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绩效审计有没有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首要条件。
而我国目前有关绩效审计的法规不健全,缺乏绩效审计准则和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如何实施绩效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的具体对象和范围等并无明确规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准则来规范绩效审计。
从世界范围看,美、英、德等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绩效审计制度。
但我国绩效审计法制建设不健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没有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审计人员的责任不能明确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果的可信度。
2.绩效审计滞后阻碍审计作用的发挥。
近几年,我国所实施的绩效审计多为事后审计,鲜有事前、事中的跟踪审计。
事后审计存在着诸多弊端,往往项目实施结束后才进行审计,多数项目都已经竣工了几年,有的甚至竣工已达十年之久,时间久远,项目相关资料数据查找困难。
同时,事后审计在审计事项发生后若干年才进行审计,不能有效预防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而且一旦审计出了问题,也已成既定事实,无法挽回造成的损失,也只能“亡羊补牢”以减少所造成的损失。
这样的审计方式同我们积极合理有效利用资金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绩效审计作用的发挥。
3.缺乏公认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但绩效审计却没有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
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涉及行业众多,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对同一对象实行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
尽管每次绩效审计前,相关审计部门就衡量绩效的标准与实施单位进行了沟通,但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还很难做到。
同时,绩效审计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这就更需要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来对绩效做出科学评定。
因此,绩效审计没有形成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审计人员很难客观、公正的提出评价意见,就可能导致绩效审计风险。
4.绩效审计方式、方法落后
绩效审计的持续性测定评价,导致运动式的管理模式,致使审计结果公信力不强、约束力不大。
同时,现行绩效审计方式和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多样性。
绩效评价审计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审计层次上,即只重定量审计,对定性审计重视不足。
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提高人们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绩效审计是我国利用国内外资金发展的需要,是审计部门的使命所在,是内外
资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完善我国绩效审计的对策
1.健全绩效审计法规体系
依法审计是我国各项审计的基本原则,完善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
2.促进事前、事中跟踪绩效审计的发展
针对绩效审计存在的诸多弊端,审计机关应促进在事前、事中进行跟踪绩效审计。
一方面,在事前、事中开展绩效审计可以防止因时间久远,人员、资料流失严重等不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另外,改变以往事后审计重惩罚、轻预防的审计思路,在事前、事中开展绩效审计可以尽早发现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倾向,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
就一个项目而言,在立项决策阶段,运用事前审计,来评价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对项目立项决策的执行效果进行预见,将决策中不合时宜的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将因项目立项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减至最低。
在项目施行阶段,通过运用事中审计,将绩效审计和公证审计适当结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使项目的运行按计划发展,从而保证项目最终结果的实现。
3.制订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不同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差别很大。
审计机构应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家共同研究制定。
针对不同行业类别和项目资金的不同用途,运用共性与特殊性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长期与短期结合、建设与可持续性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结合等原则,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促进绩效审计科学、合理、规范、公认。
就一个项目而言,应根据项目特点,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应具体关注项目立项情况、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项目运营管理情况、项目还贷情况和资金使用效果等几个方面,突出合规、效率、效果、效益、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指标设计,同时要科学选择行业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等评价标准。
制定出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采取先易后难,逐渐丰富、逐步完善的办法,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4.改进绩效审计方式、方法
探索符合绩效审计特点的审计方式,除了运用常规的审阅、观察、计算、查询与函询、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和使用统计抽样、统计分析、计算机辅助审计、综合分析判断等现代审计技术方法,还要积极探索使用目前理论界提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比较法、公众评价法等绩效评价方法。
在项目绩效审计中把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以资金走向为主线,以查账为主要手段,以资金用途为目的,重点揭示项目支出成本
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和内在联系,科学、合理评价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绩效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