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一 构造地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X河北,14—15,6分]右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 为断层。在屡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背斜油藏遭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 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A. 水平挤压 B. 水平拉张 C. 垂向挤压 D. 垂向拉张
1)看新老关系 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 河谷为背斜谷。
2)看岩层曲折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乙处岩层向下曲折,为向斜,地貌为山岭。
地点
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
450
170
520
140
450
160
注: 、 、 三地为自西向东距离各相差500米的三地。判读实例: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为山岭;海拔减岩层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海拔,同一岩层中 处高, 、 处低,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地貌类型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另一侧相对降落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山地,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腐蚀,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地垒
地堑
方法技能 地质构造的判定方法
5)其他规律: 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 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三叶虫化石---古生代恐龙化石---中生代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新生代
地质构造类型
岩层是否连续
岩层新老
海拔和埋藏深度
D
D
向斜
断层
背斜
【地质剖面图】 地质剖面图是对沿地表某一方向,以假象的竖直平面与地势相切所得的断面图。 断面与地面的交线称剖面线。 地质剖面图的主要内容包括剖面方向、地势及地层的岩性、厚度、时期及产状,它可表现出褶皱形状,断层性质、火成岩体和矿体的形状;并可表示它们的位置和规模。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点,也能够反应动态的演变进程。
不规则
软流层
运动
稳固
活跃
板块运动情势
影响
相向运动
在边界处产生⑨_____________,形成庞大山系、海沟、岛弧等
相离运动
形成⑩_____________
Ⅲ.影响
碰撞或俯冲
裂谷、海洋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地表形状
图示
挤压碰撞
灭亡边界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山脉和高原
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或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岛弧、海沟、山脉
三年命题统计
[202X年]浙江卷[202X年]天津卷、北京卷、全国甲卷、河北卷、浙江卷[202X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江苏卷、天津卷、新课标全国卷Ⅱ
断裂错开的岩层-断层
变形曲折的岩层-褶皱
1)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引发岩层永久性的变形与变位,它是地壳运动“足迹”,主要有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状特点,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要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断块山等均为地貌类型。
读图攻略1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的读图流程
1. 判定岩层新老关系结合图中的图例、地层的层序、岩层的侵入关系等肯定岩层的新老关系。1)地层层序律:一样岩层越老,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位置越靠上;2)生物层序律:地层越老,所含的生物化石越简单3)切割律: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则侵入岩形成晚于其侵入的岩层。4) 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看等高线数值
看等高线疏密
向斜
背斜
B
B
必备知识整合
读板块散布图,完成下列内容。
图甲
图乙
考点二 板块构造理论及其运用
1)补全图甲中板块的名称。2)板块构造理论Ⅰ.概念:刚性的岩石圈 破碎成的多个④_________的块体。Ⅱ.性质:板块上覆于熔融的⑤_________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⑥_______当中;板块内部相对⑦_______,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⑧_______的地带。
A
二、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聚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岩层中的矿石极可能被腐蚀掉)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矿,易产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矿,易产生透水事故
1. 界面 反应的地质含义不同于 的是( )A. 沉积物变化 B. 古气候变化 C. 古环境变化 D. 构造运动变化
2. 该区域( )A. 甲抬升前连续接受沉积 B. 乙形成时期晚于甲岩层C. 乙形成后经历长期腐蚀 D. 丙是背斜受腐蚀的结果
D
C
向斜
水平岩层
地壳水平挤压
外力沉积作用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密度小,散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利用地质构造肯定工程建设——躲开断层带、向斜建隧道
躲开断层
断层处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躲开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聚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
考向三 地质作用的判定及地质构造的实践运用
3)看相干数据
岩层海拔(米)
280
380
290
考向二 地质构造的判定
[202X北京,3—4,6分]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右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 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C
4. 图中( )A. 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 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C. 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 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
相向运动
灭亡边界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地表状
图示
张裂分离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海洋板块内部张裂形成海岭
大陆板块内部张裂
海洋板块内部张裂
相离运动
生长边界
3)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下列现象Ⅰ.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由于其位于⑪_______板块与非洲板块的⑫_______边界;红海面积在扩大是由于其位于印度洋板块与⑬_______板块的⑭_______边界。Ⅱ.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处于板块⑮_______处,地壳比较活跃,多⑯_____________。Ⅲ.非洲大陆地势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是由于其位于非洲板块⑰_______,地壳比较稳固。4)由图乙可知,海沟属于⑱_______边界,海岭属于⑲_______边界。
5.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描写,正确的是( )A. ①处适宜修建采石场 B. ②处适宜修建大型水库C. ③处地下水资源丰富 D. ④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6. ③处飞来峰岩石与周边岩石明显不同,其成因最多是( )A. 向斜槽部岩石坚固,不易被腐蚀而成 B. 地势低洼,流水搬运堆积而成C. 向斜槽部岩石破碎,易受腐蚀而成 D. 岩层断裂,外力搬运腐蚀而成
背斜
向斜
图示
形状
岩层一样向上拱起
岩层一样向下曲折
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未腐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背斜山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向斜谷
腐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 容易遭受腐蚀而成谷地,背斜谷
海拔:直接根据数值判定类型
埋藏深度:不能直接判定类型
连续变形
褶 皱
断裂错位
断 层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
背斜/向斜
地垒/地堑
埋藏深度不能直接判定,要将埋藏深度换算成同一岩层海拔才可判定类型。
可根据同一岩层海拔判定岩层曲折状态,从而肯定构造类型;
2.判定地质构造类型和地势 从岩层的曲折变形、断裂错位以及连续延伸状态判定岩层形状,根据岩层形状判定地质构造的类型;利用岩层新老关系判定背斜和向斜。地势类型看海拔变化。
整合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考向一 地质构造对地表形状的影响及演变
[202X江苏单科,3—4,4分]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照的照片。照片中界面 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 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 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判定地壳运动性质和地质构造运用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2)岩层破碎或部分缺失说明经历了腐蚀作用,也可能相伴地壳的上升运动;3)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相伴地壳的降落运动;4)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必须充分推敲地质构造情形,以利于施工和保证安全等。
B
6. 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A. 疏导性能好 B. 延伸到地表C. 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 断至含油层
A
储油结构的封闭性
[202X安徽宿州三模]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判定岩层的形状,并肯定地质构造。下图是某地地势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向上拱起
山岭
谷地
地势颠倒
向下
谷地
山岭
谷地或低地
块状山或高地
2)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表。
3)图中岩层1—6的新老关系,顺次为⑬__________。(由老到新)4)良好的储水构造是⑭____,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是⑮____,有泉水出露的是⑯____,合适开挖隧道的是⑰____。(填字母)
1.褶皱
褶皱
背斜
④___________
腐蚀前为⑤_______,腐蚀后为⑥_______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构造现象称为⑩___________
向斜
⑦_______曲折
腐蚀前为⑧_______,腐蚀后为⑨_______
断层
不连续并有明显位移
降落岩体常发育成⑪_____________;上升岩体则发育成⑫_______________
外力腐蚀作用
落实演练
[202X浙江6月选考,17—18,4分]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势图,图中断层邻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降落。完成下面两题。
1. 该溪流( )A. 流向为自南向北B. 腐蚀地表,形成断层C. 晚于白垩纪形成D. 西岸平整,东岸峻峭
C
2. 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多是( )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腐蚀而成为山岭,向斜山
一、褶皱和断层
关键能力突破
地势颠倒
2.断层
概念: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张力、剪切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当的强度,导致岩层产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断层
图示
形状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地理
专题 十一
构造地貌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状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状的关系。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构造地貌特点,进行区域定位并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点。2.综合思维: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点,综合分析典型地貌的形成及其影响。3.地理实践力:结合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或河流地貌特点,探究人类公道地开发资源、规避地质灾害与聚落选址等问题。
考点一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背斜山
必备知识整合
读地质剖面图,回想下列知识。
1)由 、 共同组成的地质构造为①_______,它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②__________作用下,岩层产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③_______曲折。
褶皱
挤压力
波状
考点一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项目
地质构造
岩层特点
地势
4.地层的接触关系
(1)概念:指新老地层空间上的相互接触关系或者叠置状态。
整合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2)类型:
①整合接触指的是新老地层平行并且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没有产生构造运动。②假整合接触又叫平行不整合,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但不连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区产生过整体的地壳升降运动,有过沉积中断或者地面的腐蚀,但是没有产生过褶皱运动,③不整合接触又叫角度不整合,是指新老地层不平行并且不连续,表明该区地层形成期间产生过褶皱运动、地面腐蚀和再沉积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