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靜脉血管内的凝结,此病会遗留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本文主要讨论目前我国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以此希望为广大医护人员重视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标签:剖宫产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研究;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经成为我国孕产妇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剖宫产术的产妇并发的几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的产妇。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会导致孕产妇血栓性静脉炎、浅表静脉代偿性曲张,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因栓子脱落继发急性肺梗死,严重威胁着我国孕产妇的生命安全[1]。
1 剖宫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1静脉血流滞缓剖宫产术患者手在术中因全身或局部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而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坐月子”等习惯需要卧床休息,导致产妇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静脉壁损伤剖宫产术患者在手术中因静脉内注射某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或因感染了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常见的患者因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血管、盆腔充血或水肿所引起的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2,3]。
1.3静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为基本因素之一[4]。
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是因为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效抑制了产后大出血的发生。
患者妊娠时期胎盘会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其雌三醇的含量是非妊娠时期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5]。
2 剖宫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2.1预防性护理对每一位入院的孕妇都要根据Wells临床估量表进行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根据每一位孕妇的评估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护理计划。
将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大于35岁的高龄产妇或有长期保胎、身材肥胖、小腿长时间肿胀、下肢静脉曲张、有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严重外伤病史等情况的孕妇列为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
除去进行常规的预防讲解宣传,还要对高危患者及其家属针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相关的预防知识及产后的注意事项进行
全面细致的讲解,让高危患者及其家属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进行剖宫产术时产妇要将始终处于舒适的平卧体位,以避免腘窝受压影响产妇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在安放因妊娠而肥胖的产妇是应尽量避免下肢束缚带过紧而影响产妇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宫缩疼痛和膨大的子宫压迫胃肠道所引起的产妇食欲不振,与因麻醉后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静脉血流滞缓都会成为引发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5]。
在麻醉起效前医护人员应立即开始给产妇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尽量较少静脉血管因麻醉所引起的扩张和血压波动。
减少或避免对产妇的下肢静脉输入高渗液体和刺激性液体,减少或避免尤其是对产妇的左下肢穿刺;严格执行无菌手术的操作流程,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产妇术后的环境应始终保持在25℃左右,注意产妇的保暖、睡眠质量和周围生活环境的安静整洁。
护理人员应告知每位产妇术后可通过下床活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也可以保证身体各重要器官的供血充足,鼓励并指导每位产妇多进行下床运动。
帮助产妇术后去枕平卧6h,并在此期间给产妇的下肢进行充分的按摩。
6h后护理人员帮助产妇做翻身运动,孕妇主要以侧卧位为主进行翻身运动,进行1次/2h;产妇进行坐位运用是要脚步着地,加速自身肠道收缩。
而对于那些不能下床活动的产妇,护理人员也要督促并指导产妇在床上进行屈伸下肢运动,至少3次/d进行跖曲、背曲、内翻、外翻和脚足踝部的运动,直至可以下床活动[6]。
2.2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要给通过Wells评分为中、高危孕妇穿上弹力袜或弹力绷带保证其下肢血液回流,弹力绷带应包扎至膝盖下方3~5cm的地方,注意弹力绷带的压力和弹力的大小,避免因弹力绷带缠绕过紧而产生孕妇下肢血液回流的情况。
当中、高危孕妇可以自行正常活动后则可以不再使用。
对Wells评分中的高危孕妇要减少抗凝药物的服用,定期复查孕妇的出凝血时间。
2.3抗凝溶栓期护理2次/d在患者用药2h后开始监测患肢周径、皮肤温度、皮肤颜色、浅静脉怒张情况和动脉搏动情况。
询问患者是否感觉到患肢有疼痛减轻的现象,观察患者患肢的肿胀是否消退、皮肤颜色是否逐渐转红,皮表温度是否恢复,如有这表示治疗有效,反之则为无效。
在用药期间要观察患者牙龈是否出血,是否有血尿、黑便、呕吐或意识障碍等现象,当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和咳嗽是应立即通知主治医师进行检查治疗。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抗凝药物的药效和患者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的异常症状,如尿激酶、肝素、链激酶、纤溶酶、去纤酶、抗拴酶、阿司匹林、华法林和前列腺素等;定期对患者进行抽血化验,了解患者的血常规、血小板和凝血酶原的情况;减少或避免对患者实行静脉穿刺,尽量避免对患者下肢静脉用药[7]。
在治疗2w后,血栓会长出新的肉芽组织吞噬,血栓脱落的风险就会下降。
这是患者可以明显感觉到患肢的疼痛减轻,患肢肿胀情况好转,可以适当的下床
进行一些轻微的活动。
护理人员要提醒患者进行活动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过度训练;不要久站或久坐;活动时要一定要穿好弹力袜或弹力绷带,促进下肢深静脉的血液回流;注意日常的保暖,避免产生外伤。
3 结论
护理人员对孕妇的护理不仅仅只是限于日常的饮食护理和药物护理,其心理护理与运动监督对孕妇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让孕妇了解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是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的进步表现。
参考文献:
[1]尹姣,秦云君,肖锐,等.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进展[J]. 武警医学,2013,01(24):65-67.
[2]陈尚轩.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 当代医学,2013,04(19):133-134.
[3]梁美萍,胡秀英,袁远程,等.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2009,14(30):1404-1405.
[4]邹清,李林鲜,杨宇翔,等.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 吉林医学,2012,18(33):3982-3983.
[5]周欣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进展[J]. 首都医药,2012,22(10):47-49.
[6]李琼敏.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8(19):94-97.
[7]胡蝶,冯素文. 妇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 护理与康复,2014,04(13):33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