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力烃源岩的角度论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油气资源潜力
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砂岩次生孔隙成因及有利次生孔隙分布区预测
生 的有机酸对次生孔 隙的分布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 . 该文通过对铸体薄片 、 扫描 电镜 、阴极发光 、 物性 、 碳酸盐
含量等多方面资料研究 , 探讨了次生孔 隙带 的发育规律 , 并对该区有利次生孔隙发育区进行了预测 , 出荆州背 得
斜带与南部生油洼陷之间的过渡带为次生孔隙最有利发育区 , 为储层评价提供 了有利依据 . 关键词 : 江陵凹陷 ; 次生孑 隙 ; L 有机酸 ; 岩 砂 中图分类号 : 5 9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02 3 (0 0 0—3 80 P 7. A 1 0-8 92 1 )30 6 —5
Vl1 .NO 3 0. 27 . Aug. 01 ,2 0
江 陵 凹 陷新 沟 咀组 下 段砂 岩 次生 孑 隙成 因及 有 利 次 L 生 孑 隙分 布 区预 测 术 L
田 继 军
( 新疆大学 地质勘查与工程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 0 4 ) 3 0 6
摘
要 : 中一 深部砂岩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孔隙 , 其在纵横 向上 的分布具有非均质性 , 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产
第 2 卷第 3 7 期
21年 8 00 月
新 疆 大学 学 报 ( 科 学 版 ) 自然
J u n a o n a nv s y N t r l c n e i o ) X jn e t e E i
A bs r c t a t: Th e e v i p c fM e i m — e p p r i n s nd t n s ma n y s c n a y p r s t it i u e r s r o rs a eo d u d e o t o a s o e i i l e o d r o e .I sd s rb - to s h t r g n iy i e t c l n o i o t l .Th umi cds wh c o n o b i g a h t r i n i e e o e et n v r i a l a d h rz n a l y y eh c a i i h c me i t e n t t e ma u e s a e o r a i t e o t o n n ue c e o d r o e it i u i n n t i a e ,t e d t fm ir - t g fo g n c ma t r c n r l d i f n e s c n a y p r s d s rb to .I h sp p r h a a o c o a l s o , h c n n lc r ni n l ss c t o o u i e c n e p t o y ia o e t n a b n t o t n c pe t e s a ni g ee t o c a a y i , a h d l m n s e c , e r ph sc l pr p r y a d c r o a e c n e t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油层分布与滚动扩边潜力
江陵凹陷白垩 一第三 系受基底构 造起伏 和边界 断
裂控制 , 褶皱特征 明显 , 形成 了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总 体上由新沟嘴组下段沉积时期的南抬 、 中拗 、 北缓坡转变
为荆河镇组末期的北部 向斜带 、 中部背斜带和南部 向斜
布特征 。江陵凹陷下第三系新沟嘴组下段属于三角洲一 浅湖滩坝沉积体 系, 物源主要来 自凹陷北部 , 发育有三角 洲平原 、 三角洲前缘 、 滨浅湖亚相 , 区发育 的砂体有 三 本
田、 荆西油 田油井产量高 , 而沙市油 田、 八岭山油 田、 万城
油 田油井产量较低 , 开发效果较差 。本 文结 合 凹陷内含
油构造 、 、 储层 沉积微相进行 了综 合研 究, 加深认识 主力
油层分布规律和油气储集特征 , 指出滚 动扩边 开发和增 储上产潜力 。江陵凹陷 已发现油 田和构造 圈闭见图 1 。
发现了沙市油 田、 荆西油 田和八岭山油 田, 在万城断裂带 上发现 了万城油田。江陵凹陷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新沟
图 1 江陵凹陷已发现油田和构造圈闭分布图
l 地质构造特征
11 地质特征 .
段和含油层段 , 沉积较稳定, 岩性 、 厚度变化小 , 岩性等 按
差异分为上、 下两段。上段 ( x ) 20 E E 厚 0m ̄30 在洼陷 0m,
带厚度加大, 岩性以红色泥岩、 砂岩及含膏泥岩为主, 夹泥
膏岩 , 局部地区底部为红灰间互 ; 下段( x ) E T 自上而下可划 分为三个油组 , 油组 ( 即I 新下 油组)Ⅱ 、油组( 新下 油组) 、
江陵凹陷是在以前震旦 系变质岩和震旦系一侏 罗系 的沉积岩为基底上 发育起来 的白垩系至第三系断坳 型沉 积凹陷, 其上充填巨厚的河流一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的 陆相碎屑岩 , 自上而下为第 四系平原组 ; 上第 三系广华寺 组; 下第三系荆 河镇组 、 潜江组、 荆沙组 、 新沟嘴组和沙市
江陵凹陷沙市背斜新沟嘴组下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1381 概况沙市背斜位于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东南部位,南北分别与资福寺向斜带和清水口向斜带相接(图1),沙市背斜轴部走向为北西向,整个背斜面积约60km 2。
沙市地区自下而上地层分别为沙市组、新沟嘴组下段、新沟嘴组上段、荆沙组、潜江组、荆河镇组、广华寺组和平原组,广华寺底界对应地震反射层T1,潜江组底界对应地震反射层T7,荆沙组底界对应地震反射层T8,新沟嘴组上段底有一套区域稳定沉积的大膏层,对应地震反射层T8’,沙市组底界对应地震反射层T9。
该地区主要成藏层位为新沟嘴组下段Ⅰ油组和Ⅱ油组上部[1],为开发的需要Ⅰ油组从上到下在细分为7个小层,Ⅱ油组分为9个小层,新下段Ⅱ油组下部为主要的烃源层[2]。
图1 江陵凹陷主要构造带分布图2 沙市背斜特征沙市为古近系沙市组盐岩底辟上拱形成的披覆背斜[3],背斜轴部被盐卡南、盐卡北断层彻底错开分为两部分,背斜被分割为北部主体背斜和南部新扬场断鼻,而北部主体又被北东向的协力断层切割两部分。
在荆沙中期时整个江陵凹陷受应力影响整体隆升接受剥蚀[4],沙市背斜形成于该时期,后期背斜区域遭受破坏,构造格局随之复杂化。
沙市背斜勘探成果图见图2。
图2 沙市背斜勘探成果图沙市背斜新沟咀组下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5],储层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
新下段Ⅱ油组下部水体较深,砂体不发育,上部水体变浅,砂体发育,而新下段Ⅰ油组刚好相反是一个持续水进的过程,Ⅰ油组下部砂体发育而上部储层不发育,从沙市地区钻井资料看新下Ⅱ油组上部和Ⅰ油组底部砂体最为发育,单砂体厚度最大,物性也最好。
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3.1 背斜高部位为油气有利富集区域沙市背斜南部为虎渡河-资福寺生烃凹陷,新下段Ⅱ油组下部烃源岩在荆沙组末期进入成熟阶段[6],潜江和荆河镇时期处于生油高峰期,而沙市背斜隆起始于荆沙中期,比油气大规模运移期要早。
背斜与生烃凹陷形成良好匹配关系,油气往背斜高部位运聚。
背斜的高部位有多个区域成藏,如沙26、沙304和沙27井区。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油水层气测解释方法
第33卷第6期2020年11月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han Petroleum University of Staff and Workers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油水层气测解释方法徐敬友(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录井公司,湖北潜江433123 )[摘 要]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新沟嘴组下段1油组、2油组是其主要目的层,不同的沉积构造背 景,气测炷组分不同,现有的气测解释方法适用率较低。
为了提高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油水层气测解释精度, 通过对研究区已试油的14 口探井的气测资料和试油资料分析统计,结合区域地质条件综合研究,发现全怪含量 —湿度比值法对工区目的层油水层判断符合率高,地质应用效果较好,有较高的成果转化转移价值。
[关键词]江陵凹陷;新沟嘴组;气测录井;全怪含量一湿度比值法[中图分类号]P61& 13;TE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1X (2020)06—0012—03DOI : 10. 3969/j. issn. 1OO9-3O1X. 2020. 06. 004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是在白垩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第三系内陆湖泊沉积凹陷,是江汉盆地最大二级构造单 元。
凹陷内油气资源丰富,是江汉油区重要增储上产的潜力资源,其显示层主要集中在新沟嘴组下段1油组、2油组。
由于不同的地质背景、不同的油藏条件下气测怪组分不同,其绘比值特征不同,经典的三角图版法、Pixler桂比值法、3H 法等气测录井解释评价方法适用率较低。
根据工区新沟嘴组下段1油组、2油组原油油质偏轻的特点(其相对密度在0. 785 6-0. 839 5之间),通过对收集的14 口探井的气测值进行特征对比,尤其 对目的层新沟嘴组下段1油组、2油组油水层特征参 数(正丁完、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的大量研究,创建了全炷含量一湿度比值法。
该方法可对工区内新沟嘴组下段1油组、2油组油层和水层进行较好的判断.并 在完井的探井进行解释验证,效果较好。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方向
f a u l t s a n d r e s e r v o i r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y c o n t r o l l e d p e t ol r e u m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F r o m C r e t a c e o u s t o T e t r i a r y i n t h e J i a n g l i n g
t a r g e t s i n J i a n g l i n g S a g,J i a n g h a n Ba s i n
L u o K a i p i n g , Q i u Q i ,Y e J i a n z h o n g
( 1 . Wu x i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 S I N O P E C,W u x i , J i a n g s u 2 1 4 1 2 6 ,C h i n a ;
满度低 、 环生油中心较集中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 以断层为主的输导体 系和储层物性 是油气成藏 和富集 的主要 控制 因素。江 陵凹 陷白垩一 第三系资源探明率仅为 1 2 . 4 %, 探 明程度很低 , 还具有很大 的勘探潜力 。荆 州背斜带南缘斜 坡和梅槐桥 洼陷 内构造一 岩性及岩性圈闭 、 万城断裂上盘 白垩系及前白垩系古潜山 、 公安单斜带火 山岩储层及 生油洼陷 中的页岩油是今 后一段 时间油气
2 . J i n g z h o u O i l P l a n t , S I NO P E C J i a n g h a n O i l i f e l d C o m p a n y , J i n g z h o u , H u b e i 4 3 4 1 0 0 , C h i n a )
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物源分析
・
5 6・
0F S 0R 0I FH E L
21 0 0年 1 2月
文 章 编 号 :0 8 3 6 2 1 )4 0 6 6 1 0 —2 3 (0 00 —0 5 —0
潜 江 凹 陷 马 王 庙 地 区 古 近 系 新 沟 嘴 组 下 段 物 源 分 析
谢 春 安 胡 明毅 贾秀容 胡 忠贵 万 赘 来 , , , ,
( . 气 资 源与 勘 探 技 术 教 育 部 重 点 实验 , 北荆 州 4 4 2 ; . 江 大 学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 J N # 3 0 3 1油 湖 3 03 2 长 湖 L I 42 ) 4
摘
要 : 据 重 矿 物 百 分含 量分 区 、 石 碎 屑 组 分 特 征 、 层 倾 角 测 井 特 征 等 对 潜 江 凹 陷 马 王 庙 地 区 古 近 系新 沟嘴 组 下 根 岩 地
a ay e n t s p p r n her s td mo ta e ha a n m io a e si fu n e wo d fe e t n lz d i hi a e ,a d t e ul e nsr td t tM wa g a r a wa n le c d by t if r n p o e a c so o t a t r v n n e f n rhe s Ha c a n o t we t Ha s u . Ba e o he a o e ad e e r h, c mb n d n hu n a d n r h s n h i s d n t f r s i r s a c o ie
段物源情 况进行 了分析。研 究表 明马王庙 地 区受到 北 东向的 汉川和北 西向的汉水 两个方 向物源影 响。在 此分析基 础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页岩油岩性岩相特征研究
层对 比、主要泥页岩发育层段等信息的重要依据 。
该连 井 岩性岩 相 对 比图为 近南北 向岩性 岩相 剖 面 ,从 图上 可 以看 出 ,北部 的港 2 、陵 7 6 井 位 于 物
源发育区,砂岩发育 ,南部的虎2 、 安地 l 井位于湖
岩 以及 钙芒 硝岩 。 相 沉 积 区 ,发 育 泥 页 岩 相 、泥 质 白云 岩 和 钙 芒 硝
处理软件的不断增加 ,G P U 集群系统在地震资料处
理领 域将得 到越来越 广 泛 的应用 。
参 考 文 献
长 、4 m s 采样 ) 进行迭前偏移处理的能力对 比: 从 以上 的 实 例 可 以看 出 ,尽 管 6 个 节点 的 G P U 集群在硬件价格上与P C集群价格相当,但其运 算能力却是其二至三倍 。如果适当扩大G P U 集群 的 规模 ,将可 以大大缩短地震资料 的处理周期。
红 色 泥岩 夹 薄 层 的砂 岩 ,没 有 出现 暗 色 泥 页岩 地
到泥膏岩直至 Ⅱ 油组顶部发育的一套棕色粉砂岩 , 总体表现为干旱到湿润到干旱气候下的咸化 一 淡化
一
层 ,也不具 备烃源能力 。 从 虎2 井 的泥页岩厚度统
计 表 中也可 以显示新 下 段 Ⅱ油 组 为 主力泥 页岩 层段 ( 表1 、图4),泥 页 岩上下 岩性 为粉 砂 岩或碳 酸 盐
综上所述 , 新沟嘴组页岩油类型以泥页岩夹薄
层 粉砂 岩 与 碳 酸盐 岩 ( 0 . 2 ~2 m)互层 为 主 ,纵 向 上顶 底 以大套 砂 泥岩 间互层 为 边界 ,因此定 义为 复 韵 律 页岩油 ( 图2)。 平 面上 ,该 时期 受南 抬 、中洼 、北 缓坡 的构 造
岩。岩性岩相的发育特征为 自北向南依次发育砂岩
资福寺洼陷烃源岩特征与生烃潜力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3月P 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 NEERING第25卷第2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11)02-0001-04资福寺洼陷烃源岩特征与生烃潜力评价林小云1,2,高慧娉1,2,魏昙娟子1,2,范俊1,2(1.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2.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摘要:资福寺洼陷古近系盐湖沉积体系发育有沙市组、新沟咀组下段烃源岩。
地化特征分析表明,新沟咀组下段泥岩层和油组有机质丰度较高,达到差~中等级别,新沟咀组下段油组和沙市组上段为差烃源岩;沙市组上段~新沟咀组下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2~型,多数为型;、油组成熟度较低,为成熟早期,油组开始进入成熟晚期。
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新沟咀组下段泥隔层和油组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
关键词:资福寺洼陷;古近系;烃源岩特征;生烃潜力中图分类号:TE112.115文献标识码:A1地质概况江陵凹陷位于江汉盆地西南部,是江汉盆地最大的二级构造单元,资福寺洼陷是江陵凹陷东南部的拗陷型断陷。
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晚白垩-始新世新沟咀组的第一期断陷阶段、荆沙组渐新世荆河镇组的第二期强烈断陷阶段和新近纪-第四纪的第三期区域拗陷阶段。
烃源岩主要发育于第一个构造演化阶段的沙市组上段和新沟咀组下段,而第二个构造演化阶段的潜江组成熟度较低,不能成为有效的烃源岩。
沙市组-新沟咀组主要发育一套盐湖沉积体系,烃源岩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以湖相泥页岩为主,部分含炭质或盐化湖中的膏质泥岩、含芒硝泥岩等。
新沟咀组下段自下而上分为油组、泥岩层、油组和油组。
2有机质丰度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有机质丰度是衡量烃源岩生烃能力的重要指标。
对资福寺洼陷54口井1219个样品的有机碳、594个样品的氯仿沥青A及热解资料的统计和分析表明(表1,图1、2),该区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具有低有机碳和低氯仿沥青A的两低特点,只有约54.10%样品的有机碳含量大于0.4%。
江陵凹陷断层封闭性评价及勘探潜力
㊀㊀收稿日期:20210912;改回日期:20220317㊀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走滑断裂带控藏机理研究 (41872161)㊀㊀作者简介:刘建党(1975 ),男,高级工程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2004年毕业于该校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油气地质相关研究工作㊂㊀㊀通讯作者:兰正凯(1983 ),男,2006年毕业于长江大学资源勘查与工程专业,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地质相关研究工作㊂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22.03.005江陵凹陷断层封闭性评价及勘探潜力刘建党1,兰正凯2,3,贾㊀超1(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㊀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㊀武汉㊀430074;3.特雷西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浙江㊀杭州㊀310000)摘要:江陵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封闭性评价难度极大,断裂封闭性能及其组合特征㊁影响因素为江陵凹陷后期勘探部署带来挑战㊂利用江陵凹陷现有资料和前期研究成果,运用地质学原理,系统分析了江陵凹陷的构造特征和断层的演化历史,划分了主要断层系统,并在江陵凹陷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断层封闭机理,建立了江陵凹陷断层封闭模式㊂结果表明:低渗透带断层能够形成封闭,断层封闭机理为断裂带与围岩之间存在差异性的渗透能力;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包括储层岩性对接和泥岩涂抹率㊁岩石性质㊁断层附近渗透率等㊂在对江陵凹陷断层的封闭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在江陵凹陷陵72井以南部署1口探井,打开了江陵凹陷勘探新局面㊂研究成果对断裂在油气成藏的作用及其封闭特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同类油田的勘探部署具有借鉴意义㊂关键词:断层封闭性;泥岩;断裂系统;成藏条件;江陵凹陷中图分类号:TE121.1㊀㊀文献标识码:A ㊀㊀文章编号:1006-6535(2022)03-0036-07Fault Trap Evaluation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Jiangling SagLiu Jiandang 1,Lan Zhengkai 2,3,Jia Chao 1(1.Centre of SINOPEC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83,China ;2.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Hubei 430074,China ;3.Tracy Energy Technology (Hangzhou )Co.,Ltd.,Hangzhou ,Zhejiang 310000,China )Abstract :The complex fracture system in Jiangling Sag makes fault trapping evaluation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thefault trapping performance and its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bring challenges to the later exploration deployment in Jiangling Sag.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data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JianglingSag and the principles of geology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ling Sag and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fault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main fault systems were classified ,the fault trapping mechanism was analyzedon the basis of studies on lateral fault trap ,Jiangling Sag ,and a fault trap mode of Jiangling Sag was establish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ults in the low -permeability zone could be trapped due to the different permeability between the fault zone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fault trap included lithology joint ,mud-stone coating rate ,rock properties ,and permeability near the fault.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ault trap in Jiangling Sag ,a prospecting well was selected to the south of Well Ling 72,Jiangling Sag to making a new start for exploration in Jiangling Sag.The study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ole of faults i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eir trap characteristics ,and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ploy-ment of similar oilfields.Key words :fault trapping ;mudstone ;fault system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Jiangling Sag㊀第3期刘建党等:江陵凹陷断层封闭性评价及勘探潜力37㊀㊀0㊀引㊀言江陵凹陷属于典型的箕状断陷湖盆,具有 北断南超,西断东超 的特点,盆地的结构受控于主干基底断裂㊂王生奥等[1-3]对断裂系统整体的研究比较多,而针对次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断层的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㊂晏安语等[4-9]以断裂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从封闭性角度分析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十分重要[10-12]㊂目前缺乏对江陵凹陷断层的封闭性研究,断层的封闭性对油气成藏和油气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有必要开展江陵凹陷断裂系统封闭性研究㊂应用岩性对接[13-14]对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内主要含油气圈闭的断层侧向封闭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控制江陵凹陷断层侧向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应的判别模式㊂深化断裂系统侧向封闭能力的认识是明确含油气盆地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㊁有利区评价优选所必需的重要工作,对江陵凹陷井位部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㊂1㊀研究区概况江汉盆地是一个白垩系 第三系沉积的裂陷型盆地,北缘与大别山造山带相邻,南部以江南隆起北缘为界,江陵凹陷位于江汉盆地西南部,是江汉盆地最大的次级构造单元㊂江陵凹陷北部以纪山寺断层与河溶凹陷相临,西北部以问安寺断层与枝江凹陷相临,东部与丫角新沟低凸起呈斜坡过渡,西㊁南分别超覆在宜都鹤峰背斜带㊁桑植石门复向斜㊂江陵凹陷基底结构受秦岭雪峰复合构造体系的影响,具有东北向断陷和西北向反转的多期断陷和拗陷重叠的特征,根据凹陷的构造特征可划分为7个三级构造单元,分别为江口向斜㊁梅槐桥向斜带㊁清水口向斜带㊁荆州背斜带㊁万城断裂构造带㊁公安单斜带㊁拾桥单斜带(图1)㊂江陵凹陷地层发育齐全,包括白垩系渔洋组,图1㊀江陵凹陷构造单元Fig.1㊀The of the tectonic units in Jiangling Sag古近系沙市组㊁新沟咀组㊁荆沙组㊁潜江组㊁荆河镇组,新近系广华寺组及第四系平原组,以碎屑岩沉积为主㊂新沟咀组是区域内最好的烃源岩层段,分为上下2段,上段厚度为200~300m,岩性为泥岩夹薄层粉砂岩㊁含膏泥岩,局部可见玄武岩;下段为生油层,烃源岩厚度为500~800m,划分为3个油组:Ⅰ油组厚度约为120m,岩性以红色泥岩㊁砂岩为主,构成主要的区域盖层;Ⅱ油组厚度为150~300m,以灰色泥岩夹砂岩,含膏泥岩㊁白云岩为主;Ⅲ油组厚度为100~150m,岩性为红灰相间的泥岩夹砂岩,含有少量含膏泥岩,顶部发育一套稳定的泥岩隔层㊂2㊀断层侧向封闭性能评价沙32井区位于荆州背斜带沙市背斜西翼,沙24井区东南方向㊂构造上,该井区主要为协力断层控制的局部构造,为该断层上升盘次级断层控制的地垒构造,由主要的三级断层向更次一级的断层㊀38㊀特种油气藏第29卷㊀控制的断块构造转移(图2)㊂沙32断块在新下段主要受1㊁2号断展共同控制,因此,有必要对控圈断裂的侧向封闭性进行评价㊂晚白垩沉积时期,沙市地区地势平坦,沉积了近图2㊀沙32断块圈闭Fig.2㊀The traps in Block Sha 32,Shashi Oilfield1000m 的渔洋组地层;沙市组沉积时期,下段以盐岩为主,上段以砂泥互层为主;新沟咀组沉积时期,砂岩明显增多,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早荆沙组沉积时期之前,沙市地区,断层不发育,在荆沙组沉积早期,沙32断块构造的南㊁北断层形成,断块构造形态伴随着沙市地区的隆升剥蚀,沙32断块圈闭的形态基本形成(图3)㊂图3㊀沙32断块荆沙中—现今构造演化Fig.3㊀The Jingsha medium -presenttectonic evolution of Fault Block Sha 32晚荆沙组沉积时期断层发育,以沙市地区的北东向断层为主,该时期形成的断层对其北部控制断层进行了切割;潜江组和荆河镇沉积时期,以断陷沉积为主,很大一部分断层均为该期形成,以沙32北部的协力断层最为代表;在荆河镇晚期,由于喜山运动的影响,整体环境以北东东 南西西挤压为主,沙市背斜进一步隆升剥蚀,荆河镇组和潜一段㊁二段及部分三段地层被剥蚀;到了新近纪末期,沙市背斜出现一期弱挤压现象,挤压应力释放后期,沙市地区部分断层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特征,以协力断层㊁盐卡南断层最为典型㊂低渗透带是影响该区断层侧向封闭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主要断层侧向封闭属性值计算模型[19](图4)㊂首先建立研究区泥质含量判别曲线,明确不同岩石类型的测井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断层分析模块,恢复主要控圈断层的岩性对接㊁断面泥岩涂抹率和断层属性特征值来对其封闭性进行综合评价㊂综合分析,沙32井区的控圈断层1号断层和2号断层的封闭性较好,其封闭性较好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①1号断层和2号断层的下降盘新下段地层与上升盘新下段地层均为有利的泥岩-砂岩对接或泥岩-泥质砂岩对接模式㊂②沙32-1井的泥质含量判别曲线解释结果显示新沟咀组泥岩㊀第3期刘建党等:江陵凹陷断层封闭性评价及勘探潜力39㊀㊀含量较高,而砂岩的含量较低㊂在①号断层和②号断层活动时,滑过上升盘(封闭一侧)的地层主要为新沟咀组下段,新上段地层仅在顶部有对接(断层级次较低,沿断层走向断距变化不大,断距极小,一般在50m 左右),由于沙32断块新沟咀组地层泥岩含量极高,导致滑过断面每一点的泥岩层累计厚度较大,不论是①号断层还是②号断层,其断面涂抹率普遍偏大,①号断层一般在50%左右,而②号断层一般在50%以上(图5)㊂沙32断块这种极强的封闭性主要与岩性对接和泥岩涂抹率有关,受断面埋深㊁倾角和走向等断面几何学特征属性的影响较小㊂图4㊀断层侧向封闭属性值计算模型Fig.4㊀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attribute value of fault lateral trap100806040200/%图5㊀沙32断块2号断层断面泥岩涂抹率Fig.5㊀The mudstone smear rate of No.2Fault section in Fault Block Sha 323㊀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断裂系统是控制油气藏形成和保存的主要地质因素,应用断面泥岩涂抹率图,初步分析控制江陵凹陷断层侧向封闭性的主要因素㊂首先,断层的发育会引起地下流体性质的一些变化,破坏原有的水岩相互作用平衡,同时改变压力条件和性质㊂断层的侧向封闭能力可以通过2个断层板的地层水类型㊁断层带附近围岩同位素的比较㊁2个断层板的压力变化等来定性判断㊂其次,调查了解断层距离㊁断层性质㊁对接比等主要影响因素和评价标准,2个断层的岩性和生长指数的差异将影响其侧向密封能力;最后,在前人断层封闭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节点图和横截面页岩涂抹率对研究区的断层进行分析[15-17]㊂根据断层活动引起的渗透率差异,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的断层封闭类型可分为2类(图6):①对接封闭,指的是储层与渗透性相对较差的围岩通过断层差异阻止油气运移;②断层岩封闭,指的是在断裂带内形成渗透性较差的断裂带充填物质而阻止油气侧向运移[18]㊂断层岩封闭可以分为5类:解聚带㊁碎裂岩㊁断层岩㊁泥岩涂㊁胶结裂缝(表1),其中,泥岩涂㊁胶结裂缝模式比较常见㊂4㊀断层封闭评价及勘探目标区优选根据横向断层封闭性研究,荆州背斜带(显油气,形成大型储层)和沙市油田(显油气,未形成大型储层)2个圈闭具有相似的构造背景㊂针对典型代表性圈闭,开展断层侧向封闭能力对比研究,明确断层侧向封闭能力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㊂新沟咀组下段沉积时期,凹陷进入早第三纪以来第1个拗陷期,江陵凹陷呈南抬㊁中洼㊁北缓坡的构造面貌,断拗型的凹陷特征控制了凹陷的沉积中心,主要沉积中心在凹陷中心的梅槐桥地区和虎渡河-资福寺地区,在沉积中心地带沉积了较厚的新下段地层,地层厚度为500~800m,地层围绕梅槐桥和虎渡河-资福寺及江口3个沉降中心,向北㊁南㊁㊀40㊀特种油气藏第29卷㊀图6㊀断裂带封闭油气机理模式图Fig.6㊀The model of hydrocarbon trapping mechanism of fault zone表1㊀5种断层侧向封闭类型东3个方向减薄㊂由于拗陷期的沉积充填作用,新下段烃源岩层分布广泛,面积约为5760km 2,根据钻井统计的暗色泥岩分布的厚度,发现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新沟咀组下段Ⅱ油组,厚度为100~120Ⅲ油组次之,厚度为40~60m;Ⅰ油组不发育㊂平面上主要围绕梅槐桥㊁虎渡河-资福寺㊁江口3个生烃洼陷向两边减薄(图7)㊂江陵凹陷新下段主力烃源岩总体分布在泥隔图7㊀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泥岩厚度等值线Fig.7㊀The thickness contour of mudstone in the lower member of Xingouzui Formation,Jiangling Sag㊀第3期刘建党等:江陵凹陷断层封闭性评价及勘探潜力41㊀㊀层-Ⅱ油组中下部,以浅湖亚相为主,部分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较稳定,属还原环境,暗色泥质岩发育,连续厚度较大,均大于30m,TOC 平均值大于0.6%(图8)㊂图8㊀江陵凹陷新沟咀组有机碳分布图Fig.8㊀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Xingouzui Formation,Jiangling Sag㊀㊀通过对江陵凹陷的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和断层封闭性研究,落实了类似沙32断块的新沟咀组构造圈闭㊂陵72井区及其周缘储层十分发育,三角洲砂岩是良好的储集层,低部位的陵53井也钻遇多层砂岩,且新沟咀组的大膏层㊁新上段和荆沙组的泥岩可作为油气向上运移的封堵层㊂建议在陵72井以南2.3km,部署1口探井,预计增加动用石油地质储量23.2ˑ104t,该井取得突破后有望打开江陵凹陷勘探新局面㊂5㊀结㊀论(1)根据断层活动引起的渗透率差异,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的断层封闭类型可分为对接封闭和断层岩封闭2种类型,断层规模对江陵凹陷油气勘探起主要控制作用㊂(2)控制沙32断块的南北断层形成于早荆沙时期,晚期的弱挤压作用,激活了沙市地区的部分断层,特别是以断层为封闭边界的构造圈闭㊂(3)通过江陵凹陷沙32断块①号和②号控圈断层的封闭性综合分析,认为其封闭性较好;建议在陵72井区部署1口探井,预计增加动用石油地质储量23.2ˑ104t,该井取得突破后有望打开江陵凹陷勘探新局面㊂参考文献:[1]王生奥,韩复兴,孙章庆,等.地应力测量及其对油气运移和断层封堵性影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地球物理学进展,2021,36(2):675-688.WANG Shengᶄao,HAN Fuxing,SUN Zhangqing,et al.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 and its effect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fault block[J].Pro-gress in Geophysics,2021,36(2):675-688.[2]杨超群,雷永昌,邱欣卫,等.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 油田断层封堵性综合评价[J].海洋地质前沿,2021,37(2):54-61.YANG Chaoqun,LEI Yongchang,QIU Xinwei,et al.An integratedassessment of fault sealing for Oilfield A in Lufeng Sag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Marine Geology Frontiers,2021,37(2):54-61.[3]徐春华.顺向断块断层及地层倾角与断层启闭性的关系 以济阳坳陷勘探实践为例[J].断块油气田,2020,27(6):729-733.XU Chunhua.Relationship between fault opening -closing and dipangles of fault and stratum in forward fault block:taking explora-tion practice of Jiyang Depression as an example[J].Fault -Block Oil &Gas Field,2020,27(6):729-733.[4]晏安语.济阳坳陷埕岛地区下古生界潜山断裂特征及控藏作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5):6011-6017.YAN Anyu.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of faults on reservoir oflower Paleozoic buried hill in Chengdao Area,Jiyang Depression [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20,20(15):6011-6017.[5]王志伟.新北油田右旋走滑应力场内断层封堵性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9,38(4):145-152.WANG Zhiwei.Analysis of fault sealing in the right hand strike -slip stress field of the Xinbei Oilfield and its controlling effect onthe reservoir[J].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㊀42㊀特种油气藏第29卷㊀2019,38(4):145-152.[6]赵孟军,王招明,张水昌,等.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及聚集特征[J].地质学报,2005,79(3):414-422.ZHAO Mengjun,WANG Zhaoming,ZHANG Shuichang,et al.Accumulation and features of natural gas in the Kuqa Foreland Basin [J].Acta Geologica Sinica,2005,79(3):414-422.[7]罗群,庞雄奇,姜振学.一种有效追踪油气运移轨迹的新方法 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及其应用[J].地质论评,2005,51(2):156-162.LUO Qun,PANG Xiongqi,JIANG Zhenxue.A new method for ef-fective trace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 -concept of fault section dominant migrating channel and its application [J].Geological Review,2005,51(2):156-162.[8]周波,罗晓容,Didier Loggia,等.单个裂隙中油运移实验及特征分析[J].地质学报,2006,80(3):454-458.ZHOU Bo,LUO Xiaorong,LOGGIA Didier,et al.Experiments andcharacterization of oil migration in a single fracture[J].Acta Geo-logica Sinica,2006,80(3):454-458.[9]宋岩,夏新宇,王震亮,等.天然气运移和聚集动力的耦合作用[J].科学通报,2001,46(22):1906-1910.SONG Yan,XIA Xinyu,WANG Zhenliang,et al.The coupling ofnatural gas transport and aggregation dynamic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1,46(22):1906-1910.[10]柳广弟,李剑,李景明,等.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的控制因素与评价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1):1-6.LIU Guangdi,LI Jian,LI Jingming,et al.The controls and the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ural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J].Natural Gas Geoscience,2005,16(1):1-6.[11]付广,孙永河,吕延防.输导通道类型对天然气聚集效率的影响[J].地质论评,2006,52(2):236-243.FU Guang,SUN Yonghe,LYU Yanfang.Influence of transportingpathway on gas accumulation efficiency[J].Geological Review,2006,52(2):236-243.[12]COX S F.Faulting progresses at high fluid pressures:an example offault valve behavior from the Wattle Gully Fault,Victoria,Australia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5,100(B7),841-857.[13]姜振学,庞雄奇,曾溅辉,等.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地学前缘,2005,12(4):507-516.JIANG Zhenxue,PANG Xiongqi,ZENG Jianhui,et al.Research on types of the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and their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5,12(4):507-516.[14]吴胜和,曾溅辉,林双运,等.层间干扰与油气差异充注[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3):285-289.WU Shenghe,ZENG Jianhui,LIN Shuangyun,et al.Interlayer in-terference and differential injection of hydrocarbon into a trap [J].Petroleum Geology &Experiment,2003,25(3):285-289.[15]CONSTANTIN J,PEYAUD B,VERGÉLY P,et al.Evolution ofthe structural fault permeability in argillaceous rocks in a poly-phased tectonic context[J].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2004,29(1):25-41.[16]杨巍然,怅文推.断裂性质与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J].地球科学,1996,21(3):285-290.YANG Weiran,CHANG Wentui.Character of fault property andcombin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1996,21(3):285-290.[17]沈传波,李祥权,杜学斌.流体包裹体在油田断裂研究中的某些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4):4-6.SHEN Chuanbo,LI Xiangquan,DU Xuebin.Some aoolication offluid inclusions to study of fault oilfield[J].Petroleum Geology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03,22(4):4-6.[18]张义杰.准噶尔盆地断裂控油的流体地球化学证据[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2):100-106.ZHANG Yijie.The proof of fluid geochemistry for the controllingof fault on oil in Junggar Basin.[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03,24(2):100-106.[19]刘哲,吕延防,付晓飞,等.贝尔凹陷断层侧向封闭能力定量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012,42(2):353-360.LIU Zhe,LYU Yanfang,FU Xiaofei,et al.Quantitative researchon lateral seal ability of faults in Beier Sag[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2012,42(2):353-360.编辑㊀张耀星。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研究
[收稿日期]2009206210 [作者简介]张正军(19752),男,1999年江汉石油学院毕业,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气勘探与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研究 张正军 (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清河采油厂,山东寿光262714)[摘要]为认识江汉盆地潜东南地区油气成藏特征,指导勘探有利区的选择,利用岩心、测井和实验资料,全面分析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东南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确定在盐岩的封盖作用下,该区油气以横向运移为主。
据此特征,将研究区油气富集主控因素总结为:主力烃源岩和盐岩分布层段控制油藏分布层组;古隆起背景上的构造圈闭是油气富集的场所。
进一步指出马王庙地区新沟咀组下段为油气勘探有利区。
[关键词]潜江凹陷;成藏条件;主控因素;盐岩[中图分类号]TE12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52(2009)0420200204潜东南地区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横跨潜江凹陷、新沟低凸起两大构造单元,面积约1950km 2。
目前该区共在马王庙鼻状斜坡带、拖市中央隆起带、老新鼻状隆起带和新沟低凸起等4个构造带上发现了油田,成为江汉盆地新沟咀组油藏最富集的地区和最主要的产油区。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该区的勘探难度逐渐增大。
总结己发现油气藏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进而预测未发现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对于指导该区油气勘探部署,提高勘探效益有重要的意义。
1 油气成藏条件111 源岩潜江凹陷东南部地区以古近系新沟咀组下段暗色泥岩为最主要的烃源岩,该套泥岩分布面积广,钻遇厚度为7115~12210m ,占地层总厚度的7714%~8711%;源岩生油母质类型以Ⅱ型和Ⅰ型为主,占样品总数的60%以上,且都已进入成熟2高成熟演化阶段,生油能力较强;受盐湖环境的控制,整个潜江凹陷源岩有机碳含量不高[1],平均为0163%,在此背景下,潜东南地区源岩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104%,为整个潜江凹陷较高的区域;工区内源岩氯仿沥青“A ”含量较高,平均可达937mg/L ,表明源岩生油效率较高,说明盐水湖泊水介质的高盐度条件有利于石油的生成。
江陵凹陷虎渡河-资福寺向斜新沟嘴组下段生烃潜力评价
主要以 Ⅱ 油组为主 ,有机质丰度中等 ,有机质类型 以Ⅲ型为主 ,为成熟一高成熟烃源岩 ;平面上烃源
( 编辑
汪孝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度 ):
g ×T OC ̄H  ̄R。
式 中 :p 一烃 源岩密度 ( t )
T O C一 有机碳百 分含量 日 一 烃源岩层厚 度 ( m) ( %)
R 一油气发生率
烃源岩层 生烃量q 0
g i g XS
3 资源量估算
本次采用盆地模拟的方法进行资源评价 , 根据 虎渡河一 资福寺向斜及周缘生烃区域分布面积和生烃 强度的计算 , 本次对渡河一 资福寺向斜资源进行 了估
主 ,为成 熟一 高成 熟烃 源岩 ;平 面上 烃 源岩 主要 分 布 在 天 鹅 洲 一 虎 渡 河 一 资 福 寺 一 带 ,厚 度 可 达 1 0 0 m。总体 评 价虎 渡河一 资福 寺洼 陷烃 源岩属 于 中
等烃源岩 。
单 位 面 积 烃 源 岩 生 烃 量 ( 岩 层 生 油 气 强
算 。计算公式 如下 :
式 中 :. S 烃 源岩层 的面积
卜 不 同的烃源岩层
烃源 岩层生烃 总量 :Q n = ∑
第4 期
陈晓 :江陵 凹 陷虎渡 河一 资福 寺 向斜 新 沟嘴 组 下段 生烃 潜力评 价
・ 5・
生烃史模拟计算出各烃源岩层 的生油强度和生
气强度后 ,根据生烃 区分布面积计算各套烃源层的
较 资深 1 井差 。
江陵凹陷南斜坡新沟嘴组下段砂体预测和油气勘探目标
江陵凹陷南斜坡新沟嘴组下段砂体预测和油气勘探目标
舒向伟;刘春平
【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16)004
【摘要】江陵凹陷北部已发现5个油田,但凹陷南斜坡是勘探薄弱地区.本文针对制约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因素,通过地震相研究、地震层速度分析和砂体预测,结合江汉油区油田勘探实践,总结了江陵凹陷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油气勘探潜力评价,提出了油气勘探目标.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舒向伟;刘春平
【作者单位】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1
【相关文献】
1.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南部斜坡带新沟嘴组下段滩坝成因及控制因素 [J], 刘云生;罗劲;黄华;彭伟;刘芷含;陈金荣
2.江陵凹陷南斜坡新下段沉积微相研究 [J], 刘亚伟;
3.江陵凹陷南斜坡新下段烃源岩研究 [J], 冯志平;刘明;李凯;陈仲宇;
4.江陵凹陷沙市背斜新沟嘴组下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J], 唐玮
5.江陵凹陷公安斜坡带新沟嘴组下段沉积模式研究 [J], 钟慧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陵凹陷西南缘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成藏条件
江陵凹陷西南缘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成藏条件
陈孔全;程志强;詹海军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04(024)002
【摘要】鄂深8井于江汉盆地西南缘谢凤桥构造中发现了白垩系油气藏,油源对比表明,白垩系原油与沙市、荆西、花园油田新沟嘴组原油同源,源岩是沙市组上段-新沟嘴组下段生油岩,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谢凤桥构造位于梅槐桥生油洼陷,具有优越的烃源条件.该区白垩系储层发育,沙市组、新沟嘴组盐岩、膏泥岩盖层发育,构造形成期早于油气形成期,万城断层使下第三系烃源层与白垩系优质储层相接,是白垩系新生古储型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具有类似新生古储型油气成藏条件的万城断隆带是江陵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陈孔全;程志强;詹海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中南油田分公司;中南油田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
【相关文献】
1.南堡油田古生界潜山油气藏成藏条件分析 [J], 张敬艺;郭颖;卿颖;齐立新;于莹
2.南堡凹陷周边古生界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J], 成永生;陈松岭;王海;藏锋
3.塔河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成藏体系浅析 [J], 李丙喜;吕双兵;王凤英
4.江陵凹陷次生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勘探有利地区 [J], 夏胜梅;李争
5.歧口凹陷“新生古储”型潜山油气成藏条件 [J], 廉梅;杨子玉;张志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陵凹陷油气输导体系及其控藏作用
江陵凹陷油气输导体系及其控藏作用邬文彬【摘要】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识别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江陵凹陷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综合研究表明,江陵凹陷中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多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优势通道;油气成藏;江陵凹陷【作者】邬文彬【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油气输导体系作为油气成藏中连接生烃与圈闭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系指连接烃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组成的输导网格,决定着含油气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及类型。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虽然准确地描述油气输导体系的全貌还很困难,但在一定程度上查明主要输导体系的发育和分布完全可以实现,只要把握住主要的输导体系,就能保证油气成藏分析基本结论的正确性。
本文以江汉盆地西部的江陵凹陷为例,从沉积砂体、不整合面和断层输导着手,对研究区内输导要素进行详细分析解剖,追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并指出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域,对该区油气勘探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地质背景江陵凹陷位于江汉盆地西部,面积 6500km2,是江汉盆地的最大次级构造单元,也是江汉盆地的一个重要的富烃凹陷。
江陵凹陷是在前白垩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白垩—第三系断坳型沉积凹陷,沉积了近万米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的陆相碎屑岩。
凹陷内白垩-第三系最大厚度达 8000m以上,自下而上分别为白垩系渔洋组,古近系沙市组、新沟嘴组、荆沙组、潜江组、荆河镇组,新近系广华寺组及第四系。
对江陵凹陷荆沙组油气勘探前景的重新认识——基于沙26-8井的成果启示
对江陵凹陷荆沙组油气勘探前景的重新认识——基于沙26-8井的成果启示陈金荣【摘要】长期以来,江陵凹陷油气勘探以深层新沟嘴组和白垩系为重点,对荆沙组地层未作系统分析与评价,其基本成藏条件研究不深入,勘探潜力不明确。
近期沙26-8井在荆沙组的钻探取得重大突破,明确荆沙组具有一定的成藏条件,使得荆沙组成为研究重点和储量增长新的勘探目的层。
%For a long time,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eep layer of Xingouzui Formation and Cretaceous system in oil-gas exploration in Jianglin Depression,and systematical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n Jingsha formation neglected.So full research on its basic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 has not been accomplished,thus making exploration potential uncertain.Major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recent drilling of Sha 26-8 well in Jingsha Formation.This shows that Jingsha Formation is provided with a certain reservoir condition,which makes it become major studying object and new exploration target for increasing reserves.【期刊名称】《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5)004【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江陵凹陷;荆沙组;成藏条件;成藏主控因素;勘探前景【作者】陈金荣【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江陵凹陷位于江汉盆地西部,是江汉盆地最大的白垩-第三系沉积凹陷,面积达6500km2。
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原油芳烃馏分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原油芳烃馏分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李梦茹;唐友军;杨易卓;于瑾【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24(42)1【摘要】【目的】油气来源对比是油气勘探的基础,为扩大江陵凹陷油气资源勘探领域。
【方法】基于前期饱和烃分析结果,利用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原油的芳烃馏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原油来源进行了探讨。
【结果】研究区原油可分为两大类:Ⅰ类原油取自万城断裂构造带和公安单斜带,其母源形成于一般还原环境并且水体具有一定盐度的半深湖相沉积环境,萘系列及三芳甾烷系列高碳数异构体比值体现其母质类型较好以及陆生高等植物输入较少的特点,该类原油整体处于成熟—高熟阶段,其中万城断裂构造带中的万13井和万12井和公安单斜带中的耀5井是高成熟原油,推测处于各自构造单元中最接近油藏充注点的位置;Ⅱ类原油取自荆州背斜带,成熟度低于Ⅰ类原油,母质类型以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但相较于Ⅰ类原油接受了更多的陆生高等植物输入,形成于高盐度、强还原的深湖相沉积环境,且位于荆州背斜带中部及东南部的Ⅱ2类原油相较于荆州背斜带西北部的Ⅱ1类原油成熟度更低、陆生高等植物输入更多。
【结论】万城断裂构造带的Ⅱ油组和Ⅲ油组为Ⅰ类原油的主要烃源岩,同时存在来自荆州背斜带Ⅰ油组的贡献,高的成熟度特征可能指示该类原油还存在除本文外的其他区域或层位的贡献;Ⅱ类原油主要来自荆州背斜带和万城断裂构造带的Ⅱ油组,同时存在荆州背斜带北部Ⅲ油组的贡献。
【总页数】16页(P266-281)【作者】李梦茹;唐友军;杨易卓;于瑾【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油气地球化学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长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江汉盆地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发育特征2.潜江凹陷毛场—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3.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物源分析4.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咀组含膏盐岩系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5.辽东湾拗陷南部古近系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沔阳凹陷新沟咀组下段储层沉积、成岩特征与含油气性
沔阳凹陷新沟咀组下段储层沉积、成岩特征与含油气性
马晓昌;陈德土;李峰
【期刊名称】《江汉石油科技》
【年(卷),期】1993(003)004
【摘要】本文从砂岩体形态、沉积构造序列、粒度、岩矿和旋回性等方面论述了沔阳凹陷新沟咀组下段储层沉积特征,并总结出谈凹陷的沉积模式。
受物源、水介质性质等因素影响,南部汉河口地区浅湖滩砂可能由表层流搬运沉积形成。
根据旋回性与含油性关系,凹陷中Ⅲ1砂组,泥隔层及Ⅱa砂组组成的正--反--正旋回组合是最有利的含油层段。
锗层岩矿特征与围岩关系、有机质类型及埋藏史等因素决定了谊凹陷次生孔隙相对发育带的分布特征。
综合储层沉积特征、成岩特征和旋回性与含油气性关系等研究,预测了有利含油储集区块。
【总页数】5页(P1-5)
【作者】马晓昌;陈德土;李峰
【作者单位】江汉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1
【相关文献】
1.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新沟咀组下段重要层段沉积相特征 [J], 胡忠贵;胡明毅;洪国良;谢春安;贾秀容
2.潜江凹陷东部地区新沟咀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J], 胡忠贵;胡明毅;胡九珍;
刘冬梅
3.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成岩特征及高孔隙带的分布规律 [J], 田继军;姜在兴;陈振林
4.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粘土矿物分布规律及储层敏感性评价 [J], 夏文武;王正团;冷军
5.潜江、沔阳凹陷新沟咀组下段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J], 黄克难;危国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新沟咀组下段油气分布规律及前景预测
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新沟咀组下段油气分布规律及前景预测唐克江
【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
【年(卷),期】2004(018)001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勘探开发四十年取得的成果.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花园油田、沙西和八岭山构造新沟咀组下段油气显示及分布规律,对其有利区块进行了前景预测,并针对该地区勘探前景及进一步提高勘探成功率提出了建议.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唐克江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1+1
【相关文献】
1.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新沟咀组沉积特征 [J], 范京
2.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新沟咀组沉积特征 [J], 范京;
3.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成岩特征及高孔隙带的分布规律 [J], 田继军;姜在兴;陈振林
4.江陵凹陷裁缝店-关咀口向斜带新沟咀组下段油源条件探讨 [J], 余芳权;石庆文
5.江陵凹陷沙市背斜新沟嘴组下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J], 唐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潜江凹陷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三油组聚集期孔隙初步研究
潜江凹陷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三油组聚集期孔隙初步研究吴光红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1992(010)004
【摘要】成岩作用控制了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三油组聚集期孔隙的形成和分布,聚集期孔隙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本区三油组有两期聚集期孔隙,一期主要是粒间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孔隙,另一期主要是长石等颗粒溶蚀形成的孔隙,它们均主要在风暴水沟砂岩中发育,并先后聚集了石油。
第一次聚集的低成熟石油因断裂运动而散失氧化,故第一期孔隙成为无效孔隙;而第二次聚集的高成熟石油被保存下来,第二期孔隙是有效孔隙。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吴光红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潜江凹陷毛场—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J], 钟剑鸣;陈孔全;沈均均;孟江辉;蔡俊
2.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储层成岩作用 [J], 谢春安;贾秀容;胡明毅;胡忠贵;闫永芳
3.潜江凹陷拖市地区新沟嘴组Ⅲ1砂组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 [J], 胡涛;陈素
4.江汉盆地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Ⅲ油组湖泊风暴沉积研究 [J], 程洁
5.江汉盆地拖市地区新沟嘴组下段Ⅲ油组湖泊风暴沉积研究 [J], 程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中南大学 地 学与环境 工程 学院,湖南 长沙 4 0 8 ; . 10 3 2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 司研 究院, 湖北 潜江 4 3 2 ) 3 14
摘
要: 主力 烃源岩研 究是 近来 油 气资源评 价 中的一 大热点 。 以江汉 盐湖盆 地 江陵凹 陷为例 ,
和一批含油构造 , 储量近千万吨, 其主力产层为下第三系始新统新沟咀组下段 , 是江汉盆地仅次于潜江 凹陷
的富烃 凹陷 , 重要 的油气勘 探地 区 。 是
江陵凹陷预探井 密度为 0 0 m。 , 照 .3k 。 按 国际通用 标准 - 属 于 中等勘 探程 度 区 , 部达 3, 3 J 局
0 引 言
江 陵 凹陷位于 江汉盆地 西部 ( 1 . 由陵北 、 州 、 安和 陵西 四个 油气 聚集 区组成 , 图 )它 荆 公 面积 60 m 50k , 是 江汉 盆地最 大 的次级构造 单元 … 。它 是在 侏 罗 纪末 期燕 山变 形 褶皱 基 底 上 形 成 的 晚 白垩一 下第 三 系 断
维普资讯
1 8
1 1 主力 烃源岩确 定 .
贵
州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2 0 年 06
1 1 1 主 力烃源岩概 念 ..
经 过最 近几年 大量油 源对 比研究 认为 , 并非所 有 的暗 色泥 岩 和碳 酸盐 岩 都能 为 油 田或 油藏 的形 成 提 供 油 源 , 正与原 油有 亲缘关 系 的只是 一 部分 暗 色 泥岩 和 碳酸 盐 岩 。 因此 , 有 经 可靠 油 源 对 比所 证 实 的 能 真 只 提供 工业 性油 气聚集 的烃 源岩 , 才称 为有 效 烃 源岩 L ; 在 油源 对 比中确 认 与 原 油无 可 比性 的那 部 分 暗 色 4把
= 连丹 终 三曩 量丹 缱 研究区 =曩柑 鼻 柑 再 蓖啊
鼠
1 主 力 烃 源岩 的确定 及 分 布 特 征
收 稿 E期 :0 6—0 —2 l 20 5 6
基金项 目: 国家专项课题“ 江汉盆地油气资源评价” 编号 : —e 0 — 6 资助 ( z 一 2 0) p 作者简介 : 旷理雄 (9 5 ) 男 ( 16 一 , 汉族 )湖南武岗人 , , 副教授 , 博士生 , 主要从 事石油地质 、 油气资源评价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陷盆地[ 。至 2 0 年底 , 引 04 凹陷内每平方公里二维地震 17 m, .6k 三维地震覆盖率 00 m /m ; .9k 2k 2钻探井 12 9
口, 进尺 4 .67 1 其中 2 井 获工业油气流 ; 2 87 × 0 m, 4口 先后发现花园、 沙市、 八岭山、 荆西、 松滋等一批油 田
从 主力烃 源岩 的角度 , 用盆 地模 拟 法 , 利 综合 分析 了凹 陷新 沟咀 组 下段 主力 烃 源岩 分布 特征 、
生排 烃量 、 生排 烃 高峰期 及 油气 资源潜 力 。结果表 明 , 江陵 凹陷新 沟咀组 下段 主力烃 源岩厚 度 大, 有机 质丰度较 高, 生油母质 较好 , 主要 分布 于资福 寺 向斜 带 , 且 烃源岩 主体 处 于成 熟 一高成 熟 阶段 ; 排 油 中心位 于资福 寺 向斜 带 , 生、 主要 生排 油期分 别位 于荆 沙组 至潜 江组沉积 期 、 江 潜
高勘探 程 度 区。随 着 勘 探 程 度增 高 , 来 凹 陷 近 内钻 探 效 果 不 太 理 想 , 探 难 度 越 来 越 大 , 勘 那 么, 凹陷 内究竟还 有多大 的油气 勘探 潜力 ? 主力烃 源岩研 究是 近来 油 气 资源 评 价 中 的
一
大热点 。以往主力烃源岩研究工作 主要集 J
维普资讯
第 35卷 第 4 期
2 0 年 8 0 6 月
贵 州 工 业 大 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 版 )
J URN FGUIH U NI R I FTE H L Y O ALO Z O U VE STY O C NO OG
V 1 5 o4 o3 l. N .
Au u t 2 0 g s.0 6
( a r i c d i ) N t a S e e i n u lc n E t o 文章编号:0 90 9 (0 6 0 —0 70 10 —1 3 2 0 )40 1 —5
从主力烃源岩的角度论江陵凹陷新沟咀组下段油气资源潜力
组 至荆 河镇 组沉积期 , 剩余资 源潜 力较 大 , 主要 分布 于荆 州油 气 聚集 区 ; 州 油 气聚 集 区为 且 荆
最有 利 的油气勘探 区带 , 公安 油 气聚集 区为有利 的油气勘探 区带。
关键 词 : 主力烃 源岩 ; 地模拟 ; 盆 资源潜 力 ; 沟咀组 下段 ; 新 江陵 凹陷 ; 江汉 盐湖盆 地 中图分类 号 : E 2 .4 T 12 2 文 献标识 码 : A
图倒
中于主力 烃 源 岩 的确 定 , 用 主力 烃 源 岩 进 行 而 盆地 模 拟 定 量 研 究 和 油 气 资 源 评 价 研 究 很
少[ 7 4 J - 。本文以江汉盐湖盆地江陵 凹陷为例, 从主力烃源岩的角度 , 利用盆地模拟法 , 综合分 析了凹陷新沟咀组下段 主力烃源岩分 布特征 、 生排 烃量 、 生排 烃高峰期 及 油气资 源潜力 。
泥岩和碳酸盐岩 , 称为无效烃源岩。因此 , 如果以有效烃源岩进行油气资源评价 , 测算 出来 的资源量才符合
客观 实 际 , 更有 效地指 导油气 勘探 。
在已经确认为有效烃源岩的基础上, 把有机质丰度较高 , 母质类 型较好 , 生烃潜力较大 , 生排油能力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