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和客运车辆驾驶人心理健康管理与指导的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强对公交和客运车辆驾驶人心理健康管理
与指导的建议
汽车驾驶员,特别是公交车驾驶员是一种长期从事高风险作业的特殊职业人群,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做好驾驶员心理健康及情绪调整尤为重要。

为缓解驾驶员的心理压力,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营造更加和谐的车厢氛围,让公交司机师傅了解压力的来源,学会更好进行情绪管理,正确进行自我疏导及缓解。

根据时下现状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公交车作为最常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驾驶人属特种岗位,驾驶人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多数乘客生命安全。

以前为保障驾驶人安全,在公交车驾驶室周围安装安全围栏和监控装置,很大程度防范了驾驶人以外人员对其人身攻击,但无法控制驾驶员因自身问题,导致公交车发生事故。

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影响人行为的是人格、心理、社会这三大主要方面,从而也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对于所有公共交通的执业驾驶员来说,心身健康不可忽视。

人格不完善或改变、心理不健康,社会关系的恶化,都可能使其做出极端的行为,危害民众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

(一)性格因素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
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类“怒路症”者,在驾驶车辆中如遇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出现险情的现象,会破口大骂当事人,这类人驾驶焦虑,呈现偏执型性格特征。

其主要原因是性格的缺陷,在经历社会突发事件及生活不如意时,心理更容易受到创伤、受挫或改变,变得消极、悲观、易怒,易迁怒于人或社会。

(二)心理因素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
1、心身疾病对驾驶员的心理行为影响。

驾驶员工作强度大,每天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从事多年公交驾驶员工作后,如工作之外不能加强锻炼和保健,可能会出现腰肌劳损、腰部疾病和疼痛等慢性躯体疾病。

长期的躯体疼痛,让驾驶员上岗时有不舒适感,叠加迫于生计或其它现实原因无法变化工作岗位,会导致压抑、痛苦、易怒、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严重的会患上焦虑、疑病、抑郁等心理疾病。

2、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

公交车驾驶员工作属于心理压力大的职业,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安全驾驶时时要保持高度警惕。

在工作中如何对待各种性格的乘客,对驾驶员来说非常需要耐心、包容、平和等健康心态。

如驾驶员心理不健康,遇到个别乘客文明素养不高,会增加驾驶员的心理负担。

驾驶员如果不能定期做心理疏导和心理减压,容易出现极端想法导致极端行为。

(三)社会因素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
1、驾驶员家庭关系不和谐、离婚或遇亲人重病、意外死亡、以及社会事件等大的变故,存在严重的心理创伤和压力,也会出现心理危机。

2、公交驾驶员的工作性质有它的特殊性,工作时间长、空间相对狭窄,驾驶年限长,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良情绪。

二、建议
各地、市、州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师人才数据库,成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公交车辆驾驶员进行心理健康管理与指导。

(也适于其他客运车辆驾驶员、飞机机务人员、空乘人员、教师等)
(一)进行岗前心理咨询评估
对公交车辆驾驶员进行岗前心理测量、评估、了解,从人格、心理、社会三
个方面进行专业化的评估、了解,进行全面心理咨询评估和社会关系层面的了解。

下列属于心理不健康、身体不适应的驾驶员严禁上岗从事营运。

1、有品行问题、人格不健全或有人格障碍的人员;
2、心理不健康的、情绪不稳定的人员;
3、家庭关系不良或社会关系恶劣的人员;
4、有躯体慢性疾病或躯体疼痛的人员随时可以出现心理压力或焦虑、抑郁等情绪的人员。

(二)定期对公交车驾驶员进行常规心理体检与心理健康课程培训
1、各地、市、州理健康指导中心每一季度给执业人员进行一次心理体检,进行人格、心理、社会三大主要方面的测量、评估与了解。

若出现有明显变化或不稳定的人员,及时给予专业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也可建议休假或离岗。

2、定期对执业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课程培训。

3、对有躯体慢性疾病或躯体疼痛的人员开展每月一次心理咨询评估。

(三)对心理评估不达标的驾驶人予以转岗或退休
对于45岁到55岁的在公交车驾驶员岗位持续工作服务达20年至30年,建议每三个月对驾驶员家庭状态、父母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事朋友关系等社会有关系进行评估。

驾驶人若出现职业倦怠或社会关系变故,心理上呈现紧张或不良的,且无法调整改变的,建议自愿申请退休或转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