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朝三暮四》和译文和注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个哲学道理,是《庄⼦·齐物论》中⼀则重要的寓⾔故事,⽆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们喜怒为⽤就显得很可笑。

详细的知识点就和⽆忧考继续往下阅读。

朝三暮四
先秦:佚名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

损其家⼝,充狙之欲。

俄⽽匮焉,将限其⾷,恐众狙之不训于⼰也。

先诳之⽈:“与若芧,朝三⽽暮四,⾜乎?”众狙皆起怒。

俄⽽⽈:“与若芧,朝四⽽暮三,⾜乎?”众狙皆伏⽽喜。

译⽂
宋国(今商丘)有⼀个养猕猴的⽼⼈,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意,猕猴们懂得那个⼈的⼼意。

那位⽼⼈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粮,来满⾜猕猴们的*。

但是不久,家⾥缺乏⾷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物,但⼜怕猕猴们⽣⽓不听从⾃⼰,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听很⽣⽓,都跳了起来。

过了⼀会⼉,他⼜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地趴下,都很⾼兴对那⽼⼈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狙(jū)公:养猴⼦的⽼头。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猴⼦。

意:⼼意。

得:懂得。

得公之⼼:了解养猴⽼⼈的⼼思。

损:减。

⼝:⼝粮。

充:满⾜。

欲:*,要求。

俄⽽:⼀会⼉,不久。

匮: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

之:代词,它,代指猴⼦们。

与:给。

若:⽂⾔⽂中的⼈称代词,代“你”、“你们”,⽂中指猴⼦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朝:早上。

⾜:够,⾜够。

众:所有的。

皆:都。

起怒:⼀齐⽣⽓起来。

怒:恼怒,⽣⽓。

伏⽽喜:都很⾼兴地趴在地上(⼀般是动物感到满⾜时的动作)。

寓意
狙公好⽐是载众⽣的“⼤块”⽽猴⼦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不知道事物本⾝们就有同⼀性。

最后不免像猴⼦⼀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因为⼈的⼀⽣⼀死、⼀得⼀失都是⼀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因为⽆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种。

宋《⼆程全书·遗书·⼗⼋·伊川先⽣语》:“若⽈圣⼈不使⼈知,岂圣⼈之⼼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这个成语的⼈,并不⼗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强国对⽴,有些弱⼩国家⼀会⼉倒向秦国,⼀会⼉倒向楚国。

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洲国家时⽽倒向美国,时⽽倒向苏联。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关,但以讹传讹,天长⽇久,⼤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常了。

道理
这则寓⾔的前⽂与后⽂作者都给出了⾃⼰的解释。

前⽂说“劳神明为⼀⽽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思⽅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不知事物本⾝就具有同⼀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说“是以圣⼈和之以是⾮⽽休乎天钧,是之谓两⾏。

”译⽂:因此,古代圣⼈把是与⾮混同起来,优游⾃得地⽣活在⾃然⽽⼜均衡的境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