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经济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粮食经济问题》课程论文题目: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姓名:夏永争
学号: 201046910607
专业班级:经济学类 1006班
授课教师:姚咏涵
学期: 2011-2012上半学期
2011年10月 26日
声明
此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文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文内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并且本人了解课程中有关抄袭及引用方面的规定。
签名:
日期: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摘要
“民以食为天”,“为政之要,首在足食”。
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粮食产量于1996年突破5亿大关,1996—1999年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4年间年平均产量超过5亿吨,表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5.12亿吨的高峰后,已经连续5年减产,到2003年粮食产量下降到4.31亿吨,虽然2004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7亿吨,比2003年增产388千克,增长9.0%,扭转了1999年来下降的局面,但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没有恢复到5亿吨的水平。
从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水资源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要素变化情况分析看,同1998年的 5.12亿吨相比,现有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相差200亿~250一千克左右。
目前,提高粮产量的任务艰巨,就是说我国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存在一定波动;粮食生产成本效益下降,粮食供需存在缺口,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可以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不稳定,面临很多问题。
从长期来看,我国耕地少、人口多、水资源匮乏等,始终制约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是推进我国小康建设过程中的长期重大任务。
我国政府特别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历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会议都把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比较分析、动态分析和因素分析方法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系统和全面研究。
关键词
粮食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研究
ABSTRACT
" Hunger breeds tentment"," for politics should, first in sufficient feed". Commissariat is a kind of special merchandise that has strategic sense, it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n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grain output in 1996 passed the 500000000 mark, 1996 - 1999 years, commissariat produces bumper harvest, 4 years the average annual output of more than 5 tons, show our country the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has reached a new stage.
China's grain output in 1998 reached 5.12 tons after the peak, already successive 5
years of reduction of output, to 2003 commissariat production declined to 4.31 tons in 2004, although the annual grain output reached 4.7 tons, than 2003 increase production 388 kilograms, grow 9%, reversed the 1999 decline, but the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has not recovered to 5 million tons of levels. From farmland, commissariat sows area, per unit area yield,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of main elements analysis of the change of perspective, with 1998 5.12 tons compared, existing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may differ by 20000000000 ~ 250 kg. At present, raise grain output of the task is formidable, that is to say, crop of our country grain sowing area, per unit area yield level in the presence of certain fluctuation; grain production cost benefit drops, commissariat supply and demand gap, food safety risks exist; it can be said that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s not stable,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In the long term, our country farmland is little, population is much,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lways restricts our country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mprovement.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n China, will b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well-off during long-term major task.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protect and raise the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over the central rural work conference of central economy conference, to protect and raise the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a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ensure food safety.
This research mainly us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normative analysis,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dynamic analysis and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the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n China is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Key Words
food improvement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of production study
引言:
民以食为天天”,“为政之要,首在足食”。
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不足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
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
能否做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关系到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政府和广大人民为发展粮食生产、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出了不懈努力,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
目前已基本形成5亿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结束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长期短缺,实现了总量供求平衡,丰富有余。
我国粮食产量于1996年突破5亿吨大关,提前实现“九五”计划确定的粮食产量目标。
1996—1999年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4年间年平均产量超过5亿吨,表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任务艰巨,从短期看,有的省区市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
另外,有些地方存在为难情绪,扶持粮食生产的配套措施还不多,措施没有完全到位等等;从长期看,我国耕地少、人口多、水资源匮乏等,始终制约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是推进我国小康建设进程中的长期重大任务。
1. 粮食生产的基本特征
1.1.粮食生产的基础性
粮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无论是在什么社会、什么制度下,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吃饭问题都不会改变,都必须占有足够的粮食,粮食永远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粮食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活资料的生产,特别是粮食的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
尽管近百年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提高了肉、蛋、奶、鱼、虾等动物性食物的比例,作为直接食用的口粮消费比重相对减少,但这些动物性食物大多也是由粮食饲料转化而来的。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以谷物为主食的人口仍达40亿以上,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中包括百分之九十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和百分之五左右的发达国家的人口。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通货膨胀,引发和先导因素就是粮食价格的上涨。
作为必须性商品,当粮食价格发生大幅度上涨时,由于粮食需求量基本不发生变化,对于很多低收入居民来讲,粮食支出必然大幅度增加,其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诱发社会动荡。
从2003年10月开始,我国粮食价格开始大幅度的持续的上涨,标志着新的一轮粮食上涨行情的开始,同时,也预示着供求格局会发生逆转。
粮食价格的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粮食问题的普遍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也开始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甚至有人把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并列为当今我国的三大安全问题。
1.2粮食生产的战略性
粮食还是一种特殊的战略性商品,它不仅涉及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也是国际贸易、国际商战、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战略武器和政治筹码。
以为粮食的多寡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一是粮食安全超越了一切制度、一切国家、一切社会和一切政权,这与一般商品是不同的。
当市场不能保证公民在重大自然灾害时期、重大战争时期的基本供给时,政府必须出面干预粮食生产和流通,必须有唯一能代表全民利益的政府来保障粮食安
全。
二是粮食安全的非排它性。
表现为政府为每一个公民的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如粮食储备和救济等。
一个人享受这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公民也能享有这种公共品。
再次,粮食安全的非竞争性。
当一个国家粮食有充足保障,即粮食安全资源充足的时候,每追加一个享受这种安全的公民,其边际成本为零。
1.3粮食生产的公益性
粮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许多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教育、科研、技术推广、道路、水利设施等,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投资或相应的支持措施来解决。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几乎都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尤其以地方政府为主。
在发达国家,非政府公共投资农业科研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政府和私人对农业科技投资的领域界限分明,私人投资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容易受到保护、市场潜力大、产品市场开发程度高、以产前和产后农业技术为主的应用性研究;而政府则加强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知识产权不已得到保护、技术难以物化、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
2.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
2.1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阶段及区域分布
粮食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
1979—1998年期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连续登上了 3.5、4.0、4.5亿吨三个阶段,并且具备了年产5.0亿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可以看到粮食产量的增长呈现波动性增长,这给粮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概括来说,我国粮食生产大致经历了快速发展、停滞徘徊、稳定发展、调整回落四个阶段。
粮食生产与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密不可分,我国按照综合农业区划原则确定的九大农区是: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
2.2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我国粮食生产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5亿吨,其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过3000万吨的省区有山东、河南、四川、江苏、黑龙江等5省,2000万~3000万吨之间的有河北、湖南、安徽、吉林、湖北等5省,1000万~2000万吨之间的有广东、内蒙古、辽宁、江西、广西、浙江、山西、云南、重庆、贵州和山西等11个省市区,低于1000万吨的有福建、新疆、甘肃、宁夏、北京、上海、天津、海南、青海、西藏等
10个省市区。
我国粮食单产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在波动中稳步上升,但在21世纪初呈高位回落态势。
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
在2000年以前,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1亿公顷以上,但从2000年开始,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200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06亿公顷,首次降至1.1亿公顷以下;200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039亿公顷,比1998年下降至8.7%,到2003年下降到1亿公顷以下,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至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
粮食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长期以来粮食种植利益比较偏低,耕地乱占滥用屡禁不止,加上近年来我国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退耕还林力度、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从1990-2003年粮食作物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份额大大降低。
3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3.1我国耕地资源匮乏及土壤肥力下降
一是我国耕地资源匮乏。
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耕地资源匮乏。
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公顷,只相当于世界耕地面积的1/3.由于建设用地、结构调整、退耕还林等,耕地逐年减少!
二是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近年来由于过于看重施用化肥,造成对土壤掠夺性生产,我国一等耕地面积只占1/3,其余2/3是中低产田。
此外我国耕地土壤肥力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下降甚为严重,造成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差,耕作层浅薄,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耐旱、不耐寒,病虫害发生频繁,单产量难以提高!
3.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及水资源缺乏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不仅表现在我国土地资源遭到沙化、碱化、退化,而且表现在水污染、土壤及食品污染、空气污染。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平方公里,沙漠化程度已达到27.3%;由于人口压力过重,我国人地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加上土地承包后追求收入最大化,越来越多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被用于农业,受农民素质及科技水平限制,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不高,我国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大约在40%左右,由滥施化肥、农药生产的污染在加剧。
4保护和提高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4.1依法保护耕地及稳住种粮面积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一切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及其栽培,都必
须建立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之上。
有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还必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这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
坚持耕地保护目标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新修改的《农业法》、新制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为了保证耕地目标的实现,必须明确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另外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这部分耕地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点之一。
有效管理和利用耕地,实行严格的耕地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制度是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
同时,还应该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各地要对土地二轮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违反法律和政策的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
稳住粮食种植面积。
在2000年以前,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1亿公顷以上,但从2000年开始,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1亿公顷以下,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下降,产生了较大的缺口。
因此,稳住至少1.1亿公顷的粮食种植面积,是我国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达到预期产量的基本保证。
4.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物资装备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为粮食生产过程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对粮食生产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基本设备和基础性设施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才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生产后劲。
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升粮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发展农业机械化,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依靠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购买农业机械。
其表现就是加大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补贴,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农机“110”热线和农机服务队的作用。
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
旱涝灾害一直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制约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加快防洪工程和大型控制水利枢纽的工程建设。
4.3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已提高粮食的单产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是巨大的,更是我国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生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宣传普及工作,而是一个复杂的有潜在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过硬可靠和生产发展需要,一经推广使用便可能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果;同时还决定于外部因素,特别是相应的物
资配套和政策环境。
粮食农业是一个资源消耗产业,在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下,实现粮食的持续增产,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单产,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扩大良种补贴的范围,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4.4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也是粮食生产的利益主体,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应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确保农民的利益,提高其积极性,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5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和对粮食生产县的扶持
保护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是国家商品粮源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的关键。
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改变商品粮主产区对国家提供商品粮多、贡献大、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的状况,实现商品粮主产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4.6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离不开身临资源和水资源的服务作用,因此还要做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荒漠化治理工程。
参考文献
1《2007年中国粮食发展报告》
2中国统计年签.1987—2004.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3《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1996.商务印书馆.
4良种补贴助推粮食丰产有丰收.2004.3.29.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