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贵州的位置范围,结合图文资料,认识贵州的自然地理概况。

2.查阅资料分析贵州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了解环境保护的措施。

3.运用资料了解贵州的自然资源及利用情况,了解贵州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实践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学会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并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1.运用地图说出贵州的位置范围,结合图文资料,认识贵州的自然地理概况。

(2)运用资料了解贵州的自然资源及利用情况,了解贵州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实践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学会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并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分析贵州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了解环境保护的措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023年3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用了5分半钟讲述《贵州大地的“千年之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奋发进取,积极作为,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书写出“千年之变”——视频
二、新课学习
(一)自然地理概况
请同学们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以小组进行订正,最后请小组代表读图说一说贵州省的地理位置特征(学生读图回答)
海陆位置: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东部;纬度位置:24°N-29°N;邻省:周围分别与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为邻。

(请学生到多媒体地图上画出,并说出。


提问:贵州省主要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情况如何?(请学生到多媒体地图上画出,并说出。


拓展延伸:
“八山一水一分田”指贵州土地中80%是山,10%是水域,10%是耕地,说明贵州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表崎岖。

(再次强调贵州省地形特点)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贵州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

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做支撑的省份。

走进贵州,就走进了山之国,几乎找不到大一点的平整土地,“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近乎实情。

省会贵阳建在群山环抱的“坝子”里,山民生活贫困、落后,但山里风光无限,进入贵州就像进了大公园,到处悬崖峭壁,峡谷川流,气魄雄伟,有惊心动魄之感。

贵州雨水多,虽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但冬暖夏凉,气候在全国仅次于昆明,而且不像昆明那样多风,避寒避暑都是好去处。

(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表现为冬暖夏凉,湿润多雨。

)贵州省除了上述地形特点外,贵州省石灰岩广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貌,这种地貌名称是什么?
喀斯特地貌(学生回答)
喀斯特地貌具有典型的石漠化现象,那么什么是石漠化呢?——播放视频:贵州省的石漠化现象严重。

展示石漠化图片。

贵州境内石灰岩分布广泛,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地形起伏大,降水集中,多暴雨。

由于不合理的垦殖活动,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而出现石漠化现象。

过渡:严重的石漠化现象导致贵州省生态环境恶劣,人们的生产生活严重受到影响,下面我们进入“印象贵州,贫瘠之地”,一起来寻找贵州石漠化的原因吧。

(二)寻原因
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贵州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

当地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土层瘠薄,植被根系浅,容易遭到水流的冲刷侵蚀,土层之下是坚硬的石灰岩,且成土过程异常缓慢,在滥垦乱伐、之后就会出现大范围的石漠化。

材料二:当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暖湿,降水集中,加之山高坡陡,更加剧了石漠化过程。

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大,人类生产建设活动频繁,以煤炭
为主的矿产资源过度开采,陡坡开荒严重,导致石漠化发展迅速,石漠化面积进一步扩大。

(1)根据材料分析贵州石漠化形成的自然、人为原因。

明确:
自然原因:地形:喀斯特地貌广布,石灰岩广布,成土缓慢;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壤:土层较薄,极易流失;植被:覆盖率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差。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垦殖活动,破坏了原有植被;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不合理开矿。

过渡:观看视频——“贵州的千年之变”片段中奇迹贵州,经济腾飞。

那么,贵州省是通过何种措施达到转变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完成材料题。

(三)行措施
合作探究2(合作探究时,请1号同学牵头,组员间先各自发表观点,由
3号同学记录,最后进行小组展示。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开始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

采取
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大幅度提高石漠化区域的植被覆盖率。

实施山区现代水利建设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型林(果、药)草业、绿色食品、旅游观光,当地“山青了、水绿了,老百姓日子也好过了”。

材料二:“十三五”期间,贵州遵义生态移民共建设异地扶贫搬迁点
225个,让46037户群众走出深山。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治理石漠化可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提高植被覆盖率,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修建水利设施;发展生态经济型林果草业、绿色食品、旅游观光;生态移民。

过渡:如今,曾经“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已成为“高速平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山乡群众出行平均候车时间由
2小时缩短到30分钟。

如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蔬菜、食用菌、茶叶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茶叶、辣椒、蓝莓等的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农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列。

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2021数博会”,于5月26日至28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观看“2021数博会”视频。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3:
材料一: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年平均气温15℃左右,夏季凉爽,旅游资源丰富。

材料二:2015年-2020年,仅贵阳市、贵安新区大数据企业就有5000多家,使贵州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中心。

大型数据中心的特点是高耗能、高散热需求、高电力成本。

(1)结合贵州的气候和资源特征,探讨贵州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数谷”?
气候优势: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有利于大数据产业设备降温。

能源优势:贵州水能、煤炭资源丰富,“水火互济”可以为大数据产业提供充足电力,带来低廉的电费。

过渡:
“黔山贵水,多彩贵州”,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石奇洞美,民俗多样,民风淳朴,特产闻名,贵州省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有避暑胜地,绿色走廊之称。

三、课堂小结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过去人们对贵州的印象。

如今,再次行走在贵州大地,山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百姓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贵州的“千年之变”,折射的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所展示出的勃勃生机和壮丽前景。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贵州省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还了解了贵州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通过学习,我们要树立正确地协调人地关系的观念。

四、课堂练习
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在省内河段长874千米,流域内地形以高原、山地和丘陵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降水丰富。

国家积极推进“西电东送”战略,乌江为“西电东送”南线工程的主要供给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乌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
A.落差小、流量大
B.落差大、流量小
C.落差小、流量小
D.落差大、流量大
2.“西电东送”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现实意义有()
A.缓解电力短缺
B.促进煤炭开发
C.改善交通条件
D.发挥资源优势
3、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地形地质及气候等自然原因,使得省内许多地方都存在着缺水的问题,特别是地表水非常缺乏。

(1)请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思考应如何缓解贵州的用水矛盾状况。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完成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大量采用了地图、阅读资料、播放视频等多种资料,并采取师问生答、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观看视频等让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既直观又不难理解。

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内容活动化。

另外,一节课的活动要适量,不可过多,提出问题后,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否则将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杂乱无章,将影响学生通过感悟形成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