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和发
展趋势
摘要:在儿科,小儿厌食症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性疾病,以长时间食欲降低和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特征。
该文归纳了中医有关小儿厌食症的认识、特点、病因病机,并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了小儿厌食症的治疗。
关键词:中医;小儿厌食;病因病机
小儿厌食症是以孩童长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甚至拒食恶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本病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任何季节皆可发生,在夏、秋季节时症状尤为显著。
所有年龄段的孩子皆可出现该病,学龄儿童更为多见。
城市儿童的发病率相比于农村儿童更高。
[1]患病儿童除了厌食的症状,一般没有其他明显不适,且该病预后良好。
但如果治疗不当,病程长期拖延,会使脾胃虚弱,造成气血的生化缺乏来源,形体失养,导致孩子,体虚瘦弱,抵御外邪的能力降低,发生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增加,甚至对身体和智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1、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1.1历史源流中医古时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关小儿厌食这一疾病名称的记录,但古文献中“不嗜食”、“不思食”、“不饥不纳”和“恶食”等都是有关该病的描述,历代医家的著作中也不乏对该病的阐释。
《灵枢脉度》是最早记载了有关本病内容的著作,该文提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金匮要略》中也存在“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的记载;万全所著《幼科发挥》中则提出了厌食可因情志不调引起的观点。
1982张奇文在《幼科条辨》[2]中第一次提出了“厌食”的病名,并在1985年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科书《中医儿科学》[3]中正式确立。
1.2厌食症病因先天因素与该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较弱的儿童,常表现为出生后不愿喝奶。
此外,儿童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脾常不足”的生理特征,如果后天调理不当,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不利于乳食的摄入。
后天环境因素的主要内容包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情志不遂和病传药害以下几个方面。
[4]小儿自身饮食控制能力较弱,如果家长缺乏喂养知识,不按时添加补充食物,或过于追求高营养的饮食,超出了孩子脾胃的正常承受能力,则会损害脾胃,产生厌食症。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的特性,使其更容易易遭受外感邪气侵害。
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若小儿长期居住在潮湿之地或夏日感受暑湿,脾为湿困,会使脾胃运化功能异常,导致孩子讨厌进食。
此外,孩童神气怯弱,易受惊扰。
若孩子受到责骂和惊吓,或变更居住环境,或情志不遂等,均可导致肝疏泄功能异常,肝气乘脾犯胃,产生厌食。
如果医者在治疗中攻伐不当,过用药性温燥之药使胃阴损耗;或过用苦寒药物使脾阳损伤,都可导致厌食的产生。
在康复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调理,也会使脾胃受纳运化的功能失常,致使孩子厌食。
1.3病机小儿出现厌食的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脾胃,基本病机为脾胃不和,纳化失职。
脾失健运是厌食发病关键。
《医书编脾胃说》提到:“脾之于胃,如转磨也,化其生而为熟也。
”脾与胃互为表里,胃接纳储存食物,脾运化食物,只有脾胃功能协调,才能正常进食和消化。
若先天禀赋存在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都会影响二者正常运化的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形成厌食。
2、中医对于小儿厌食的治法
2.1治疗原则健脾开胃是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
江育仁教授[5]提到:“欲健脾者,旨在运脾。
”故在治疗时,以恢复脾胃转运之机为目的,使用芳香醒脾之药,使脾胃功能调和,脾运化功能调理得当,则胃纳自开。
在基本原则指导之下,若小儿出现脾失健运的症状,则可从健脾益气入手;表现为脾胃阴虚者,宜滋阴养胃;脾胃气虚者,当着重益气健脾;若属肝气乘脾,则当健脾的同时疏肝理气。
根据不同证型灵活应用治法。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使用消导药物时不宜过峻,以防损伤脾胃功能,补益养阴药物不宜长期使用,以防产生滋腻。
2.2治疗方法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内、外两方面的治疗方法。
内治主要从虚、实两个方面考虑,根据不同的证型和症状进行辨证。
一般病程短,体质较好的患儿主要特点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故多采用运脾开胃,消食导滞等方法来进行治疗,临床上代表的方药有不换金正散、保和丸等;病程长,反复发作,以及体质较虚的患儿以脾胃虚弱为主要特点,故治疗方法多为滋阴养胃、健脾益气,临床研究代表方药理论为异功散、养胃增液汤等。
虽然内治法疗效较好,但儿童医从性不高,加上该病的特点会使孩子厌恶进食,服用汤药的难度增高,单以内治疗法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临床应用往往与外治疗结合使用。
中医治疗厌食的外治法主要有:针灸、推拿、刮痧、以及香佩疗法。
2.3针灸疗法易蔚等[6]使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于每天上午辰时与已时点刺四缝穴、足三里、太白穴,平补平泻不留针(每d针刺1次)。
除了针刺穴位,还可在穴位处用针刺放血,临床常选取的放血部位为四缝穴。
由于针刺和放血痛感明显,孩子医从性不高,故常减少针刺深度与时间,或将针刺发作为艾灸的辅助手段。
艾灸法是用艾条或艾叶熏蒸皮肤,通过刺激皮肤上的经络腧穴,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甚至使药效深入皮肤,达到直接传脏腑的效果。
临床常常针刺艾灸结合使用,能够达到很好的疗效。
2.4推拿疗法通过挤压、扣击、等推拿手法,对小儿的穴位经络进行刺激,能够起到舒经活络、协调脏腑的作用。
临床常以揉板门、推脾经、推胃经、揉中脘、运内八卦、推揉四横纹、摩腹、揉足三里、揉脾俞、揉胃俞等组成一个基本推拿方[7],再根据该病不同证型,将基本推拿方与对证推拿相结合。
例如脾失健运者,可揉足三里,摩腹,点按掌横纹,捏脊;脾胃气虚证加揉足三里、章门,点揉中脘,摩腹,捏脊;脾胃阴虚证则加分手阴阳,点按阴陵泉、期门,揉二马,揉中脘;肝脾不和证揉中脘,揉脾俞,点按阳陵泉,摩腹。
2.5刮痧疗法将凡士林等介质涂抹在经络腧穴上,用刮痧板反复刮动,可以有效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畅营卫,平衡脏腑阴阳,进而达到调理脾胃的效果。
[8]刮痧疗法效用良好,但由于儿童害怕疼痛,故临床应用较少。
2.6香佩疗法通过中药香薰“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作用以调整机体气血阴阳,改善患者体质。
此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脾虚失运的儿童。
将中药粉末装入香囊中,白天携带在身边,夜晚睡觉时放于枕头附近。
香佩疗法以“芳香醒脾,驱邪辟秽”[9]为理论依据,故要起到较好的疗效,所选中药应具有芳香辛散的特点,含有挥发组织成分,临床常选用白术、肉桂、艾叶、佩兰、菖蒲、藿香等中药。
3、预防调护
《幼科发挥卷之四调理脾胃》提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
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
”这说明疾病的治疗不仅依靠中医的内治、外治手段,还需要孩子家长的配合。
在家长的督促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饮食,不偏食不挑食,同时避免强迫孩子进食;食物应肉类蔬菜搭配,少食肥甘厚味以及辛辣之品;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身体素质;及时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不仅能够配合医生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还可以降低发病率,达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霞.小儿厌食症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2.
陆力生,李迎辉.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3.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42-643.
4.
庄海燕.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7):140-142
5.
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中医杂志,1983,4(1):4.
6.
易蔚,乔资.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小儿厌食症36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3):30-31.
7.
彭锦桓.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8.
邢跃萍,张淳珂,高海妮.刮痧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530-2531.
9.
张伟.中药香薰配合异功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60例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