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对外开放40年:成就、机遇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对外开放40年:成就、机遇与对策
作者:陈丽媛
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07期
摘要:湖北对外开放成就的取得,与湖北紧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步伐、坚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改革创新、积极培植对外开放新优势息息相关。
湖北的对外开放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要抓住机遇,坚持内外统筹、破立结合,进一步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牢牢抓住体制改革这个核心,实现对外开放新突破。
关键词:中部崛起战略;对外开放;城乡统筹发展;国际产能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7-0101-06
与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一致,湖北的对外开放经历40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湖北要抓住机遇,直面问题,在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完善开放平台合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开放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发力,打造升级版的湖北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一、湖北对外开放40年回顾
1. 湖北对外开放简要历程
1978—1991年,全国经历了十一届、十二届三中全会,进入改革开放初期。
湖北也经历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期之后,对外开放逐步打开局面。
第一,打通开放通道。
武汉海关1980年4月获得重建,武汉、黄石两港直航国外,地方商品由本省直接出口,不再需要调往天津、
上海、广州等口岸城市。
这标志着武汉开始由内陆口岸恢复为直接对外口岸,湖北对外贸易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①。
之后,增加外贸机构,成立湖北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外轮理货公司武汉分公司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加强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武汉商品检验局建设等②,对外经济贸易体系基本形成。
1980年4月26日,武汉港正式开办对外贸易业务。
同时国务院在1982年批准武汉市为对外开放城市,确立了湖北和武汉对外开放的地位。
1982年8月白浒山码头竣工使用,为湖北省第一条对外开放通道。
与此同时,湖北逐渐与国外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包括与美国俄亥俄州、武汉市与日本大分市、襄樊市(现称襄阳)与日本的犬山市等结为友好城市。
第二,改革外貿体制。
1983年成立省对外经济贸易厅,1988年4月省人民政府开始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并正式确定了外贸体制改革方案,颁布了《湖北省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湖北省侨商投资优惠办法》。
第三,出现合资办厂。
包括成立中德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二汽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合作成立“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汉光通讯技术公司、武汉信托投资公司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共同投资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等。
第四,建立开发区。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市白浪开发区、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先后成立。
湖北以开发区为载体,以利用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为重点,开放步伐稳步迈进。
1992—1998年,我国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进入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这一时期,湖北省坚持把改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1995年7月6日,湖北省委、省政府颁发《关于加快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在湖北省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1992年8月13日武汉市经国务院决定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
8月15日武汉港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
1993年黄石市、1994年宜昌市经国务院批准分别列为沿江开放城市。
同时,驻汉外国机构增多。
法国兴业银行武汉分行1996年10月25日正式成立,成为我省也是华中地区的第一家外资银行。
建国以来外国在汉设立的第一家领事馆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1998年10月10日正式开馆。
到90年代中期,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湖北建立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全省90%的县市全面实施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功能和载体不断完善,沿江、沿线、沿边地区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
③
1999—2008年这一时期,中国加入WTO,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改革,湖北抓住这一机遇,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2007年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先导战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武汉出口加工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15个试点区之一,也是中国中部地区唯一的一个出口加工区,该区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湖北省和武汉市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000年7月6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被科技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列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2003年,华中地区第一家武汉航空口岸开办口岸签证(即落地签证)获国务院批准。
这一时期,湖北一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狠抓出口品牌建设,以高新技术、化工、机电、纺织服装、农产品、船舶、汽车等为主,大力培育优势出口产业和重点产品。
二是狠抓口岸建设,口岸规模、运量、效益和管理水平都大幅度提高。
三是不断优化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推行四大环境创新工程,包括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信用湖北、优质服务,增强了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
2009年以来湖北踏入“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先导战略,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2012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开放先导,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
2017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2019年1月的省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更大力度推动高水平开放。
在新时代背景下,湖北抢抓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机遇,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对接与合作,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
2. 湖北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从下表可以看出,40年来,湖北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等主要对外经济指标稳步上升。
2016年数据与1990年数据相比,进出口总额2016年是1990年的32倍以上,进口总额为6倍以上,出口总额为30倍之多,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为349倍之多。
同时,“大平台、大通关、大口岸”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迅猛发展。
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黄石棋盘洲、宜昌三峡、襄阳保税物流中心分别在2013年、2014年、2016年、2017年相继获批建设并封关运行。
2016年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仙桃保税物流中心成功获批。
2014年武汉阳逻港获批进境水果、粮食指定口岸,2015年获批进口肉类指定口岸。
武汉成为中部唯一实施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
2016年,湖北自贸区获批设立,武汉、襄阳、宜昌三片区组成湖北自贸区,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启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投资领域改革等六大类19项改革试验,努力建设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目前,铁路口岸方面,“汉新欧”“鄂满俄”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襄阳铁路口岸开通了“襄阳—宁波”铁海联运班列。
水运口岸方面,开通了武汉至上海洋山的“江海直达”航线、“泸汉台集装箱快班”、武汉至东盟四国集装箱试验航线、武汉至日韩集装箱快线等。
武汉新港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速进行。
宜昌港、荆州港开通了至上海的始发班轮。
航空口岸方面,武汉连接四大洲的国际客运航线有40条,出行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愈发便利。
国际交流、交往、交融更加便捷,贸易便利化条件显著改善。
水、陆、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全省有武汉港、黄石港、武汉机场、三峡4个机场国家批准开放的口岸,9个省政府批准开放的口岸(宜昌港、荆州港,武汉、襄阳、十堰、麻城铁路口岸,武汉、襄阳、十堰公路口岸)。
“第三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鄂港粤经贸合作洽谈会”、“台湾周”、“鄂沪经贸洽谈会”、“华创会”、“华中旅游博览会”、“金融文化节暨理财博览会”等常设性质的展会④,成为与世界上诸多国家与地区加强交流的窗口。
湖北对外开放成就的取得,与湖北紧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步伐、坚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改革创新、积极培植对外开放新优势息息相关。
二、新时代背景下湖北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大机遇
第一,湖北面临对外开放的良好外部环境。
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是我国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出了新
的更高要求,报告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向全世界表示:中国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并提出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主动扩大进口。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方面发力,推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其次,我国对外开放的平台功能逐渐完善。
如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我国基建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稳步增长;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带动“两头”开放开发;国家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以及新区开展自贸试验区相关改革试点;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广交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开放平台的建设都将有力推动湖北的对外开放。
第二,湖北对外开放的内部条件越来越成熟。
首先,湖北口岸开放格局逐渐完善,水、陆、空全方位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形成。
如武汉新港航运对内、外贸企业和进出口的支撑拉动作用逐步增强,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功能逐步凸显;中欧班列(武汉)辐射能力逐步提高。
其次,湖北有着国家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优势;有着中国(武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率先发展机遇;有着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中西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政策优势等等。
⑤同时,湖北有自主创新示范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12个以及各类省际开发园区,这些都是湖北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湖北还有着科教、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科技创新能力逐渐凸显,为推动湖北高质量对外开放提供强大助力。
2. 大挑战
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北对外开放同样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行政壁垒依然存在。
由于计划体制的弊端依然存在,市场体系不够发达,要素不能自由流通,公平透明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营商环境尚未真正形成,使得湖北开放合作依然不够深入。
其次,对外开放服务软环境有待改善。
依然存在对外投资审批效率不高、审批期限长、审批标准不够明确、缺乏透明度、出口退税落实较慢、通关效率较低等问题。
⑥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加快贸易便利化的重要举措。
然而,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17年1月5日才在武汉上线,建设期为3年,要全面提高通关效率尚需时日。
再次,与先进地区相比,湖北的口岸建设与功能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末,全省一类水运口岸点有7个、江苏一类水运口岸有13个(2015年3月24止)、广东省一类水运口岸14个(2015年2月24止)。
口岸功能发挥不够。
将机场吞吐量进行比较,2018年,武汉天河机场吞吐量2450万人次,在全国仅排名16位,低于中部地区的长沙黄花机场(2526.6万人次)、郑州新郑机场(2733.5万人次)。
湖北海关建设滞后,除了武汉海关、仙桃海关、汉阳海关、襄阳海关、荆州海关、宜昌海关、十堰海关,荆门、神农架林区等地尚未有海关办事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制约湖北的开放和发展。
最后,开放新优势需要进一步扩展。
一是对外开放结构不优。
湖北省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较大比重,处于国际市场低端,出口利润薄,竞争力不强。
同时,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发展不足。
二是民营经济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但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佳,阻碍民营经济对内对外开放步伐。
三、新时代背景下湖北对外开放的对策建议
新起点,新征程。
2019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大力度推动高水平开放。
湖北要进一步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要牢牢抓住体制改革这个核心,坚持内外统筹、破立结合,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
1. 进一步深化区域交流与合作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依托国际大通道,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走廊建设,推动全省与中欧班列(武汉、重庆)等国际物流线路的对接与互通,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长江、汉江黄金水道功能,加快其他港口与武汉新港加强合作,全面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对接和跨区域合作,将湖北的开放从重点城市的开放向全省普遍开放拓展,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功能拓展,高效整合各类开放要件,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着力开拓发展空间,形成全方位开放新局面。
要积极推动与国际友好城市成立产业联盟、大学联盟、创新联盟等⑦,不断提高湖北省与国际先进城市双边合作能力。
要高水平规划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孝感日商产业园、中德荆州生态示范城等合作示范平台建设,更好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以中法生态城建设为例,2017年2月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住建部、外交部、发改委、商务部等十三部委组成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中方协调组审议的结果,以鄂政函〔2017〕18号文的形式正式批复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呈报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项目的实施,將对中法两国积极应对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方面的挑战,探索生态保护、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具有示范作用。
深入推进周边交流合作。
抓住国家“北煤南运”新通道建设机遇,加快推进蒙华铁路荆门荆州段建设,加强与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煤炭基地的联系,建设能源储备物流基地。
以轮流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为契机,深化宜昌与重庆万州等区域合作,积极推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
借助二广通道和焦柳铁路,加强与珠三角和北部湾区域合作。
抢抓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机遇,积极推动与京津冀开展合作,争取更多产业向湖北转移疏散;力争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整体或大部分回迁湖北,形成大协作、大开放、大融合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破除行政壁垒,探索建立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推动建立湖北与其他合作方、湖北各地之间多层次的交流机制,共同谋划重大事项、解决突出问题;探索建立湖北与其他省市之间省部级联系会议制度等多种协调机制,打造纵向、横向协商通道,形成多地
推动、多方解困的管理决策系统;不断探索强化跨地区投资、产业转移等重大事项利益分享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推动形成依据充分、指标健全、权重合适的成果分享机制;着力探索合作园区利益分配模式,努力实现地区间产值、税收、利润等科学合理分割。
⑧
2. 继续完善开放平台建设
以自贸区引领开放。
要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加快湖北自贸区建设,促进武汉、宜昌、襄阳三个片区彰显特色、差异发展,探索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新的体制机制。
及时总结湖北自贸区对外开放的创新经验,首先在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城新区等具备较强开放功能的地区复制推广,再在全省全面推行。
完善海关监管服务功能。
一要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
就保税区而言,湖北省的保税区应积极探索关检合作“三个一(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⑨。
二要积极整合优化湖北海关特殊监管区。
目前,武汉市已拥有东湖综保区、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和武汉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三大海关特殊监管区,对各类特殊海关区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其在国际贸易、金融、转口贸易、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方面的政策与功能优势,将海关特殊监管区与港口、商贸和物流有效结合起来,共同提升湖北开放型经济水平。
统筹推进开放型经济载体建设。
加强各类开发区(园)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等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开发区投资环境,全面提升我省各级各类开发区的投资吸引力,使其成为湖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同时,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产业优势与湖北自贸区的制度优势,加强湖北各类开发区和自贸区的对接,通过输入新技术、新管理模式为开发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注入活力,更好的成為湖北对外开放重要载体。
充分利用各类重大平台,办好各类活动。
湖北要进一步抓住进博会、京交会、广交会等重大开放平台机遇,办好华创会、楚商大会、台湾周、湖北企业“丝路行”、“中亚行”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大力宣传湖北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扩大湖北优势品牌的知名度,加大“走出去、引进来”步伐。
3. 不断优化开放营商环境
完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梳理湖北省外经贸现行管理体制和涉外法规,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贸易环境。
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维护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
设立外贸投诉协调中心,完善外贸企业法律咨询、后援体系,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援助解决机制,强化法律法规的稳定性和执行力。
调整政府审批体系。
湖北要全面推进“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监管模式”,以自贸区为试点,大力推进“单一窗口”“备案制”“信用评级”“综合执法”等制度⑩,积极探索“新型贸易体系”“并联审批体系”“金融国际化服务体系”“普惠与个性相结合的企业扶持体系”等综合管理制度,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实行,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加强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
2017年,我国颁布了新版负面清单。
同时出台了多项有利于外资的重大举措以及对内资的扶持政策,如在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有:“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措施”、“鼓励武汉等试点区域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试点”。
2017年,湖北省政府出台《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实施意见》,包括扩大外资开放领域等共计21条政策。
湖北要尽快将出台的政策落到实处,以便更好的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要积极改善口岸监管条件,建立完善的口岸综合服务体系,服务湖北,辐射中部,形成以长江为主轴、干支直达、水陆空铁联运配套的现代口岸运输服务网络。
同时,海关机构是对外开放合作重要的窗口和平台,要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积极统筹设立更多海关机构。
如仙桃只有武汉海关办事处,恩施、随州等还没有海关办事处等,要全力支持其海关建设,以推动这些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
加强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武汉海关等部门与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出入境部门、海关跨区域通关合作,提高通关效率。
4. 积极推进产业开放开发
优化升级外贸结构。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抓好“一芯驱动”加大对“一主两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湖北高质量产业走出去的主战场。
提高“引进来”档次,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吸引一批跨国经营总部企业、供应链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外贸集聚区。
优化调整贸易形式,除了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更要大力发展总部贸易、服务贸易、转口贸易,积极推动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
除了主要靠吸引外资、产品出口,更要积极向资本输出拓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政策优惠、金融支持、市场吸引、产业链完整、特色资源条件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订单经济和绿色经济。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湖北省要紧紧抓住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契机,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围绕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以安琪、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葛洲坝集团、烽火科技、人福医药等湖北知名企业为主导,探索多种出口模式,包括收购并购、成套设备出口、工程总承包、与第三方合作等,大步“走出去”。
优化服务环境。
要充分发挥国家发改委和湖北省在国际产能合作的“部省”协同机制作用,加快推动相关重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的建设进度。
简化设立境外投资企业和外汇管理登记等行政流程,缩短办理时限。
简化境外投资人员出国(境)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出国(境)任务批件。
对境外省内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和提供资金支持。
省“一带一路”领导小组办要加快构建“一带一路”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商情、法律、项目推介等全方位中介服务。
同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鄂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同样要放宽外商投资门槛,提高服务效率。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包括武汉、襄阳、宜昌、荆门)和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含仙桃、天门、潜江)为载体,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并打造一批新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要不断完善开发区、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