱极了。

看着爷爷爬满皱纹的脸和他欣赏京剧
的痴迷的样子,想到爷爷操劳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好好看过几回电视,现
在也70多岁了,好不容易条件好了,应该让爷爷多享受享受。

于是,我们给爷爷买了个助听器,还订了份电视报,又特意把其中的
京剧节目用红笔画起来。

爷爷戴上助听器,欣赏着电视里的京剧,感动得
差点掉眼泪,逢人就说自己有个好孙子。

有时候吃饭也看,家里来客人了,他也热情介绍京剧,而晚上常常是看到打瞌睡,要么垂头低脑地“钓鱼儿”,要么靠在沙发扶手上呼呼大睡……从此爷爷好像年轻了许多,容光
焕发,一天到晚京剧不离口。

不信,你来听听:
清晨6点,爷爷被自己闹钟吵醒,唱《宇宙锋》“我这里假意儿懒睁
虎眼”,翻个身继续睡;早上洗脸时看见自己白发鬓鬓,唱《文昭关》
“冤仇未报容颜变,一事无成两鬓斑”;午睡被吵醒,唱《文昭关》“适
才朦胧将合眼,忽听门外有人言”;回家发现没带钥匙,我们又没回来,
唱《二进宫》“宫门上锁贼李良”;
超市付钱排了半天队还没轮到,唱《武家坡》“这女子动作特以迟慢,收银台前站得我两腿酸”……
瞧,这就是我家的京剧迷,是京剧让他的生命丰富多彩,让他的生活
有滋有味,是京剧让他年轻。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存在百年却依旧流行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可以把一个传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的唯妙唯
俏呢?
那么先从乾隆皇帝的那场寿宴说起吧。

清乾隆五十五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

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

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

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
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这就是京剧的雏形。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

汉戏,以西皮、二黄两
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

由于徽、汉两个剧种
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
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
二黄调。

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
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
剧种--京剧。

在京剧里,不同颜色的面具表现着不同的人物性格。

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
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面具运用夸张的画法,把人物的性格特点直接写到了脸上,这也是京
剧为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除此之外,京剧所表演的内容也有很多。

比如《霸王别姬》、《智取
威虎山》等很多很多,所以京剧是一个非常贴人心的戏种,不论你是坐在
乡间大院里观看,还是坐在专门的剧院里看,都别有一番风味,演的内容
更是让你看几遍都不过瘾。

京剧,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前发展,经历无数苦难,并且挺了下来,
慢慢有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表演方式,让许多人爱上,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中
华人民最爱看的戏剧,最后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成为中国的国粹的!
“挥毫浸墨,那人,执笔向上,镜中的`脸,一半明净,一半靛蓝……”一曲京调,唱尽悲欢离合;一袭长袍,漫卷俗世红尘。

脸谱生涯,唱的是情,演的是魂。

那一张张红艳的脸,在辉煌的灯光下,已然闪耀了
将近千年。

每当听到那优雅动听的腔调,便想起宋代诗人葛长庚的:“看
千秋戏剧,蹴鞠诙谐。

”由此,京剧的魅力跃然纸上。

京剧,这一中华民族孕育而出的国粹,恰似一朵绽放在华夏大地上的
玉簪花,以它那独特的美,惊艳世人。

京剧的美,美在她的形。

当锣鼓声响彻在明亮的戏台周围时,戏剧演
员们便伴随着锣声一个个粉墨登场。

气质清秀的小生,形如镜花水月的小
旦,浓墨重彩的红净,黑眼白脸的方巾丑……形态各异,众美云集。

而其中,我更加偏爱的,便是那花旦。

不因别的,只因她那传情的眉目楚楚动人。

举止如娴花映水、弱柳扶风,恰似那宛在水中央的佳人,让你不觉怦
然心动。

她在高台之上挥舞着清白的衣襟,是如此的优雅,如此的凄美,
将古代闺秀的娴静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形将内外之美结合于一体,触动着
人的心弦,带给人美好的意境。

啊,好一个国色天香!真是妙哉!京剧的美,美在她的神。

一双似乎会说话的眼睛,道尽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想当年
梅兰芳拜师学艺,就是因为双眼无神而被拒之门外。

从此以后,梅兰芳便
每天盯着水中的游鱼和天上的飞鸟看,终于练得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后来,他刻苦练习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戏剧大师。

由此可见,神韵在戏剧中
是十分重要的,而京剧的神尤为突出。

不同的角色的神色在戏剧家的身上
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牵动着万千观众的心。

也许就有那么一秒钟,你的思绪会被一个回眸定格,会被一双精神硕累的眸子打动,但无论是深
情还是惊艳,那一瞬间的神韵便会带给你永恒的回味,如同一块馍,看似
平常,却愈嚼愈甜。

啊,真可谓巧夺天工!
京剧的美,美在她的声。

国粹生香,余音绕梁,婉转动听的曲调连绵
不绝。

京剧以她那独有的声调,结合汉调与徽剧的精髓,时而慷锵有力,
时而宛转悠扬,时而雄浑端厚,时而清脆高昂。

配合着形与神,声音唱出
了京剧的魂魄。

儿时看着爷爷奶奶听戏,他们的神情是那般的陶醉,心中
大有不解,如今看来,醉的就是那声音吧。

京剧的声音似乎是越听越有味儿,它唱出了古老的中国风,唱出了先辈们的智慧,更唱出了伟大的民族
精神!听到《霸王别姬》,就不禁潸然泪下;听到《穆桂英挂帅》就不禁精
神抖擞。

这就是京剧之声的美,啊,这就是中国范儿!
京剧,我们的国粹。

她将传达着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与憧憬,永
远地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的艺术文化舞台上显现出她那独有的耀眼光辉。

吟诵声长,情韵悠扬;快板清脆,荡气回肠;粤音婉转,温柔水乡。

吟诵之美
人人笑语盈盈,陶醉于吟诵之美:一双双晶亮的眼睛,一缕缕幽凉的清风,一首首动听的诗词。

平声哀而安。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使在外漂泊的游子泪满襟;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让独在他乡的人望月盼聚……人的万千情思,都汇成了悠长的平声。

上声厉而举。

青年杜甫站在巍峨雄伟的泰山上,俯视大好河山,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感叹,上声把杜甫的豪情壮志诠释得淋漓尽致。

去声清而远。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易安居士写出这般秀雅的诗句,好一个“销魂”的千古绝唱!去声凌厉,哀转,肃绝,音韵铿锵。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用这去声,抒发自己独特的心境。

入声直而促。

安史之乱,战火纷飞,岑参在无尽哀痛中写下“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雄客死成都小旅馆……这入声,好似决堤河水,真实形象,寓巧于朴,不尽悲伤。

吟诵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长短相结,余韵回旋是歌曲与朗诵所不具备的。

吟诵的美,在于这抑扬起伏,情深意切。

快板之美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坑里蹦的都是我给他们立规矩!”听!快板声传来了。

一股阳刚之气涌上心头--我们快板的祖师爷朱元
璋来了!其声刚劲有力,却又夹杂着些白话文的风趣闲适。

打着快板,仿佛自己来到充满英雄气概,侠肝义胆的时代……
快板是中国古代的节拍器。

评书,相声,快板书,数来宝样样行。

就说马蹄板,古人评书到赛马,就用拇指紧贴大板,四指灵巧地在板上来回动着,一阵马蹄声便出来了。

那绝妙的花板技巧不仅让人听着心里美,还看着乐呵。

快板虽然不是君子高雅之物,打出的声调也不似阳春白雪,但大到绿林好汉、侠义王者享乐,小到贩夫走卒、市井百姓听用。

快板的美,在乎这荡气回肠,白话闲适。

粤曲之美
“我今独抱琵琶望,尽把哀音诉,叹息别故乡!”红线女的一曲《昭君出塞》初听犹如新生柔荑破土,澄澈水珠迸落,尔后愈发悠扬,恍若杏花扑面,燕语呢喃,声音曲折婉转,似蜿蜒迂回的江南水乡;但见其人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琵琶声停起身向前,忽又扭过头去,泣不成声,纤纤素手轻捻白袖,浮一袭水袖。

我惊异这粤曲与快板的阳刚之气不同,虽是阴柔,却又柔中带刚,只叹往后只能在视频中一睹粤剧芳容,一颦一笑,一腔一调,细腻温柔,凌厉凄绝。

粤曲的美,谁懂?
此时,我挺正身板,略微前倾。

将缥碧水袖搭在臂上,高举,凝视前方,运丹田之气三腔共鸣,希望唱好这粤曲,传承这声韵国粹。

粤曲的美,在于这时光惊艳,岁月温柔。

是呀,文化精粹源远流长!从原先的高山流水到如今文化传承。

你的美,谁懂?不忍见你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下,成为往世的美好,现世的悲哀。

我好想再吟一首诗,再打一声快板,再唱一出粤曲……莫忘国粹,秉承国粹,声韵文化的美,我懂,望世人懂,世界懂!
我最感兴趣的戏剧是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迄今
已将近200多年历史,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京剧至今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
的瑰宝。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
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类,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
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
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完整的大戏,也有众多的折子戏,此外还
包括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规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后来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恬静清晰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无
须以紧张、激烈、刺激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
悠京胡伴奏中带出了高雅的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又是安详的,既不过分
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

京剧在完善,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不断推陈出新,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而稳若泰山!
1960年,周总理曾在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观看京剧《霸王别姬》。

戏剧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

群臣纷纷劝谏,项羽置之若罔。

总理评:
“一人言堂。

”项羽回到皇宫,虞姬又规劝,项羽还是不听。

总理论:
“一家之长。

”当戏曲高潮,项羽孤军遇险,总理道:“一筹莫展。

”当
虞姬备酒以慰项羽时,总理曰:“一曲挽歌。

”四面楚歌,汉兵将临,虞姬自刎,舞台落幕时,总理又说:“一败涂地。

”总理仅用20个字就概括了项羽失败的全过程,堪称绝妙。

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优秀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看“超女”……他们对戏剧一无所知,更别说京剧了。

况且,还有很多人都认为京剧无聊,很老土,还不如大众音乐时尚通俗而抛弃了“国粹”。

我们难道要“国粹”衰落在我们这一代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