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设计21、古诗五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1、诗词五首
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常识,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歌的意蕴。
3、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学习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关于词
词是唐五代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当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后来才称“词”,别称“乐府”,“诗余”、“长短句”。它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文人习作渐多,晚唐五代日趋繁荣。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二》中的习题。
3、小组研讨在自读理解过程的疑难字词句。
4、学生回答展示,其他学生更正补充,教师点评。
【导学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20分钟)
1、过渡:我们刚刚欣赏了星空美景,接下来我们随李白去感悟长江山水的美。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三》中的习题。
(3)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反复吟咏,背诵积累。
(3)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探究活动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背诵古诗五首。
2、理解默写下列诗句。
(1)《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牛郎织女含情脉脉却不得团聚的句子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8、通过学生朗读诗歌,再评点进行指导。
9、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师生点评归纳。(课件显示小结)
【导学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10分钟)
1、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古诗五首。
2、根据学生理解和背诵的情况,进行考查。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小结。
【板书设计】
(1、2句)点出所写对象:牵牛星、织女星
2、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点评补充。
4、教师归纳小结(课件显示小结内容)
【导学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20分钟)
1、过渡:在唐朝著名诗人中,我们知道浪漫主义诗派代表李白,现实主义诗派代表诗圣杜甫,那大家知道边塞诗派代表有谁吗?对,有岑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鉴赏诗歌《春望》,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首联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2)颔联可以这样理解: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要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感到心惊。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描写作者出蜀时所见景色的句子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切题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春望》中表现诗人触目伤怀、惊心流泪的句子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西江月》中表现词人因丰收在望而无比喜悦的句子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咏雪的名句是:
2、词的分类
以篇幅的长短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一般不分段)、中调(59~90字,分上下两阕)、长调(91字以上,分三或四段,叫“三叠”,“四叠”)。
以风格来分:婉约词和豪放词。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迢迢牵牛星》简介。
①选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该诗是其中的第十首,本来没有题目,后人用诗的首句作为题目。这首诗抓住银河、机杼、牛等物象,借织女无心织布,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远去丈夫的相思之情。
辛弃疾(1140——1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念家悲己
所盼
烽火连三月
盼
家书抵万金
所思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想象奇特
寓情于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图)
(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图)
(15—16句)临别时(东门惜别图)
(17—18句)送别后(雪地伫立图)
西江月
看:明月 惊鹊 乡村夏夜月光下的清丽美景
听:蝉鸣 蛙声 热爱大自然
②《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考查,但应该不是一个人。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
2、把握诗歌《迢迢牵牛星》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先对照课下注释,了解每句诗的意思。再结合写作背景在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诗歌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接下来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
(2)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3)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
1、《渡荆门送别》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
(5)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
1、朗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把握意境,了解主题。
(1)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闻: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想:说丰年 期盼丰年
【教后反思】
迢迢牵牛星 (3—6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
(7—10句)写诗人的慨叹
首联:点名行程和去向——叙事
渡荆门送别
颔联:描写长江壮阔的景色——远景
颈联:描写月夜俯视所见和白昼眺望所见——近景
尾联:抒写依恋、思念之情——抒情
(寄情于物)
所见
国破山河在
望
城春草木深
(触景生情)
所感
感时花溅泪
春望
恨别鸟惊心
感时忧国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3、指名朗读并指导纠错。
4、学生参看导学案上的提示,小组交流讨论。
5、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师生点评归纳(课件显示小结)
6、过渡:如果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借边塞环境的描绘来送别友人,那么《西江月》则是江南美景来表达向往田园生活之情,我们一起去感受它们的异同。
7、学生读诗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课题与目标课前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一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点名学生朗读知识链接的内容,其他学生边听边将知识链接中的相关重点内容做上标记。
【导学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1、过渡:了解了有关诗的文学常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享受古典诗词在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无限魅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导学设计
第1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体会诗歌的意蕴。
2、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3)颈联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4)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1、复习检查
抽查学生的诗词背诵情况。
2、学生朗读作者简介,勾划重点信息。
3、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导学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过渡:一首好诗,就是一幅感人的画,是一首真情的歌。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三首诗歌,没有哪一首诗不是饱含真情。今天,让我们走进三位诗人创造的特别意境中,感受他们深刻的情感。
(2)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3)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3、赏析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学习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春望》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沦陷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岑参,是唐朝反映边塞生活的著名诗人,他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次前往西北边疆,度过了7年的边塞生活,并以此为内容,写下了大量的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描写边塞生活的著名作品之一。
3、小组研讨在自读理解过程中的疑难字词句。
4、点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更正补充,教师纠正。
第2课时
【导学目标】
1、把握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反复吟咏,背诵积累。
3、赏析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导学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导学过程】
【导学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5分钟)
2、鉴赏《西江月》,把握意境,了解主题。
(1)上阕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喜悦。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2)下阕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2、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首联点明作者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颔联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一个“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导学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导学过程】
【导学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0分钟)
1、新课导入:
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很多古诗词,历经时间的考验,今天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那些伟大的诗人用他们简炼且美妙的文字叙述着他们的情怀和社会实况。今天,让我们一起在他们多情的文字中畅快遨游,享受古典诗词在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无限魅力。
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常识,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歌的意蕴。
3、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学习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关于词
词是唐五代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当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后来才称“词”,别称“乐府”,“诗余”、“长短句”。它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文人习作渐多,晚唐五代日趋繁荣。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二》中的习题。
3、小组研讨在自读理解过程的疑难字词句。
4、学生回答展示,其他学生更正补充,教师点评。
【导学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20分钟)
1、过渡:我们刚刚欣赏了星空美景,接下来我们随李白去感悟长江山水的美。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三》中的习题。
(3)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反复吟咏,背诵积累。
(3)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探究活动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背诵古诗五首。
2、理解默写下列诗句。
(1)《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牛郎织女含情脉脉却不得团聚的句子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8、通过学生朗读诗歌,再评点进行指导。
9、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师生点评归纳。(课件显示小结)
【导学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10分钟)
1、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古诗五首。
2、根据学生理解和背诵的情况,进行考查。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小结。
【板书设计】
(1、2句)点出所写对象:牵牛星、织女星
2、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3、教师提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点评补充。
4、教师归纳小结(课件显示小结内容)
【导学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20分钟)
1、过渡:在唐朝著名诗人中,我们知道浪漫主义诗派代表李白,现实主义诗派代表诗圣杜甫,那大家知道边塞诗派代表有谁吗?对,有岑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鉴赏诗歌《春望》,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首联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2)颔联可以这样理解: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要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感到心惊。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描写作者出蜀时所见景色的句子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切题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春望》中表现诗人触目伤怀、惊心流泪的句子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西江月》中表现词人因丰收在望而无比喜悦的句子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咏雪的名句是:
2、词的分类
以篇幅的长短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一般不分段)、中调(59~90字,分上下两阕)、长调(91字以上,分三或四段,叫“三叠”,“四叠”)。
以风格来分:婉约词和豪放词。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迢迢牵牛星》简介。
①选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该诗是其中的第十首,本来没有题目,后人用诗的首句作为题目。这首诗抓住银河、机杼、牛等物象,借织女无心织布,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远去丈夫的相思之情。
辛弃疾(1140——1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念家悲己
所盼
烽火连三月
盼
家书抵万金
所思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想象奇特
寓情于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图)
(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图)
(15—16句)临别时(东门惜别图)
(17—18句)送别后(雪地伫立图)
西江月
看:明月 惊鹊 乡村夏夜月光下的清丽美景
听:蝉鸣 蛙声 热爱大自然
②《古诗十九首》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考查,但应该不是一个人。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
2、把握诗歌《迢迢牵牛星》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先对照课下注释,了解每句诗的意思。再结合写作背景在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诗歌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接下来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
(2)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3)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
1、《渡荆门送别》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
(5)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
1、朗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把握意境,了解主题。
(1)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闻: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想:说丰年 期盼丰年
【教后反思】
迢迢牵牛星 (3—6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
(7—10句)写诗人的慨叹
首联:点名行程和去向——叙事
渡荆门送别
颔联:描写长江壮阔的景色——远景
颈联:描写月夜俯视所见和白昼眺望所见——近景
尾联:抒写依恋、思念之情——抒情
(寄情于物)
所见
国破山河在
望
城春草木深
(触景生情)
所感
感时花溅泪
春望
恨别鸟惊心
感时忧国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3、指名朗读并指导纠错。
4、学生参看导学案上的提示,小组交流讨论。
5、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师生点评归纳(课件显示小结)
6、过渡:如果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借边塞环境的描绘来送别友人,那么《西江月》则是江南美景来表达向往田园生活之情,我们一起去感受它们的异同。
7、学生读诗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课题与目标课前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一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点名学生朗读知识链接的内容,其他学生边听边将知识链接中的相关重点内容做上标记。
【导学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1、过渡:了解了有关诗的文学常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享受古典诗词在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无限魅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导学设计
第1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体会诗歌的意蕴。
2、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3)颈联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4)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1、复习检查
抽查学生的诗词背诵情况。
2、学生朗读作者简介,勾划重点信息。
3、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导学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过渡:一首好诗,就是一幅感人的画,是一首真情的歌。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三首诗歌,没有哪一首诗不是饱含真情。今天,让我们走进三位诗人创造的特别意境中,感受他们深刻的情感。
(2)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3)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3、赏析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学习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春望》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沦陷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岑参,是唐朝反映边塞生活的著名诗人,他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次前往西北边疆,度过了7年的边塞生活,并以此为内容,写下了大量的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描写边塞生活的著名作品之一。
3、小组研讨在自读理解过程中的疑难字词句。
4、点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更正补充,教师纠正。
第2课时
【导学目标】
1、把握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反复吟咏,背诵积累。
3、赏析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导学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导学过程】
【导学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5分钟)
2、鉴赏《西江月》,把握意境,了解主题。
(1)上阕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喜悦。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2)下阕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2、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首联点明作者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颔联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一个“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导学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导学过程】
【导学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0分钟)
1、新课导入:
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很多古诗词,历经时间的考验,今天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那些伟大的诗人用他们简炼且美妙的文字叙述着他们的情怀和社会实况。今天,让我们一起在他们多情的文字中畅快遨游,享受古典诗词在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