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及质量要求(12月全国培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质检
数据库 表格 报告 图件
成果汇总
确定三调分等结果 内业整理建库
历年来的耕地分等成果 调查样点布设 与耕地质量有关的其他成果 开展外业调查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 标准样地设置 农用地利用资料 农用地经济资料 土地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料 其他资料
确定三调分等对象 查找分等参数 补充分等因素值 计算分等指数 确定分等结果
建立四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国家编制统一的耕地分等数
据库标准和建设规范(技术要求),以县(区、市)为单位 组织开展县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逐级对耕地分等数据库
进行核查(检查、自检),在此基础上构建耕地分等调查评
价因素与评价参数一体化的全国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国家 级耕地分等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耕地分等成
县级行政辖区(控制)
不一致矢量图斑 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2016年度)
国家统一下发的耕地分等调查评价资料包括:
标准耕作制度分区、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作物光温 (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指定作物 产量比系数等分等参数 2016年度耕地分等成果(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全国三调办依据相关技术要求,指导地方开展数据库建设 与数据成果汇交工作,组织开展数据库质量检查,全面检查县 级数据库成果质量,并建设全国耕地分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实 现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成果的快速汇总。逐级编制系列图件、图 集等。
面 100% 积 累 积 80% 比 例 60%
40%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两位小数;面积计
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2),保留两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
单位采用公顷(hm2),保留两位小数。
关键问题 分等对象
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中的耕地图斑和可调
整为耕地的地类图斑作为分等对象。
字段 长度 9 8 7 7 7 1 4 4 4 小数 位数 约束 条件 M M M M M M 见本表注 1 见本表注 2 见本表注 2 见本表注 3 备注
注1:基准作物同时也是指定作物,须在本表中分两条记录填写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 注2: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国家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的产量比系数区间。 注3:本省统一确定的产量比系数。
县级数据库建设流程
完善标准耕作制度 完善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完善作物产量比系数
完善分等参数 收集整理资料
划分分等因素指标区 确定分等因素 完善赋分规则 完善土地利用系数 完善土地经济系数
划分指标区 外业补充调查
确定分等单元(试算阶段) 编制分等因素图/分值图 编制利用系数等值区 编制经济系数等值区 计算自然质量分 计算分等指数 确定耕地利用等
分等试算
矢量数据 分等参数 元数据 文档、表格 其他资料
数据质检
数据库 表格 报告 图件
成果汇总
确定三调分等结果 内业整理建库
确定三调分等对象 查找分等参数 补充分等因素值 计算分等指数 确定分等结果
成果完整性检查 数据规范性检查 数据一致性检查 等别合理性检查
2-收集整理资料
全国三调办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主要是在最新的正射影像数据基础上
套合县级行政辖区、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不一致矢量图斑的基础上制作,
供地方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 影像数据(优于1米的正射影像)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专项数据库建设
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及质量要求
耕地等级组
桑玲玲
2018年12月
目录/Contents
01 02 03 04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分等数据库建设关键问题
县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流程
分等数据库建设要求
01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
数据库建设体系
集成整合 耕 地 分 等 调 查 评 价 数 据 库 体 系
国家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
汇交
集成整合
省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 汇交
集成整合
市(地)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 汇交
பைடு நூலகம்
数据建库
县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
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体系结构图
数学基础
大地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成果完整性检查 数据规范性检查 数据一致性检查 等别合理性检查
1-完善分等参数 完善标准耕作制度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确定的12个一级区、47个二级区数量原则 上不再改变,各省重点对分区边界进行细化。
1-完善分等参数
确定标准耕地制度及复种类型
根据县区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及复种类型, 地形复杂县可细化。
1-完善分等参数 完善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字段名称 字段代码 字段 类型
小数 位数 9 4 4 8 6 6 值域 同表11的标准 耕作制度细化区代 码 [0,5000) [0,5000) 约束 条件 M O O 见本表注1 见本表注1 备注
标准耕作制度细化区代码
海拔下限 海拔上限 作物名称
GZZDXHQDM
为了查清全国土地的地类、面积、权属、分布等利用现状,在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
础数据,使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
变化情况,国务院下发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 〔2017〕48号),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内容为: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
20%
0% 1 2 3
西北区 晋豫区 闽粤琼区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东北区 苏浙沪区
14
15 等别
西南区 湘鄂皖赣区 全国
青藏区 京津冀鲁区
02
分等数据库建设关键问题
数据库建设原则
(一)依据规程,符合标准。三调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应严格遵循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和《耕地分等调查 评价技术要求》的思路和方法,按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
等状况; 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18〕18号)
耕地分等调查评价作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专项用地调查 之一,主要工作任务有:
梳理现有耕地分等成果,修订耕地分等国家级参数,修订和
1-完善分等参数 完善产量比系数
字段名称 标准耕作制度细化区代码 作物名称 产量比系数下限 产量比系数上限 省内产量比系数 类型标志 字段代码 GZZDXHQDM ZDZWMC CLBXS1 CLBXS2 SNCLBXS LXBZ 字段类型 Char Char Float Float Float Char
分等数据库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分等单元、分等控制、分等
因素、标准样地、辅助要素等矢量数据和元数据。
数据一致性
确保分等单元通过属性继承的信息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 据库中的地类图斑信息保持一致。
关键问题
分等数据库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任务中的新建数 据库,不能以变更方式建设数据库。
2-收集整理资料
地方自主收集工作所需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耕地分等成果。自开展第一轮耕地分等以来形成的历年耕地分等成果。 ——与耕地质量有关的其他成果。包括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估成果、全国 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等。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包括地貌、水文、土壤、农田基本建设资料等。 ——农用地利用资料。包括近3-5年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指定作物的面积、 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实验资料,样点土地 利用条件等。 ——农用地经济资料。包括近3-5年单位面积耕、播、收的机械投入费用, 单位面积的水、电、柴油等费用,单位面积的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费 用,当地的劳动力价格、农产品运输费用和农产品价格等。 ——土地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料。包括近几年各级 各类土地整治项目以及耕地等别评定资料。其他部门组织完成的中低产田改 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的设计、验收资料。
规范省级参数,以省为单位分县编制分等单元图和分等因素分级 图,开展土地利用系数和指定作物产量比的补充调查和测算工作,
按照与已有分等成果相衔接的原则,结合国土调查成果,更新分
等数据库,进行分等数据库的核查入库,形成全国耕地分等专项 数据库。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国土调查 办发〔2018〕20号)
分等试算
矢量数据 分等参数 元数据 文档、表格 其他资料
数据质检
数据库 表格 报告 图件
成果汇总
确定三调分等结果 内业整理建库
历年来的耕地分等成果 调查样点布设 与耕地质量有关的其他成果 开展外业调查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 标准样地设置 农用地利用资料 农用地经济资料 土地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料 其他资料
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国家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的产量比系数区间。 省内统一确定产量比系数。
1-分等参数查询
登录网页查询全国行政区的分等参数数值,包括所属标准耕作制度 区、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产量比系数、分等因素指标区、权重及计 分规则等。支持按行政区划和标准耕作制度区两种查询方式。 查询网址:http://39.96.45.135:8068/zskQuery/ 同时为了更好的适配手机端浏览查询,提供针对手机端浏览的网址: http://39.96.45.135:8068/zskQuery/mobileIndex 以上数据支持本地导出存储。
果的集成管理、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等功能。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采用国家规范标准、地方分级建设、成果统一 汇交的模式开展。各地按照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建立耕地分等数据
库。
县级国土调查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县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工作。 数据库建设完成后,按照数据汇交程序逐级上交数据成果,并通过 国家质量检查。 地级、省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由地级、省级三调办组织,逐级 开展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以县级耕地分等数据库为基础,开展地 级、省级耕地分等数据的集成整合,建立地级、省级耕地分等数据 库。
完善分等参数 收集整理资料
划分分等因素指标区 确定分等因素 完善赋分规则 完善土地利用系数 完善土地经济系数
划分指标区 外业补充调查
确定分等单元(试算阶段) 编制分等因素图/分值图 编制利用系数等值区 编制经济系数等值区 计算自然质量分 计算分等指数 确定耕地利用等
分等试算
矢量数据 分等参数 元数据 文档、表格 其他资料
——其他需要的资料。包括土壤普查、农业区划资料等。
县级数据库建设流程
完善标准耕作制度 完善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完善作物产量比系数
完善分等参数 收集整理资料
划分分等因素指标区 确定分等因素 完善赋分规则 完善土地利用系数 完善土地经济系数
划分指标区 外业补充调查
确定分等单元(试算阶段) 编制分等因素图/分值图 编制利用系数等值区 编制经济系数等值区 计算自然质量分 计算分等指数 确定耕地利用等
县级应一体化建库,标准耕作制度细化区、分等因素指
标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要素 原则上应覆盖县域行政区范围。 数据库建设应符合三调专用的《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 库标准》。
数据库质量检查采用国家统一下发的检查工具。
03
县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流程
县级数据库建设流程
完善标准耕作制度 完善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完善作物产量比系数
HBXX HBSX ZDZWMC
Char
Int Int Char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GWQLZS QHQLZS
Int Int
表34中的作物 M 原则上每个县、每种作物类型只有一个 名称 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地形复杂 C 非空 C 非空 县可细化。
注1:若按海拔修正作物生产潜力指数,则填写此值,否则为空。
和《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开展相关工作。
(二)整体继承,局部改进。全面分析、充分应用现有耕地分等 调查评价成果,对于现有成果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局部改进。
(三)上下衔接,分步实施。国家级和省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参
数起宏观控制作用,地市级、县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要严格遵守, 确保宏观参数控制与微观调查评价工作相互衔接,实现成果全国可比。
数据库 表格 报告 图件
成果汇总
确定三调分等结果 内业整理建库
历年来的耕地分等成果 调查样点布设 与耕地质量有关的其他成果 开展外业调查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 标准样地设置 农用地利用资料 农用地经济资料 土地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料 其他资料
确定三调分等对象 查找分等参数 补充分等因素值 计算分等指数 确定分等结果
建立四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国家编制统一的耕地分等数
据库标准和建设规范(技术要求),以县(区、市)为单位 组织开展县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逐级对耕地分等数据库
进行核查(检查、自检),在此基础上构建耕地分等调查评
价因素与评价参数一体化的全国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国家 级耕地分等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耕地分等成
县级行政辖区(控制)
不一致矢量图斑 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2016年度)
国家统一下发的耕地分等调查评价资料包括:
标准耕作制度分区、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作物光温 (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指定作物 产量比系数等分等参数 2016年度耕地分等成果(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全国三调办依据相关技术要求,指导地方开展数据库建设 与数据成果汇交工作,组织开展数据库质量检查,全面检查县 级数据库成果质量,并建设全国耕地分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实 现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成果的快速汇总。逐级编制系列图件、图 集等。
面 100% 积 累 积 80% 比 例 60%
40%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两位小数;面积计
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2),保留两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
单位采用公顷(hm2),保留两位小数。
关键问题 分等对象
按照《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中的耕地图斑和可调
整为耕地的地类图斑作为分等对象。
字段 长度 9 8 7 7 7 1 4 4 4 小数 位数 约束 条件 M M M M M M 见本表注 1 见本表注 2 见本表注 2 见本表注 3 备注
注1:基准作物同时也是指定作物,须在本表中分两条记录填写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 注2: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国家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的产量比系数区间。 注3:本省统一确定的产量比系数。
县级数据库建设流程
完善标准耕作制度 完善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完善作物产量比系数
完善分等参数 收集整理资料
划分分等因素指标区 确定分等因素 完善赋分规则 完善土地利用系数 完善土地经济系数
划分指标区 外业补充调查
确定分等单元(试算阶段) 编制分等因素图/分值图 编制利用系数等值区 编制经济系数等值区 计算自然质量分 计算分等指数 确定耕地利用等
分等试算
矢量数据 分等参数 元数据 文档、表格 其他资料
数据质检
数据库 表格 报告 图件
成果汇总
确定三调分等结果 内业整理建库
确定三调分等对象 查找分等参数 补充分等因素值 计算分等指数 确定分等结果
成果完整性检查 数据规范性检查 数据一致性检查 等别合理性检查
2-收集整理资料
全国三调办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主要是在最新的正射影像数据基础上
套合县级行政辖区、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不一致矢量图斑的基础上制作,
供地方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 影像数据(优于1米的正射影像)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专项数据库建设
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及质量要求
耕地等级组
桑玲玲
2018年12月
目录/Contents
01 02 03 04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分等数据库建设关键问题
县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流程
分等数据库建设要求
01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
数据库建设体系
集成整合 耕 地 分 等 调 查 评 价 数 据 库 体 系
国家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
汇交
集成整合
省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 汇交
集成整合
市(地)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 汇交
பைடு நூலகம்
数据建库
县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
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体系结构图
数学基础
大地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成果完整性检查 数据规范性检查 数据一致性检查 等别合理性检查
1-完善分等参数 完善标准耕作制度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确定的12个一级区、47个二级区数量原则 上不再改变,各省重点对分区边界进行细化。
1-完善分等参数
确定标准耕地制度及复种类型
根据县区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及复种类型, 地形复杂县可细化。
1-完善分等参数 完善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字段名称 字段代码 字段 类型
小数 位数 9 4 4 8 6 6 值域 同表11的标准 耕作制度细化区代 码 [0,5000) [0,5000) 约束 条件 M O O 见本表注1 见本表注1 备注
标准耕作制度细化区代码
海拔下限 海拔上限 作物名称
GZZDXHQDM
为了查清全国土地的地类、面积、权属、分布等利用现状,在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
础数据,使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
变化情况,国务院下发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 〔2017〕48号),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内容为: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包括地类、位置、面积、分布
20%
0% 1 2 3
西北区 晋豫区 闽粤琼区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东北区 苏浙沪区
14
15 等别
西南区 湘鄂皖赣区 全国
青藏区 京津冀鲁区
02
分等数据库建设关键问题
数据库建设原则
(一)依据规程,符合标准。三调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应严格遵循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和《耕地分等调查 评价技术要求》的思路和方法,按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
等状况; 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土地条件,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状况。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实施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18〕18号)
耕地分等调查评价作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专项用地调查 之一,主要工作任务有:
梳理现有耕地分等成果,修订耕地分等国家级参数,修订和
1-完善分等参数 完善产量比系数
字段名称 标准耕作制度细化区代码 作物名称 产量比系数下限 产量比系数上限 省内产量比系数 类型标志 字段代码 GZZDXHQDM ZDZWMC CLBXS1 CLBXS2 SNCLBXS LXBZ 字段类型 Char Char Float Float Float Char
分等数据库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分等单元、分等控制、分等
因素、标准样地、辅助要素等矢量数据和元数据。
数据一致性
确保分等单元通过属性继承的信息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 据库中的地类图斑信息保持一致。
关键问题
分等数据库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任务中的新建数 据库,不能以变更方式建设数据库。
2-收集整理资料
地方自主收集工作所需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耕地分等成果。自开展第一轮耕地分等以来形成的历年耕地分等成果。 ——与耕地质量有关的其他成果。包括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估成果、全国 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等。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包括地貌、水文、土壤、农田基本建设资料等。 ——农用地利用资料。包括近3-5年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指定作物的面积、 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实验资料,样点土地 利用条件等。 ——农用地经济资料。包括近3-5年单位面积耕、播、收的机械投入费用, 单位面积的水、电、柴油等费用,单位面积的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费 用,当地的劳动力价格、农产品运输费用和农产品价格等。 ——土地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料。包括近几年各级 各类土地整治项目以及耕地等别评定资料。其他部门组织完成的中低产田改 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的设计、验收资料。
规范省级参数,以省为单位分县编制分等单元图和分等因素分级 图,开展土地利用系数和指定作物产量比的补充调查和测算工作,
按照与已有分等成果相衔接的原则,结合国土调查成果,更新分
等数据库,进行分等数据库的核查入库,形成全国耕地分等专项 数据库。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国土调查 办发〔2018〕20号)
分等试算
矢量数据 分等参数 元数据 文档、表格 其他资料
数据质检
数据库 表格 报告 图件
成果汇总
确定三调分等结果 内业整理建库
历年来的耕地分等成果 调查样点布设 与耕地质量有关的其他成果 开展外业调查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 标准样地设置 农用地利用资料 农用地经济资料 土地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料 其他资料
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国家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的产量比系数区间。 省内统一确定产量比系数。
1-分等参数查询
登录网页查询全国行政区的分等参数数值,包括所属标准耕作制度 区、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产量比系数、分等因素指标区、权重及计 分规则等。支持按行政区划和标准耕作制度区两种查询方式。 查询网址:http://39.96.45.135:8068/zskQuery/ 同时为了更好的适配手机端浏览查询,提供针对手机端浏览的网址: http://39.96.45.135:8068/zskQuery/mobileIndex 以上数据支持本地导出存储。
果的集成管理、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等功能。
分等数据库建设任务
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采用国家规范标准、地方分级建设、成果统一 汇交的模式开展。各地按照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建立耕地分等数据
库。
县级国土调查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县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工作。 数据库建设完成后,按照数据汇交程序逐级上交数据成果,并通过 国家质量检查。 地级、省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由地级、省级三调办组织,逐级 开展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以县级耕地分等数据库为基础,开展地 级、省级耕地分等数据的集成整合,建立地级、省级耕地分等数据 库。
完善分等参数 收集整理资料
划分分等因素指标区 确定分等因素 完善赋分规则 完善土地利用系数 完善土地经济系数
划分指标区 外业补充调查
确定分等单元(试算阶段) 编制分等因素图/分值图 编制利用系数等值区 编制经济系数等值区 计算自然质量分 计算分等指数 确定耕地利用等
分等试算
矢量数据 分等参数 元数据 文档、表格 其他资料
——其他需要的资料。包括土壤普查、农业区划资料等。
县级数据库建设流程
完善标准耕作制度 完善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完善作物产量比系数
完善分等参数 收集整理资料
划分分等因素指标区 确定分等因素 完善赋分规则 完善土地利用系数 完善土地经济系数
划分指标区 外业补充调查
确定分等单元(试算阶段) 编制分等因素图/分值图 编制利用系数等值区 编制经济系数等值区 计算自然质量分 计算分等指数 确定耕地利用等
县级应一体化建库,标准耕作制度细化区、分等因素指
标区、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要素 原则上应覆盖县域行政区范围。 数据库建设应符合三调专用的《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 库标准》。
数据库质量检查采用国家统一下发的检查工具。
03
县级耕地分等数据库建设流程
县级数据库建设流程
完善标准耕作制度 完善作物生产潜力指数 完善作物产量比系数
HBXX HBSX ZDZWMC
Char
Int Int Char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GWQLZS QHQLZS
Int Int
表34中的作物 M 原则上每个县、每种作物类型只有一个 名称 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地形复杂 C 非空 C 非空 县可细化。
注1:若按海拔修正作物生产潜力指数,则填写此值,否则为空。
和《耕地分等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开展相关工作。
(二)整体继承,局部改进。全面分析、充分应用现有耕地分等 调查评价成果,对于现有成果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局部改进。
(三)上下衔接,分步实施。国家级和省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参
数起宏观控制作用,地市级、县级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要严格遵守, 确保宏观参数控制与微观调查评价工作相互衔接,实现成果全国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