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爱如茉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如茉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掏出”、“嗔怪”“静谧”“莫名其妙”“平淡无奇”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茉莉的特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又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又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爱”字,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你心中的爱像什么呢?
2、出示茉莉花图片,这是一朵怎样的花?学生自由表达。

3、茉莉花就是这样一种平凡的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花,像茉莉一样的爱,这是一种怎样
的爱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爱如茉莉”。

书空课题(相机提示“茉”的写法。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预习了吗?相信大家一定预习的很好!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对读错的进行针对性指导,齐读。

茉莉掏出嗔怪叮嘱静谧浸润洗漱哈欠眸子袅袅揉胳膊缕缕幽香莫名其妙平淡无奇一本正经蹑手蹑脚
3、检查课文朗读,相机指导“掏出”、“嗔怪”“静谧”“莫名其妙”“平淡无奇”“一本
正经”“蹑手蹑脚”等词语。

4、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围绕他们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在妈妈的眼中,爱是什么样的?作者笔下描写茉莉花的句子,并找出关键词来概括
它的特点。

板书“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三、再读课文,感受真爱
1、看看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父母之间如茉莉般的爱,用笔圈画出来,用心读一
读。

交流:
(1)“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

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

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2)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3)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

(4)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5)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6)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7)“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

我怕惊动他不敢动。

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2、小结:是啊,父母之间的爱体现在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里,平平常常而又感人至深
这就是真爱。

板书真爱
3、让我们再一次从父母这些平常的话语中,感受彼此的真爱。

分角色朗读6-16自然段。

四、指导写字
出示“幽”,仔细观察,描红。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17 爱如茉莉
真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爱缕缕幽香
《爱如茉莉》学情分析
《爱如茉莉》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真爱是什么?它就如生命中流动的泉水,就是手指尖流过的岁月,就是彼此间心灵的相通,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

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

教完课文我就在想:语文课像什
么?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

“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应该是“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

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爱”这个字眼,让学生在品词品句中体会这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在寻找文中细节描写时体会到人物内心那至深至爱的情意,从而理解“爱如茉莉”的含义。

一、抓细节,品字词,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花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

老师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眼神”,“感受语言,抓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抓重点字词体味真情,品读关键句段感受真爱,给文中的插图配上解说词,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如引导学生理解“蹑手蹑脚”“紧握”等词的含义,从而体会父亲对母亲那份无微不至的关心;通过理解“直奔”“恬静”等词的意思,从而感悟到父母心灵相通的那份默契……
二、适时进行学法指导,让花香沁人心扉。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很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让学生作批注,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

文中对阳光的描写,我渗透进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而让花香沁入学生心灵,让学生终身受用。

三、内化延伸,让花香净化心灵。

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语言表达小练笔:
爱是什么?
爱是
爱是
爱是;
爱是;
……
爱如
爱如
爱如
哦,爱如茉莉!
通过这个小练笔的练习,学生能更深刻地体味爱的内涵:身处这个美妙的世界,我们
不仅有父母儿女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之爱,也有相濡以沫、相扶相伴的归于平淡的爱,还有作为人生同路人的彼此关心与帮助的爱,更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更为博大的爱。

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爱,体验爱,直至自己也付出爱。

《爱如茉莉》效果分析
课堂伊始,我深情地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爱”,并且用优美的语言让学生读出爱的不同味道,这样的语言一下子就为本堂课奠定了爱的基调,把学生带入了本堂课的学习。

课堂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掌握基础字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字词掌握扎实。

我引导学生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要抓住文章的细节来进行品读感悟。

感受父母之间平凡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又芬芳怡人,进行这样学法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我的这堂课中自始至终都以朗读为重。

无论是父亲和母亲执手而眠的感人场面,还是他们朴实无华的话语,学生都能读出感悟,读出情义。

比如在指导学生读好妈妈是怎样“虚弱地说”,让学生体会妈妈在那种情况下还一心想着爸爸,可见妈妈对爸爸的爱。

《爱如茉莉》教材分析
一、值得挖掘的寄寓了父母间爱的细节相当多。

1、爱的表现
(1)于有形处点染
a、妈妈急病住院嘱咐女儿一定得等爸爸吃完水饺才能告诉他自己住院的事。

[妈妈关心爸爸溢于言表,爸爸关心妈妈和妈妈懂得爸爸关心她的心,老师引导有方,学生都应该能解读出来。

]
b、爸爸不信我的谎话,直奔医院看望妈妈。

[爸爸为妈妈的焦心显而易见。

]
c、爸爸叮嘱女儿剪茉莉花到医院。

[爸爸对妈妈的爱好准确洞见,熟悉何尝不是爱。

]
d、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爸爸妈妈一夜都没有睡好。

[爱得深切,爱到细微,爱得无微不至。

]
e、眼睛布满血丝打着呵欠的爸爸担心我的动静会惊醒妈妈,便将我拉出去,妈妈却睁着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父母都没有睡好,状态却有如此差异,为什么?爸爸出差以来
一直疲劳;妈妈却曾经休息得很好,只是爸爸回来后才在夜间无法安眠。

这又衬托出他们夫妇间的关爱之深。

]
(2)于空白处铺陈
a、爸爸怎么会一炮打中妈妈住院的?在文本中,这是一处跳跃一处空白,而教学中,不可忽略,“于空白处铺陈”,做足这处文章,对于领会父母间的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至关重要。

爸爸怎么会知道的?作者留给读者的空间是有意为之或无意为之不可考,但是,答案的多元是勿庸置疑的,学生应该可以多元解读的。

可能是如果妈妈在爸爸出差回来的日子不在家的话,必然是因为她的身体出了状况;可能是妈妈身体本来就有一种疾病,一发就是急病就要住院,爸爸了如指掌;可能是女儿身上的医院的味道让爸爸猜着了;可能是女儿眼角眉头无意识流露出的担忧暗示了爸爸……总之,爸爸跟妈妈是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3)于矛盾处经营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

”是不是我惊醒了爸爸,照常理没有或左或右的两难,但这里却突兀着一个“似乎”,这个似乎,赋予一个平常的举动以极大的深意。

说是我“惊醒了爸爸”,是因为,我不来,爸爸不会“抬起头”,走过来拉我出去;说“似乎”,是因为我推开病房的门后并没有什么举动,怎么会“惊醒”爸爸。

矛盾的化解便在于爸爸睡得很浅,处于一种警醒的状态,随时都会醒过来,有这样的看护,妈妈夜里有任何事情都会得到妥善处理。

爸爸可谓心细如发,矛盾里也有爱。

2、爱的发现
“爱如茉莉”是妈妈说出来的,说明她在日常生活中是准确解读了爸爸的爱的。

文章中同样可以看出。

a、文章两处写到了妈妈在病床上的笑:“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清醒含笑的眸子”,妈妈的笑不仅仅因为爸爸的“特别护理”,更有对爸爸的爱的准确接收的反馈。

b、其实爱的发现也蕴含在妈妈入院后嘱咐女儿的话语当中,她知道,她的丈夫一旦知道她住院了,一定会急得什么都顾不上,包括吃饭,所以,她才嘱咐女儿一定要等爸爸吃完水饺才能将她生病的事告诉他。

二、“爱”的实质(“如茉莉”)体现在爱与茉莉的共通之处。

a、爸爸与妈妈的爱都是忘我的无私的,所以洁白纯净;
b、爸爸与妈妈的爱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一缕微笑……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所以质朴无华、幽香袅袅、平淡无奇。

《爱如茉莉》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ò lì yōu xiāng hā qian tián jìng gē bo
()()()()()
二、写近义词
嗔怪()寻思()静谧()
浸润()纯净()蹑手蹑脚()
三、用所给的字组词,并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的笑脸()的分析()的心情()的山村

()的声音()的身体()的环节()的性格
四、将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1、妈妈神色庄重地说:爱就像那平淡无奇的茉莉吧。

”()
2、老师说纸杯能烧水,我对此感到很奇怪,弄不明白是什么道理。

()
3、经过书房时,为了不打扰画图纸的爸爸,我把脚步放得很轻。

()
五、缩句
1、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

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边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初升的太阳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从片段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2、“初升的太阳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这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句话可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推开病房的门,为什么怔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画出对妈妈细节描写的句子,用“~~~~~~”对爸爸细节描写的句子。

5、“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表现爱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表现爱的名言(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爸爸妈妈之间的爱都表现在生活中极其平凡简单的小事中,一个眼神、一个问候、一声叮咛、一分牵挂……无不渗透着他们浓浓的爱。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件你亲眼所见的体现真爱的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

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体现着浓浓的语文味。

尝试了知道,学生现场反应和自己的预想是相同的。

一是因为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更主要是我平时经常给学生这样的训练,所以他们才能很好理解这次的意图。

难怪有人说,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

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三、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很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朗读、写批注、读中感悟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

不过,让我吸取的教训是,象类似比较抒情的课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学法指导,不要让过多的学法指导冲淡了花香。

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我既有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

又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同时引入“于细微处见真情”等词句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

这样的教学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

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

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

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留下空间,既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在修改和揣摩中升华。

从知道要上评优课开始,我就酝酿着,准备着,想着该怎样设计出新颖的流程,怎样把握教材学习的重点,怎样写出富有诗意的引导语言。

我在不断地研究教材,不断地搜索别人先进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尤其是结合我们身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觉得“感受语言”不必和“关注细节”割裂开来。

最后教学设计中定下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关注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爱。

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
一个表情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关注细节”就是在“感受语言”。

阅读原文,解读教学参考书,欣赏教学配套课件,动笔撰写教案等的一系列工作;到上第一课时时,我再读教案,感觉一直关注的是自己的思路,没有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考虑,说白了,就是预设不够充分。

接下来的时间,一边在心中模拟着学生可能会说的话,一边播放着自己设计的课件。

渐渐的,对每个环节学生的交流情况逐渐心中有数起来;对两处景物描写的内容,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尽情朗读的过程中,我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感动。

我豁然开朗,像这样抒情性的景物描写,不必让学生拘泥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中,就让学生像我一样,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情地读。

语言的分量,真爱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学生的心里。

语言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多了会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实践证明这些修改是有效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围之中,时时被真爱打动着。

“教学相长”,说的不错,学生的发言有许多闪光之处,激发出我的激情和灵感。

比如对于“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一句的理解,有个女生说:“爸爸非常紧张妈妈,连听我的解释也来不及了,说明爸爸爱妈妈!”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句子比较法,引导学生发散开去,很好地理解了这句话。

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能够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关照了文本中的词句,对于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就显得稍弱;还可以在课末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觉得爱如什么?”等等,都有利于学生巩固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学生读书的感情还要加强指导,我想,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如果我能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等。

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导过程中,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

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与问题的交融。

《爱如茉莉》课标分析
《爱如茉莉》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妈妈
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洁的爱。

一、情感的审美与实用价值的高度统一
《爱如茉莉》就是一篇充满情味的美文。

而这种情味,缘自文章主人公映子父母的绵长爱情。

这种情,是一种脉脉温情,既淡又浓,亘古持久;这种情,从未有过“我爱你”的热烈表白,却有由“执手而眠”而让人意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这种情,朴素实在,却不乏浪漫,一如歌中所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每一个生活在生活中的人,都渴望爱。

但每个人对爱的认识却不同。

当人们触及“爱”这个字眼,直觉使然,可能会更多地想起“缠绵悱恻”“花前月下”之类的词语,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浓烈爱情。

于是,才会有对于爱情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神话般的仰望。

正如青春映子在原文中所写:
“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
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很是轻视的一句话“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我想,《爱如茉莉》的实用价值正是在于揭示了爱情的本真:平平淡淡才是真。

浓烈的爱是美的,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爱,如果你用心感受爱,也懂得付出爱,那么你的人生常伴温馨。

也正基于此,才有了作者映子的从“这也是爱”到“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精神成长。

以上是基于作者本意面向成人的解读。

作为教师,我们清醒地看到,这篇文章被编者修改后编入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原文中“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编入课本时“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被删去,其他还有多处做了改动。

这是基于教材所服务的对象——五年级学生考虑的。

五年级的学生,是一种什么状态?当然先拿当年的自己做比对:回忆五年级时的自己,天真幼稚不解爱情;那么现今的孩子呢?都说现在的孩子成熟,那就看看我那上六年级的儿子吧,偶尔洗澡完还光溜溜地满屋跑,典型的未成熟。

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无奈地承认:现在的孩子在太多的爱中长大,因而“看不见”爱了。

于是,作为教材,《爱如茉莉》原文的“爱情”主旨被解构,重构起来的是一种大爱,其实用价值重新被定位:让孩子懂得:一句叮咛、一个抚摸……这些细微的点点滴滴就是爱,爱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被爱,懂得去爱,生命的历程才会一路“幽香缕缕”。

二、细节里的诗意栖息
细节,是整个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细节都以一种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姿态出现。

《爱如茉莉》就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你看,那简单、平淡的动作和话语,那淡淡的神情,都有如一朵朵茉莉幽幽绽放,最终产生爱如茉莉、文如茉莉的艺术效果。

细节一,“直奔”的焦急及其背后的故事。

文章写到:“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显然,“直奔”“每天都去”是关键所在。

透过“直奔” ,我们读出的是爸爸的心急如焚,读出的是爸爸不顾刚出差回家的疲惫一心牵挂妈妈的真情;如果联系上文妈妈的关于“包饺子”的话语,我们还能读出藏在“直奔”背后的故事,看到日常生活里心心相印的爸爸妈妈。

不是吗,如果不是平日里妈妈对爸爸的一诺千金,如果不是平日里妈妈总是殷殷等候出差归来的爸爸,怎会有“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的直觉敏感?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有灵犀?而“每天都去”,那该是一种怎样持久的关怀?
细节二,“紧握”的深情。

文中有这样一句:“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我们首先注意到爸爸的睡的姿势:“坐”“紧握”“伏”。

我们不妨用还原法来解读。

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里说:还原法,就是要把人物感觉的原生状态想象出来,就得想象出人物感知的常规状态。

那么,我们就想想常人睡觉的“常规状态”当是躺着且身心放松的,而爸爸坐着伏着睡,最有意蕴的是还“紧握”着妈妈的手睡,其情深意切可见一斑。

而“紧握”一词,又实在是“天生丽质”让读者难舍难弃、回味无穷,谁都会由这温情的执手而眠想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

不是吗?爸爸“紧握”妈妈的手,缘于担心自己睡得沉而耽误了对妈妈夜间的照顾,在这“紧握”之中,传递的是减轻病痛最终战胜病痛的力量,传递的是爱与温暖,而爸爸握住的,不只是妈妈的手,更是妈妈的心,是平安,是一辈子的幸福,所谓“大爱无言”,不就是这样吗?
细节三,“包饺子”的一诺千金。

文中有这样一段妈妈的话:“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且,妈妈说话时的声音是虚弱的。

把“虚弱”与话的内容联系起来看,这段话的潜在量就体现出来了:妈妈在极其虚弱的情况下,想的不是自己,却是爸爸出差回来吃不上自己亲手包的饺子该如何补救。

想必,定有男
子读之喟然长叹:这等贤良妻子我怎么遇不上?也定有女子读之自惭形秽:我真比不上她。

再读这段,我们还依稀听得“弦外之音”:“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多么挚爱妻子的丈夫,以至于知道妻子住院而“吃不下”,于是从妈妈这句深知丈夫的话里,我们又遐想,平静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丈夫有多少次的“吃不下”?。

细节四,心照不宣的“怕”。

文章里有两句话很是耐人寻味,一句是: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另一句是妈妈说的话: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

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有意思的是,这并非爸爸妈妈之间的对话,也就是说,并非是向对方的表白,只不过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与他们的女儿映子的对话。

于是,这两句的感人力量就非同一般了,感人的潜在力量就是爱的心照不宣:这个夜里,他们都想着对方,都希望对方能睡得好,为了对方能睡得好,自己的辛苦微不足道!你看,一个是“睡眼朦胧”“布满血丝”“打着哈欠”,另一个是“手脚麻木”,真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结发为夫妻》)于是妈妈的两次笑便有了特别的的意蕴:一是“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

”二是“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这笑,分明是幸福的笑,是来自心灵深处的难以自禁的笑,被爱是幸福的,施爱更是幸福的,谁说不是呢?
无独有偶,女儿映子也有两笑,亦意味深长。

一是“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样子,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

”二是“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笑着回头”是承接在“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话相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这句后面的。

如果说,映子的第一笑是一种不以为然,那么,这第二笑分明是一份感动,一份欣欣然,从不以为然至欣欣然地感动,这不意味着映子精神的成长吗?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在似乎不经意的文字里,总有开掘不完的金子。

三、景随情生的诗意存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说包含着“景物”与“感情”这两个元素,这一点他说得非常明确:“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他在品评前人诗词时往往也同时从“景物”和“感情”这两个角度来着手,如他分析诗词佳作时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