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中考语文名著导读通关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7:《经典常谈》-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通关训练
1.(2023下·云南昆明·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这段摘录文字描述了哪部经典的成书过程()《经典常谈》摘录: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可以说是政治的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

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

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

A.《新乐府》B.《诗经》C.《全唐诗》D.《礼记》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文学常识。

题干内容主要出自《经典常谈》,题干中提到的太师们保存的歌谣、典礼的诗、政治的诗等有一定的关联。

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

故选B。

2.(2024上·广东揭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关于《经典常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一项是()A.《经典常谈》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

B.在《经典常谈》的行文过程中,作者专门使用了“拟演说体”,模仿在课堂上传道解惑的说话方式,拉近了与青年读者之间的距离。

C.朱自清在《〈诗经〉第四》中指出: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徒歌是随着乐器唱,乐歌是随口唱。

D.朱自清在《〈史记〉〈汉书〉第九》中说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名著内容识记。

C.“徒歌是随着乐器唱,乐歌是随口唱”表述错误。

根据《经典长谈》内容,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是随口唱。

故选C。

3.(2024上·湖南岳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小雅摘抄《经典常谈》关于诗歌的论述时,漏抄了一句话:“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

”这句话最适合放在
A.①处B.①处C.①处D.①处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

”中的“这”指代的应当与本句所描述的三个人唱歌、拿着牛尾,踏着脚的场景类似,①前面并未提及唱歌的情形,①前面是一个人唱歌的情形,①前面也没有提及多人唱歌的情形,因此结合“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

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知,此处描写的是众人聚在一起唱歌,因此符合此句的情形,放在①处较为合适;
故选D。

4.(2024·全国·八年级假期作业)阅读《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是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分十三章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行了准确又不失生动的介绍,使得全书兼备学术性与文学性。

B.《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

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列国策士游说辩论之辞。

D.宋代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D.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

故选D。

5.(2024上·吉林长春·八年级长春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根据《经典常谈》所属内容,下面表述错误
..的是()
甲图
乙图
A.甲图中的文字“火”和“下”分别是象形字和指事字。

B.乙图中三幅字的字体分别是“篆书”“楷书”和“行书”。

C.“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的熟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是《易》《书》《诗》《礼》和《春秋》。

D.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即“合纵”,有的主张秦与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即“连横”。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B.第一幅字是篆书,第三幅字是行书,第二幅字字体扁平,蚕头雁尾,是隶书。

故选B。

6.(2024上·吉林长春·八年级长春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下面有关《经典常谈》的内容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B.孔子时代,诗篇本来的意义渐渐含糊,孔子就根据教授学生的需要,用断章取义的方法来解释诗篇。

C.《春秋》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春秋》的文学本领,表现在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上。

D.朱子注的“四书”,后来成了那个时代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C.“《春秋》”有误,应为:《左传》。

故选C。

7.(2023下·山东滨州·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各句出自小明阅读《经典常谈》所做的笔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

该书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

B.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C.《经典常谈》中“四书第七”提到“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从前私塾入学都是从“四书”学起。

D.《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箍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
了书中每个字。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D.有误,《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
故选D。

8.(2023下·贵州黔南·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对《经典常谈》内容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

B.“三礼”是指现存最古的三部礼书,即《仪礼》《礼记》《周礼》。

C.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并常常都是隐蔽的。

人能看得到的是阳,看不见的是阴。

D.孔子说“中庸”之“中”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周易》之“中”是度的问题。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分析。

C.原文表述的是“任何事物都有阴有阳,然而‘阴’的一面常常是隐蔽的”,选项“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并常常都是隐蔽的”错误。

故选C。

9.(2023下·四川成都·八年级统考期末)为了提高阅读效率,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
【答案】 D 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

A.《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秦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B.四书第七,“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
C.《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
D.辞赋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屈原作《离骚》的过程,这一部分介绍了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爱国之情,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3下·湖南永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

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


(1)这段通俗浅显的文字,出自为中学生撰写的《》。

(2)下面关于这部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部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点研究传统典籍的作品。

B.这段话是全书的第四篇,梳理的是关于《尚书》的内容。

C.这部作品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

D.这部作品共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等在内的多部经典作品,我们在阅读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

(3)轻轻地翻开《史记》,蕴藏的是厚重的历史:静静地吟诵《诗经》,饱含的是真挚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正气。

”请结合你阅读这部作品的体验,谈谈你的收获。

【答案】(1) 朱自清经典常谈
(2)B
(3)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现代作家、学者朱自清先生专为中学生“量身定制”的,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

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分别介绍
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见解上鞭辟入里,可以使读者对古文更亲近、更有熟悉感,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的入门佳作。

(2)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B.有误。

这段话是全书的第四篇,梳理的是关于《诗经》的内容。

故选B。

(3)本题考查阅读收获。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感悟谈论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我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了解了我国古代《诗经》《楚辞》以及诗歌的发展脉络,获益匪浅。

阅读《经典常读》,我们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整体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

A.《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创作的一本字书。

这本书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对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解说;它也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B.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戴圣编辑的《小戴记》。

“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所述的礼制有可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如《大道之行也》。

C.诸子百家,百花齐放。

拥护旧文化、旧制度的是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提倡顺其自然的是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D.李白用诗来书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书写那个大时代。

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用乐府的精神描写社会生活,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如“三吏”“三别”等。

【答案】(1)借他人的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意对即可)
(2)这段文字通俗而有趣味,无形中消解了初学者对经典的疏离感,拉近了读者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3)C
【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联系前句“有了现成的歌儿”可知,“借他人酒杯”指的是借他人现成的歌曲。

根据后句“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可知,“浇自己块垒”的意思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故这句话的意思是借他人的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意对即可)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联系句中的“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可知,本句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

经典枯燥高深,读者往往心生畏惧。

作者运用通俗而富有趣味的语言,消解了初学者对经典的畏难情绪,拉近了读者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更有利于经典的普及与传播。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C.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提倡顺其自然的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是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故选C。

12.(2023下·宁夏固原·八年级统考期末)根据阅读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经典常谈》目录
序/001
说文解字第一/004
周易第二/011
尚书第三/018
诗经第四/025
三礼第五/032
春秋三传第六/037
四书第七/042
战国策第八/047
史记汉书第九/051
诸子第十/073
辞赋第十一/073
诗第十二/080
文第十三/091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任务一:请你在《经典常谈》目录页面补写出作者姓名是。

(2)任务二:“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

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

”这段话节选自《经典常谈》,请对照阅读《式微》,说说《式微》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式微》,你会选择《经典常谈》中的哪部分内容进行对照阅读?请写出“目录”中的章节名。

(3)任务三:请你为《经典常谈》写一段推荐语
...,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这部名著。

注意不要写成作品简介。

【答案】(1)朱自清
(2) 重叠(或复沓)《诗经第四》
(3)①作者朱自清写作此书的目的,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阅读就是传承;①作者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适合中学生阅读;①《经典常谈》的撰写按照“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摒弃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教人实事求是地地审视传统文化;①《经典常谈》为阅读经典指点门径;①与课内学习相沟通衔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①掌握选择性阅读方法。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运用。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两节诗只改变了三个字,因此在写法上是运用了“重叠或叫复沓”的方式。

《式微》是《诗经》中的篇章,因此要选择《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进行对照阅读,以加深理解。

(3)本题考查名著推荐。

开放类试题,结合名著的内容和主旨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即可。

示例:《经典常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所著的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成为启蒙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经典常谈》共十三篇文章,经由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和重要文体,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
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是读者概览中国古代重要典籍的不二之选。

13.(2023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名著文段,回答以下问题。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

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

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的《经典常谈》。

该书是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 的著作。

全书共13篇,介绍了《 》《 》《史记》等经典著作。

(2)以上文段主要讲的经典是《 》。

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的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答案】(1) 朱自清 传统文化经典 说文解字 周易
(2) 诗经 重章叠句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全书基本上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概述了《说文解字》《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还涉及诸子、辞赋、诗文各个类别中的名著。

故空1应填:朱自清;空2应填:传统文化经典(经典典籍);空3应填:说文解字;空4应填:周易。

(2)本题考擦汗文学常识。

结合材料
“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

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分析,此处重叠应指《诗经》中“重章叠句”的手法。

“重章叠句”是常用的语言表现形式,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故空1应填:诗经;空2应填:重章叠句。

14.(2023下·福建福州·八年级统考期中)班级开展“《经典常谈》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
【答案】①《诗经》①重章叠句①我认可孔子的做法\孔子的做法有道理(肯定态度)。

此乃“巧用”,孔子借治玉来教化人,明确做学问(或培养人)与打磨玉器一样都需要有不断雕琢、不断精进的过程(明确共同点即可)。

用诗句来表情达意更具体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的著作。

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1)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根据选文“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和《经典常谈》的提示,可知,出自《诗经》;
(2)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根据选文“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可知,此处填:重章叠句;
(3)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

应该对孔子的做法持肯定态度。

此乃“巧用”,结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

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可知,做学问就像“治玉”,需要对做学问的人不断打磨推敲,使之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日臻完善,保持上进之心。

15.(2023下·江苏无锡·八年级校联考期中)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小明最近一边阅读《经典常谈》,一边进行知识整理和心得总结,请你帮助他完成读书笔记的撰写。

(1)小明阅读《经典常谈》所做的笔记里,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2)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
【答案】(1)A
(2) 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

要善于借助别人(或听取别人的意见)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

《说文解字》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原义: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这说明人们做事常常“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没有好的结果;启发我们做事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做好一件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原义: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玉器可以借助“它山之石”来打磨,启发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懂得“借力”,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使自己不断完善(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16.(2023下·河南鹤壁·八年级统考期中)学校读书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举行,校园小记者在八年级活动区域内进行随机采访,请你接受访问并回答下面问题。

(1)小记者:这位同学,你好!相信你应该读过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经典有着自己的研读和理解。

请问你最喜欢里面提到的哪部经典?说说你的理由。

(2)小记者:《经典常谈》里不见得所有篇目我们都有兴趣,若进行选择性阅读,你的兴趣点在哪一方面?会选择哪些篇目来读?
【答案】(1)示例一:你好!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诗经》,里面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等古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了解到古人的生活,也更激发了我学习诗歌的兴趣。

示例二:你好!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论语》,书中记录的关于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的语句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教育,引导我成为一个有坚定志向、努力学习、善于自省的人。

(2)示例一:我喜欢历史,所以我会选择《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两篇即可满分)。

示例二:我喜欢汉字文化,我会选择《说文解字》篇。

示例三:我喜欢古典诗歌,我会选择《诗经》篇、“辞赋”篇、“诗”篇。

(篇目内容跟兴趣爱好要相符)【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名著内容理解。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自己的积累识记和兴趣爱好作答即可。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

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

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经典常谈》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示例:小记者,你好!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说文解字》,这本书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字,也更激发了我对文字的好奇心和热爱。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识记。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自己的积累识记和兴趣爱好作答即可。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

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

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经典常谈》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示例:我喜欢文学,选择“诗、文”来读。

17.(2023上·江西赣州·九年级统考期中)请你任选一方观点,结合《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战国策》《汉书》等章节,说说你的看法。

甲方观点:《经典常谈》意蕴丰富,适合初中生阅读。

乙方观点:《经典常谈》晦涩难懂,不适合初中生阅读。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经典常谈》意蕴丰富,适合初中生阅读。

从《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可以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造字的本义。

从《战国策》我们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的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从《汉书》中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古诗,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

总之,读《经典常谈》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

示例二:我认为《经典常谈》晦涩难懂,不适合初中生阅读。

书很经典,但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远远没有达标,基本看不懂《说文解字》《汉书》《战国策》等文章,涉及许多古代典籍,没有趣味性,学生很难读下去。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和语言表达。

题干要求任选一方观点,结合《经典常谈》中《说文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