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可包括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班职教师。教师的配备应该根据图书馆学专业所在院(系)的特点、必修 课修课程的数量和内容、招收学生的人数等相关因素决定,应不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 办学条件合格指标(试行)》确定的师生比要求。
提供图书资料保障的可以是学校图书馆,也可以是学院(系)资料室。学校图书馆或院系资料室中与图书馆 学专业的教学有关的图书应不少于2万册,其他与该专业相关专业图书不少于20万册,专业期刊不少于20种,其 中外文期刊应不少于5种,与该专业相关的期刊应不少于50种。图书馆或资料室应拥有或可获取国内外重要的大 型综合性数据库和重要的专业资料数据库,并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
图书馆学专业研究图书馆的组成要素及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技术和业务,研究图书馆体系和事业的发展趋势 以及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了信息资源的建设、组织、编目、整序、分类法、主题法和参考咨询工作、读者 服务等。
发展历程
1898年,维新变法之后揭开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序幕。带有封建性质的藏书楼逐步解体,而为公众服务的公共 图书馆则不断出现。
除纯理论课程外,专业类课程的设计应包含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所占具体比例视课程性质和内容而定。 课程实验包括: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编目与元数据、信息检索、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理论 与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文摘与索引、文献修复与保护。每个学期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课程实验。
专业类实训是指配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安排组织的实地训练,就与课程相关内容在校内进行实习,或参观考察 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的认知性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全面了解该行业或某一信息机构的主要业务,将学过的书本知 识与实际起来,并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验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考虑到图书馆学专业应用性很强, 对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应该将实验室的建设置于重要的地位。该专业要求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 机不少于10台,实验室设备固定资产总值应在100万元以上。该专业应没有不同学科方向的实验,实验项目包括 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方法与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文摘与索引、文献修 复与保护等。
1.理论: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图书史与图书馆学史、图书馆学方法论、目录学、文献学;
2.方法: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编目、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学、古籍版本学、络信息 组织、络信息传播;
3.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总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实验技能、 专业实践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与身心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热爱祖国,拥护中国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有正确的职 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文化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开拓、开放、平等、包容等 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符合学校的基本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培养目标定期评估、修 订。
培养规格
图书馆学专业本科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实行弹性学制,最短和最长学习年限按中国国家及 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学生完成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 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1.建设教师研修基地,作为定期组织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和培训的平台;
2.院系应定期举行与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相关的进修、研讨、交流,同时定期组织有资历的教师与中青年 教师进行交流,教学相长;
3.定期组织讲授相关课程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和培训,促进课程体系的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应用在线开放课 程;
4.教师平均每4学年可进行一次为期6个月左右的国内外进修访学活动。
专业类实习可通过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方式开展。假期实习是指寒暑假要求学生在图书馆成其他信息服务 机构从事专业相关的辅助性工作;毕业实习是指毕业前进行的4~6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内容应主要围绕信息 和文献资源组织、加工处理、检索、分析、传播、服务、利用以及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等业务环节来进行 。
教学条件
1913年,金陵大学文科开设图书馆学课程,这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开端。 1920年,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学问在中国正式出现。 1949年10月至197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图书馆学偏重于图书馆技 术方法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学、目录学、藏书建设、读者工作、图书馆事业史等分支学 科发展,出现“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图书馆学体系由单级走向多级。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学研究陷于停滞。 1979年7月以后,中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把图书馆学列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应当加强研究的学科,图书馆学会 纷纷成立。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社会学专业代码由更改为。
教师队伍 设备资源
教学经费 质量管理
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每个专级职称和具看体1字位的教锦台、在政储构食测与保企业 教学点专职教师至少应有8名,其中,具有高级职除和身上有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均不低于50%。
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机构应注重教师职业发展和规划,提供适当的进修、研讨、访同等学习、交流、深造的机 会。具体的设置应尽量与学校通识教育的原则和框架相匹配,通识教育内容一般应包 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实践等知识体系。
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一要求和各高校自评要 求进行设置。
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类课程设置的大类有:计算机技术应用类、数学类(包括统计)、管理学类等。
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和规范,目的是让初入学科大门的学生了解学科的“潜”规则, 保持专业的学术规范和价值体系。其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发生的问题能力 。
创新型人才,是要有创新的潜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人格,不仅要全面发展,还要充分发展。创新要与时 俱进,注重体制创新,更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和 模式 。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就业方向
图书馆学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图书情报学、情报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学科方向。
毕业生可在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管理与规划部门、政 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信息中心、大型企业信息部门从事信息资源的处理、开发、利用和服务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也 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
图书馆学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01 发展历程
03 培养规格
目录
02 培养目标 04 课程体系
05 教学条件
07 发展前景
目录
06 培养模式 08 开设院校
图书馆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 学士学位,是以满足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研究文献、信息和知识的收集、组织与传播利用,图书馆管理,以及 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管理科学。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熟练地运用 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 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与知识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原基础、宽口径、高素 质的复合型人才。
2.实习基地。该专业应有3~5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供学生毕业实习。实习基地应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 施条件、较高业务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和相对完善的业务工作环境 。
新设该专业的开办经费不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定的最低标准 。
由院长(系主任)或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负责执行本科教学质量日常管理。 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质量管理组织或个人(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代表等)对 教学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管理。 由学校、院系、教研室组织定期的管理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工作。 1.听课制度。学校、院系、教研室等各级领导不定期随堂听课,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信息,把好教学质量关; 2.专家督导制度。学校、院系两级均应聘请专职的教学督导组专家,不定期随堂听课或开展其他教学督导工 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3.同行评议制度。形成一种相互学习、交流、竞争、提高的氛围,互听互评; 4.学生评教制度。采集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5.用人单位反馈制度。采集学生就业后的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以达到了解培养学生的质量水平、促进教学质 量完善提高的目的 。
开设院校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4月29日)
谢谢观看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部分相关知识体系构成。
1.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社会实践等知 识体系。
2.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与图书馆学相关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档案学、文献学等知识 体系,以及图书馆学专业实践训练等。
该模式是指以学生会学习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该模式是新型的、以学 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看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只看重学习的结果。目前,配合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针对学 生信息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竞争意识,有效发挥学生主动协作解决问题的能 力。
该模式即培养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宽广的专业方向口径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强调理论素质与 应用技能并举、专业核心知识与相关学科基础并行,该模式既要扎根于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同时也要具备相关 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并拓展为对新型信息络技术、信息用户行为和需求、信息服务及络社群和服务的理解和支 持。
各教学构可根据各自学科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在每个知识领城设定2~3门基础、核心性质的课程为必修课程, 并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开设3~5门反映学科前沿和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同时,课程设置应结合国内外图书馆 学科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在3~5年内逐步建设一些前瞻性课程。图书馆学专业按 知识领城列出的专业类课程如下:
3.专业素质包括:掌握扎实的图书馆原理和方法,具备从事各类型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机构实际工作的职业素 养和从事图书馆学研究所需要的学术素养,掌握图书馆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4.身心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内容如下:
1.
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
总体框架
实践教学
3.综合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知识领域由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方法、图书馆服务、图书馆信息技术和图书馆管理5个 知识模块构成,每个知识模块包含的核心知识单元与可选知识单元如下:
1.图书馆学理论模块包含的核心知识单元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目录学基础理论、数字图书馆理论、图书馆 与信息研究方法;可选知识单元包括中国图书史、外国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信息管理基 础理论、文献学基础理论等;
提供图书资料保障的可以是学校图书馆,也可以是学院(系)资料室。学校图书馆或院系资料室中与图书馆 学专业的教学有关的图书应不少于2万册,其他与该专业相关专业图书不少于20万册,专业期刊不少于20种,其 中外文期刊应不少于5种,与该专业相关的期刊应不少于50种。图书馆或资料室应拥有或可获取国内外重要的大 型综合性数据库和重要的专业资料数据库,并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
图书馆学专业研究图书馆的组成要素及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技术和业务,研究图书馆体系和事业的发展趋势 以及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了信息资源的建设、组织、编目、整序、分类法、主题法和参考咨询工作、读者 服务等。
发展历程
1898年,维新变法之后揭开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序幕。带有封建性质的藏书楼逐步解体,而为公众服务的公共 图书馆则不断出现。
除纯理论课程外,专业类课程的设计应包含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所占具体比例视课程性质和内容而定。 课程实验包括: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编目与元数据、信息检索、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理论 与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文摘与索引、文献修复与保护。每个学期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课程实验。
专业类实训是指配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安排组织的实地训练,就与课程相关内容在校内进行实习,或参观考察 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的认知性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全面了解该行业或某一信息机构的主要业务,将学过的书本知 识与实际起来,并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验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考虑到图书馆学专业应用性很强, 对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应该将实验室的建设置于重要的地位。该专业要求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 机不少于10台,实验室设备固定资产总值应在100万元以上。该专业应没有不同学科方向的实验,实验项目包括 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方法与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文摘与索引、文献修 复与保护等。
1.理论: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图书史与图书馆学史、图书馆学方法论、目录学、文献学;
2.方法: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编目、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学、古籍版本学、络信息 组织、络信息传播;
3.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总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实验技能、 专业实践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与身心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热爱祖国,拥护中国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有正确的职 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文化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开拓、开放、平等、包容等 现代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符合学校的基本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培养目标定期评估、修 订。
培养规格
图书馆学专业本科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实行弹性学制,最短和最长学习年限按中国国家及 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学生完成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 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1.建设教师研修基地,作为定期组织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和培训的平台;
2.院系应定期举行与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相关的进修、研讨、交流,同时定期组织有资历的教师与中青年 教师进行交流,教学相长;
3.定期组织讲授相关课程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和培训,促进课程体系的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应用在线开放课 程;
4.教师平均每4学年可进行一次为期6个月左右的国内外进修访学活动。
专业类实习可通过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方式开展。假期实习是指寒暑假要求学生在图书馆成其他信息服务 机构从事专业相关的辅助性工作;毕业实习是指毕业前进行的4~6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内容应主要围绕信息 和文献资源组织、加工处理、检索、分析、传播、服务、利用以及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等业务环节来进行 。
教学条件
1913年,金陵大学文科开设图书馆学课程,这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开端。 1920年,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学问在中国正式出现。 1949年10月至197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图书馆学偏重于图书馆技 术方法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学、目录学、藏书建设、读者工作、图书馆事业史等分支学 科发展,出现“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图书馆学体系由单级走向多级。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学研究陷于停滞。 1979年7月以后,中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把图书馆学列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应当加强研究的学科,图书馆学会 纷纷成立。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社会学专业代码由更改为。
教师队伍 设备资源
教学经费 质量管理
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每个专级职称和具看体1字位的教锦台、在政储构食测与保企业 教学点专职教师至少应有8名,其中,具有高级职除和身上有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均不低于50%。
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机构应注重教师职业发展和规划,提供适当的进修、研讨、访同等学习、交流、深造的机 会。具体的设置应尽量与学校通识教育的原则和框架相匹配,通识教育内容一般应包 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实践等知识体系。
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一要求和各高校自评要 求进行设置。
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类课程设置的大类有:计算机技术应用类、数学类(包括统计)、管理学类等。
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和规范,目的是让初入学科大门的学生了解学科的“潜”规则, 保持专业的学术规范和价值体系。其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发生的问题能力 。
创新型人才,是要有创新的潜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人格,不仅要全面发展,还要充分发展。创新要与时 俱进,注重体制创新,更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和 模式 。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就业方向
图书馆学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图书情报学、情报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学科方向。
毕业生可在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管理与规划部门、政 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信息中心、大型企业信息部门从事信息资源的处理、开发、利用和服务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也 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
图书馆学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01 发展历程
03 培养规格
目录
02 培养目标 04 课程体系
05 教学条件
07 发展前景
目录
06 培养模式 08 开设院校
图书馆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 学士学位,是以满足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研究文献、信息和知识的收集、组织与传播利用,图书馆管理,以及 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管理科学。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熟练地运用 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 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与知识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原基础、宽口径、高素 质的复合型人才。
2.实习基地。该专业应有3~5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供学生毕业实习。实习基地应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 施条件、较高业务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和相对完善的业务工作环境 。
新设该专业的开办经费不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定的最低标准 。
由院长(系主任)或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负责执行本科教学质量日常管理。 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质量管理组织或个人(包括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代表等)对 教学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管理。 由学校、院系、教研室组织定期的管理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专项评估等工作。 1.听课制度。学校、院系、教研室等各级领导不定期随堂听课,及时掌握教学一线的信息,把好教学质量关; 2.专家督导制度。学校、院系两级均应聘请专职的教学督导组专家,不定期随堂听课或开展其他教学督导工 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3.同行评议制度。形成一种相互学习、交流、竞争、提高的氛围,互听互评; 4.学生评教制度。采集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5.用人单位反馈制度。采集学生就业后的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以达到了解培养学生的质量水平、促进教学质 量完善提高的目的 。
开设院校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4月29日)
谢谢观看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部分相关知识体系构成。
1.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社会实践等知 识体系。
2.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与图书馆学相关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档案学、文献学等知识 体系,以及图书馆学专业实践训练等。
该模式是指以学生会学习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该模式是新型的、以学 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看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只看重学习的结果。目前,配合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针对学 生信息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竞争意识,有效发挥学生主动协作解决问题的能 力。
该模式即培养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宽广的专业方向口径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强调理论素质与 应用技能并举、专业核心知识与相关学科基础并行,该模式既要扎根于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同时也要具备相关 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并拓展为对新型信息络技术、信息用户行为和需求、信息服务及络社群和服务的理解和支 持。
各教学构可根据各自学科发展的定位和规划,在每个知识领城设定2~3门基础、核心性质的课程为必修课程, 并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开设3~5门反映学科前沿和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同时,课程设置应结合国内外图书馆 学科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在3~5年内逐步建设一些前瞻性课程。图书馆学专业按 知识领城列出的专业类课程如下:
3.专业素质包括:掌握扎实的图书馆原理和方法,具备从事各类型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机构实际工作的职业素 养和从事图书馆学研究所需要的学术素养,掌握图书馆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4.身心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内容如下:
1.
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
总体框架
实践教学
3.综合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知识领域由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方法、图书馆服务、图书馆信息技术和图书馆管理5个 知识模块构成,每个知识模块包含的核心知识单元与可选知识单元如下:
1.图书馆学理论模块包含的核心知识单元有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目录学基础理论、数字图书馆理论、图书馆 与信息研究方法;可选知识单元包括中国图书史、外国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信息管理基 础理论、文献学基础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