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朱仓村出土北魏墓铭砖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3
阳市朱仓村出土北魏墓铭砖探析
摘要:2012—2013年,洛阳朱仓村发掘出土6块北魏墓铭砖,多有纪年,主要记录了墓主的姓名、籍贯、年龄、身份、去世时间等信息。

本次及以往洛阳出土的北魏墓铭砖墓主身份多为平民;铭砖大多为墓砖的简单利用,等级性不明显;铭文行文格式相近,书体为楷隶;年代主要集中在北魏的相对繁盛时期,即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至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

与以前收录的墓铭砖大多出土地点不确切、墓葬形制不清楚相比,这批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墓铭砖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洛阳;邙山;北魏;纪年墓铭砖
Abstract:In 2012 and 2013, six tomb bricks with inscriptions from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were excavated at an Eastern Han cemetery in the east of Zhucang Village, Mount Mangshan, Luoyang. The bricks, in the size of normal rectangular bricks, are mostly made of blueish-gray mud, with plain surfaces or one side decorated with rope patterns. The inscriptions are on the front or back sides, mostly with date, all engraved in regular script with a hint of offi cial script style, which record the name, hometown, age, identity, time of death, and other information of the tomb owner. There are four main writing formats: only the name and related content; time of death, native place, identity and name; native place, name, and time of death; time of death plus identit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10 tomb bricks previously discovered in Luoyang which have clear chronological inscriptions, sizes, and ingredients, we fi nd that the tomb owners of these Northern Wei tomb bricks with inscriptions in Luoyang were mostly civilians; most of the inscription bricks were simply adapted from common tomb bricks, which did not have a clear correlation to social stratum; the inscriptions are similar in writing format and calligraphic style,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regular script and offi cial script, refl ecting the formative perio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tablet inscription calligraphy of Northern Wei; there is a concentration between the fi rst year of Taihe period under Emperor Xiaowen's reign (477) and the second year of Xiaochang period under Emperor Xiaoming's reign (526), which was a relatively prosperous period of Northern Wei. Compared with previously collected tomb bricks with inscriptions, most of which lack archaeological context therefore the possibility of forgery cannot be ruled out, the newly discovered tomb bricks with inscriptions through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 cance.
Key Words:Luoyang, Mount Mangshan, Northern Wei, Tomb bricks with chronological inscription
卢青峰(洛阳汉魏隋唐都城遗址保护中心)
洛阳市朱仓村出土北魏墓铭砖探析
2012—2013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邙山孟津区平乐镇朱仓村东发掘了一处东汉墓园遗址[1],整个遗址区被一批北魏中小型墓打破,初步统计共有87座。

出于保护遗址的需要,仅发掘了少部分小型墓葬,这些墓葬深度极浅,耕土层下即完全暴露,形制多为长方形竖穴土仁尽杨/栋肌□”。

长24.7、宽12.5、厚4.3厘米(图四)。

M59∶1,泥质灰陶。

完整,砖身长方形。

正面有铭文“茂元珍□”,背面饰绳纹。

长27.5、宽14.6、厚4.7厘米(图五)。

M87∶1,泥质灰陶。

残,砖身长方形。

正面有铭文“高胡门”。

长27、宽13厘米(图六)。

图一 M9∶2墓铭砖及拓片
图二 M16∶1
1、2.墓铭砖(正面、背面) 3、4.墓铭砖铭文拓片(正面、背面)
图三 M25∶1墓铭砖及拓片
M16∶1,泥质灰陶。

残,近方形。

正、背面均有铭文,正面“李小买”,背面“李小买/墓”。

残长13.5、宽12.7、厚4.8厘米(图二)。

M25∶1,泥质灰陶。

残,砖身为长方形。

正面磨光,有铭文“中山望都县乐仲/忻之铭/正光五年(524年)三月廿六日”,背面为素面。

长31.2、宽16.5、厚5.4厘米(图三)。

M26∶1,泥质灰陶。

残,砖身长方形。

正、背面均有铭文,正面“延昌二年(513年)三月日定/州中山无(极)县民张”,背面“苟
此外,2009年在李密冢周围还采集到2块墓铭砖。

采∶1铭文为“正光五年(524年)二月廿/一日公孙伯女□”,采∶2铭文为“公孙伯女”(图七)。

图四 M26∶1
1、2.墓铭砖(正面、背面) 3、4.墓铭砖铭文拓片(正面、背面)
图五 M59∶1
1、2.墓铭砖(正面、背面) 3.墓铭砖铭文拓片
于一块长方砖,分三种规格,分别为长31.2、宽16.5、厚5.4厘米,长27~27.5、宽13~14.6、厚4.7厘米及长24.7、宽12.5、厚4.3厘米。

洛阳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普通墓砖与第二种规格相近,如孟津侯掌墓墓室封门砖砖长29、宽14、厚6厘米,多呈青灰色,素面或饰绳纹孟津邙山M17墓砖长28、宽14、厚4~5.5厘米,一面素面,一面饰粗斜绳纹墓墓砖尺寸多为长28~29、宽14~15、厚4~6厘米,素面或一面饰绳纹,M1比较特别,分大、小两种,大的长28、宽20、厚8厘米,小的长28、宽12、厚4厘米[4]2块墓铭砖,一长26.5、宽13.3、厚6厘米,另一块长28.5、宽15、厚5厘米图六 M87∶1墓铭砖拓片
图七 采集墓铭砖1.采∶1 2.采∶2
从整个洛阳地区的考古发掘看,与这三种规格及形制接近的墓砖都有发现。

有研究认为,在洛阳北魏砖室墓中,只有皇陵的砖为特制,其他均为通常用砖,砖质粗糙,砖坯未经打磨,一面为素面,一面为绳纹,大小规格分别为长28、宽14、厚4~5.5厘米,长31、宽15、厚5厘米,长35、宽15.5、厚5.5厘米,长32、宽16、厚5.5厘米,长34、宽17、厚8厘米,长25、宽12、厚5.5厘米体来看,此次出土的墓铭砖只是对
普通墓砖的简单利用,不存在特制的现象。

(二)铭文
砖的正、背面多有铭文,正面除铭文外大多无其他纹饰,背面或饰绳纹。

书写均阴刻,书体楷体中带有隶意,直接刻于砖上。

书写方式多二至三列,少数用竖线隔开,如M25∶1“乐仲
087
阳市朱仓村出土北魏墓铭砖探析
27.5、宽13.5厘米。

志文“永平二年(509年)/四月中名孙桃史”[16]。

6.“元德”砖。

出土于洛阳姚凹村。

长28.3、宽13厘米。

志文“永平二年(509年)十一月十一日,/照成皇帝后常山王孙,冗从仆射羽/林监徧城太守元德铭。

/受戒师道由”[17]。

7.“元延生”砖。

1926年出土于洛阳姚凹村。

长27、宽14.3厘米。

志文“熙平元年(516年)岁在庚申十一/月甲子朔廿一日甲申,/威烈将军奉朝请元延/生铭”[18]。

8.“马罗”砖。

出土于洛阳。

长23.5、宽22厘米。

志文“河阴县人刘荣先/妻马罗墓。

/神龟二年(519年)七月五日”[19]。

9.“舆龙姬”砖。

出土于洛阳。

长28、宽15.2厘米。

志文“故元伏生妻舆龙/姬铭。

孝昌二年(526年)十二/月廿日送终”[20]。

10.“王舒”砖。

出土于洛阳。

长、宽均36厘米。

志文“魏故王君墓志铭。

/君讳舒,字进寿,乐梁/遂城人也。

以大魏永/安三年(530年)岁次庚戌九/月甲戌朔十一日甲/申,葬于北芒之阳。

/夫人慕容”[21]。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收录的洛阳北魏墓铭砖年代主要集中在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至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属于自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后至河阴之变(528年)前的相对繁盛时期。

内容主要包括去世(或丧葬)时间、身份、名字及籍贯等,其中身份明确为人妻的有县令上官何阴妻刘安妙娥、前部王故车伯生息妻鄯月光、河阴县人刘荣先妻马罗、元伏生妻舆龙姬;曾经为官的有冗从仆射羽林监徧城太守元德、威烈将军奉朝请元延生。

从墓铭砖的尺寸看,鄯月光砖最大,长45.8、宽23厘米,估计跟鄯月光为西域已故车师前部国王长子之妻的身份有关,该砖虽然不能与等级较高的石墓志相比,但应属特制,比较少见;“刘安妙娥”砖、“将奴”砖、“张洛都”砖尺寸相近,长33~36.5、宽16~18厘米;“王舒”砖、“马罗”砖较特殊,前者方形,长、宽均36厘米,后者近方形,长23.5、宽22厘米;“孙桃史”砖、“元德”
砖、“元延生”砖、“舆龙姬”砖尺寸接近,长27~28.3、宽13~15.2厘米。

由志主身份及砖志尺寸看,当时砖志的等级区别不明显。

综合收录资料与发掘资料,砖志墓主的身份多为平民,志砖大多为墓砖的简单利用,年代相近,书体相似,铭文行文格式相近。

四 结语
2009—2010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曾经在朱仓村M708、M709两处东汉墓园遗址内发掘出土12块西晋墓铭砖[22],并对洛阳出土西晋墓铭砖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其主要发现于邙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小型墓葬中,多为青灰色长条砖,尺寸多长24~46、宽12~23厘米,文字均为阴刻,隶书,内容多为墓主姓名、字号、籍贯、年龄、身份、去世时间等信息,墓主身份多为平民、工匠及低下级官吏[23]。

此次出土的北魏墓铭砖位于孟津朱仓村东李密冢东汉墓园遗址内,形制、内容、墓主身份与上述该区域出土的西晋墓铭砖一脉相承,说明西晋至北朝时期,邙山地区中小型墓葬中砖志随葬比较流行。

这与魏晋时期早期墓志多以砖刻墓记、墓铭,“魏晋以后,砖刻墓记并未被石刻墓志所取代,反因其取材容易、价格低廉,适合百姓需要而长期存在”[24]的发展趋势一致。

但是,目前为止,北方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北魏墓铭砖数量较少,仅山西大同地区发现有一批,其年代从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即定都平城后期和迁都洛阳之前。

材质为普通墓砖,长28~33、宽14~15厘米,铭文内容多为去世时间、籍贯、身份、姓名等,书体大多为楷隶,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墓主身份较高[25]。

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墓志的发展出现了两极化趋势,一方面地位显赫者刻制长篇巨制、辞藻华丽的石质墓志,另一方面民间大量使用文辞简短、粗糙简陋的墓记砖[26]。

这批墓铭砖的发现即为当时墓志的两极化趋势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且与南方,如南京出土的南朝墓志砖,大多
专门烧制、精工镌刻、社会上层也使用砖志的习俗[27]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的来看,邙山这批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北魏墓铭砖,出土地点确切,墓葬形制清楚,多有纪年,史料信息丰富,书法质朴自然,书体楷书中带有隶意,体现了民间魏碑体书法形成期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