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朝文化与地理背景,体会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
2. 了解《圯上敬履》故事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其所表现的美德。
3. 掌握纪实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明清文化的介绍,纪实文学的特点,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美德。
2. 教学难点:纪实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阅读。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教师以“明清文化”为主题,讲解明朝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特色和人文主义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成果,汇报班内代表发言。
第二课时:
1. 介绍《圯上敬履》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2. 学生阅读全文,并进行分角色解析,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第三课时:
1. 学生针对性格分析,提出个人看法,并分小组讨论、进行集体评价。
2. 介绍纪实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自由发挥,以《圯上敬履》为素材,每组撰写一篇纪实文学作品。
并报告阅读心得。
第四课时:
1. 教师点评学生纪实文学作品,提出改进和加强之处。
2. 为纪实文学作品进行评选,选出优秀作品,并公布成果。
3. 学生自由发挥,针对《圯上敬履》中所表现的美德,写下100字以上的读后感。
第五课时:
1. 教师点评读后感,提出改进和加强之处。
2. 展示优秀作品,及学生特长展示。
3. 课下阅读推荐书目:《朝花夕拾》、《野火集》、《茶香》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于明清文化和纪实文学的了解更加深入,形成了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学习态度。
课上小组讨论、课外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加强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培养其文化素养。
同时,通过个人发挥的纪实文学写作题目,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深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埋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明清文化和纪实文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学习态度。
学生通过课上的小组讨论和自主阅读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加强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培养其文化素养。
特别是通过个人发挥的纪实文学写作题目,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本次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埋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探究的兴趣。
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推广和拓展这种多元化、自主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和主动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
一、教材背景:
《圯上敬履》是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难度较大的阅读理解文章,文本描写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涉及到人的生命、时间、道德等问题。
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需要较高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设计需要重点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展开。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熟练掌握新词和句型,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信息并进行分
析;
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能对生命、时间、道德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生命、时间、道德等概念;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
四、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a)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尝试理解文章,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以弄清文章的大意。
b)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让学生就文章的题材、场景、人物进行感性认识。
2.阅读理解
a)先放一些词汇和句型来雷达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做调查,并获知他们读文章的能力。
b)组织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并作记录。
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用自己的话指出课文中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其自我思考能力。
c)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组织讨论文章的重点思想和道理,并与学生探讨文章的人物形象与语言形式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语言知识
a)让学生自己标注文章中出现的词语并注上注释,以增强学生的字词学习能力,并对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梳理。
b)询问和让学生思考其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讲解并提供笔记。
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举一些篇差异的例子,以便学生进行对比并深化对内容的理解。
c)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子尝试书写短文并进行互相修改,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
2.问答法
3.读名篇法
4.个别指导法
5.互动式教学法
六、教学手段
1.教师用PPT进行讲解并分析
2.视频资料共享
3.小组讨论问题
4.文献阅读、答题
七、教学总结
通过对《圯上敬履》这篇文章的学习和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文章中的哲理,同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取得了较高的思考能力,他们能够对生命、时间、道德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全面的世界观
通过对《圯上敬履》的教学设计和学习,学生不仅获取了文化和历史知识,还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尤其是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讨论、
问答、读名篇、个别指导等,并通过PPT、视频资料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和自我思考的导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了完善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过程既寓教于乐,又注重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思维和能力的成长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3
《圯上敬履》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圯上敬履》的作者王安石和其创作背景。
2. 理解《圯上敬履》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 认识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意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学习本文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2. 了解《圯上敬履》的文学背景和具体情境。
3. 教授句式的使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学习如何运用词语组织句子,注意修辞和行文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
1. 导入法:学生们从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入手,引入《圯上敬履》的主题和内涵。
2. 推理法:通过读者的推理和猜测,引导学生理解《圯上敬履》的情境和深层意义。
3. 模仿法:通过对句式和词语的讲解,让学生试着用词语组成新的诗句,激发创作兴趣。
4.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并从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来加强理解。
四、教学步骤与措施
1. 图文呈现《圯上敬履》的结构和情节,以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导入:让学生以“珍惜生命,感受快乐”为主题,自由发挥,介绍相关故事、名言、诗歌等,加强情感共鸣。
3. 介绍王安石和《圯上敬履》的背景和情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寓意。
4. 分析《圯上敬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例如:反复叠词、夸张比喻、对仗和押韵等,引导学生理解。
5. 把课文分段讲解,并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式,分段进行深层意义的分析,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讨论。
6. 让学生在课上或下课时,仿造《圯上敬履》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编写类似的短诗或中篇文章,进行书写和展示。
7. 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引导有表现想法和表达热情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进行汇总,统一排版,并发表在学校刊物上。
五、课程设计的效果
1. 学生对《圯上敬履》的文学价值有了充分的理解,知道如何从诗歌中汲取生命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2.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重点词汇和常见句式的使用,提高了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他们的才华和个性,在创造中获得快乐和进步。
4. 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合作,由机械的教育方式变为自由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双方的关注和满足
本篇文章以《圯上敬履》为例,通过探究诗歌背景和情境、分析其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寓意,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互动、自由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现才华和个性,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和满足。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汲取生命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在创造中获得快乐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