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盘古开天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重点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盘古的高大形象,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了解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念出词语,指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
提示: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词语听写。
2.教师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导入新课。
过渡:刚才这几位同学默写得很不错,可见课下是真正用心复习了的。
上节课上,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盘古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宇宙的?他又是如何创造的呢?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需要把握的内容。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并圈画出重点语句。
要求:(1)用单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天和地分开的句子。
(3)用双横线画出描写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
2.学生汇报圈画的内容,教师相机点拨重要语句。
(1)盘古沉睡万年。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课文语言的什么特点?你还能说出这样的句子吗?)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这句话中的比喻词“像”,据此可知运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
然后分析该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而体会神话故事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仿写句子时,要使学生明白“像”字连接的两种事物要有相似之处,且联系要合
理。
(2)盘古开天辟地。
A.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盘古是如何分开天地的?你从他的行为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盘古劈开天地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了他力大无穷,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勇于开创的精神。
B.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找出这句话中的几组反义词,分析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内容。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找出句中具有相反意义的词语。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分号前后的两个句子,抓住“天”和“地”体会两个分句所写的内容。
C.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句话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可以是什么?)
提示:先引导学生圈画句中的关键动词,明白这句话讲了什么内容。
再联系课标题,启示学生明白“开天辟地”的含义。
D.文中用了很多表示时间的词,如“一万八千年”“不知过了多少年”等,运用这些词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些时间词突出时间之久,表明天地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从侧面说明盘古为开辟天地做出的贡献之大,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3)盘古创造万物。
A.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是什么句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句子的类型有很多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分析句子和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然后确定句子的类型及作用。
B.神话中的想象往往奇特而又合理。
文章第5自然段写盘古身体各部分化成丰富而美丽的自然万物,请说说这一段的诸多想象有哪些合理性。
明确: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排比,描写了盘古的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写得生动、具体,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这里的想象虽多,但
都具有合理性。
在所有想象中,本体与想象物都有相通之处,联想自然神奇而真实。
C.你从文中体会到想象的神奇了吗?盘古体内还有哪些器官作者没做联想?你能否继续做些想象?你所做的想象是否合理?
明确:五脏六腑作者没做联想。
如可想象“心脏”似地震,“胃肠”如湖海。
注意想象要合理。
通过想象体验,学生便可领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教师出示关于课文内容的画面和时间词,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复述课文。
4.教师总结课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小结:因为有了盘古的开天辟地,才有了这美丽的世界;因为有了神话传说,才有了无尽的想象。
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能想象出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把我们引向更为神秘的神话世界。
这就是神话的魅力。
我们在课下可以多搜集一些神话传说,进一步领略其神奇之处。
三、古今对照,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早在五千年前就
已经被古代人民创造出来了。
三国时,有个叫徐整的人把它记载下来了。
你们
想看看吗?
1.投影《盘古开天辟地》的语段,指名学生朗读。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
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
九万里。
——[三国]徐整《三五历纪》首生盘古,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
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
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五运历年纪》
2.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两则古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应适当
翻译。
译文:天地混沌如鸡蛋的时候,盘古就从其中生化了出来。
当盘古活到一
万八千岁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天辟地,清轻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
而盘古在天地之中,一日九变。
盘古之神与天齐高,亦要与地阔厚。
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每日长高一丈。
这样维持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长得极高,这就是天与地相距九万里的原因。
道生化出盘古,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成就了永垂不朽的化身。
他呼出的气化成了风云,他的声音化成了雷声,他的左眼化成了太阳,右眼化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四根撑天的柱子和五座高山,他的血液化成了江河,他的筋脉化成了地表的脉理,他的肌肉化为了田土,头发胡须化为了星辰,皮毛化成了草木,牙齿和骨骼化成了金属矿物和石头,精髓化为了珍珠和宝石,汗水化成了润泽万物的雨露。
3.引导学生结合本文和译文,分析其与课文的异同。
明确:相同之处是都记叙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大体一致。
不同之处是文体不同,盘古化生万物的具体表现不同。
4.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其他关于天地形成的传说,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过渡:盘古开天辟地是汉族人民关于宇宙的想象描述,其实关于天地的形成,其他民族也有很多神话传说。
请你们课下通过网络进行搜集,感受我国各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智慧,通过搜集、整理资料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特点与魅力。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篇课文,要紧紧把握住文章的主线“盘古是如何创造美丽的宇宙的”,在这条线的引导下,去分析盘古的形象,感悟神话丰富、大胆的想象。
课文的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盘古开辟天地、化身万物的过程,在讲解这个部分时,我结合盘
古的行动轨迹:醒来—劈开黑暗—顶天踏地—倒下,身体化为万物,让学生一步步地感受盘古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神话故事运用的最主要的手法就是想象,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朗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要领就是让语言文字形象化、图像化,朗读是连接它们的桥梁。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他们边读边想象盘古开辟天地的画面,体会盘古的不易以及创造崭新的世界的决心。
这种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自然而然地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进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
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自悟、合作探究,感受盘古的人物形象。
二、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变化”这一内容时,我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想象盘古身体的其他部分还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出了他们自己的想象,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达到了讲、写相结合的目的。
三、在课堂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
如讲解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我首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让其入情入境;然后让他们自由朗读,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不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