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一、课题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二、课程课时
2课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历史散文,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文章讲述了在秦晋围郑的危机形势下,烛之武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智慧,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成功说服秦伯退兵,从而挽救了郑国的故事。
四、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品味烛之武的言辞,学习其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艺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烛之武的论辩思路和策略,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探讨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历史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章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塑造,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担当意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左传》的历史价值和文学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解先秦时期的外交策略和政治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
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论辩艺术。
2.教学难点
理解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
探讨烛之武的言辞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1.课的类型:文言文阅读鉴赏课。
2.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学环节:讲述历史故事,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传奇的人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来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郑国面临着秦晋两国的围攻,危在旦夕。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名叫烛之武的老人挺身而出,凭借他的智
慧和口才,成功地说服了秦伯退兵,挽救了郑国。
那么,烛之武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去领略他的风采。
"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对故事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为后续的学习营造氛围。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对故事产生好奇,期待学习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教学环节: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活动:“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完后,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大家读完了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贰’‘军’‘缒’‘既’等)现在,我们再来一起朗读一遍课文,这次要注意理解课文的意思。
"
学生活动: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活动:“谁能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课文主要讲了秦晋围郑,烛之武被派去说服秦伯退兵,最终成功挽救了郑国的故事。
"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
教学环节: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在这个故事中,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
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哪些线索来分析他的人物形象呢请大家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烛之武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能够看出秦晋之间的矛盾,利用这个矛盾说服秦伯退兵。
" “烛之武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承担起了重任。
”
教师活动:“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有智慧、勇敢、爱国的人。
他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没有退缩,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思考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4.总结归纳(5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总结本课时内容。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认识了一个有智慧、勇敢、爱国的烛之武。
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是你处在烛之武的位置上,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回顾本课时内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5分钟)
教学环节:提问学生上一课时的内容。
教师活动:“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秦晋围郑,烛之武被派去说服秦伯退兵,最终成功挽救了郑国的故事。
烛之武是一个有智慧、勇敢、爱国的人。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上一课时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回答问题,回忆起上一课时的内容。
2.分析论辩艺术(15分钟)
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教师活动:“烛之武能够成功说服秦伯退兵,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勇敢,还因为他有着高超的论辩艺术。
那么, 他的论辩艺术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找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关键语句,分析他的论辩思路和方法。
"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烛之武先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这是先示弱,引起秦伯的注意。
然后他又说‘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是分析秦晋之间的矛盾,让秦伯认识到亡郑对秦国不利。
最后他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是提出了对秦国有利的建议,让秦伯动心。
”
教师活动:“非常好。
大家分析得很准确。
烛之武的论辩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善于示弱,引起对方的同情和注意;二是分析利弊,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三是提出建议,为对方提供解决方案。
他的这种论辩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启示和价值。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运用这种论辩艺术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
“在和别人争论的时候,可以先示
弱,然后分析利弊,提出建议。
”“在谈判的时候,可以运用这种论辩艺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论辩艺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烛之武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分析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并能联系实际,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3.探讨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15分钟)
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探讨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秦晋围郑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
那么,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呢郑国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处于什么样
的地位呢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知识,进行讨论。
”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当时诸侯争霸,秦国和晋国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郑国位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所以秦晋两国想要攻打郑国。
"郑国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比较弱小,经常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欺负。
”
教师活动:“大家讨论得很热烈。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诸侯争霸,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经常发生战争。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一方面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争夺霸权。
郑国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依靠其他诸侯国的支持才能生存。
通过探讨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发生原因和意义。
"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对故事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理解秦晋围郑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对故事有更深入的认识。
4.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学环节:教师总结本课时内容。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分析了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探讨了秦晋围
郑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学习了历史知识和论辩技巧。
希望
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回顾本课时内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明确学习目标,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八、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一、人物形象
智慧、勇敢、爱国二、论辩艺术
示弱、分析利弊、提出建议三、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
诸侯争霸、秦晋围郑、郑国地位九、教学反思
在本教学设计中,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论辩艺术和历史背景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论辩技巧和了解历史知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文
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讨论环节,有些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