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解读
浅谈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
浅谈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进行馆藏文物保护工作时,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文物所面临的威胁和风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物遭受到的破坏和损害也日益增多。
一些文物可能会因为长期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而导致腐蚀和变质,甚至在保管过程中受到损坏或丢失。
加强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中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文物保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起人们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深入了解文物所面临的种种危险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制定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通过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保存文物,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
1.2 研究意义研究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意义在于保护和保存珍贵的文物资源,维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文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做好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文物遭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风险的可能性,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得以持久保存。
文物的保护也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维护民族尊严和文化自信。
加强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机构的保护水平,也有助于促进文物事业的发展,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向更加科学、规范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2. 正文2.1 什么是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是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机构为确保其馆藏文物长期保存和展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防止文物遭受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的损害,从而延长文物的寿命和保持其原始状态。
预防性保护包括对文物所处环境的监测和调节,以保持室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这包括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以减少文物受到热胀冷缩、潮湿、光线照射等因素的影响。
文物定期检测和保养也是预防性保护的重要内容,通过及时发现文物的问题并进行修复和保养,可以减少文物的进一步损坏。
浅谈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
浅谈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摘要】这篇文章旨在探讨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文章介绍了文物保护的意义,强调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需得到妥善保护。
讨论了风险评估与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及早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措施是保护文物的关键。
环境控制是另一个重要议题,稳定的环境条件可以有效延长文物的寿命。
灾害应急预案和定期检测与维护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并保持文物的良好状态。
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完善预防性保护措施是保障文物长久保存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宝贵文物得以传承与保存。
【关键词】文物保护意义、风险评估与管理、环境控制、灾害应急预案、定期检测与维护、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完善预防性保护措施、保障文物长久保存。
1. 引言1.1 浅谈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浅谈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是文物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文物作为国家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需要得到精心的保护和管理。
预防性保护措施是指在文物发生损害之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预防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文物损害的发生。
这种保护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长久保存,让后代子孙也能有机会欣赏和学习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文物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物所面临的风险和威胁也在逐渐增加。
加强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文物不受损害、不受破坏。
预防性保护措施也能够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文物保护意识,为文物的长久保存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2. 正文2.1 文物保护意义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文化、历史、艺术的重要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文物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
通过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可以有效延长其寿命,保护其原始状态和真实性,使其永久保存下来,供后人研究和欣赏。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研究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研究摘要:随着我国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以及文物的保护工作,其中博物馆作为观众与文物交流的重要桥梁,其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也在不断增强。
为保证馆藏文物的安全美观,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赏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措施。
其中,预防性保护就是文物保护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实践中需要充分认识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内容,为文物保护的后续工作提供保障。
本文从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基本内容出发,对预防性保护的环境要求以及相关措施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1、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概述“预防性保护”这一概念自20世纪30年代初期提出至今,经过92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文物保护方式。
文物保护方式分为两类:1、预防性保护。
2、抢救性保护。
二者不同的是,后者是被动性保护,针对的是文物本身,目的是拯救文物的完整性,而前者更着重于文物所处的环境,是一种主动性的事前手段。
预防性保护的重点在于“预防”,“预”的意思就是:在文物储存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考虑因环境、材质、安全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防”则是针对各种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二者结合,就是在或被动为主动,先行排除一切不良影响,保证文物处于一种舒适、安全、稳定的环境中。
在预防性保护的工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文物储存环境的监测。
包括温度、湿度、灰尘等各类能影响文物材质发生变化的数据监测。
2、文物储存环境的调控。
分为两点一是安全监控,二是流调或挪动过程中的安全。
3、文物储存的设施配置。
存放、保护文物的设备器具。
4、博物馆的防震、减震。
这一点主要针对地势不稳定的区域,为了减轻文物的损伤,必须做到的救急之法。
2、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环境要求文物的储存环境并不只是博物馆内部的环境,而是文物个体存在的用以展示或供人欣赏的独立空间的总称。
包括不限于展厅、展柜、库房、储存架等客观因素、湿度、温度、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的综合。
浅谈博物馆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措施
浅谈博物馆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措施作者:魏萌萌来源:《丝路视野》2020年第06期摘要:藏品是博物馆的基本元素。
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科学地保护收藏品,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挖掘藏品的价值、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藏品保护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做好藏品的保护,尤其是预防性保护,这也是博物馆管理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预防性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一直深受各界关注,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特点,最好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
博物馆已成为观众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而藏品作为博物馆的构成基础,它在博物馆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地方文化、历史的展现地,其藏品在传播地方文化、研究地方历史、教育青少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多面的影响,基层博物馆在藏品保护方面的力量相对大型博物馆会比较薄弱些,因此,基层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更应该得到重视。
一、博物館文物藏品保护现状博物馆的藏品是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历史见证物,它们能够反映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能够见证人类科学文化的进步。
由于文物自身材料的缺陷和埋藏的影响,所以很容易遭受自然腐蚀或其他破坏,有的甚至损坏消失。
因此,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工作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博物馆的藏品保护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认为,藏品入库后,只要没有被盗,整个藏品保护工作就算完成了。
虽然藏品存放在博物馆内,从本质上减少了人为破坏的可能性,但藏品仍处于自然环境中,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然环境中某些条件的影响,从而造成一定的破坏,如空气污染、蛀虫和霉菌等。
;二、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现在的藏品保护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抢救、保护和修复,而是转向为对文物环境预防性控制和防止文物恶化的主动维护。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指通过有效的环境监测、管理、评估、控制和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馆藏文物的危害,将文物存放于“干净、稳定、安全”的保存环境中,最大程度的防止或延缓珍贵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甚至恶化,从而更有效地将文物档案长期保存。
浅谈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浅谈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作者:刘强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目前,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
就馆藏文物保护而言,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提升对珍贵文物的风险预控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作用,是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的关键。
关键词:预防性保护;馆藏文物;保护管理一、辽源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状况现馆藏文物15000余件套,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骨器等。
定级文物共百件套。
同时还有古生物化石等。
库房上架文物10000余件套,定级文物主要集中在展柜中。
馆藏文物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文物库房又是文物密集存放的区域,虽然不直接向社会展示,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建筑空间。
现有文物库房建于2003年,面积共计300余平方米。
为主体工程一部份,但是分割成若干个房间。
2016年增设普通监控、消防、排风扇、气体灭火等安防基础设施,文物藏品库房初具规模。
现有登记上架文物与标本近1.5万余件,箱装标本20余箱,钟表500余件。
库容严重饱和。
二、影响辽源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的多种因素因条件所限,文物排架较密,架格通透,缺少防尘、防震设施。
所有文物藏品在库区内仅按分类、编号保存。
少数脆弱珍贵小件文物也无囊匣包装。
采用普通白炽灯照明。
光线较暗不利于工作人员长时间开展工作,此类光源产生的紫外线也不利于有机质地文物保存。
无调节温湿度的有效措施和设备,因此7-9月温湿度均超过70%,对于金属质地尤其是铁质文物保存不利。
三、应该采取的预防性保护的措施博物馆环境的“预防措施”,是指通过管理和技术应用,从源头控制文物保存空间的污染物水平、光照强度和温湿度平稳性,包括从文物储藏/展示装饰装修材料、囊匣材料、展具密封性和环境调控功能等,加强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必要的环境质量调控措施。
(一)为了能对馆藏文物与文物档案的保存环境及时进行监测与调控,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
论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论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如何做好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博物馆藏品的日常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中小型博物馆通常拥有的藏品种类繁多,数量众多,因此日常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在藏品的展示和保存中,必须要遵循科学的保护原则,合理地对藏品进行展示、陈列和保存,确保藏品的完好无损。
博物馆需要建立完善的保安系统,包括监控设备、安全通道等,以防止藏品被人为损坏或盗窃。
博物馆需要注重对藏品的环境保护。
博物馆内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藏品的保存状态。
博物馆需要对展厅、储藏室等场所的环境条件进行定期监测和调整。
首先要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导致藏品发霉、腐蚀等情况发生。
博物馆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空调、除湿设备等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博物馆还要注意防护藏品免受紫外线、酸性气体等对其可能造成的损害。
博物馆需要加强对藏品的定期检测和修复工作。
藏品的保存时间长了就会有一些因素导致其出现一些小的损坏,因此定期检测和修复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定期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藏品的损坏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保证藏品的完好无损。
在修复工作中,博物馆还应该注重使用环保、安全的修复材料和工具,避免对藏品造成二次损害。
博物馆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中小型博物馆的保护工作不仅仅需要科技设备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保护队伍。
博物馆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藏品保护的认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负责藏品的保护工作。
博物馆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和要求,确保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全面综合的措施来保证。
博物馆应该加强对藏品的日常保护,注意环境条件的保护,定期检测和修复藏品,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保护意识和技能。
浅谈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
浅谈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摘要】预防性文物保护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手段,其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控制、建立安全防护措施、定期文物检测和修复、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保险保障机制。
这些措施能有效防止文物受损或丢失,为其长期保存提供保障。
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技术创新和加强合作共享,以更好地实现文物保护和传承。
提倡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为文物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预防性保护、文物、环境监测、安全防护、文物检测、修复、人员培训、意识提升、保险保障、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预防性保护在文物馆藏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预防性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文物遭受损坏和丢失的风险,保障文物的完整性和持久性。
预防性保护可以提升馆藏文物的品质和价值,使其更具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良好的预防性保护措施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文物馆的管理水平和专业形象,增强公众对文物馆的信任和尊重。
预防性保护不仅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文物馆藏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高度重视预防性保护,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让后人继承和享受。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预防性保护的认识和实践,共同努力为馆藏文物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护。
1.2 探讨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必要性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馆藏文物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明的传承,其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而仅仅依靠事后修复和抢救已经受损的文物并不足以保障其长久存续。
加强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显得尤为迫切。
预防性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文物受损的可能性,避免不可逆的损坏。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控制,建立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定期进行文物检测和修复,可以及时发现文物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处理,保证文物的完好保存。
预防性保护措施还有助于提升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探讨
160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探讨■谭建华/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摘 要:馆藏文物因为各种原因而受损的消息不在少数,直接影响了文物的保存状况。
如何让文物保护由“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成为了众多人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馆藏文物 环境因素 预防性保护文物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信息,更是因为其具有不可再生性而备受珍贵。
近年来,馆藏文物因为各种原因而受损的消息不在少数,一次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因此如何让文物保护由“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成为了众多人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一、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比较多,包括空气、光、湿度、有害生物等,任何因素出现问题都可能会造成馆藏文物的损失,因此做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分析,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调节,使其符合馆藏文物的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湿度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中,空气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最为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了文物的保存状况,因此做好湿度的检测,合理调控湿度尤为重要。
比如,温度升高的时候,容易引起一些物理变化,会加速水汽的渗透率,从而使得文物处于高湿或者过于干燥的状态中,最终导致文物遭到损坏。
并且,空气中污染气体的扩散或者发挥也容易对文物保护造成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污染气体会发挥的更快,这就容易导致文物所处的环境中空气质量恶化,从而加速文物的老化。
另外空气过于湿润,还可能会导致文物被腐蚀,从而加速了文物老化。
(二)光辐射光的照射容易引起文物材质产生化学反应,加速文物的颜色变化,促进文物老化,对于纸质、漆木、纺织品等有机质地文物来说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另外,光具有热效应,容易使室内环境的温度升高,这就容易导致文物所处的环境中温度变化,从而对文物的保存造成影响,因此做好光辐射的管理,使得光辐射能够符合不同文物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论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论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中小型博物馆的藏品预防性保护是确保博物馆藏品长久保存和展览的重要措施。
这种保护措施包括对藏品的防火、防水、防盗、防虫蛀等方面的防范工作,并结合博物馆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保护措施。
防火是博物馆藏品保护的首要任务。
博物馆应建立健全的消防设施,包括配备完善的消防器材和建立科学的灭火预警系统。
博物馆还应制定消防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应急处理流程。
在博物馆的藏品展陈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用火和用电,尽可能减少火源,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防水是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应建立完善的防水系统,包括排水设施、防水涂料和防水工程等。
在博物馆的藏品存放和展览区域,应做好防潮、防漏水的工作,防止雨水、洪水等因素对藏品造成损失。
防盗是博物馆藏品保护的重要方面。
博物馆应加强保安力量,采取有效的防盗措施,包括安装监控设备、建立门禁系统、加强巡逻等。
对于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还可以考虑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和激光探测器等高级防盗设备。
第四,防虫蛀是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一项关键工作。
博物馆应保持藏品储藏区的清洁卫生,严格控制潮湿和温度,以防止虫蛀的滋生。
对于容易被虫蛀的藏品,可以采取喷洒杀虫剂、封存密封等方式进行保护。
博物馆还应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修复工作,以确保藏品的长久保存。
对于老化和受损的藏品,需要进行恢复和修复工作,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博物馆还应加强藏品的保险工作,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和灾难。
中小型博物馆在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方面应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细致的保护工作,才能保证博物馆的藏品得以长久保存,并为观众提供良好的展览体验。
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
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摘要】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馆藏文物保管的背景,并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接着详细分析了气候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文物保管的影响,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然后提出了预防性保护措施,包括加强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
在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建议。
最后展望了未来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保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影响文物保管的因素,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馆藏文物、保管、影响因素、预防性保护、气候环境、人为因素、文物保护技术、影响因素分析、保护措施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考古学家们发现,馆藏文物在长期保存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一些文物甚至因此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些损坏往往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
了解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预防性保护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文物保管中,气候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气候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线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文物的稳定性和保护状态。
而人为因素则包括保管措施、管理政策等,这些因素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文物的保存造成严重损害。
研究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馆藏文物,延长其保存时间,同时也为后人了解文物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
通过分析气候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对馆藏文物的影响,以及研究预防性保护措施和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旨在为提高文物保管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
结合预防性保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文物受损和丢失的风险,保障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传承价值。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分析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分析作者:朱守军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3期摘要: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在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更替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是我国研究古代人民生活状态和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应用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意义和原则,并立足于当前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对预防性保护措施在馆藏文物保护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光照;空气污染;突发性事件引言:历史文物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十二五”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文物保护环境大大改善。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指在文物保藏过程中,根据文物的不同类型和保管需求,为了更好地保存其存在状态、历史价值,延长其存在寿命,为提前应对文物破坏,采取的相关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不利因素对文物产生的消极影响。
1.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和文物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有力政策,促进了馆藏文物保护环境的有效改善,在科研人员和文物领域相关人员的长期坚持、不懈努力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大大丰富,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驅动力。
相关统计调查显示,2013年到2016年,我国出台了文物法规、规章共263部,充分落实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
另外,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出台的文物保护法规、规章分别为68部、77部、60部和58部,呈现了逐年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体现了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已经逐步建设完全。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是一项与时间、和自然做斗争的工作,打破了传统文物保护工作“先发生破坏,再进行保护”的程序框架,这种文物保护方式能够有效的在文物馆藏期间内降低温湿度因素、光照因素、空气污染因素以及突发性事件对文物保存状态的不良影响,为我国研究文物历史,获取文物价值,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浅谈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浅谈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作者:梁先媚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02期摘要:馆藏可移动文物是国家珍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影响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污染物、光线辐射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
预防性保护就是抑制各种不利因素,创造最有益于文物保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文物得到长久保存。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保护;预防性保护引言馆藏可移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是国家珍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保护、传承馆藏可移动文物,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科研价值,是博物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馆藏可移动文物在各类不利于其保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逐渐衰败、损坏。
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就是研究及应用现代科学防范手段,控制各种不利因素,降低质变速度,对文物的劣化变质进行综合防治,达到长久保存的根本目的。
预防性保护是当今国际文物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重点内容。
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使文物保护工作从传统“抢救性”保护向现代“预防性”保护转变,摆脱文物保护长久以来的被动局面。
做好馆藏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
1 影响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因素探讨影响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因素实质上就是探讨不同成分材质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质变规律。
影响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因素主要包括文物库房、陈列展厅、展柜等文物存放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影响文物寿命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和人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破坏行为,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1 自然因素1.1.1 温度及相对湿度温度及相对湿度主要是指博物馆建筑物内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在各类影响馆藏可移动文物的自然因素中,温度及相对湿度是最基本并且最经常起作用的。
温度作为单一因素对文物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通常通过与其他因素联合作用促使文物质变。
一般认为,低温有利于文物的保存(特殊材质文物除外,如锡)。
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探究
The world fair < 文博天地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探究裴红梅(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文物宗教局,湖北十堰442714}【摘要】本文通过预防性保护的理念依据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了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必要性,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保护措施,旨在为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物收藏;文物保护;预防性保护【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文物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文明的有形体现。
但是近些年来很多文物都因为各种原因损坏、丢失,导致文物在收藏过程中产生损坏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包 含湿度、污染、光照、有害生物等因素。
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坏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文物损坏的概率。
一、 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的理念依据预防性保护是文物收藏和保护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谓预防性保护,就是在文物收藏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对收藏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控改善。
通过提前做出应对措施,减少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可能对文物造成的损害。
预防性工作的实质是为文物构建一个稳定、安全、干净的收藏环境,减少、降低、延缓文物因为其所具有的物理因素或者因为受到化学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损坏,以便能够 尽可能地延长文物的收藏时间,维持文物自身所具备的价值。
文物保护的预防性工作最早是由罗马艺术品国家研讨会在1930年所提出,我国预防性保护工作主要应用方向是针对于博物馆里面的藏品,而且只针对于能够移动的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111。
对于很多不能移动的文物想要采取预防性保护工作就变得十分困难,这也是在文物收藏领域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预防性保护工作,可以将文物在未来漫长的收藏中所受到的环境侵害减到最低,有利于保障文物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更多的人展示出我国漫长悠久的文化历史。
中 医讲究“上工治未病之病”就是如此,要将危害在发生之前就遏制住,才是最佳的保护办法。
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探讨
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探讨作者:赵吉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9期【摘要】预防性保护是文物收藏与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文物收藏与保护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文物是人类传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的重要载体,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在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中负有重大责任。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广大民众对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愈加重视,文物预防性保护受到更多关注。
本文以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中的预防性保护实际为出发点,总结当前预防性举措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明确做好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原则,并提出一些加强和完善预防性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建议,希望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个人的一点贡献。
【关键词】文物收藏和保护;预防性保护;原则;措施【中图分类号】G263 【文献标识码】A预防性文物保护,是一种通过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及实行保护措施,以预防、减少、减轻、延缓各种因素对文物造成损害的方法,具体包括良好的环境控制,文物的收藏、展示和取放等等。
文物具有特殊性,作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遗留的遗物、遗迹,是最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文物预防保护研究十分必要,已经成为文物收藏和保护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结合文物收藏与保护工作的现实情况,认真总结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发完善文物的预防保护技术,进而提出一些加强和完善预防性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建议,有助于提升对珍贵文物的风险预控能力,最大限度地延缓或降低环境因素对文物的破坏,是做好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预防性保护对于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物预防性保护,即preventiveconservation,最早是在1930年罗马的国际文物保护会上提出的。
最初概念内涵较为简单,具体指对文物保存环境,尤其是温、湿度等因素的控制;上世纪90年代末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随着文物收藏和保护事业的持续推进,这一概念逐渐丰富,涵盖了宏观决策、制度建设、日常操作等方方面面,诸如经费投入、博物馆选址和具体建设以及对具体文物收藏和保护的措施等等。
论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论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中小型博物馆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其藏品的保护尤为重要。
在日常管理中,预防性保护措施至关重要,以下列举几点建议。
首先,建立完善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是预防性保护的第一步。
制定藏品管理规范,规定藏品的使用范围和限制,确保馆内人员操作规范,将藏品的安全保护纳入日常管理范畴,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其次,要建立完整的藏品档案资料。
对每一件收藏的藏品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来历、年代、材质、尺寸等资料,以及收藏与管理的详细过程,以便日后不断完善的工作中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
第三,对藏品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是预防性保护的重点。
博物馆藏品的陈列和展示给藏品的损伤是极其严重的。
因此,要对藏品进行定期的检查、清洁和修复。
尤其是一些易受环境、气候和灰尘影响的藏品,要常常进行维护和修复。
第四,博物馆要根据不同藏品的材质、特殊性质和保存状态,采取相应的保存方法和技术手段。
比如对于陶瓷、玻璃等易碎藏品,应采取隔音、防震、加强支撑等措施,避免因震动或撞击等原因导致损坏。
对于纸质藏品,则要注意通风、防潮、防尘等保护工作,以保证藏品的安全。
最后还需加强博物馆安全设施建设和人员素质提高。
包括安装视频监控、火灾自动报警、防盗报警系统等安全设施,以及培训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常识和技能,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对博物馆藏品的保护意识和责任心,共同保护好中小型博物馆珍贵的文化遗产。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相关问题分析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相关问题分析摘要:博物馆有着收藏文物、展示文物与研究文物的职能,而对文物的妥善收藏是进行展示、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基层博物馆在客观条件方面相对有限,因此更需要加强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将问题与隐患解决于未然,为博物馆职能的发挥奠定基础。
本文首先从概念与内容的角度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行概述,然后阐述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价值,最后分析影响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引言文物是历史与文明的见证,是先人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属于极其珍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但由于文物对保存环境的要求较高,且容易受到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劣化与病害的问题。
因此基层博物馆需要根据文物的种类与具体材质创设适宜的储存环境,并且转变原本的抢救性保护理念,采取主动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提升文物保护效果,为文物的长久传承提供助力。
一、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概述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以文物的长久保存为目的展开的综合性工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调节检测以及文物保护设备的选择应用避免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对馆藏文物的破坏,保障文物保存环境的稳定与清洁[1]。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核心在于主动预防,避免传统的时候修复对文物造成的伤害,能够提升文物保存状态,延长文物寿命。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保存环境的监测与调控以及文物保存设施的配置等内容,除此之外,文物的日常养护与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机制的建立也在工作范围内。
二、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价值(一)加强文物本体保护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的落实需要分析馆藏文物现状以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针对性地调控能,以确保文物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因此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够将文物保护的关注点集中于文物本体,提升文物保护措施的适应性与效果,通过人为干涉消除环境隐患。
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对策探析
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对策探析发布时间:2021-12-23T06:38:03.81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7期作者:周群风[导读] 预防性保护是以文物保存环境控制为基础,囊括博物馆选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博物馆建筑材料选择与展厅布置、库存缓冲间设置等内容的保护理念,可以减缓文物蜕变劣化速度。
周群风江西客家博物院江西省赣州市 341100摘要:预防性保护是以文物保存环境控制为基础,囊括博物馆选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博物馆建筑材料选择与展厅布置、库存缓冲间设置等内容的保护理念,可以减缓文物蜕变劣化速度。
因此,文章以江西客家博物院为例,结合当前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情况,介绍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策略,希望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前言:2010年9月27日,经江西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批准,江西客家博物院正式设立,其是一座将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有机集成的客家主题博览园,为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与客家民俗风情提供了载体。
博物馆内典藏文物众多,对预防性保护需求较为迫切。
因此,探究分析预防性保护理念在江西客家博物院馆藏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对策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江西客家博物院馆藏文物现状江西客家博物院包括客家民俗文化陈列馆一个基本陈列以及客家人一生陈列馆、赣南科举文化陈列、赣南籍将军陈列、赣南非遗展示展演几个辅助陈列。
博物馆藏文物藏品共收藏文物12087件,其中:珍贵文物276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269件);博物院藏品以客家民俗类藏品为主。
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对策1、选址在我国文化事业持续繁荣进程中,不同级别的博物馆陆续开始建设。
在预防性保护理念引导下,绝大多数博物馆选择了非工业区文化单位相对密集、远离污染源、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为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借鉴[1]。
比如,江西客家博物院就选择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杨仙大道作为建设地,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太阳辐射较弱,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负面影响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解读
来源
◆文物健康评测
◆文物本体修复保护
◆文物预防性保护
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十二五”专项
标准
◆承担单位:上海博物馆
◆立项时间:2013.06
◆结项时间:2015.07
关系
诊病
治病防病
核心
预防性保护理念
通过有效的监测、评估、调控、管理,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使文物处于一个“洁净、稳定”的安全保存环境,达到延缓文物劣化的目的。
核心
预防性保护方法
◆从源头控制
◆加强监测与风险评估
◆实施调控措施
◆温湿度控制应以湿度调控为优先
◆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以有效、适度为原则,采用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措施
核心
预防性保护内容
◆环境监测
◆环境调控
◆日常养护
◆健康评测
资质
《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
◆相应业务范围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不具备该资质的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写预防性保护方案
内容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
1.封面
2.前言
3.设计依据
4.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
5.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与评估
6.工作目标
7.具体措施
8.实施进度
9.保障措施
10.经费预算
11.各方签章
12.附件
1. 封面
◆封面一: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
◆封面二:具体方案名称
◆封面三: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制信息表
封面三
封面三
2. 前言
2.1单位基本情况
2.2 馆藏文物基本状况
2.3 工作需求
2.4 工作目标
2.5 实施周期
2.6方案编制委托情况
2.1 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
◆级别
◆地理位置
◆地址
◆……◆面积◆开馆年月◆历史沿革◆单位人数
2.2 馆藏文物基本状况
◆馆藏文物总数
◆珍贵文物数量
◆文物材质类别
◆建筑概况
◆展厅概况
◆库房概况
◆……
2.6 方案编制委托情况
◆委托单位
◆设计单位
◆委托时间
3. 设计依据
3.1 法律法规
3.2 文件
3.3 标准
3.4 研究成果
3.1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2003年5月13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3.2 文件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文物局编制实施
◆《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国家文物局编制实施
◆地方相关文件
◆博物馆相关文件
3.3 标准
◆《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文物运输包装标准》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甲酸和乙酸的测定》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气体扩散采样测定方法氨的测定》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调湿材料》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甲醛吸附材料》
◆《馆藏文物防震规范》
◆……
3.4 研究成果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2006BAK20B0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10BAK67B15)》◆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技术成果集成示范》◆……
4.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现状
4.1馆藏文物收藏和展示现状4.2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能力现状4.3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设施现状4.4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现状
4.1 馆藏文物收藏和展示现状
◆建筑/展厅/库房的功能与分布
楼层、面积、分区
◆收藏和展示文物情况
数量、等级、材质
◆文物主要病害状况
4.2 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能力现状
◆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等级、业务范围
◆机构设置
◆人员队伍
◆场所和装备设施
◆主要技术成果
◆……
4.3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设施现状
◆环境监测设备及手段
◆环境调控设备及手段
微环境、小环境
◆文物病害分析检测设备
◆文物消毒装备
◆文物养护设施
◆文物防震措施
◆展柜/储藏柜/囊匣等配置及运行情况
4.4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现状
◆职能机构设置
◆管理制度建设
◆岗位与人员队伍配置
◆管理实施
5.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与评估
5.1检测概况
5.2温度和相对湿度
5.3污染气体
5.4光照水平
5.5生物和微生物
5.6藏展材料
5.7评估意见
5.1 检测概况
◆检测时间
◆检测人员
◆检测对象
◆检测环境因素
5.2-5.6 检测方法
◆便携式检测设备
◆存储式连续记录仪
◆在线式监测设备
◆实验室采样分析
5.7 评估意见
◆检测结果与分析
◆预防性保护现状评估
◆现有优势
◆存在问题
6. 工作目标
在“洁净、稳定”预防性保护理念指导下,根据评估意见提出项目总体目标,以及针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微环境调控、文物养护措施、文物藏展设施、文物防震、专用保护修复装备、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任务、数量和周期。
7. 具体措施
7.1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7.2实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调控措施7.3 完善馆藏文物养护措施
7.4 配置珍贵文物藏展设施
7.5 提升文物防震能力
7.6 改善文物科技保护条件
7.7 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管理机制
7.1 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
◆实时监测系统建设
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网络配置
监测点部署
区域监控中心建设
◆离线检测分析系统建设
无动力扩散采样器
便携式检测设备
实验室检测设备
◆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
7.2 实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调控措施
◆展柜/储藏柜等微环境质量调控措施
调湿剂、吸附剂
净化—调湿器
文物囊匣
◆展厅/库房等小环境质量改善措施
除湿机、加湿机
净化器
◆配备藏展材料评估筛选手段
薄膜试片测试法
7.3 完善馆藏文物养护措施
◆防尘
◆防虫
◆防霉
◆清洁
◆消毒
7.4 配置珍贵文物藏展设施
◆文物储藏柜架
材料
空间
◆文物展柜
展柜改造
◆文物囊匣
样式
辅助材料
环境调控材料
7.5 提升文物防震能力
◆展陈文物、库藏文物
◆防震设计
地震作用效应分析
安全性能验算
◆防震措施
传统防震措施
隔震与减振措施
◆地震应急管理
7.6 改善文物科技保护条件
◆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
◆文物病害分析检测装备
◆文物保护修复专用设备和工具
7.7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管理机制
◆机构
◆岗位
◆人员
◆制度
◆工作程序
◆应急预案
8. 实施进度
◆实施周期
◆起止时间
◆各时间阶段具体工作内容
9. 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技术保障
监督、检验、验收、服务
◆资金保障
资助资金、配套资金
◆实施和运维过程
10. 经费预算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项目总预算
◆各项分预算
◆经费预算说明
11. 各方签章
12. 附件
◆委托书
◆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
含相应业务范围
◆文物信息与囊匣信息
文物尺寸
囊匣尺寸、样式
总结
◆理念引领,意识先行
◆标准指导,技术保障
◆量体裁衣,解决问题
◆建立机制,长效管理
案例:上海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作
◆1952年开放,1996年新馆对外开放
◆101.9万件藏品,14.29万件珍贵文物
◆建筑面积39200m2,陈列面积10912m2
◆11个专题陈列室,3个临时展厅
机构设置
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岗位
◆文物修复研究室
研究重点
◆技术研究
无线传感监测
无动力扩散采样分析检测
调湿剂与吸附剂
展藏材料评估筛选技术
无酸纸及文物包装
展柜研发与照明系统
技术培训
◆管理系统
文物保护标准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监察管理办法(试行)》◆应用研究
监测评估
恒温恒湿循环净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