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地理选考加试题答题情形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10月地理选考加试题答题情形分析通过对2016年10月浙江地理学考选考答题情形的分析,发觉考生答题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审题不充分,对设问的指向明白得不到位;2.基础知识把握不扎实,文字表述不标准;3.地理思维存在局限,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有待提高。
那个地址仅就考生在解答加试题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评析:28题通过呈现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和鲁尔区综合治理前后莱茵河转变的文本材料,设计了四个小题。
28(1)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缘故。
第28题图2
第28题图1
参考答案: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硕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存。
关于“成土母质”常见错例要紧有:①成土母质丰硕,土层深厚;纬度高,气温低,风化壳较薄,土层深厚;盛行西风阻碍,降水多,
风化程度低,有机质堆积,土层深厚。
②甲区域典型土壤是棕色丛林土,故土层深厚等。
关于“气候”、“生物”常见错例要紧有:①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肥力强等。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严寒,有机物分解速度慢。
③温度低,生物尸身不易腐臭,积存形成较多有机物。
点评:此题以欧洲西部小麦产区的棕色丛林土为素材,考查了不同自然要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
考生失分缘故有基础知识把握不扎实,对成土母质的概念及其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的原理性地理知识明白得不到位,致使无法说明和说明土壤深厚的成因;用结果说明缘故,因果倒置,表现为显现诸如“典型土壤是棕色丛林土,故土层深厚”的答案;文字表述不够标准,不准确,表现为显现描述土壤肥力用“强”字、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用“严寒”“气温低”等词。
解题思路:考生要明确本小题的回答方向第一要明白得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与土壤发育的关系,成立这些概念、原理间的逻辑联系,但不能割裂了各要素对土壤发育的阻碍,要从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来明白得各要素对土壤发育的一起阻碍,如气候、生物既能够直接阻碍土壤的性状,同时气候也能够通过阻碍生物间接阻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第二要踊跃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如甲区域因位于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故成土母质深厚,这为土壤形成提供深厚的物质基础;甲区域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硕的有机物,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也利于土壤有机质积存。
28(2)分析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自然条件,并说明鲁尔区治理后其水运地位相对下降的缘故。
参考答案:降水丰硕,季节转变小,径流量大且稳固;地形低平,水流平缓。
公路和航空运输进展,分流水运运量;产品附加值提高,
宜采纳公路和航空运输。
关于“条件”常见错例要紧有: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结冰期短;流速快。
②外流量大;没有干汛期等。
点评:本小题的前一问题要紧通过莱茵河通航能力,考察学生对欧洲西部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把握情形,考察重点是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间的联系。
学生错答失分既有对区域认知不足,也有对题意解读不充分,二者往往兼而有之。
解题思路:该设问用“分析”,而非“简述”,这要求考生回答本小题时,不仅要准确把握该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还要成立气候、地形——河流水文——水运条件的地理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阻碍。
关于“缘故”常见错例要紧有:①产业布局调整、产业转移,水运量减少。
②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地位上升,对水运需求量下降。
③开挖运河,分担水运;环保意识提高,减少对莱茵河利用等。
点评:本小题后一问的关键词是“相对下降”,考生失分主若是题意明白得显现误差,答题指向发生偏离,仅围绕水运地位、水运量下降作答,或仅答出产业结构升级,未能进一步分析其对运输方式选择的阻碍。
解题思路:鲁尔区整治后,莱茵河水运地位却相对下降了,这一现象看似矛盾,实那么是本地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和完善交通网一起的结果。
整治后该地域产业结构升级,升级后的产业产品附加值提高,为应付市场需求的转变,政府加速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同时,产品附加值提高后,其运输本钱比重降低,运输可选择的方式增多,致使公路等陆路和航空运输需求增大,水运在整个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显现相对下降。
28(3)指出鲁尔区治理后区位因素的要紧转变,并分析其对莱茵河变清的阻碍。
参考答案:原料和能源地位下降,技术和人材地位上升。
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技术工艺改良,污染物排放减少。
关于“要紧转变”常见错例要紧有:①调整产业结构,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②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力、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原料指向型工业向技术指向型工业转变。
关于“阻碍”常见错例要紧有:①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铁矿石的利用,;减少对煤的开发力度,减少高污染企业的数量。
②大力进展第三产业,转变经济方式;政策支持。
③区位因素转变与其对莱茵河变清的阻碍混答。
点评:鲁尔区改造与可持续进展是高中地理讲义中的重点内容,考生对此较为熟悉。
本小题要紧从动态转变的视角,考察学生对区位因素、产业结构、废弃物排放、河流污染等人文地理知识间的联系,而非单一考查某一人文地理概念或原理。
此题通过巧妙的设问,缩小问题切口,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进程和能力。
常见错例多从具体的事实、例子入手,说明考生对题意明白得尚不到位,对问题的指向性熟悉不明确,以致回答发生误差。
解题思路:解答本小题的关键是要成立区位因素转变与河流变清的内在联系,其联系逻辑为区位因素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污染物排放减少—莱茵河变清。
28(4)在图2中绘出乙地夏至日地平线以上太阳运动轨迹,并注明日出、日落位置,用小黑点标明正午太阳位置。
参考答案:
第29题图1 第29题图2 第29题图3
常见错例要紧有:①正午太阳高度计算错误,标注的位置误差太大。
②日出日落方位标注错误。
③轨迹画错。
点评:此题以作图的形式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这是本次选考的一次创新,也是一大亮点。
作图是学生学习地理必备的大体技术,此题通过巧妙设问,既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角转变、日夜长短转变等知识点,也考查了学生的作图能力,真正做到了技术与知识双考查。
从学生答错情形分析,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仍是高中地理学习的软肋,同时考生动手画图能力也有待提高。
解题思路:此题第一抓住题干信息“夏至日”及图中乙地纬度为50°N,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同时判定出本地夏至日是昼永夜短,再以图中已有的太阳运动轨迹为参照,画出与之平行的夏至日的太阳运动轨迹即可。
29题通过呈现青海湖流域略图和环青海湖区域的部份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变的表格,设计了三个小题。
29(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要紧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参考答案:①河谷及三角洲;湖岸。
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袒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硕;西北风通过
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关于“沙源地”常见错例要紧有:①西北地域。
②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
关于“成因”常见错例要紧有:①山脉阻挡水汽进入,干旱;副热带高压阻碍,降水少;日月山被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在山麓沉积。
②城市化建设、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草场等。
③答案要点漏答,如“湖面结冰,风力增强”几乎答不到。
点评:此题以青海湖为背景,通过由表及里的设问,引导考生深切探讨地理问题,关注地理事象的进展进程,思维力度较大。
考生错答主若是因为此题是小尺度区域,较多考生却从大尺度区域作答,以为沙源地是西北地域、塔里木盆地等地域。
对沙源地的错误判定进一步阻碍对甲区域沙地成因的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的角度显现误差,如说明西北地域降水少、干旱的缘故。
试题错答,反映了考生审题、获取和处置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事象等地理能力的不足。
解题思路:试题提供的青海湖流域的地图包括了丰硕的地理信息,考生第一需全面挖掘图表及文本材料中的显性和隐含信息,如文本材料“全年风力较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2中甲地以东日月山存在,图3中气温曲线在冬季时在0度以下。
第二要灵活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深层次试探和正确的逻辑推理,明确思路,从沙物质来源、搬沙动力、沙物质沉降三个角度答题。
29(2)说出21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转变的特点,分析引发这种转变的要紧缘故。
参考答案:湖面扩大。
湖水补给要紧来自发源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世界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
关于“特点”常见错例要紧有:①水域面积减少、下降。
②水域面积先减少后上升。
关于“缘故”常见错例要紧有:①全世界变暖,水密度增加,湖面增大;流域面积大,汇水量大。
②人口增加,工农业用水增加,围湖造田;政府政策;生态退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等。
点评:考生审题不认真,部份考生未能注意到题干中“21世纪以来”这一限定词;图表信息获取不充分,如2000年和2020年水域面积;水域面积转变的缘故分析不全面和主次不清,从而致使答题偏离方向。
解题思路:考生第一审题到位,明确时刻节点是“21世纪以来”。
在充分获取文本、图表信息(如内陆湖、湖面海拔、水域面积等)的基础上,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得出青海湖的要紧补水源取决于冰雪融水量。
29(3)最近几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发的自然灾害加重。
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转变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缘故。
参考答案: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
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受到破坏;冬春天节袒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关于“类型”常见错例要紧有:①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②洪涝、干旱、地震、台风。
关于“缘故”常见错例要紧有: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植被破坏。
②围湖造田。
点评:此题通过呈现材料,考查土地荒漠化或沙尘暴缘故。
考生失分一方面是因为审题不认真,如题干限定词“生态破坏引发的”,问题指向不明确,表现为错答成自然灾害大类;同时对区域特点没有专门好把握,显现了“台风”等常识性的错误答案或堆砌答案;另一方面考生从表中获取信息不充分,未从“土地利用”角度分析缘故,而是离开材料泛泛作答。
解题思路:回答本小题第一要抓住题干限定词“土地利用”,从“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角度分析;第二需考生认真对照材料二表格中的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转变,分析得出耕地增加,草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如此便不难作出正确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