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阅读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阅读
考点:
1.明确说明对象,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2.了解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3.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整体感知文章文段文句的内容,提取关键信息,把握要点。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分析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6.创新性阅读:阅读后感悟与创新探究;结合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谈体会、见解级建议。

一、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二、明确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对象:是具体事物(主要通过介绍事物的状态、特征、性质和功能等方面来说明介绍事物)
事理说明文对象:是抽象事理(主要通过介绍事理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来说明事理)
怎样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1.看题目。

2.分析总括句或中心句
找准说明对象注意:1.说明对象≠ 说明的主要内容
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具体事物)说明对象+其特征
2.给说明文加题目:题目中必须有说明对象
例:最佳饮料--白开水(说明对象+简单介绍)
喝白开水,走健康路(说明对象+其用途)
白开水(直接用说明对象作为文章题目)
三、把握事物(事理)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标志
注意:1.把握事物特征既要准确也要全面。

2.防止事物的表面特征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四、辨析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说明。

解答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或表达效果答题格式:
1.下定义(标志无)
格式:完整、科学、准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2.举例子(标志性词语:例如、又如、比如、如、再如等)
格式:通过列举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列数字:(标志性词语:确数、概数)
格式:通过列举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分类别:(标志性词语: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格式:对事物(事理)的特征进行分门别类队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条理性。

5.打比方:(标志性词语:各种比喻词)
格式: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事理)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作比较:(标志性词语:而、比... 和...相比)
格式: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事理)的特点(地位、影响)。

7.列图表
格式:通过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
格式:对事物(事理)的特征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定义要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且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面内涵。

例: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下定义)
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不相等。

例:铀,是银白色的金属。

(作诠释)
9.摹状貌:
格式:对事物(事理)的特征加以形象化地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10.引用说明
格式:通过引用(名言),使说明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注意:几种说明方法连用的作用:几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事理)特点,是说
明更具说服力。

五、说明顺序三种基本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按事物的方位为序来说明事物,多用于建筑物的结构、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
类型:上下、左右、远近、内(里)外、前后、东西南北中等
2.时间顺序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来说明事物
类型:从古至今、从过去到现在、(某种制作过程或工艺流程:先--后--然后--最后)
标志性词语:有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例如朝代、表时间先后的数字、年代等
3.逻辑顺序多用于事物(事理)的内在联系或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标志性词语:常见表因果、事理顺序的词语,如:因为。

,所以。

首先。

其次。

类型: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部分具体--抽象
六、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多用于事物说明文
概括-具体总--分--总分--总(注意“分”的部分的组合: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2.递进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的?
现象--本质形状(特征)--用途原因--结果主要--次要整体--部分具体--抽象
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总体特点:1.准确性、周密性、简明性
2.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生动说明作用:采用修辞手法,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对(说明对象)的兴趣和喜爱,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平时说明作用:运用简明平实的语言对说明对象进行了客观准确地说明简洁明了,易于读者理解。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要注意以下词语:
1.表示时间词语:当时、迄今为止、正在、将要、立即......
2.表示空间的词语:有的地方、到处、正中、上方......
3.表示数量的词语:多数、绝大部分、全都、少部分、极少数.....
4.表示频率的词语:屡次、常常、往往、偶尔......
5.表示范围的词语:整个、都、仅仅、只有、全部......
6.表示程度的词语:及其、几乎、尤其、非常、最、稍微、挺、很、十分、比较、更...
7.表示推测估计的词语:约、大约、大概、可能、也许、据说、左右、据推测...
8.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 :之一、一般、主要、唯一、只要、通常、任何、只有...
9.指代性词语:这、这些、这种、这类、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那些...
(一般指跟上文或下文最近的句子包括的内容)(答题时摘录原句)
例如:“一般”: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不包括特殊情况。

“主要”表明占绝大多数但并不包括全部
概数与确数:去掉表概数的词语就变成确数,与实际不符合(概数:左右、大约;确数:之一)
“之一”:指其中的一部分。

“几乎”: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但也不排除有特殊情况。

“任何”:起限制作用,表示在某一范围内无一例外。

“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但也不排除有特殊情况除外。

考察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三种题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或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某一句子的表达效果。

格式:“”词在句中的意思+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格式:不能替换。

理由:原来词语的意思+所换词语的意思+替换后意思变成了什么,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原来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

3、前后几个加点词语能否调换顺序。

格式:不能调换。

理由: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这几个词语体现了事物(事理)发展先后顺序或某种逻辑顺序,体现了说明文的条理性,所以不能调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