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质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铁器保护7
陨铁。美国人花79年时间,1897年搬到美国,现仍陈列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 人类最早用的铁——陨铁,非人工冶炼
●我国发现的较早的铁质品:河南藁城商代遗 址,铁刃铜钺兵器刃锋利铁援铜戈
●如何判断是冶铁还是陨铁? 现代科学仪器测量器物中的夹杂物
第三节 铁器的锈蚀机理
为了介绍铁器的锈蚀机理,我们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金属腐蚀的机理
一、金属腐蚀的类型
1.土壤腐蚀铁器未发掘,埋在地下,属~
土壤中有H2O,各种盐,存在电解质。金属本身不同部分可作为微电极。土壤腐蚀中 电化学腐蚀为主。Fe在土壤中锈蚀的反应:
阳极: Fe-2e→Fe2+ 阴极: 1/2O2 + H2O + 2e → 2OH总反应:Fe+1/2O2+H2O→Fe(OH)2 ●若酸性土壤
b.γ—固溶体(奥氏体),面心立方晶格 对C最大溶解度2%( E点 t=1130或1148℃)
c.δ—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C最大溶解 度0.1%(H点 t=1485℃)
②Fe—C形成化合物
Fe3C(碳化铁或渗碳体),具有独特的晶形 a. Fe3C硬度大,脆性大(是白口铁硬脆原因,白口铁C主要是Fe3C) b. Fe3C理论含C为6.69 c. Fe3C不够稳定。在特定条件下可分解: Fe3C → Fe + 3C 分解条件:
很软,烧红后可锻打成各种器物,故叫锻,软铁
B.钢:含C 0.02~2%性能较好,可锻可铸 C.生铁(铸铁):含C 2-6.69%,
较熟铁硬,脆,不适于锻打,只能用范铸
2.中国古代钢铁的种类
●铁:
①块炼铁:最早炼的铁从含C看属熟铁范围。与现代熟铁不同处:现
浅谈汉代铁器文物的保护修复——以汉代铁环、铁鼻、铁铺首组合器物的修复为例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65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3(下)谢姗姗(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 要:因铁稳定性差,化学性质活泼,铁质文物在金属类文物中最容易遭到腐蚀破坏,且腐蚀产物疏松,不同腐蚀交错反应,对铁质类文物的破坏相当严重。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际保护修复了一件民间收藏汉代铁环、铁鼻、铁铺首组合的铁质文物。
根据铁器保护修复流程简要分析汉代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保护修复过程中遵循保护修复真实性、最小干预性、修复材料可逆、修旧如旧原则等文物保护与修复原则,准确把握铁器文物修复的“度”,掌握了一套完善的铁器文物修复技术,由点到面,由一件文物深入剖析铁器类文物的保护修复。
关键词:铁器文物;修复原则;修复过程;修复技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铁又分生铁和熟铁等多种,我国发现最早的铁器是商代陨铁制品铁刃铜钺、铁刃铜戈。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人工炼铁,并用生铁制作农具等,1978年在洛阳水泥制品厂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生铁制作的铁铲、铁锛等铁农具;战国中晚期,铁的制作广泛,出现了麻口铁,炼钢技术也初现雏形;西汉时期,铸铁技术继续发展,产生了灰口铁,发展至东汉,出现“炒钢”“百炼钢”等冶炼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灌钢”工艺问世。
纵观铁的发展史,从铁的冶炼过程中吸取先进工艺,依据铁金属的独特性质加以发展,直至今天已经形成一套健全的冶炼体系,对现代社会铁工艺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考古文博事业蓬勃发展,诸多铁器文物呈现在大家眼前,经研究发现,汉代以前的铁质文物十分珍贵。
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铁器为研究铁器的发展历程和冶铁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弥补了大量实物资料稀少的情况。
但铁器文物的出土也伴随着不同铁器病害程度不同、修复工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需要灵活改变文物修复的规范程序,制定出相应的保护修复方案,合理有效地保护铁器文物。
铁器文物的保护
去绣: 机械、化学、电化学腐蚀生锈机理:铁质文物的组织结构带有微孔和腐蚀通道,同时铁自身就是比较活泼的金属,由矿石冶炼出来的铁金属本身就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铁在环境中易受空气、水、微生物、酸、碱、盐等的作用,存在再矿化的趋势,这种矿化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生锈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属腐蚀。
如果按腐蚀机理区分,可以将铁与外围介质之间发生的作用分为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微生物腐蚀等。
常见铁质腐蚀产物:铁质文物腐蚀主要原因:●湿度铁是热的良导体,如果冷热温差过大,水蒸汽会在铁器表面形成一层水膜,并随着疏松的腐蚀产物及毛细管深入铁器内部,导致腐蚀加速。
铁器各种锈蚀产物在一定湿度下也会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生成疏松、不稳定的物质,导致锈层加厚,最终可能导致铁体完全矿化。
●氧气●Cl-、SO42-的影响Cl-属于电解质,在铁器表面只要有水存在就会发生电化学反应,并会导致β-FeOOH 的生成:在SO42-影响下则会生成α-FeOOH和γ-FeOOH:●污染气体的影响:如由工业污染带来的SOx、NOx、Cl2、HCl等对铁器的影响●空气中颗粒物质的影响:如固体尘埃的机械磨损,颗粒物中所含酸、碱盐物质在水蒸汽参与下加速铁器腐蚀等●制造工艺及保存环境的影响:锻打铁器由于经反复折打而形成层次,易受到埋藏环境和出土环境中H2O、O2、盐的影响,一般比铸造铁器腐蚀严重机械:◆机械去锈法主要借助刀、钻、凿、锤子、剔针、钢丝刷等金属工具或牙科工具,进行剔、挑、剥、磨、凿等方法去除或剥离表面较厚的锈层◆较硬锈层可用煤油加石蜡调成糊状物涂敷在器物表面上软化锈层后,然后再剔除◆激光清洗技术除锈:利用激光单向性、高纯度、能量高等特点对锈蚀物进行机械清除。
这是近年来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的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化学试剂:利用化学试剂与金属表面的不溶性锈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可溶性物质而去除◆10%醋酸溶液:CH3COOH既是弱酸又是易挥发性酸,因此清洗铁质文物比较安全◆柠檬酸、草酸:一般浓度控制在5~10%;如果仅需局部去锈时,则用脱脂棉将除锈液涂在锈蚀部位,最后用NaOH或Na2CO3稀溶液中和,并用蒸馏水洗净电化学:◆用锌皮或铝皮包在铁质文物表面,置于10%的NaOH溶液中,并适当加热加速反应,直到无气体逸出为止,用蒸馏水清洗除去残液。
铁器文物腐蚀与保护的几个问题
□李建丽铁器文物腐蚀与保护的几个问题一、铁质文物腐蚀的根本原因目前对于铁质文物腐蚀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已十分系统、完整。
在《文物保藏学原理》中,根据腐蚀环境的不同将腐蚀分为大气腐蚀、土壤腐蚀、海水腐蚀,并分别阐述了每一类腐蚀的影响因素,但未提到腐蚀的根本原因。
还有学者将腐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文物本身的化学组成、内部与表面的结构等,由此决定它的特性;外因是指文物所在的环境中,如温度、湿度、光线、环境大气污染和地质污染等。
但关于腐蚀的根本原因仍有待研究。
有学者将氯离子、铁自身的结构性质等因素归为腐蚀发生的原因。
文物的组成成分不均匀、氯离子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腐蚀反应,生成不同种类的电化学腐蚀,但文物组织结构的差异、表面金相组织的不同等因素,绝不是引起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这些铁质文物自身的结构性质,也不是造成腐蚀反应的内在因素。
它们都是腐蚀反应加速的原因而非腐蚀反应的原因。
如文物界的“谈氯色变”,氯离子的存在会加速铁质文物的腐蚀速率,但并不代表它是腐蚀发生的原因。
简要推理可知,若文物储存于只有氯离子的环境中、或是文物只是表面或结构十分不均匀,文物的腐尽管如此,若是腐即使其二、腐蚀的严重性依据金属腐蚀的电化学理论,铁质文物的腐蚀依然遵循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机理,只是,在出土之前已遭受到严重的腐蚀,出土并进入富氧的大气环境后,一个高效的铁腐蚀电池体系立刻开始启动并以极高的速度在腐蚀的第三阶段运行。
这是金属文物区别于一般工业制品在腐蚀方面的最著的特点。
从哲学上看,这就是所谓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不了解矛盾的特殊性就无法认识具体的事物。
基于同样的观点,铁质文物又与青铜器不同,从金属学讲,铜及其合金属易钝化金属,通常条件下,在腐蚀过程中很容易再次钝化。
与此相反,铁是活泼金属,不仅阳极过程的电流密度大,而且没有特殊的条件,是很难进入钝态的。
也就是说,铁在全面腐蚀阶段,其腐蚀速度仅受阴极过程控制。
大量的实验事实业已证明,铁的腐蚀产物中,有许多成分是氧进行还原反应的良好电催化剂,即我们俗称有害锈,可极大地加速阴极过程,从而加速铁的腐蚀。
冶金考古,铁器文物保护
灰口铁要求温度高。技术高,较之白口铁晚炼出。
生铁种类(按显微结构划分) 共晶铸铁:含碳4.3%铁碳合金,液态冷却至1130℃,形成
共晶体。白口铁:奥氏体和渗碳体,即莱氏体;灰口铁: 奥氏体和石墨。
亚共晶铸铁:含碳低于4.3%而高于2%的铁碳合金,凝固时 先析出部分奥氏体,其余凝固成共晶体。
第五章 铁器及其保护
铁器的出现是继青铜器之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又一次 飞跃。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河南三门峡虢国西周晚期墓。块炼铁和 块炼渗碳钢。 最早的铸铁(生铁)器:山西天马—曲村铁残片2件,公元前8世纪 的产品,残片器形难辨,过共晶和共晶白口铁。 战国至西汉中期:以铸铁为主,生、熟并用; 西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制钢术大发展;
生铁种类
白口铁、麻口铁、灰口铁三种。
白口铁:不含硅或硅很低,且不含石墨的铸铁。所有碳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微量溶于铁外,都呈化合碳状态,主要呈渗碳体(Fe3C) 形式。因断口近于白色而得名。 性硬而脆,难于切削加 工,但耐磨性极佳;适合制造犁铧一类农具,不适合制作 兵器等;
灰口铁:硅分解碳化铁为游离碳和铁很低;若含硅量为1.5 -3%,大部分碳游离,成片状石墨;断口呈灰色。 硬度 较白口铁低,脆性较小;润滑性和耐磨性皆佳;其耐磨性 甚至高于一般的钢;此外,尚具有消振能力。适合铸造各 种铁器。铁素体基体、铁素体-珠光体基体、珠光体基体 上分布片状石墨。
多的团絮状石墨组织。石墨化为主。 铁素体可锻铸铁、珠光体可锻铸铁 形成机理:含碳量适当的白口铁(2.2-2.9%),长时间高
温退火处理。缓慢加热至870℃,保温后缓慢冷却,渗碳 体逐步分解出的石墨小片聚集成团絮状。韧性优于白心, 刚柔结合,耐冲击。
博物馆金属文物保护与修复探究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772021.3(上)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传承了我国民族文化,同时也见证了我国的社会发展。
金属文物经过长时间的埋藏,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会出现大量的腐蚀性破坏,进而在出土后残缺不全,甚至支离破碎,无法继续进行收藏。
因此对金属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确保金属文物能够延长寿命,进而为艺术、历史科研工作做出更好的贡献,促使我国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1 博物馆金属文物的保存现状温度和环境都会对金属文物的保存产生影响。
温度过高,会提高金属文物的老化速率,致使有的文物出现过分干燥或者高湿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属文物的腐蚀程度;环境湿度大,会导致金属文物变形,出现化学反应,如铁器腐蚀、文物颜料褪色等,这些都是湿度高引起的化学反应,湿度高还极易出现生物腐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术对金属文物进行分析检测:①采用NTTONXLt3-800DPW型便携式能谱仪了解器物材质;②采用XGT-5000型X射线荧光分析显微镜对腐蚀成分进行分析;③采用D8DiscoverwithGADDS对腐蚀结构进行分析。
有的金属文物在出土后就已出现变形、腐蚀、残缺等不同程度的损坏,还有的金属文物没有在合适的环境中保存,致使有的青铜器上的花纹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如锡器沿变灰、铁器矿化,如果这些文物没有得到修复和保护,其将失去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而严重影响文物的收藏价值。
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损坏:①“青铜病”的腐蚀;②严重变形;③严重残缺断裂;④层状剥离;⑤表面硬结物层状堆积;⑥矿化严重;⑦锡疫;⑧铁质文物酥粉、断裂、矿化、鳞片状脱落。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金属文物出现损坏,要是未能及时保护修复,就会导致金属文物彻底损坏。
由于金属文物损坏的因素较多,所以在修复保护时,一定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再采取相应解决措施,这样才能减低金属文物的损坏率,延长金属文物的寿命。
铁器文物的保护措施赵卫东
铁器文物的保护措施赵卫东发布时间:2021-08-12T08:18:27.71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2期作者:赵卫东[导读] 铁器大多数是以铁为主,和碳相结合的合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因此我国出土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铁器文物,对研究我国社会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铁器文物长期埋于地下并受到严重的腐蚀,而在出土后又由于环境的急剧改变,加重了铁器的腐蚀程度,如果不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久就会面目全非。
本文论述了铁器文物形成锈蚀的主要因素及保护铁器文物的方法,以供参考。
赵卫东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文物保护中心【摘要】铁器大多数是以铁为主,和碳相结合的合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因此我国出土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铁器文物,对研究我国社会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铁器文物长期埋于地下并受到严重的腐蚀,而在出土后又由于环境的急剧改变,加重了铁器的腐蚀程度,如果不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久就会面目全非。
本文论述了铁器文物形成锈蚀的主要因素及保护铁器文物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铁器文物保护措施通常出土的铁器文物出现的损坏现象有生锈、膨胀、龟裂、变形等,而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泼,因此在自然环境中,铁器比青铜器更难保存。
一、铁器的腐蚀机理我国使用铁的历史要追溯至三千多年以前,当时利用的是自然铁,即陨铁。
地球上的纯铁是极稀少的,因铁易氧化而成矿物。
古代遗存的铁器,在各地博物馆皆有收藏,由于铁的化学性质活泼,生成的腐蚀物结构疏松,因而出土铁器,常酥裂、穿孔、瘫碎、鳞片脱落、甚至全部矿化。
古代铁器长久埋藏于潮湿且含氯化物的地下环境中,出土后又受大气污染,促使铁器腐蚀。
铁器腐蚀机理复杂,是化学、电化学和细菌腐蚀交错作用的结果。
铁的腐蚀在地下埋藏时已开始,土壤中含多种无机盐和矿物质,如硫酸盐、氧化物等,它们溶于水后,形成强电解质溶液,对铁有腐蚀作用。
土壤的酸碱度、透气性、电阻微生物,对地下的铁器皆有影响。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铁质文物的保护视角出发,对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进行探讨,分析腐蚀的原因及过程,同时介绍针对铁质文物腐蚀的防腐蚀保护技术,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评估。
铁质文物腐蚀机理铁质文物腐蚀的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因素的作用。
一些重要的因素如下:1. 氧化反应铁质文物与氧气接触会出现氧化反应,通常称为生锈。
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和长期接触空气后,会逐渐出现锈迹。
生成的铁锈层不仅会使铁质文物的表面变得不光滑,还可能在内部产生继续腐蚀的反应。
2. 电化学腐蚀铁质文物在湿润环境中,会形成电池。
它受到氧化还原物质(如水、碳酸盐和叶绿素等)的影响,形成了阳极和阴极,形成电位差,电子就从负极向正极流动,引起了电化学腐蚀反应。
具体来说,在阳极处,铁离子会被氧化,从金属表面脱落形成铁离子,而在阴极处,还原反应会发生,产生的电解质离子和氢离子形成了氢气泡。
3. 生物腐蚀生物腐蚀是指通过细菌、真菌和藻类等生物体的作用,使铁质文物产生腐蚀。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多样性的过程。
例如,铁质文物在叶绿素的存在下,通过藻类的代谢活动,展现出光合作用产生的质子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结果产生的酸性环境,会引发铁质文物生锈的反应。
防腐蚀选择及保护技术为了防止铁质文物的腐蚀,需要在文物保护中采用一些防腐蚀的选择和保护技术。
常用的技术如下:1. 包覆包覆是利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在铁质文物表面覆盖一层膜或防护剂,防止其接触到空气和水份。
例如,利用物理化学方法产生的膜,如酸化膜、有机钛膜、有机硅膜、有机锡膜等,能够有效防止铁质文物表面的氧化反应。
此外,还有由糠醛等生物制剂所制成的氧离子保护层,具有阻止铁离子的脱落以及减缓铁锈形成的功能。
电化学保护是指利用电化学方法来阻止铁质文物腐蚀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包括金属阳极保护、半导体阳极保护和电催化保护等。
金属阳极保护是利用铝、锌等金属吸收阳极区的氧气,阻止锈层的形成。
古代铁质刀剑、剪刀文物受腐蚀机制及保护对策探究
古代铁质刀剑、剪刀文物受腐蚀机制及保护对策探究作者:张璐黄琦樊孝林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7期摘要: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古代铁质文物因金属铁的化学性质活泼,所以在出土、流传以及保存过程中易受各类致腐蚀因素的侵蚀。
铁质刀剑、剪刀文物因形制、工艺方面的特点,往往是铁质文物中受腐蚀程度最深的一类,保存状态普遍极不理想。
文章以中国刀剪剑博物馆馆藏中比较典型的此类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针对性的检测分析及保护修复,采集相关数据,对铁质刀剑、剪刀文物的受腐蚀机制进行了对照分析,总结腐蚀过程与文物形制、工艺方面的联系,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同空间条件下该类文物保存与展示的保护对策。
关键词:铁质刀剑文物;铁质剪刀文物;腐蚀机制;保护对策铁是中国先民很早就开始掌握并利用的金属材料,它具有相对丰富的矿藏和良好的冶铸性能,在生产生活各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刀剑作为刃具,在经历了石器、青铜时代之后,伴随春秋时期中国冶铁技术的发端,进入以铁及钢铁复合材料为主材质的阶段。
剪刀则被认为是刀具发展的一个分支,其原型是青铜削刀,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剪刀是广州淘金坑出土的西汉前期铁剪①,形制为交股屈环形。
亦即中国剪刀的历史是从铁质剪刀开始的。
在对古代铁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中,刀剑、剪刀是相对特殊的类型,刀剑形态扁薄狭长,剪刀体积较小且有环状部分,部分受到腐蚀之后,极易蔓延至文物整体,尤其是极薄或承受应力部位(如刃部、剪环)往往产生严重裂缺,进而极大地影响文物的存续状况。
2019年,中国刀剪剑博物馆针对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馆藏铁质刀剑、剪刀文物,进行了取样检测分析以及保护修复处理。
样品文物年代集中在战国至宋辽,均锈蚀严重,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硬结物、变形、裂隙、层状剥离、层状堆积等病害现象。
而在2017-2018年,首都博物馆曾对该馆80件腐蚀较严重的铁质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其中包括铁剑等兵器20件。
经检测分析,在80件各类铁质文物中,以兵器类的保存状态最差,个别兵器大面积严重腐蚀,基本完全矿化,几乎不存在铁芯。
铜铁类文物保护有了新方法既杀菌防腐又抑制锈蚀?
铜铁类文物保护有了新方法既杀菌防腐又抑制锈蚀?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内涵庞杂,品类众多。
这些文物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频经沧桑之变,能保存下来十分不易。
由于文物质地各异,其保护方法亦不同,保护效果各有千秋,许多保护手段仍在探索之中。
笔者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六十多年,对考古出土的金属类文物,尤其是铁器的保护尤为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已公开和未公开的铁质文物保护文献和学术报告,间或有之。
如涂抹缓蚀剂来做铁质文物的防腐,采用硅酸钠为主剂,利用抑制腐蚀的原理,即硅酸钠在水中提高了PH值,降低腐蚀速度,并以钨酸钠做防腐剂。
但这种方法忽略了硅酸钠本身没有缓蚀作用,尽管在水中能降低PH值,形成沉淀保护膜,可是其保护膜是多孔性的,加上当PH值高或低时,则不宜使用,因此,其防腐效果并不理想。
也有用葡萄糖酸钠的,它本身是一种金属表面清洗剂,如制造马口铁、镀锌板、表面镀铬(电镀),其钢铁坯表面需严格清洗,使镀层与钢铁表面牢固结合,这时清洗剂中添加葡萄糖酸钠,用作电镀镀层防腐。
而古代铁质文物的腐蚀因素很多,也很复杂,而出土文物和收藏的自然环境不同,周围的介质也不同,加上古代铜、铁质文物本身结构的原因,所以该产品对古代文物的缓蚀作用不大。
而钨酸钠作用是电镀镀层防锈,其组合配方非但没有优化,反而给铁质文物造成新的腐蚀和损坏。
在另一文献中,用葡萄糖酸钠、苯钾酸钠、锌盐、镧盐组成铸铁文物的缓蚀剂,葡萄糖酸钠的作用上面已说明,苯钾酸钠是食品防腐剂,锌盐(如硫酸锌是低效缓蚀剂)、镧盐(如氯化盐在空气中稳定,但极易吸水和潮解,硝酸镧对人体、环境、物质均有害),这种组合既低效也不环保。
过去人们对金属铜铁质文物的腐蚀残坏,被“误诊”为氧化的结果,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经科学检测发现,自然环境中真正破坏和腐蚀金属文物的根源是微生物菌群在器物体上的活动,衍生繁殖造成文物腐蚀分解,而逐渐损毁。
青铜器所滋生的微生物有铜绿假单胞菌、铜钾氯细菌、青铜小单胞菌、鼠疫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等;铁器上滋生的微生物有氧化铁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氢化硫杆菌、鞘铁细菌、嘉化铁杆菌、硫杆菌等。
浅谈馆藏金属类文物的修复和保护
经历长久的地下埋藏,出土后又暴露于大气之中,会导致许多铜、铁质文物不断锈蚀分解。
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被氧化,慢慢被分解成废铜、废铁。
要遏止、减缓这些金属类文物的腐蚀,有效地保护和修复这些历史文物,必须先了解腐蚀的原因,并检测分析腐蚀程度,进行风险评估。
在修复前先根据《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等国家标准文件,制订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以便为下一步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1 前期工作1.1 保存现状调查评估首行,分析地理环境。
我国江南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不利于金属类文物的保存。
其次,分析病害成因。
一是自然因素。
金属合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合金配比不相同,青铜合金的成分和结构、冶炼方式、铸造工艺等会对青铜器的微观结构产生影响。
青铜器的腐蚀主要是由环境、湿度和温度引起,在埋藏环境中受到土壤可溶盐、微生物等环境介质影响而发生化学、电化学反应或生物作用而受到破坏,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
二是人为因素。
文物出土未经科学保护,加上保存环境的限制,器物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加剧了腐蚀程度。
最后,分析评估。
分析可能出现的技术难题,区分有害锈与无害锈。
例如,青铜器有色彩斑斓的铜锈及表面形成的氧化层包浆,是青铜器年代久远的象征,应该保留。
而有害锈(粉状锈)则威胁到青铜器的安全,则必须清除。
但这两种铜锈往往共存于青铜器上,这就给我们处理有害锈、保留无害锈造成很大困难。
我们通过分析检测确定这两种锈的分布,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处理。
1.2 保护修复操作过程首先,建立信息资料。
根据《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对需修复的金属器物建立保护修复档案,通过拍照、量尺寸、称重量、调查文物历史和考古资料等详细记录文物的保存状况。
其次,选择修复材料。
文物的腐蚀状况不同,所采用的修复材料也不同,如青铜、铁器类文物根据腐蚀、破损程度大致使用粘接(AAA胶)、低温焊接(铅锡合金熔点183℃)、矿物颜料(着色)、B72封护、金属焊接等。
铁质文物保护中的材料选择——从一件抗战铁刀的保护说起
铁元素较为活泼,决定了铁质文物极易腐蚀、不易保存,其保护修复工作比其他金属文物更加复杂,对保存环境要求也更高。
本次修复的这把抗战铁刀整体锈蚀,刀体坑洼不平,刃部参差不齐,局部存在表面硬结物(图1)、瘤状物(图2),锈蚀物层状堆积、剥落(图3)。
1 检测分析1.1 基体成分检测对刀身的不同部位用便携式合金分析仪进行多点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分析:铁刀的铁含量在95%左右,含有Mn、Ni 等金属元素。
Mn元素会降低铁器的耐腐蚀能力。
①1.2 锈蚀成分检测1.2.1 激光拉曼检测利用拉曼光谱检测不同部位的五个锈样,其中四个为赤铁矿Fe 2O 3(图4),一个为针铁矿a-FeooH(图5)。
1.2.2 扫描电镜-能谱仪检测锈蚀物扫描电镜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分析:锈蚀物主要为铁的氧化物,赤铁矿Fe 2O 3【作者简介】梁萍,本科,工程师,就职于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研究方向:金属文物保护。
李王程,大专,就职于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研究方向:金属文物保护修复。
①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铁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铁质文物保护中的材料选择 ——从一件抗战铁刀的保护说起梁萍 李王程(山西博物院,山西…太原…030024)摘 要:铁质文物受环境影响明显,易腐蚀。
根据铁刀基体及锈蚀物检测分析结果,选择EDTA二钠、NaOH、苯并三氮唑、B72及氟硅分别作为铁刀保护中的去锈剂、脱盐剂、缓蚀剂及封护剂,对铁刀进行合理保护,效果良好。
关键词:去锈;脱盐;缓蚀;封护图1 表面硬结物图2 瘤状物图3 锈蚀物层状堆积、剥落图4 赤铁矿(Fe 2O 3)图5 针铁矿(a-FeooH)检测点FeMnNi Cu Zn Au Pb A295.3260.2850.5670.6310.166 1.4480.044A395.279 1.0730.7250.4880.177 1.5750.054A494.981/0.8790.6450.2342.2240.097表1 铁刀成分检测表(wt%)TO CULTURAL RELICS 结构疏松、不稳定,可吸水使水分子深入锈层内部,不间断地发生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和微生物腐蚀。
铁质文物保护的封护材料
地质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是掌握地质情况和地质规律,为人类社会活动提供基础 信息和科学依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地质调查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 段,对地质情况进行系统性的观测、研究和分析,并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通 过地质调查,我们
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质构造、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情况, 为人类社会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例如,在矿产资源领域,地质调查 可以提供详细的资源分布、储量和开发利用可行性评价等关键信息,为资源开 发利用提供科学
结合地质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绿松石的产源进行推断。根据新疆地 区地质概况,分析绿松石可能的形成环境。通过对比地质图和地球化学数据, 确定可能的矿床类型和分布。
二、结果与讨论
4、1成分分析结果
通过XRF和拉曼光谱仪分析,得到绿松石样品的化学成分(表1)。从表中可以 看出,Ca是所有样品中的主要元素,含量高达35%~45%。其次为Mg、Al、Fe等 元素。这些元素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小,表明这些文物在形成过程中具有相似的 化学组成。
三、纳米改性石质文物封护材料 的优点
1、高效防护:纳米改性材料可以形成一层极薄的保护膜,但具有高效防护性 能。
2、长效性:纳米改性材料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持 续保护石质文物。
3、环保性:许多纳米改性材料是无毒或低毒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小。
四、未来展望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改性石质文物封护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还将 不断扩大。未来,我们期待出现更多高效、环保、低成本的纳米改性石质文物 封护材料,为保护世界各地的石质文物做出更大的贡献。
1、纳米防水涂料:通过在涂料中添加纳米级的防水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提高涂料的防水性能, 有效防止水分对石质文物的侵蚀。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
铁质文物保护视角下腐蚀机理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铁质文物在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研究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以及防腐蚀保护技术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在特定环境下与周围介质发生氧化反应,导致金属表面发生变化、疲劳甚至毁坏的过程。
铁质文物主要受到大气腐蚀和土壤腐蚀的影响。
大气腐蚀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水蒸汽和二氧化碳等与铁金属发生反应,并形成铁氧化物的产物。
土壤腐蚀则是由于土壤中的湿度、盐分、酸碱度等导致铁金属与土壤中的物质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为了保护铁质文物不受到腐蚀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技术。
一种常见的防腐蚀保护技术是物理方法,包括金属覆层保护和电化学保护。
金属覆层保护主要是通过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金属保护膜,可以选择使用镀锌、电镀或热喷涂等方式。
这样可以阻隔空气中的湿度和气体,降低铁质文物表面的氧化速度。
电化学保护则是通过控制文物和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使得文物表面发生阴极反应,从而减缓铁金属的腐蚀速度。
化学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防腐蚀保护技术,包括浸渍、喷涂和封闭等方式。
浸渍是将文物浸泡在抗腐蚀液中,通过液体中的抗腐蚀剂形成保护膜,提供保护效果。
喷涂则是通过将抗腐蚀剂喷涂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来达到防腐蚀的目的。
封闭是指使用某种材料将文物密封起来,以阻隔外界环境对文物的腐蚀作用。
还可以采用环境调控的方法进行防腐蚀保护。
通过控制文物存放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因素,减少腐蚀反应的发生。
也需要加强文物的定期检测和维护,定期清理文物表面的尘土和杂质,及时修复受损的保护膜。
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以及防腐蚀保护技术研究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有效地保护铁质文物,延长其使用寿命,不仅能够保护历史遗产,还能够丰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质文物在馆藏中面临着严重的劣化问题。
了解这些劣化机理并研究保护关键技术对于文物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希望能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脆弱铁质文物的劣化机理脆弱铁质文物的劣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金属腐蚀铁质文物在受潮、通风不佳的环境下,容易发生金属腐蚀,表现为锈斑、锈蚀、脱落等现象。
这种腐蚀会严重损坏文物的表面,使其失去原本的外观和特征。
1.2 疲劳断裂长期的负荷作用或振动会导致铁质文物发生疲劳断裂,表现为裂纹、断裂等。
这对文物的完整性和结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1.3 退火效应当铁质文物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存放时,会发生退火效应,导致材料性能下降,强度减小,从而影响文物的使用和展示。
2. 保护关键技术2.1 环境控制技术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是保护铁质文物的关键。
合适的环境控制技术可以降低文物的腐蚀速度,延长其寿命。
2.2 防腐蚀技术采用化学方法或电化学方法进行防腐蚀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铁质文物的腐蚀现象,保护其表面的完整性。
2.3 结构加固技术对于已经出现裂纹或疲劳断裂的铁质文物,需要采用结构加固技术进行修复,以恢复其原有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对于馆藏脆弱铁质文物的劣化问题,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办法。
除了技术上的保护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和控制,以及提高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铁质文物的珍贵性和脆弱性。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的全面评估,我们不仅对文物劣化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确了保护关键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项技术手段,保护好每一件珍贵的铁质文物,让其得以长久保存,并为后人传承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文物保护工作也得到了更多关注和支持。
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标题: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导言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度不断提升,馆藏脆弱铁质文物的保护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文物爱好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介绍馆藏铁质文物劣化的机理,探讨铁质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指南。
一、馆藏脆弱铁质文物劣化的机理1. 腐蚀与氧化1.1 铁质文物在氧气和水分的作用下容易发生腐蚀和氧化。
1.2 常见的腐蚀形式包括红锈、黑锈和绿锈,其中红锈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2. 微生物侵蚀2.1 微生物会在高湿度、温度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繁殖,对铁质文物构成严重威胁。
2.2 常见的微生物侵蚀形式包括细菌、真菌和藻类等。
3. 外力破坏3.1 铁质文物在存储、运输和展览过程中容易受到碰撞、挤压等外力破坏。
3.2 长期的外力破坏会导致文物结构的破裂和变形。
二、铁质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1. 环境控制1.1 控制环境湿度和温度是保护铁质文物的首要任务。
1.2 维持相对湿度在40%~60%,温度在18℃~22℃的范围内,可以有效减缓腐蚀和氧化过程。
2. 包装与储藏2.1 利用酸性纸张、塑料薄膜等材料进行包装,可阻止空气和水分的接触,起到保护作用。
2.2 选择合适的包装盒或展示架,确保文物的稳固和躲避外力破坏。
3. 脆弱文物状况评估与修复3.1 对脆弱的铁质文物进行状况评估,了解其损伤程度和需求修复的局部。
3.2 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选择适当的治理方法,如修补、加固、稳定化等。
4. 预防性保护措施4.1 定期对铁质文物进行维护和保养,防止隐性损伤加剧。
4.2 加强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机构的培训与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维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在文化遗产领域从业者,我深切认识到馆藏脆弱铁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铁质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铁器的腐蚀机理
文物腐蚀的概念 文物材料在周围环境介质的作用下,逐渐产生 损坏或变质的现象。 铁器腐蚀:铁器和它所处的环境介质之间发生 化学、电化学和物理作用而引起的变质和破坏。 腐蚀类型:一般根据文物所处的环境分为:土 壤腐蚀和大气腐蚀。
土壤腐蚀
考古发掘的铁器,一般是埋藏在地下土壤之中,因此,铁器的腐 蚀与土壤有着直接的关系。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氧,这样氧气分 子与水可在铁器上发生电化学腐蚀反应: 阳极反应:Fe—2e Fe2+ 阴极反应:1/2O2+H2O+2e 2OH总反应:Fe+1/2O2+H2O Fe(OH)2 这种腐蚀产物在不同干湿度及含氧环境中,可以变化生成各种铁 的氧化物,如FeO(OH)、FeO、Fe2O3、Fe3O4等。 影响土壤腐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土壤的电导率(导电性); 土壤中的含氧量;土壤的酸度;细菌;土壤中氯离子。
3、有害氯及可溶盐的去除技术
(1)冷热蒸馏水深洗 (2)倍半碳酸钠法:原理是将铁器浸泡在5%—10%的倍半碳酸钠溶液 中,每周更换一次新鲜溶液,测量浸泡液中的氯离子浓度,直到不含氯 离子时为止。(一般当氯离子含量在4ppm以下即可)。 (3)亚硫酸盐法:亚硫酸盐具有还原性,当它和铁化合物反应时,可 将铁还原出来。这个方法用来处理海洋打捞铁器,也适合考古出土铁器。 (4)LiOH法:利用氯化锂在乙醇中易溶解的原理,将腐蚀产物中的氯 离子用OH—所代替。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氯化锂就被溶解掉。 LiOH+Cl— LiCl+OH— 该方法最大优点就是比较缓和,曾被日本爱媛大学村上恭通教授推荐使 用。
中国古代铁器发展概况
南北朝或更早时期,为了克服炒钢中含碳量不 易控制的困难,开始把生铁炒成熟铁,然后用 液体生铁进行增碳,以获得钢料。这被称为 “灌钢”的方法。 至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各种炼钢方法发展 到基本成熟阶段。
第二节 铁器的组成与结构
组成:实质为铁炭合金——产品三大类:熟铁、 生铁、钢 熟铁:含碳量在0.02%以下,钢的含碳量在 0.02—2%,生铁的含碳量在2%—6.69%。
4、铁器表面防护
铁器材质性质活泼、结构不均匀,因此在大气 中存在继续被腐蚀的趋势,因此需要在铁器表 面进行表面防护,增强防锈能力。一般是使用 缓释剂,如磷酸、鞣酸盐、铬酸盐、钼酸盐、 石蜡、高分子材料表面缓蚀封护,这些材料与 铁器反应,在铁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这种 保护膜能够阻止或减缓铁器的进一步腐蚀。
一、三件铁器的出土现状
铁釜(YQQⅡT5H1:1),曾遭受压力,整体严重变形,由“圆”变 “扁”,椭圆形口沿长轴34.26、短轴26.47、通高24.43厘米。 双耳突起轮廓仍在,但不见穿孔。铁釜全部被厚的土锈层包裹, 这件铁釜除口沿有数处残缺之外,其余还比较完整,但整体布满 大量裂纹,非常糟朽。 铁剑(YQQⅠH75:1),剑前端已经断成两节,一节中部产生一条 裂缝,剑尖缺失,现存通长52厘米。浑身布满红色土锈,数处铁 锈成鳞片状脱落,脱落处留下棕黑色锈蚀坑。在剑前端表面,发 现少量白色颗粒盐分结晶。 铁刀(YQQⅠH75:2),刀柄残缺,其余基本完整。现存长度43厘 米,刀身产生多处裂缝,靠近柄部一端裂缝长13厘米,刀背开裂 较长,几乎贯穿整把刀。刀身布满土锈,有的铁锈发黑,成鳞片 状脱落。可以看出,这把刀是锻造而成,整体强度较差,锈蚀比 较严重。
中国古代铁器发展概况
西汉中期,出现含片状石墨体的灰口铁。 西汉至东汉早期,出现了炒钢技术。 东汉末至魏晋时期,已经发展到利用生铁铸成 器型,然后通过处理控制脱碳,使其不产生石 墨,这就是“以铸代锻”,获得了夹杂物很少、 性能与铸钢相近的铸件,为获得复杂钢件创造 了简易而经济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铸铁 脱碳钢”法。
在某些文献及传统金属文物修复中,对变形的器物要 进行机械整形。整形分为整体整形和局部整形,机械 整形的一般方法是使变形文物或变形局部在一定力的 长时间作用下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但机械整形并不 是针对每件器物都可以进行的,起码应该满足对文物 不产生新的破坏或不使文物材质性质发生改变这两个 基本条件。结合这件铁釜的具体特点:首先材质为铸 铁,铸铁较脆;其次,铁釜本体已经发生了严重的锈 蚀,并且铁釜浑身布满裂隙,强度很差。如果进行机 械整形操作,很可能使铁釜再度损坏,甚至彻底散架, 即产生所谓的保护性破坏,因此整形是不现实的,故 在方案中不列入整形这一操作。
第六节 铁器保护案例 ——重庆遗址出土铁器的保护修复
2006年11月,在重庆酉阳清源遗址四川大学考 古系2004级考古实习工地发掘出土了三件铁 器文物,分别是铁釜、铁剑和铁刀各一件。这 三件铁器是这个遗址出土文物中仅存的金属文 物,因此对于研究该遗址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出土时锈蚀严重,整体保存情况很差,相 比馆藏品而言,出土铁器存在更为严重的不稳 定因素,这些因素对其长久保存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处理。
铁器的金相结构:
从文物保护的需要来看,铁器的结构可用统计 观点按照抗腐蚀能力分成三类:铁素体,铁素 体+渗碳体,铁素体+石墨(+少许渗碳体)。 铁素体:含碳量很低的固溶体,最大溶碳量 0.0218%。早期熟铁(海绵铁)属这种结构, 空隙多,乃腐蚀能力很差。
铁素体+渗碳体:
渗碳体是当铁炭合金中碳含量大于0.0218%小 于6.69%时,多余碳原子与铁化合生成碳化铁 (Fe3C)而分布于铁素体之中的金相结构。 一般钢、白口铁生铁属于这一类,具有较强的 耐腐蚀能力。
中国古代铁器发展概况
春秋晚期,即公元前六世纪末,古代劳动人民 创造了在较低温度下(800—1000℃)下用木 炭还原铁矿石,得到比较纯净,但质地酥松铁 块,这种方法称为低温固体还原法或块炼法, 产品称为“块炼铁”。 战国初期或稍早,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比世界早 1800年创造了含碳2.0%以上的生铁并用以铸 成工具,这几乎与块炼法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产生白口铁。
1、检查铁器的锈蚀状况 (1)X—射线透视法 亦称X光照相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锈蚀物与 铁本体密度的不同,阻挡X穿透能力的不同进行拍照,检查锈蚀 分布范围、锈蚀空洞的深度。另外还可以锈蚀物下面的纹饰和文 字。仪器为X射线照相仪。 (2)放大镜观察法:利用显微镜,观察锈蚀物颜色、粒度大小、 疏密程度、对光的折射情况判断锈蚀物。仪器有:电子显微镜、 体视显微镜、材料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等。 (3)磁铁检测法:原理是磁铁对铁锈无吸引力、对铁有吸引力。
铁素体+石墨(+少许渗碳体):
渗碳体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化合物,在特定条件 下会分解为铁和石墨: F e3C → 3Fe+C(石墨) 古代灰口铁和展性铸铁属于这种结构。 铁器的化学组成是铁碳合金,它们的结构多带 有微孔和腐蚀通道,加之铁本身的活泼性及铁 器表面不同的金相组织,将将使铁器遭受严重 的腐蚀。
1.表面硬结物的清除
三件铁器,表面硬结物均为土锈和铁锈。铁釜 被土锈包裹,铁剑和铁刀以铁锈为主。表面硬 结物需要适当清除,以清楚表现器物的外形, 本次除锈采用机械除锈方法。 主要工具:南韩打磨机、法国P5型超声波洁牙 机,各种型号的打磨头及工作尖,超声波清洗 机,脱脂棉球、吸尘器、小铁锤、冲刀、锉刀、 手术刀等。
有害锈与无害锈:
铁是高价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不宜水解、 结构紧密为无害锈;结构酥松、易水解、稳定 的锈蚀物称为有害锈,如亚铁氧化物、铁的氯 化物,易水解成为盐酸导致循环腐蚀。在实际 工作中,各种铁锈相互掺杂,颜色相近,因此 用肉眼很难分辨,往往需借助仪器鉴别。
除锈、修复、化学保护
铁刀
残缺、裂隙,表面硬结物(土锈、 铁锈)、层状剥离、全面腐蚀
见图1(下)
加固、除锈、修复、化学保护
铁釜
变形、裂隙、表面硬结物(土锈)、 全面腐蚀
见图2
加固、除锈、化学保护
图1铁剑(上)铁刀(下)病害分布图(俯视图)
图2 铁釜病害分布图(侧视图)
2.对方案的补充解释
2、铁器的实验室保护
(1)除锈 机械除锈法:工具有刀、钻、凿子、超声波打磨机等,用这些工 具进行打磨,除去铁器表面的厚实锈层。 化学试剂去锈:常用试剂有醋酸、磷酸、柠檬酸、草酸、弱酸盐 类(EDTA、柠檬酸铵等)。其原理是利用试剂将铁锈软化后去 除。用化学试剂除锈,应做除锈后的深度漂洗,如用酸去锈后, 应用弱碱中和去酸,以防止酸腐蚀铁基体。 激光清洗技术除锈:利用激光单向性、高纯度、能量高等特点对 锈蚀物进行机械清除。这是近年来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的新技术,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铁器病害及保护方案
1.保护方案 仔细观察三件铁器文物的保存现状,参照《馆 藏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确定三件铁器的主 要病害名称,绘制病害分布图,并制定简要保 护方案(见下页表)。
酉阳清源遗址出土铁器病害及保护方案
文物 主要病害 病害图 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
铁剑
残缺、裂隙、表面硬结物(土锈、 铁锈)、层状剥离、全面腐蚀
文物保护课程
铁质文物保护
成都市博物院文保中心 杨颖东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李映福
第一节 中国古代铁器发展概况
商代,我国出现铁制品,“铁刃铜钺”、“铁 援铜戈”为例证,属于陨铁。陨铁是陨石的一 种,主要成分为铁、镍。这是没有经过冶炼的 自然铁。 人工炼铁并制作铁器,在我国开始于春秋时代, 江苏六合程桥春秋墓出土一件铁条和一颗铁丸, 经金相检验,铁条是锻打的,铁丸是铸造的。
除锈过程:
(1)首先捆扎加固铁器。机械除锈,避免不了工具产 生震动,这会对已经产生锈蚀分层的铁器带来一定影 响,因此在除锈前,首先将存在大量裂纹,有解体危 险的铁釜进行捆扎,捆扎用弹性橡皮绳、塑料绳索, 力度适中而止。铁刀和铁剑,在分层处用橡皮筋捆扎; (2)铁剑和铁刀较小,直接采用超声波洁牙机将其 表面的土锈和浮锈打磨掉。铁釜表面厚实的土锈和铁 锈层,首先用手术刀、锉刀、打磨机粗打磨,贴近铁 器本体时改用医用超声波洁牙机精心打磨,除锈打磨 时注意防尘;(3)除锈后,将铁器用去离子水在超 声波清洗机水槽中清洗,除去浮尘和浮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