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版小石潭记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小石潭记9篇
语文版小石潭记 1
背景介绍
《小石潭记》为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言游记,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
古代游记,大都比较简单,但写景状物各有其特色,大多是作者的立言感怀之作。
《小石潭记》状写湖南永州附近一处无名水潭,文章突出其石底水清、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特点。
但学生要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进行欣赏评介,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进行欣赏评介,进而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则是本文第二课时教学的重难点。
可采用“导游”的方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会学习,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进而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为学生学好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切入角度
运用改编法进行突破。
有些文章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这时,你可以尝试对文本进行改编,把游记改成导游的解说词。
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语言、体会写景的特点,可通过让学生们来当一回导游来实现:1、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
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
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既能够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广泛的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采用竞赛的朗读法进行,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男生背一三段,女生背二四段,然后交换背诵
3男生、女生背诵全文,然后师生齐背。
二、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师:下面请每组的同学为《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
(学生展开讨论,几分钟后,他们推选出了自已的导游代表。
又为自已喜欢的景物设计了景点)。
生一:第一组设计的景点是:“小径通幽”,依据是:“隔篁竹,伐竹取道”。
生二:第二组设计的景点是:“听水轩”,依据是:“闻水声,如
鸣佩环”。
生三:第三组设计的景点是:“观鱼台”。
依据是“潭中鱼可百
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四:第四小组设计的景点是:“品茗赏石阁”,依据是“水尤
清冽”,“为坻,为屿,为岩”。
生五:第五组设计的景点是:“望溪亭”,依据是:“潭西南而望,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生六:第六组小组设计的景点是:“天然氧吧”。
依据是:“青
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同学们设计的景点都富有诗意,题目看上去很美,老师都想先睹为快了,说明大家经过了充分的思考讨论。
三、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
师:刚才每个小组对各组的旅游景点设计及设计依据进行了精彩的发言,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为自己设计的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并让每组推选出的导游代表进行解说,解说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要求语言优美,口齿清楚,表情自然,力扣课文内容进行解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讨论、探究,分工具体,任务明确。
)
(五分钟后,各组纷纷举起了手)
(第一组的代表黎玉琼同学上台了,同学们热烈地鼓掌。
)
黎玉琼:“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湖南永州,永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姓黎,我是你们的导游,希望大家旅游快乐。
让我们一起去亲身感受柳宗元先生笔下的《小石潭记》吧。
在进入小石潭之前,大家会经过一条宽约1.5米,依山势地形而设,蜿蜒前行的第一个景点:小径通幽。
走入小径,你会体会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优美意境,也会闻到沁人心脾的翠竹清香,也会听到如鸣佩环的潺潺的流水声,也会欣赏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近观则竹树环合,轻风徐来;远眺则群山连绵,雾霭苍茫。
”
(同学们被黎玉琼的精彩发言所感动,对她报以长时间的掌声)(接着第二小组的代表欧梨成同学上台,她缓缓地走上讲台)
欧梨成:“刚才大家跟我们的黎导游游览欣赏了小石潭的第一站,想必大家已被这条‘通幽小径’所陶醉,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进入小石潭的第二处景点:听水轩。
大家一听到这个景点的名称,肯定会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之感。
时候正值盛夏,想必大家一路走来,也很辛苦了吧,下面让我们坐在这竹树环合的轩子里,一同来品味这独具神韵的美景吧。
让我们的耳朵作一次惬意的休息,尽心去聆听这来自小石潭幽咽的水声吧!”
(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神情仿佛跟着导游的导引进入了小石潭的美景之中了。
)
(第三小组的代表上台进行解说)
樊振兴说:“大家沿着柳宗元先生的足迹已欣赏了两处景点,下面请让我带领大家进入小石潭的第三处景点:观鱼台。
沿着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的栏杆,在小石潭的正前方,建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这就是观鱼台。
进入观鱼台,请大家放松心情,跟我一起去欣赏潭中的游鱼细石吧。
潭中,百来条各色鲫鱼和鲤鱼,时而‘诒佁然不动’、时而‘尔远逝’;时而跃出水面、时而隐藏于细石之下,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石头千奇百怪,有的像古钟,有的像小猪,有的像飞鸟。
此时,艳阳高照,树木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形成‘鱼在岸上游’的奇观,下面请大家细细地欣赏这一美景吧!”(同学们都沉浸在这美景中了)
(第四小组的代表面带微笑的走上讲台)
李灵霞说:“经过上述三站游览之后,让我们在‘品茗阁’中作一个短暂的停留,喝一杯热茶,放松放松心情。
大家可以用亭中的茶具泡茶,茶叶亭中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
小石潭的水清澈无比,水值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大家可以放心地取潭中之水泡茶喝。
在山野之中,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边观赏四周的景物,无疑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
(接着第五小组上台进行解说,她要解说的景点是“望溪亭”。
也许是初次上台的缘故吧,她略显紧张,站在讲台前不敢说话,这时我让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她,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她终于鼓
足勇气开始介绍景点,虽然语气有些地方不连贯,描述也不够细致,但对于这名学生来说,她迈出了学习中的重要一步。
)
师:每一个人都会有第一次,她第一次上讲台近距离的与我们进行交流,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
请大家为她的勇气而喝采。
俶俶(第五组的代表上台了,她清了清自已的嗓子,她是校广播员,普通话标准,声音甜美,很受同学喜欢。
)
(她一上讲台,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她的发言吸引着大家:“经过了一个上午的旅游之后,大家一路领略永州的山水风物,相信这次旅途一定会带给你最美的印象。
经过中午的休息,我与大家又要踏上欣赏小石潭的旅程,今天上午我们在竹翠的美景中度过;今天下午,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进入小石潭风景区的下一个景点,‘天然氧吧’,这里竹树环合,这里青树翠蔓,这里鸟语花香,这里小溪潺潺,这里游鱼细石。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呼吸这来自大自然的清新的空气,你可以尽情地倾听小鸟的啁啾,在这里,你可以放松你的的心情,让暖暖的阳光为你的全身作一次洗礼,在这里你可以洗去都市的喧嚣与烦闷,让你的心情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你的心情在‘天然氧吧’放一次假吧,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在这里,让我们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诗句,‘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进入‘天然氧吧’,去作一次寻梦的旅程吧!”
(最后一组解说的是:“柳宗元陈列室”。
这名同学他介绍了陈列
室的基本内容:柳宗元在永州的一些史料,《永州八记》,柳宗元铜像及墙壁上用正楷书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他重点介绍了柳宗元像,他是这样描写的:“一双充满忧郁的眼睛,似在感叹自已的被贬;一身朴素的着装,而又暗示着自已的两袖清风;您刚毅的表情,是在暗示您在永州投迹山水,专心著述,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美文。
”然后自已又高声的朗读了《小石潭记》一文。
)
(接着总导游肖亚婷同学引导我们对小石潭风景区作了一次全程的旅游,在她甜美的声音里,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已陶醉在这种美中了。
)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能够收获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全体参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在教学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学会如何去欣赏品味文言文所独具的美。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高中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这种学生间的评议也是相互的。
先让学生与学生进行评议,然后再由教师针对各自不同的景点及各自不同的导游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总体表现,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特别
是在点评中,表扬了这几个代表能够注重平时的积累,并能根据平时的积累对文本进行大胆地创新,如第七组的代表,他们设计的景点是“柳宗元陈列室”,他们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
形成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的个性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点评,形成了教学互动。
学生在互动中得到了美的陶冶。
语文版小石潭记 2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
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动静结合)(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
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
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上一篇: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6
下一篇:《小石潭记》同步训练(2)
语文版小石潭记 3
《小石潭记》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
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轻的政治家。
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
但不久遭到迫害。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
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
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词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读准字音
篁()冽()坻()屿()嵁()
佁()俶()翕()怆()邃()
二、解词
水尤清冽清冽:清澈。
隔篁竹篁竹:竹林。
佁然不动佁然:愣住的、静止的样子。
为坻为:动词,做成,成为。
三、学习本文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
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
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测试
1、填空:
《小石潭记》作者是,字,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曾经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称。
2、选出加红字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3、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参考答案
1、柳宗元子厚柳河东柳柳州
解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要靠平时的积累。
2、D
解析:ABC三项中的加红字都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象……一样”。
3、B
解析:对常见修辞方法的判断。
B句表示的是一种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
这句话中,“环合”是环绕、包围的意思,而“寂寥”在这里则没有寂寞的含义。
5、B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
这句话中,“隶”是跟从的意思,“小生”则指后辈,年轻人。
中考解析
1、选择对加红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亦不详其姓字
A.详细
B.说明,细说
C.详细地知道
②方其远出海门
A.正直
B.方才
C.当……时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点儿
B.简单,略微
C.省去
④终亡其酒
A.逃跑
B.死去的
C.失掉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
①中“详”应是“详细地知道”,②中“方”表时间“当……时”,③中“略”指“微,一点儿”,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
”因此,答案分别为①C、
②C、③A、④C。
2、解释加红的词语。
①┍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可百许头()
┍A.或置酒而招之()
②┝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无怀氏之民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
答案①A.处所 B.表大约接近某个数②A.代词,他(指五柳先生) B.代词,这 C.结构助词,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①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②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宣王说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
③中“说”通“悦”,高兴。
因此,答案为③。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
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
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
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
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
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