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柳夕浪)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伯苓(上个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之大病,有五端:愚、 弱、贫、散、私。南开中学为实现教育救国之目的,对学生训练方 针,特注重下列五点: 一曰体育,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全体在校生,有良 好运动习惯,以促进社会运动之风气。二曰科学,开通民智,破除 迷信,引起国人对科学研究之兴趣,不重玄想,重视察、重实验。 三曰团体组织,倡导学术研究团体、讲演与出版、新剧、音乐研究 会、各种球队、学生社团。四曰道德训练。五曰救国力量。 校训:公能。培养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
(一)两个基本原则
成熟原则即根据儿童身心发育成熟的阶段水平来 研究确定学校课程;适应原则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 特别是未来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不同教育阶段两个原 则兼顾同时又有所侧重。小学阶段应更多地遵循成熟 原则兼顾社会要求。为了防止成人社会的过分要求造 成对儿童的伤害,制定有关法规及科学程序予以保护 。中学阶段应更多地遵循适应原则兼顾成熟原则,特 别是引导青少年增强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规划自己的人生。中学教育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能, 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还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缺乏志向,没有社会责任感,这是不可以原谅的。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
柳夕浪 2013-07 北京
汇报提纲
从以人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思考三个问题:
一、关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健康成长什么的内 涵是什么) 二、关于学校课程建设(我们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 怎样的服务产品)
三、关于考试评价改革(建立怎样的机制促进学校的课
程建设)
一、关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一)新中国关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1951年,教育部在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 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 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 员。 19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 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针对“为教育而教育”、“劳心与劳力分离”、“教育只能由专 家领导”等问题,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 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学生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 要求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规定的经过一定 阶段的教育后学生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与品质。 古代教育有关于教育内容、方法的要求,如我国西 周时代“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古 希腊教育关于文法、修辞、辩证法和算术、几何、音 乐等方面的要求。现代教育一方面将关于教育的内容 与要求细化、具体化,变成各年级、各学科的具体内 容和要求;同时不同于古代“输入式”的标准,而以 学生为中心,从教学内容转向“学生学习结果”的描 述,注重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规定。
三是突出关键能力,结合学科内容特点,将核心素养具体化 学业质量标准;结合校情学情;将核心素养校本化,使其成为全 校师生的行动指南;与儿童年龄特点相适应,使其建立在学生身 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清华附小:从“为聪慧而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出发 强调培养健康的人,“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培养阳光的 人,热爱生活,友善乐群,自信大方,正气浩然;培养乐学的人 ,学有兴趣,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结合 附小实际,将健康、阳光、乐学的核心素养具体化为“十个一” :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 思维 ;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 门好外语 。前“五个一”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目标;后“ 五个一”中,不同的学生可以有所侧重,是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二)国外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的019岁学习指标体系包括“三个阶段”“七个领域”。 “三个阶段”:0-8岁(学前)、5-15(小学)、1019岁。一方面考虑到世界各地学制的千差万别的情况; 另一方面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强调许 多素质的养成需要从上一阶段延续到下一阶段,螺旋式 上升,不是截然分开。“七个领域”:身体健康、社会 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 数学、科学与技术。这一划分兼顾学习内容与特点,关 注不同学习的个性,与我国通行的分类有许多不一致。
(三)确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建议
一是关于合理的素养框架结构。是重在划分层次还 是重在分类别?分层次研究如:身体、心理、文化、思 想四个层次。分类别如有研究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提出 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健康、节俭、诚信、理性、关心、自 主、创造性等等与个性发展有关的素质;自由、民主、 公正、同情、宽容、社会责任、法律意识、合作与交流 能力等等与社会性发展有关的素质,以及对人的尊重、 人格平等、人权、生态意识、和平等等与人类特性形成 有关的素质。
处理的能力;(4)生活技能,即公民、生活和职业,以及个人
和社会责任。其中,掌握无定式的复杂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最为 重要,这些能力都是计算机难以替代的。
2. 苏格兰教育体系中核心能力的成分
交流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有效地读、写、说 运算能力:使用图表达信息、使用数字 准确计算、有 效使用各类图、表、地图 信息能力:使用信息技术 使用信息系统和软件 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计划与组织、回顾与评价 包括分析问题、制定计划、组织、完成与评价解决问 题的各个活动 与他人合作:使用人际与自我组织的技能与他人实现 有效的合作
不同阶段学习重点不同。如“文字沟通”集中在一、二学段 ;“安全自律”集中在第一阶段;“动作、运动学习”集中在一 、二学段。而“性健康学习”安排在二、三学段;“自然科学” 主要安排在二、三阶段;而“社会科学”只安排在第三学段。 不同阶段也有共性的学习要求。特别注重(1)思维方式,即
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和学习能力;(2)工作 方式,即沟通和合作能力;(3)工作工具,即信息技术和信息
该方针表述没有提及“美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困惑 ,加上疾风暴雨式的反右斗争与大跃进,学校艺术教育受到冲击 。1961年,《文汇报》组织美育问题大讨论,持续达一年之久, 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把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 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劳动教育。国务院副总理兼教委主任李鹏在关于义务教育法的说 明中重申:“在中小学教育中,应该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方针,适当进行劳动教育,使青少年儿童受到波及全面的基 础教育。”同年,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 乐教育协会成立大会上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
在必修课程建设上,要聚焦更少、更高、更清晰 的核心概念(“大概念”)设计课程,以综合性的课 程形态加以呈现,努力减少课程门类和容量,为学生 自主发展留有余地。在选修课程建设上,围绕学生核 心素养的形成和自主发展的需求,做好长远规划设计 与论证,建立基本的规范和程序,克服随意性和盲目 性,创造条件满足不断发现和挖掘潜能、发展个性与 规划人生的需要。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不宜 简单地把选修看作是必修的简单延伸和拓展,提高选 修课程的适宜性和科学性和系列化。
二、关于学校的课程建设
课程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是对学习的系统化预设 (是对学习本身的预设,不同于师资建构、学习环境建 构和教育制度预设等外围性预设),体现了文化的传承 与发展。 课程建构的三个层次:课程规划、课标研制(含学 业质量标准研制)、学习材料编写。 课程的主要功能:学校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方式与 评价的核心载体,教育服务的主要产品,具有训练感官、 发展心智;传承知识、发展能力;促进人格完善的内在 价值,以及社会控制、保持和传承主流文化和促进学生 社会化的外在价值。
第一层次:人的基本素质(三要素) 知识与经验 策略与反思 意志与进取 第二层次:对实现人的发展两个基本路径的把握 实践 与活动 协作与交往 第三层次:人发展的最高境界 批判与创新
二是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国际视野。中华 民族文化内涵是什么?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如 何处理好自身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的关系?来自不同 群体、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意见完全相左。 未来的基础教育是什么样的?有人讲不应该是纯中 国的,也不是纯外国的,应该是各有特色相互融合的 ;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提出具体 要求,强调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分别从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 发展三个方面,对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作出了规定, 强调“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 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多年来我们对学生发展的规定一直比较宏观,缺乏清晰的结 构,另一方面有着非常具体的学科知识学习要求,两者之间缺乏 必要的中介,形成实施过程中较大的落差。
3.未来劳动者素养
基于雇主调查结果,并与工人广泛参与资源分配决策运动相适 应,未来劳动者应具备:(1)主动性:独立思考和行动的动力和 创新能力(2)合作:与他人进行建设性的、目标导向性互动(3 )团队:以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或者活动为短期目标(4)同行培训 :非正式和正式的同行辅导、咨询和培训(5)评价:对产品和服 务质量的评估和认证(6)推理:评估和使用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 在内的逻辑论证(7)解决问题:识别问题,对原因进行假设检验 ,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及其结果,选择一种解决方案,并实施(8) 决策:在工作中持续应用解决问题中所提到的元素(9)获取和使 用信息:判断哪种信息是相关的,知道如何去获得它,获得它并 且使用它(10)计划:建立目标,并且在工作中根据优先次序安 排时间去实现目标(11)学习技能:促进新知识获取的认知和情 感技能(12)跨文化技能:懂得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包括语言 、交流方式、不同价值观)的人共事。
建立不同的专业方向科目组群。设人文与社会、 经济与管理、理学、工学、艺术与体育、职业类等专 业化方向。每一个专门化方向设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 修课,并规定相应的学习层次,形成与高校本科专业 目录相适应的科目组群,既更好地与高校相衔接,也 促进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学校的特色建设,还推进高校 的分类考试改革。这是今后高中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 任务之一。
(二)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
既要为国民素质提高打下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学生 的兴趣爱好特长。反映在课程结构上主要是处理好必 修与选修的关系。目前高中课程方案要求的毕业学分 为144个,其中必修为116个,选修28个,必修占比为 80.56%。必修比重不高,但落实情况不理想。凡是高 考考的,选修成了必修,凡是高考不考的很少开设, “千人一面”齐步走的课程局面没有打破。所谓“为 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还只是一种口号。西方 发达国家必修课程占比,日本为34%、英国为65%、 美国一般为55-75%。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计划压缩 必修、增加选修,我们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该体系对儿童学习提出了许多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的 新要求。身体健康领域注重食物与营养:“了解饮食对 心智和身体发展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含 义,有时是指确保儿童有足够的营养摄取,有时是指控 制饮食量,以保持健康的体态”。社会情绪领域强调 “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冲动和注意力”“了解情绪 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和与他人的关系,能表达情绪,有能 力辨别和控制情绪”“能够尊重、捍卫原则”。文化艺 术领域提出“了解更多有关自己和他人的文化,学会欣 赏自己文化和他人文化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学会尊重 并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和平共处”。学习方法与认知 领域注重好奇与参与、坚持与专注、独立与主动、合作、 创造性、推理与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学习导向、自 我指导等。数字与数学领域提出“能够通过非正式的方 式管理个人和家庭的财政”。科学与技术领域注重数字 技术的意识与运用、科学提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