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母女关系_谭恩美小说_喜福...
从文化差异解析_喜福会_的母女关系
2009/4107《喜福会》是一部表现中美文化由隔阂、冲突到最终融合的小说。
通过对母女两代人之间从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描写,谭恩美在她的作品里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东西方文化不断撞击、融合、再撞击、再融合的过程艺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探讨了出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关系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沟通,因而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
谭恩美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血管里却流着中国人的血。
她不仅对美国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
她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旧中国社会妇女的命运;她又用华人的眼光来审视在美国的中国移民,特别是妇女的生活。
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的故事: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
书中展现了两种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以及两代华人妇女的不同遭遇和欢乐、痛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生长在美国、深受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影响的女儿们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移民母亲们之间不可避免的隔阂与冲突,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价值观的撞击加以叙述和概括,分析由此所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及它们之间的冲突、融合。
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关系1.中国式母亲的历史根源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心中传统文化的观念根深蒂固,她们骨子里是地道的中国女人,从心底无法割舍与祖国、与家乡那份血浓于水的感情。
这四位女人身处于过去和现在、中国和美国以及母亲和女儿的交叉口,战争、天灾还有人祸伴随了她们大半生,她们在多重压迫下历尽了沧桑。
由于水灾,“对于家庭毫无意义的”母亲们被迫过早地嫁给从来没有见过的男人,她们的整个婚姻生活就是做下人;战争使母亲们不得不撇下自己的双胞胎女儿匆忙逃命;由于被人陷害,她们即使割肉为母亲煎药也换不来一丝的宽容。
在经历和目睹了无数母女之间的苦难和悲剧后,1949年四位中国女人带着过去的阴霾来到神秘的美利坚,来到梦寐以求的自由国度,而面对她们的仍是被忽视和被误解。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解读谭恩美_喜福会_中的母女关系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婷婷[摘 要]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接受的文化不同,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冲突和矛盾。
谭恩美的《喜福会》反映了这种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通过小说中母女关系的发展,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指出这种冲突是必然存在的,而其融合也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关键词]母女关系 冲突 融合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因《喜福会》而一举成名。
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们的生活经历。
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孩子们寄予无限的希望,想按她们自己的理想规划女儿们的前程,使其逃脱这辈女人的命运,成为她们眼中的幸福女人。
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接受的却是美国文化,是在炯异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些女儿们看来,母亲的想法与行为既荒唐又可笑,于是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产生了很多的矛盾。
母女之间的这种矛盾不仅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更是一种深深的文化上的差异,母亲们代表了传统的中国文化,而女儿们代表了现代的美国文明。
1、母女关系所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冲突美国人类学家,空间关系学的创始人爱德华・霍尔发现,世界各国的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并不是杂乱无章,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的。
按照“语义依赖对话背景还是对话语言来传达的程度”,把文化大体划分为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
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问题,有时甚至产生隔阂和冲突。
在高背景文化中,人们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信息渠道。
她们通常不需要,也不希望得到过多的背景知识,交谈中,无需太多的表达,双方就会心领神会,因为共同的背景知识和想象空间会帮助听者把说者含糊的意思拼凑起来。
低文化背景中,人们的经历,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因此当他们交流时,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这种文化背景中,信息主要通过话语来传递。
东西方文化冲突在母女之间的反映——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东西 方 文化 冲 突在母 女 之 间的反 映
— —
论谭恩美小说 《 喜福会》 中的母女关系 ’
张 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西 大学 外语 学 院 , 西 南 宁 5 00 ) 广 广 3 0 4
( 摘
要 】 美 国华 裔作 家谭 恩 关在 其 小说 《 福 会》 中选 择母 女 关 系作 为 故 事的 重 要 线 索 ,表现 母 女 之 喜
2 0世 纪 7 0年 代 以来 , 国华裔 文 学取 得 了 长 美
足 的 发 展 , 些 作 品使 得 美 国 文 学 的 内涵 更 加 丰 这
实 现正常 的交 流。不 仅如此 ,女儿们 认为 ,自己的
母 亲操着 这种 不流利 的英语 。是没有 文化 和社会 地
富 。其 中 ,谭恩 美 是 著 名 的华 裔 作 家 之 一 。她 在 8 O年代 末 出版 了代 表作 《 福会 》 (h o uk 喜 T eJyL c
己的女 儿当 成是 自己的附属 品 .对 女儿 的生活干 预
下 ,才 使用 她 们 支离 破 碎 的 英语 (rg eE gi ) f i nl h al s
来交 流。然而 与母亲们 不 同的是 .女 J {  ̄ 操着标 Lf l ll 准的 、流利的英 语。 f 于这种语 青障碍 ,母 女之问 l 1
过 多 。这 些让深 受美 国主流 文化影 响的女儿 们难 以
接 受 。例 如 ,吴宿 愿 为女 儿 品妹设 计 未来 的 生活 ,
希 望 她成 为一 名 神 索 .按 照她 的设 计 与 期 望走 下
无法相互 理解 。例如 ,女儿 晶妹 认为母 亲 的桂林 故 事 ,是 中国 的神话 。 “ 我一直认 为 ,母亲所讲 的桂 林 故事 ,只不过是个 中国的神话传 说而 已 。而故 事
《喜福会》中母女走向和解的多元文化观解读
阅 历 和生 活感 悟 的加 深 , 异 质 文 化 群 体 的 文 化 包 容 度 和 文 对 化 认 同 感 逐 渐 提 升 , 终 异 质 文 化 间 和 谐 和 睦 相 处 得 以 实 最
由于母亲们在 中国传统文化 熏陶下成大 。他们思想上有
中 国传 统 观念 的深 深 烙 印 ,如 中 国几 千 年 来将 子 女 与 父母 间 的孝 道 视 为美 德 。古 训 曰“ 慈 子 孝 ” 即 父母 要 慈 祥 , 父 , 儿女 要 孝 顺 , 母 与儿 女之 间是 相 互 的责 任 。 正 因为 如 此 , 父 中国 的父 母 对 子 女 普遍 有 很 高 的 期 望 ,并 将 这 种 期 望 视 为 自 己对 子 女
期 在 一起 以 中 国流 行 的 麻将 游 戏 为组 织形 式聚 会 ,借 此新 移
民们 在 一 起 诉 说 生 活 中经 历 的故 事 , 相 慰 藉 , 相 帮助 , 互 互 以 此 寻 求异 域 生 活 里 难得 的些 许 快 乐 。“ 福 会 ” 身带 有 典 型 喜 本
的 东 方 文 化 色 彩 。麻 将 使 不 同 的华 裔 家 庭 经 常 聚在 一 起 。 聚 餐, 天, 乐, 聊 娱 这成 为他 们 生 活 重 要 的组 成 部 分 。 福 会俨 然 喜
关 键 词 : 化 文 中突 : 解 : 和 多元 文化 主 义
时 , 些 冲 突 和 碰 撞 并 不 是 不 可 调 和 和避 免 的 。 着 彼 此 生 活 这 随
华裔 女 作 家 谭 恩美 ( m a ) 18 发 表 了她 的处 女 A yT n 于 9 9年 作 《 福 会 》 下称 《 )T e o u kCu ) 。作 品 问世 后 引 喜 ( 喜》 (h yL c lb l J 1
从文化角度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妈 的无论 自己做什么事都希 望得 到 自己妈妈 的祝福 。薇弗莱再婚时 的 11 人 生 观 、价 值观 . 矛 盾 心 理 和 她 想 方 设 法 想 让 龚 琳 达 接 受 自 己男 友 的行 为 表 明 :中 国 母 作为第一代移 民的母亲 ,她们 深受着 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 。母 亲 亲的言传身教 潜移 默化地影 响着美 国女儿 ,他们身上 有着 中国传统家 们做任何事情都是 自我的 ,她们不用 与女儿们打招 呼 ,例如 ,龚琳 达 庭 观 念 的 根 脉 ,永 远 抹 不 掉 母 爱 女孝 的 变 体 ,是 中 国家 庭 价值 观 的 去 女 儿 薇 弗 莱 家 时 ,根 本 不 月 打 招 呼 。她 认 为 母 亲 到女 儿 家 做 客 时 天 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女儿 开始的时候并 不能接受中 国文化 ,也是妈 妈 】 经 地 义的 事 情 ,然 而作 为 美 国 第 二 代 移 民 的 女 儿 ,她 们 从 小 接 受 的是 的故事为母女之 间关 系的和解提供 了一 个契机 ,让女儿知道妈妈 是为 西方 教育 ,崇 尚个人权利和 自由,对母亲的 “ 侵权”来访是很反感 的, 自己好的母亲认为 ,对孩子 的过多鼓励会 使其骄傲而无法进 步,并且 在 这 样 无 形 的 接 触 中 ,母 女 矛 盾 便 产 生 了 。母 亲 们 虚 幻 炫 耀 女 儿 的 成 还 有损母 亲的尊严 ;适 当的批评犹如催化剂 ,能让人起而奋之 ,从 而 绩 ,女儿 的成功是母 亲攀 比的资本 ,而 女儿们对此却 是极 其反感 的 , 她们 喜欢 自由 的 生 活 ,不 喜 欢 母 亲 限 制 自 己 的 人 生 , 同 时 , 女 儿 们 也 为母 亲们 “ 丢脸”的英语 而反 感 ,也不喜欢母 亲说 自己身 上流着中 国 人 的血 ,一 半 是 归 属 中 国 的 , 她 们 认 为 自 己是 个 真 正 的 美 国人 ,非 常 排 斥 中 国 。母 亲 说 : “ 儿 只有 两 种 ,听 大 人 话 和 不 听 大 人 话 的 ,只 女 有 一 种 女 儿 可 以 住 在 家里 ,那 就 是 听话 的女 儿 。 ”然 而 ,吴 精美 却 认 为 母 亲 的要 求 是 无 理 的 ,她 认 为 自己有 自己 的 人 生 、有 自己 的 目标 ,完 全不用母 亲为她操 办一切 ,她不喜欢 做母亲 的 “ 奴隶 ” ,这不 是在 中 国。美国伦 理强调人 与人之 间的平等 ,子女和父母之间是平等 的关 系 、 是朋友关系 ,而在儒 家的伦理秩 序中 ,是要求长幼有 序 ,这也就 是母 女之间矛盾的根源。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喜福会》是由美籍华人作家艾米·泰昆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美籍华人母女之间的故事,探讨了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从性格冲突、沟通障碍及文化冲突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双重文化造成了母女间的性格冲突。
在小说中,母亲苏兰是传统的华裔妇女,她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尊重长辈、保持纯正的中国传统习俗。
而她的女儿,在美国出生长大,深受美国文化的熏陶,价值观念与母亲相去甚远。
苏兰期望女儿能够言听计从,传承传统,而女儿则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和梦想。
这种性格冲突导致了母女之间的频繁争吵和矛盾。
其次,双重文化导致了母女间的沟通障碍。
苏兰沟通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默默忍受、不表达情感、间接传递信息。
而女儿对此不理解,她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母女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使得彼此之间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
这种沟通障碍进一步加剧了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最后,双重文化引发了母女间的文化冲突。
苏兰作为一个中国移民,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尽力保持和传承传统价值观念和习俗。
然而,女儿却更多地接受了美国文化,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个人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母女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不可避免。
小说中,苏兰对女儿的交往关系、婚姻选择等提出了种种要求,但女儿却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种文化冲突使得母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和矛盾。
综上所述,双重文化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性格冲突、沟通障碍以及文化冲突使得母女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然而,通过小说中精心刻画的情景和角色,我们也能够看到母女之间深厚的感情和互相理解的努力。
这种反思和探讨,提醒我们在面对跨文化关系时,需要保持开放、理解和尊重,以建立更加健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关键词 : 喜福会 》 母女 关 系; 《 ; 文化冲 突; 文化 融合
中图 分 类 号 : 5 I 3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1 2 0 7 2
引言
母 亲 是 生 命 的 赐 予 者 , 会 是 一 个 生 命 的 占有 者 , 是 不 经 也 更
中美两种文化环境 的不 同, “ 庭” 使 家 这一 词语被 赋予 了不 同的
所指意义 。在 中国的传 统观念 中 , 家庭 ” “ 既代表家 长对 子女 的 绝对权力 , 又意味着两者之间的相互依 赖。但美 国的个人 主义价 值观则强调 自我实现 和个人奋斗 。母亲 Sy a uun一直 以来都把对 在 中国大陆下落不 明的双胞胎 的“ 内疚 ” 化成希望 寄托在女儿 转 Jn ue的身上 。这 位典 型的中国母亲 一直用 自己心 目中的母爱方 式对 女儿进 行天 才培养 计划 。在 Jn u e有所 反抗 的时候 ,uu n Sy a 强势 的喊 出 :女儿只有两种 , “ 服从 的和 随心所欲 的 , 但这 间房子 只容得下服从 的” 。可是 Jn ue这位在 “自由国度 ” 长大 的孩子又
完全忘记 自己本 身是个 中 国人 。即使在打麻 将这样 一个传统 的 场合, 她们也不允许母亲们在 和她们 的交流 中夹杂 中文 , 因为 她
们不知道她们 “ 是不是在作弊” 。语言 交流 的碰撞 自然在很大 程
方面是因为小说具有跨 文化 主题。通过描 写 四对母 女 间的代
沟和隔阂冲突反 映 了母 体文 化 与异 质 文化 相 遇 而生 的 文化 情 结——东西文化 的冲突与融合 , 以及华裔在两种文化的碰撞 中对 自我文化身份 的艰难求索这一 富有世界 意义 的重 大主题 。 作 品《 喜福会 》 的前半部分描写 了四位母亲 , 4 在 0年代带 着 旧中国的苦难 和传统文化 , 中国大陆移居美 国。那时的美 国是 从 她们心 目中的天堂 , 在美国她们希望 自己的女儿再也不会重复旧 中国妇女 的不幸 。对孩子们 寄予很 大希望 的母 亲们 按 自己的理 想规划着女儿 的前程 。但是 , 自幼 接受美 国文化 的女 儿们 看 在 来, 母亲的想法与行为既荒唐又可笑 , 于是双方各执 己见 , 互不相 让 。从而表现 出了中西两种文化 间的碰 撞与 冲突。作 品 的后 半 部分记述 了母女关系从 冲突走 向和解从 而构建 了东西 文化从 二 元对立到二元融合 的文化 发展前景 。整部作 品传递着 一种 主张 淡化文化身份界定 , 消除文化对立 , 而达到多 民族文 化相互 交 从 通 的信息 。
试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和美国的环境完美地 结合起来 。但是 ,这种结合 是相 当困难 的, 正如作为母亲的钟林冬所说的:我希望我的孩子们 能完美 “ 地结合起来 , 美国的环境, 中国的性格 , 我真是没想到这两样东 西 是难 以融 合 在 一起 的 。 ”
方方面面 , 而在每 日生活中却又不得不面临完全迥异的美国文 事实上, 母女间的这种矛盾不仅是两代人之 间的代沟 , 更 化 。母 亲 们 来 自 旧中 国 , 是在 儒 家 文 化 的熏 陶 下 长 大 的 。中 国 是~种深深的文化上的差异的体现。这种母 女冲突实际上是 儒家文化教育 子女应尽心孝敬父母, 家长是绝对 的权威 , 子女 强 势 文 化 与 弱势 文 化 之 间 的冲 突 , 东 西 方 文 化 的撞 击 。 为 是 作 必 须 无 条件 服 从父 母 的 安排 , 则 便 有悖 祖 训 , 守孝 道 。母 美国人 的女J  ̄代表 了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强势文化 。 否 不 LC [ I 母亲们则 亲们 把 女 J  ̄看 作 她 们 生命 的延 续 , 望 女儿 能 实 现 自己未 了 代 表着 处 于 从 属地 位 的 中国 弱势 文 化 , Lf ] 希 由此产 生 了 女儿 们 与母 的心 愿 , 为 在 各 方 面管 教 女 儿 是对 他 们 的 疼 爱关 心 。然 而 , 亲们 的对立关系 。 认 然而, 这些美 国女儿们 不管朝着反方向如何 对于母亲 的管束 , 女儿们则 以各 自不同的方式不懈地反抗, 在 努力, 最终无一例外地回到 了母亲身边 , 从母亲那里汲取营养 这个 种 族 、 级 、 别不 平 等 的美 国 社会 里 , 代 女 性上 演 了一 与 力量 走 向未 来 。 阶 性 两 出 出 由相 互 争 斗 到殊 途 同归 , 互 认 同 的悲 喜 剧 。 相 二 、 女 融合 母 《 喜福 会》 中的 母 女 两代 之 间 的对 立 关 系不 是 一成 不 变 的。 尽管这 四位母亲移民美国已有几十年, 但他们仍固守着 中 国传统 , 望 女儿 能继 承 自己的精 神遗 产 , 们按 照 自己 的理想 尽管母女之间有着种种的隔膜和冲突 , 希 他 但她们之 间天然的情感 纽带最终还是跨越 了一切鸿沟和障碍。母亲们 开始逐渐接受 美 国文化。 她们脱掉从 中国带来的长袍 穿上美国式样 的衬衫, 说 着 被 女儿 们 嘲笑 的蹩 脚 的 英语 , 开始 参加 每 个 周末 的 美 国 并 宗教活动。 许安梅在儿子苏兵不幸溺海后 , 首先想到 的不是中 国 的 菩 萨 保佑 , 是 西方 的上 帝 。她 的祷 告 以“ d 开 始 , 而 My Go ” 以 “ me ” 束 。 琳 达 从 开 始 的 因 为 女儿 和 美 国男 友私 奔 愤 A n结 龚 力迎 合 。她 们 为 了挤 入 美 国 白人 主 流社 会 , 总是 试 图掩 盖 自 己 身 上 与 生俱 来 的血 液 中 的 中国特 性 。 们 把 中 国性 格和 美 国环 怒之 下脱 下鞋 子打 女 儿 和 女婿 , 后 来接 受 女 儿 的美 国男友 瑞 他 到 境搞成彼此对立, 并且追求个性 自由, 对母亲的中国式教育嗤之 奇, 并慈爱地教瑞奇如何吃螃蟹 。 尽管瑞奇到钟林冬家做客时 以鼻 。母 亲们 一 直 以 中 国传 统 的方式 来 爱 女儿 , 女儿 们 则竭 做 出 了许 多与 中 国 文 化 不相 符 的行 为 : 一 瓶 昂贵 的 葡 萄酒 , 但 送
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解读小说《喜福会》
跨文化交际学是以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为研究对
三、跨文化交际学视角下的《喜福会》
象,从语言、行为、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关系中来
(一)母女分别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集体主义思想价值
透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美国的社会生活中, 观和个人主义思想价值观的代表
白人群体与华人群体之间的关系可视为强势群体与弱势群
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解读小说《喜福会》
冉亚维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71
[摘要]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两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在交流中就避免不了产生各种各
样的冲突,这种冲突其内在的本质就是两种文化冲突的表现 。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从跨文学交际学的角度来解析美国
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这部小说是描绘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最为典型的代表作。 最为独特的是通过母女
和矛盾都是源于中美文化的差异性而造成的,最重要的是母 代,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文化上的差异性。 虽然她们出生在
女两者都没有找到怎样和异于自己文化的群体和谐相处的 美国,而且自认为是地道的美国人,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和交
有效通道, 从而引发了很多有关母女之间的情感折磨和冲 际中受着不同程度的歧视,使得这些美国华裔人在中西方的
美国是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追求自由和平等是美国价
体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指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 值观的主流思潮。 美国的教育是以众生平等的思想为核心,
不同文化下的种族群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交流的社会现象。
注重追求幸福和个人自由的价值理念,侧重对孩子培养自我
二、 小说《喜福会》的概述
独立的精神。 而中国是个讲究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国家,在中
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够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
从多元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来传递信息 。里奇直 率地表 达 自己的观点 , 当把 一切 搞砸 时 , 他还 蒙在鼓 里 , 不 知道这是 中国式谦虚 , 更理 解不 了这 种 自贬
式 的谦虚 。
,
描写 了 1 9 4 9年以前从中国大陆移 居到美 国的四位 母亲受 中国
儒家传统和封建制的束缚历经坎坷 的悲惨遭遇 , 以及与 出生在 美 国的女儿 的心理 隔阂 、 两 代人 之 间 的代沟 而产 生的 恩恩 怨 怨 。母亲代表着传统的中国文化 , 女儿则 代表 日益壮大 的西方 文化 , 母 亲对 自己的女儿寄予厚望 , 希望女儿们 “ 总应该像 中国 人一 样思考 问题 , 又总能说一 口流利 的英语 , 这 样才能利用 环 境。 ” 然而母女之间却 总是充满矛盾 , 这些 矛盾就成 为母 女之 间 沟通理 解 的绊脚石 , 事 实上 , 这 些矛盾 都是 由不 同的文化背 景 导致 的。小说最终以母女矛盾 的化 解来 收尾 , 体现 了中西 方文 化 的融合 。
一
龚琳达 的女儿薇弗莱从小 就展露 出下棋 的天赋 , 并 且屡次 在 比赛 中拿到奖杯 。为 了让女儿的棋艺精益 求精 , 龚琳 达为女 儿创造 各种 舒适的环境 来练棋 , 例如 , 不必再 为家里做 菜烧饭 了, 而由哥哥来顶替。一次薇弗莱抱怨 与她同 卧室 的两个哥 哥 太 吵时 , 母 亲马上将他们挪到临街的起居室 。龚琳 达为 了让 女 儿练棋 , 对女儿百依百顺 , 当女儿练 习下棋 时 , 龚琳 达总是作 为 陪同默默地 站在旁 边 , 比赛 时她用 红宝石为 女儿 祈福 , 希望 能
引 言
[ 文章编号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4 ) 0 7 — 0 1 7 8 — 0 2 [ 本刊 网址 ]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喜福会》的母女关系的跨文化研究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喜福会》的母女关系的跨文化研究郭小冬 西安美术学院基础部摘 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描写了四个美国华裔家庭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心理隔阂、感情冲突以及调和的心路历程。
本文拟就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解读该作品,探究母女关系背后的中美文化因素,对母女形象的文化的深刻刻画是该小说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跨文化;民族中心主义;定型观念;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08-02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喜福会》由四大部分组成。
其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由四位母亲分别讲述的故事组成。
第二、三部分,由女儿们讲述的故事组成。
在第一部分中,四位母亲分别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前半生成长及生活经历。
她们都有过不幸的婚姻。
她们眼看着女儿们完全接受美国文化,包括它的民族主义倾向,歧视中国文化,看不起自己的母亲,她们却无可奈何。
在小说的第二、三部分中,女儿们讲述了自己在美国的成长经历,并截取了几个生活片段展示了她们与母亲的矛盾冲突。
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事实上,除了她的头发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她的内部,全是美国制造。
”女儿们对美国文化,尤其是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完全认同,以自己的华人背景为耻,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意识地抛弃了她们的中国文化传承,拒绝学汉语。
她们虽然与母亲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吃着母亲做的中国食物长大,却鄙夷华人饮食文化,嘲笑母亲穿的旗袍“古里古怪”。
总之,任何与华人有关的事物,她们都躲之不及。
对自己的母亲的许多做法,她们无法理解甚至深恶痛绝。
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是母女间冲突的根源。
跨文化交际学的鼻祖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写道:“宇宙万物不会轻易吐露它的奥秘,文化也不例外。
文化就是交流。
人们相处中遇到的麻烦大都可以归因于交流中的种种扭曲现象。
”二、民族中心主义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障碍之一美国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专家米尔顿•J•贝内特在他的著作《跨文化交流的建构与实践》一书中,给跨文化交际下了最简单的定义——“不同文化成员之间的交流。
论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关系书写
论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关系书写论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关系书写中文谭恩美是美国当代文坛上具有影响力的华裔女性作家,她的《喜福会》等五部长篇小说,对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作了真切动人的描绘,激起了批评热潮。
她把母女关系放到矛盾、冲突中去表现,展现了华裔的生存境遇。
本论文将立足于文本,试图借鉴心理分析批评的理论视角,论证谭恩美以母女关系书写为切入视角探寻自我重建的困惑。
论文有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梳理国内外关于谭恩美小说的研究概况,总结其研究趋势,找到以往关于谭恩美小说母女关系研究的不足。
针对这些不足,笔者认为,谭恩美是透过母女关系描写,探寻她生活中的困惑,寻求解决出路,其中包括自我重建的困惑。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小说呈现的最基本的母女关系模式即矛盾模式与和解模式,指出作者在母女矛盾、和解的描写中蕴含了自我重建的困惑及寻求解决的努力。
第三部分:挖掘谭恩美小说母女矛盾的根由。
谭恩美在动态的书写中逐渐跨越文化的因素,触到母女问题的根源,即华裔女性的身份焦虑与文化认同上的分歧。
小说展现了复杂环境中母女矛盾的变化与根由,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华裔母女关系的论文审视角度,也为我们提供了自我认知的经验。
第四部分:作者用小说的形式书写了家族世系的存在及影响这一客观事实,并在小说中给处在冲突中的母女提出了和解的方式,通过认识母亲世系从而认识自己,与母亲达到真正的和解。
谭恩美在小说中母女和解的尝试,体现了“和”的创作追求,这种追求在小说的情节处理上表现为母女冲突的化解,在伦理意蕴上显现为对宽容、中和、善良的不懈追求。
论文最后部分肯定了谭恩美小说中的母女关系叙述所产生的影响,为人们认识华裔家庭关系、认识我们自己及家庭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译文Amy Tan is one of influenced female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in the literature field of modern American .Her five novels including The joy luck club, which makes a real affecting descrip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in American Chinese family,provokes great criticism. She put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to the /doc/5c4626582.html,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to express the survival of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thesis will be based on the text ,and demonstrate the confusion which Amy Tan uses relations of mother and daughter to try to find ego-construction by visual angle. The thesis has four parts:Part one : Introduction.Carding the research overview around the world about Tan Amy’s novel ,and summarizing its research trend to find the deficie ncy about TanAmy’s novel including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past study. To insufficient, I think Amy Tan ’s write is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to try to find the life puzzlement of herself,and look for the way to resolve,especially containing ego- construction.Part two : Through analyzing ,the most basic relation modes of mother and daughter,that is contradiction mode and conciliation mode which appease in the novel .And what the author points out i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ciliation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contains pursuit and resolution in confusion of ego-construction.Part three : Excavate origins of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in Amy T an’s novels.She touches the origin ,stride over culture affe cting by writing again and again. Novels representmother —daughter’s change and origin of contradictory ,Offering a scan for us, to know Chinese mother and American daughter in the novels, have offered self- cognitive experience to us too.Part four : A uthor write blood relationship pedigree ’s existence and influence. And put the way for the mother and daughter in the novels, through realizing mother's pedigree to knowing ourself. Embodying the author’s create pursue,and gain the Satisfied through literature imagining. Release,Cure,Combine in writing, thus reach the settlement with puzzled life.L Last part affirm Tan’s achieve .I think tan’s writing provide us a angle to know American Chinese family, and provide us to know ourselves and our family problems .。
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作者: 张利敏
作者机构: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出版物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7-20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母女关系;喜福会;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描述了四对母女之间耐人寻味的关系。
母女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同时反映了异质文化之间的对立与抵抗,其次是二者之间的调解与融合,这意味着异质文化之间的包容与共存。
在《喜福会》中,谭恩美通过母女关系来透视中美两种文化的关系,传达了和谐共处的思想。
谭恩美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的论文
谭恩美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是该小说的独特之处。
本文从母女关系的角度,分析母亲这一重要角色所展现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母亲关系文化内涵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is the most unique feature of the joy luck club. the thesis tries to analyse the profound symbolic meaning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emerged from the important role of mother in this novel.key words: mother; relationship; culture connotation 谭恩美的小说情感细腻,语言凄美动人,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巨大感染力。
这一形象占据着其小说的情感中心。
母亲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性和凝聚力也是西方人所难以理解的。
尤其是谭恩美小说中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中的中国母亲,她们虽然与已经美国化的女儿们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她们却是两种文化的参照系,是女儿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求助对象,因而最终为女儿们所理解、所接受。
一、母亲作为民族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母亲是一种血亲的来源,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母亲可以用来比喻和象征一切养育自己的事物,如祖国、故乡、文化传统、土地、河流等等。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对母亲与土地的情感是同样深厚的,因为养育之恩是高于一切的。
虽然那些在美国长大的第二代移民未必能够接受并遵循这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但当他们模糊了自我身份,体会到了历史失落感的时候,只有母亲可以解答他们的困惑,因为母亲是最了解他们的,是知道全部历史的权威。
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母女关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母女关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的后
殖民主义解读
关晶
【期刊名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20)6
【摘要】《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谭恩美通过刻画流落异国他乡的中国移民母亲和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之间错综复杂、耐人寻味、充满张力的母女关系,充分展现了其主张异质文化间应相互宽容理解、和谐交流、共生共存的多元文化观念。
在当今全球化脚步不断加快,后殖民主义日渐崛起的时代背景下,重读这部小说,对于消解"他者"与"自我"的对立,打破文化、种族的边界,解答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页数】3页(P83-85)
【关键词】多元文化视阈;母女关系;异质文化交流
【作者】关晶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H059
【相关文献】
1.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J], 赵婷婷
2.美国华裔女性身份建构的心路历程——以谭恩美小说《喜福会》的母女关系为视角 [J], 张波
3.东西方文化冲突在母女之间的反映——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J], 张伟
4.东西方文化冲突在母女之间的反映——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J], 张伟
5.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J], 张利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从“他者”与“主体”的角度解读
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从“他者”与“主体”的角度解读陶芸【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1【摘要】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集中描写了四对母女:抛却国难家仇的四位母亲移居美国和生长在美国的华裔第二代女儿们。
因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的不同,母女的价值观迥异。
从“他者”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母女关系,挖掘中美文化的差异,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
母女矛盾的解决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人性情感和两种文化的融合。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immigrant mothers and American-born daughters are the focus in The Joy Luck Club. Mothers and daughters have obviously different values because of different growing environments, experiences and educations, which results in cultural conflicts. The dissertation is aimed at reflecting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ther and the native while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is being showed. As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the conflict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 is final y resolved.【总页数】4页(P43-46)【作者】陶芸【作者单位】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相关文献】1."他者"化的"中国"——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 [J], 卢卓2.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 [J], 孙刚3.压迫中的沉默沉默中的力量——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 [J], 王慧雅4.想象中的上海滩与谭恩美的家族记忆——评《喜福会》作者谭恩美新作《奇幻山谷》 [J], 李佳星5.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母女关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J], 关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作者: 程欣
作者机构: 开封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113-11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喜福会》 谭恩美 母女关系
摘要:�喜福会》描写了四位性格和命运各异的中国移民母亲与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对民族身份的不同程度的认同等原因造成的矛盾冲突及彼此相互接受、相互融合的故事,作者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视角,反映了“神秘的母女联系”和她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充满爱的亲密,将家庭矛盾和母女冲突放大和提升到文化冲突的层面,不仅彰显了小说的艺术张力和文化内涵,而且揭示了隐藏在激烈冲突和碰撞背后的跨文化矛盾,树立了美国华裔作家对东西文化冲突、接受和融合探索的范本。
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解读小说《喜福会》
[参考文献]
[1] 李 兰 兰 , 刘 爱 真 . 从 跨 文 化 交 际 的 角 度 解 读 《 喜 福 会 》. 时 代 文 学 [J]. 2011,(2):143-144.
[2] 王和平,王婷.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解读华裔小说《喜福会》. 外语研究[J]. 2009,(4):105-108.
[3] 于 海 利 ,占 立 玲.从 跨 文 化 交 际 视 角 解 读 电 影 《喜 福 会 》.文 学 教 育[J]. 2013,(9):144-145.
5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 第6期2008年11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120 No.06Nov 12008□外国文学研究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母女关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的后殖民主义解读关 晶(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1989)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谭恩美通过刻画流落异国他乡的中国移民母亲和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之间错综复杂、耐人寻味、充满张力的母女关系,充分展现了其主张异质文化间应相互宽容理解、和谐交流、共生共存的多元文化观念。
在当今全球化脚步不断加快,后殖民主义日渐崛起的时代背景下,重读这部小说,对于消解“他者”与“自我”的对立,打破文化、种族的边界,解答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多元文化视阈;母女关系;异质文化交流[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不再沉默的‘他者’———谭恩美作品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123号)。
[作者简介] 关晶(1974-)女,英语语言文学硕士,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华裔美国文学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繁荣,逐渐步入美国主流文坛,并在全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其中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 )功不可没。
其成名之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1989)发表至今已近二十年,一直以来受到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就其所作的研究论文不下百篇,还有专著多部。
但以往的研究者多限于对新一代美籍华裔文化身份定位和文化融合等问题的探讨。
在“全球化”呼声不断高涨,后殖民主义日渐崛起,在主张异质文化间相互理解、和谐交流、宽容并存的开放成熟的多元文化观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思潮的新语境下,重读这部小说,在多元文化的视阈下探讨移民的中国母亲和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之间错综复杂、耐人寻味的母女关系,对于消解“他者”与“自我”的对立,打破文化、种族的边界,促进各民族沟通、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喜福会》是一部以华裔女性为叙述主体的母女题材作品。
其成功之处在于使年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迥异的多位华裔女性成为叙事主体,亲切自然,凄美婉约的文笔恢复了人们尘封多年的历史记忆,不仅使华裔母亲获得了新生,也使整个华裔族群从本民族文化传统中获得了新的力量和斗争策略,在多元文化共存逐渐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初步形成了跻身美国主流文坛并为世人瞩目、具有自身鲜明族群性特征的华裔文学新范式。
一、母女间的矛盾———异质文化交流中的碰撞与冲突《喜福会》有着独特的叙事结构,全书由十六个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故事组成。
谭恩美通过分属两代,经历迥异的八个女人的自述,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纷繁复杂的母女关系。
生于旧中国,饱受战争之苦的母亲们带着传统的文化,老派的观念移民美国,孩子是她们心中无限的希望,她们想按自己的理想来规划女儿的前途。
但是,在美国生长的女儿们从小接受了新的语言和教育,在心理上认同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不甘心受到母亲的干预和束缚。
而且在她们的眼中,母亲的期望显得荒唐又可笑。
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矛盾不断加剧,进而裂变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华裔美国女儿们与“血缘之母”的情感纠葛和母女之间及合作又相互对抗的传承关系的背后其实是文化的传承和对抗。
从某种意义上说,母亲形象就是华族文化的—38—隐喻,而女儿则是美国文化的缩影。
[1](P173)中美文化的差异是母女交流的最大障碍,华美文学作品中母女间的矛盾冲突本质上是异质文化交流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宽容而导致的碰撞和排斥。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关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理解和交流方面的异同的研究也许有助于我们洞悉《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按照语义依赖于对话场景还是对话本身的程度,霍尔把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在高语境文化中,大量信息通过手势、空间的运用,甚至沉默来传递;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主要通过话语来传递而极少隐含于语境或对话参与者的默契中。
霍尔认为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而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
[2](P107)当参与对话的双方分别来自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交流的问题随即产生。
正如精妹所言:“我和妈妈从来没有真正的彼此理解,我们翻译着彼此的意思。
我似乎总是不能完全听懂妈妈的话,而妈妈却总能在我的话中听出弦外之音”。
[3](P12)母亲们希望她们的女儿能像她们在中国时一样尊从长辈;无需过多解释仅凭顺从、观察和模仿而学会一切。
但美国的文化背景并不支持母亲的告诫、指导和示范,因此所有这些并不能被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们理解。
她们怨恨和曲解母亲们“怪异”的中国式的行为方式和信仰。
这些新一代华裔所看到的仅仅是母亲们似乎试图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来塑造女儿并通过女儿实现自身价值。
同理,令母亲们百思不解的是:为什么在女儿们那里她们找不到自己与母亲在中国的那种关系呢?语言是母女交流的另一主要障碍。
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用英语跟母亲交谈而移民母亲却始终用汉语作答。
语言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母女之间,不仅割裂了两代人也割裂了新旧两个世界。
精妹不止一次地提到,她们母女之间不能用同一种语言交流,因此从未真正相互理解过。
母亲们不能讲“地道的美国英语”衍生出多重负面影响。
由于女儿们没有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语言笨拙的母亲给她们留下了脑子不大灵活的印象。
因此她们总是理直气壮地认为母亲们的话不值得认真地听。
这样母亲们就无法向女儿灌输中国式的尊从父母,听取母亲的意见,隐藏自己的想法,了解自身的价值而不感到空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思想是最好的。
”新旧世界,中国母亲与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为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人的种族和民族的偏见而加剧。
母亲们无力改变这将她们同女儿割裂开的痛苦现实。
令她们感到羞愧的是一直引以为荣的女儿却以她们中国式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为耻。
这种因民族和种族身份引起的不断膨胀的裂痕驱使女儿们不断地使自己美国化,以此对抗来自母亲的颇具威慑力的影响。
二、母女寻求和解——移民的中国母亲和土生土长的美国女儿为消除彼此间的矛盾与冲突所作的努力可以被看成是中美异质文化为适应彼此而做出的新探索。
谭恩美把《喜福会》中描写母女关系向着和解方向发展的章节定名为“西天圣母”。
这个标题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昭示着:至此,在女儿的心目中母亲已升华为能给人以滋养、慰籍、灵感、导人向善的天堂圣母,而不再是丑陋可怕、禁锢人思想的女巫。
使命感驱使着母亲们一如既往的支持着自己的女儿,有时为了挽救深陷痛苦的女儿她们甚至表现出必要的霸气。
母女的血缘关系被神秘化如一种遗传基因贯穿整部《喜福会》。
“不了解你自己的母亲?…她与你骨肉相连!”[3](P56)女儿对这种血缘关系的欣然接受在实现母女和解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摆脱异己的母亲,寻求自治而进行的战斗最终被对母亲的理解所替代。
生长在美国,受到美国式的教育但血管中却奔涌着中国血的女儿们永远都不能完全被以白人为代表的主流社会接纳,她们对于自己的身份、文化定位如浮萍般迷茫,极易产生“我究竟是谁?我应该何去何从?”的失落感。
与之相比,作为一个整体,母亲们对于自身价值和身份定位有着极为清晰的概念,生活在她们精心营造的中国文化氛围中她们感到很安心。
母亲们最终发现讲故事是实现与女儿彼此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
与女儿们一道分享她们过去的经历也许是挽救女儿的最有效的一张王牌,她们决定一试。
这一发现反映了母亲们对于导致母女冲突本质的认识,即:年轻一代华裔种族及文化身份的缺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她们拒绝接受中国的传统。
讲故事,讲述自己在故国的亲身经历赋予母亲们惊人的感召力终于打动了女儿,这一切是美国主流文化所无法匹敌的。
三、母女最终和解———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不管母女间的争斗如何激烈,最终还是会达到和解。
随着岁月的流逝,日渐老弱的母亲终于不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已长大成人的女儿。
而真正成熟后的女儿在以一种新视角审视母亲的时候,必将会有新的发现。
正如书中另一位女儿龚薇丽所言:“好久好久以前,在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总想躲到一道更安全的屏障后面,我要躲避的,就是妈的闲言碎语,妈对我不足之处的寻觅和挑剔……曾几何时,当我悄悄地透过屏障向外窥视时,竟蓦然发现呆在那里的不过是一位年迈的妇人,炒菜——48锅是她的铠甲,织衣针是她的利剑,貌似张牙舞爪,实则正在耐心地等待女儿将自己请进她的生活中。
”[3](P257)作者在内容上这样安排不仅仅传达了女儿们逐渐领悟了母亲中国式的无处不在的母爱,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她可以容忍和尊重异质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追求多元文化的和谐平等相处。
这种超越传统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僵化对立模式的新路,正暗合了后殖民主义创始人赛义德力图超越东西方对抗的基本立场,解构东方主义权力话语神话,从而使东方和西方成为对话、互渗、共生的新型关系构成的意图。
小说结尾处吴精妹回到母亲的故土———中国,和两位同母异父的姐姐在机场团聚。
至此,精妹不仅了解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而且能够静下心来探究母亲和她的家族的历史,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理解母亲多年来一直试图向她传达的信息。
只有真正成熟后的女儿才能跨越地域的鸿沟,坦然接受自己的种族、民族和文化背景,在地理、心理和思想上完成一次从西方到东方,又从东方到西方的嬗变过程,找到自己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位置。
四、结论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华裔女儿们,正是新一代美籍华裔的形象自塑。
小说中既有对来自父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扬弃,也有在西方语境中力图融入主流文化的抗争和妥协。
中西两种文化,在这些新一代美籍华裔身上,从对抗排斥到相容并存。
这些出现于华裔文学作品中的新人,既是历史真实的再现,也是华裔作家对自己独特族裔身份的探寻与构建。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明确的传达出她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心态:宽容文化差异,以开放的心境对待异质文化,使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有效畅通。
谭恩美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成熟理性的多元文化观对于解答诸如: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背景下,将受到怎样的冲击;在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又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等现实问题无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启示。
参考文献:[1]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Larry,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New Y ork:Clark Baxter,2001.[3]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严映薇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