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系别:机电工程系
学期: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教研室:机械教研室
课程名称:工程材料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教师姓名:宋也黎
二00九年九月七日
课程说明及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是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
l)工程材料的性能:以力学性能为主,还要考虑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工艺性能;
2)金属学基本理论:使学生获得有关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常用工程材料成分-组织-性能-应用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
3)热处理方面:掌握钢的热处理基本原理和工艺,掌握热处理各种工艺方法的目的,以便正确选用热处理工艺方法,合理安排工艺路线。

4)常用工程材料:掌握常用的工业用钢、铸铁、非铁金属及其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和用途;了解工程塑料、橡胶、陶瓷、复合材料等常用非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和用途,以便合理选用工程材料。

5)热加工基础:掌握铸造、锻压和焊接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掌握金属的铸造性能、锻造性能和焊接性能;能初步分析各种热加工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具有初步选择零件毛坯的能力。

6)零件材料与毛坯的选择:熟悉常用工程材料的生产工艺过程,正确选择零件的材料、毛坯,并初步安排热处理在工艺过程中的位置。

合理选用工程材料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是建立在实验观察和工业实践基础之上,以实质性和规律性的描述为主,涉及面较宽。

l)着重理解教学内容,尽量避免死记硬背。

2)配合实验及多媒体信息,帮助和加深理解教学内容。

3)利用网络交流教学信息,如查阅资料、习题解答等。

课程教学形式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堂讨论、自学、辅导等方式,其中理论教学以CAI为手段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计划
绪论 1学时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性能(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力学性能有关概念、强度(1学时)
第二节塑性、硬度(2学时)
第三节韧性与疲劳、金属工艺性(2学时)
第二章材料的结构(2学时)
第一节纯金属的结构与结晶(1学时)
第二节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1学时)
第三章材料的凝固(2学时)
第一节基本概念、(1学时)
第二节结晶原理(1学时)
第四章塑性变形与再结晶(2学时)
第一节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变化(1学时)
第二节冷塑性变形在加热时的变化、热变形加工(1学时)
第五章铁碳合金相图(8学时)
第一节合金的晶体结构(2学时)
第二节二元合金相图(2学时)
第三节铁碳合金相图、分析(2学时)
第四节典型成分的结晶、铁碳相图应用(2学时)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8学时)
第一节钢在加热、冷却时的转变(2学时)
第二节退火、正火、淬火(2学时)
第三节回火、表面与化学热处理(2学时)
第四节质量分析、工序位置安排(2学时)
第七章非合金钢(2学时)
第一节杂质元素对钢的影响、非合金钢的分类(1学时)
第二节常用的牌号及用途(1学时)
第八章合金钢(4学时)
第一节合金元素的作用、合金钢的分类(2学时)
第二节常用的低合金钢、合金钢的牌号与用途(2学时)
第九章铸铁(2学时)
第一节铸铁的分类、石墨化(1学时)
第二节常用铸铁的牌号、用途(1学时)
第十章有色金属(4学时)
第一节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2学时)
第二节轴承合金、粉末冶金(2学时)
第十一章非金属材料(2学时)
第一节高分子材料(1学时)
第二节陶瓷、复合材料(1学时)
第十二章新型材料的发展动态(2学时)
四、学时分配
1.讲课 48学时
2.实验 4学时
3.课堂讨论 4学时
总学时 56学时
五、教学过程(见讲义)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工程材料崔占全、孙振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2.工程材料学习指导崔占全、孙振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3.工程材料崔占全、邱平善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1年5月4.工程材料辅助教材邱平善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1年5月
5、. 工程材料朱张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年5月
6、工程材料习题集郑明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年6月
7、机械工程材料沈莲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7月
8、机械工程材料杨瑞成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
绪论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工程材料的含义及其地位
2、本学科的重点及内容体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内容体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材料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已开始炼制和应用黄铜
2.商周时期,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商代晚期,青铜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最能反映这个时期青铜冶铸技术水平的,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

它重达875公斤,带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它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掘出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青铜器,它造型瑰丽、浑厚,鼎外布满花纹。

司母戊鼎的铸造,若没有规模巨大和相当高超的采矿、冶炼、制范、熔铸等技术,是不可想象的,它的铸造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距今3000多年.
3.秦公一号墓出土的铁铲、铁杈,比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铁器工具要早1800年
4.1972年,在我国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出土了一把商代铁刃青铜铖,其年代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后,
在青铜铖上嵌有铁刃,该铁刃就是将陨铁经加热锻打后,和铖体嵌锻在一起的。

公元前1200年左右,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开始使用的是铸铁,以后制钢工业迅速发展,称为18世纪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5.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的粮食”的新材料
研制更是异常活跃,出现了称之为“高分子时代”、“半导体时代”、“先进陶瓷时代”和“复合材料时代”等种种提法。

在当今新技术革命波及整个国际社会的浪潮冲击下,人类进入了一个“材料革命”
的新时代。

⏹金属材料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通常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高的密度和高的光泽。

包括纯金属和以金属元素为主的合金。

在工程领域有把金属及其合金分为两类:(1)黑色金属,即铁和铁基合金(钢铁及合金钢);(2)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及其合金,常见有铝及铝合金,铜及铜合金等。

金属材料一般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强度、塑性和韧性等),是工程领域应用最广的材料。

金属材料是当今工程领域应用最广的材料
⏹高分子材料
又称聚合物,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木材、棉、麻等)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等)。

其主要组分高分子化合物是有许多结构相同的结构单元相互连接而成。

它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较强的耐腐蚀性、绝缘性和低密度等优良性能。

高分子材料发明虽晚,但异军突起,因其物美价廉,在工程材料中应用越来越广
⏹复合材料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其性能是它的组成材料所不具备的。

复合材料可以有非同寻常的刚度、强度、高温性能和耐蚀性。

按基本材料分类,它可分为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

复合材料具有极其优异性能,质轻,强度高,韧性好,可制作运动器材,而在航空航天领域更是无可替代。

六、课堂小结
本次课对工程材料学科有大致了解,为学好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七、作业:无
第一章工程材料的主要性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弹性、疲劳强度、冲击韧性等。

2、金属的工艺性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2、理解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件教学
四、教学时数:4学时
五、教学内容
1.1.1材料的使用性能
定义 :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即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载荷)作用时表现出来的性能,包括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及疲劳强度等。

载荷的形式
指标 :
弹性、刚度、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断裂韧度和疲劳强度等。

一. 强度、刚度与塑性
1、拉伸实验与拉伸曲线
拉伸试样(如右图)
GB6397-86规定《金属拉伸试样》有:
圆形、矩形、异型及全截面.
常用标准圆截面试样。

长试样:L0=10d0;
短试样:L0=5d0
2.应力与应变曲线
(1)应力σ:单位面积上试样承受的载荷。

这里用试样承受的载荷除以试样的原始横截面积S 0表示:
F 载荷( N )
σ= —— ( M pa )
S 0 原始横截面积( mm2)
(2)应变ε:单位长度的伸长量。

这里用试样的伸长量除以试样的原始标距表示:
Δl 伸长量(mm )
ε = ——
l 0 原始长度( mm)
(3)应力-应变曲线(σ- ε曲线):
形状和拉伸曲线相同,单位不同
3.弹性:
金属材料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当外力去掉后能恢复到原来形状及尺寸的性能。

弹性变形: 随载荷撤除而消失的变形
4.刚度:
将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刚度。

弹性模量:弹性下应力与应变的比值,表示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即:
E=σ / ε
材料的E越大,刚度越大; E对组织不敏感;
零件的刚度主要决定于E,也与形状、截面等有关。

5.弹性极限:
弹性极限载荷( N )
σe = Fe / S0 ( M pa )
试样原始横截面积( mm2)
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其比值E=σ/ε称为弹性模量,单位为MPa。

弹性模量E标志着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用以表示材料的刚度。

E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种材料的本性,一些处理方法(如热处理、冷热加工、合金化等)对它影响很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的刚度不等于机件的刚度,机件的刚度除与材料的刚度有关外,还与机件的结构有关
提高零件刚度的方法有
增加横截面面积
改变截面形状
选用弹性模量较大的材料
6.强度:
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种类: 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抗扭强度等。

(1) 屈服点与屈服强度:
表示金属开始发生明显塑性变形的抗力, 铸铁等材料没有明显的屈服现象, 则用条件屈服点(σ0.2 )来表示: 产生0.2%残余应变时的应力值。

屈服点σs 、屈服强度σ0.2是零件设计的主要依据;也是评定金属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曲线达到B点时,曲线出现应变增加而应力不变的现象称为屈服。

屈服时的应力称为屈服强度,记为σs,单位MPa
对没有明显的屈服现象的材料,国家标准规定用试样标距长度产生0.2%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值作为该材料的屈服强度,以σ0.2表示
2)抗拉强度:
试样在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它表示材料抵抗断裂的能力。

是零件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评定金属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σs/σb称为屈强比
屈强比小,工程构件的可靠性高,说明即使外载荷或某些意外因素使金属变形,也不至于立即断裂。

但若屈强比过小,则材料强度的有效利用率太低。

7、塑性:
是指材料在载荷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永久残余变形而不断裂的能力,称为塑性
工程上常用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作为材料的塑性指标
(1)断面收缩率: 是指试样拉断处横截面积的收缩量Δ S与原始横截面积S0之比。

(2)断后伸长率:是指试样拉断后的标距伸长量Δ L 与原始标距L 0之比。

塑性指标不直接用于计算,但任何零件都需要一定塑性。

防止过载断裂;塑性变形可以缓解应力集中、削减应力峰值。

材料的δ和ψ值越大,塑性越好
用ψ表示塑性更接近材料的真实应变
二、硬度
硬度( hardness ):
材料抵抗另一硬物体压入其内的能力叫硬度,即受压时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

1. 布氏硬度(HB)
一定直径的球体(钢球或硬质合金球)在一定载荷作用下压入试样表面,保持一定时间后卸除载荷,测量其压痕直径, 计算硬度值。

布氏硬度值用球面压痕单位表面积上所承受的平均压力来表示。

用符号HBS(当用钢球压头时)或HBW(当用硬质合金球时)来表示。

符号HBS或HBW之前的数字表示硬度值,符号后面的数字按顺序分别表示球体直径、载荷及载荷保持时间。

如:120HBS10/1000/30表示直径为10mm的钢球在1000kgf(9.807kN)载荷作用下保持30s测得的布氏硬度值为120。

布氏硬度试验原理图布氏硬度计
2. 洛氏硬度(HRA、HRB、HRC)
将金刚石压头(或钢球压头), 在先后施加两个载荷(预载荷F0和总载荷F)的作用下压入金属表面。

总载荷F为预载荷F0和主载荷F1之和。

卸去主载荷F1后, 测量其残余压入深度h, 用h与h0之差△h来计算洛氏硬度值。

△h 越大, 表示材料硬度越低, 实际测量时硬度可直接从洛氏硬度计表盘上读得。

根据压头的种类和总载荷的大小洛氏硬度常用的表示方式有HRA、HRB、HRC三种。

将标准压头用规定压力压入被测材料的表面,根据压痕深度来确定硬度值
根据压头的材料及所加的负荷不同又可分为HRA、HRB、HRC三种
洛氏硬度是由美国的洛克威尔(S.P.Rockwell 和H.M.Rockwell)于1919年提出来的
3 维氏硬度HV
维氏硬度的测量原理与布氏硬度相同,不同点是压头为一相对面夹角为136°金刚石正四方棱锥体,所加负荷为5~120kgf(49.03~1176.80N)
它所测定的硬度值比布氏、洛氏硬度精确,压入深度浅,适于测定经表面处理零件的表面层的硬度,改变负荷可测定从极软到极硬的各种材料的硬度,但测定过程比较麻烦。

在用规定的压力P将金刚石压头压入被测试件表面并保持一定时间后卸去载荷,测量压痕投影的两对角线的平均长度d,据此计算出压痕的表面积S,最后求出压痕表面积上平均压力(P/S),以此作为被测材料的维氏硬度值。

三、冲击韧度(ak)
冲击韧性是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材料抵抗冲击力的作用而不被破坏的能力,通常用冲击吸收功Ak 和冲击韧性a k指标来度量
许多机械零件和工具在工作中, 往往要受到冲击载荷的作用, 如活塞销、锤杆、冲模和锻模等,材料抵抗冲击载荷作用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常用一次摆锤冲击弯曲试验来测定。

测得试样冲击吸收功,用符号 Ak 表示。

用冲击吸收功除以试样缺口处截面积 S0 , 即得到材料的冲击韧度 ak。

有些机件在工作时要受到高速作用的载荷冲击,如锻压机的锤杆、冲床的冲头、汽车变速齿轮、飞机的起落架等
瞬时冲击引起的应力和应变要比静载荷引起的应力和应变大得多,因此在选择制造该类机件的材料时,必须考虑材料的抗冲击能力
研究表明,材料的a k 值随试验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当温度降至某一数值或范围时,a k 值会急剧下降,材料则由韧性状态转变为脆性状态,这种转变称为冷脆转变,相应温度称为冷脆转变温度。

材料的冷脆转变温度越低,说明其低温冲击性能越好,允许使用的温度范围越大。

因此对于寒冷地区的桥梁、车辆等机件用材料,必须作低温(一般为–40℃)冲击弯曲试验,以防止低温脆性断裂
四、疲劳强度
工程上一些机件工作时受交变应力或循环应力作用,即使工作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但经过一定循环周次后仍会发生断裂,这样的断裂现象称之为疲劳。

零件的疲劳断裂过程可分为裂纹产生、裂纹扩展和瞬间断裂三个阶段
轴、齿轮、轴承、叶片、弹簧等零件,在工作过程中各点的应力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这种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应力称为交变应力(也称循环应力)。

在交变应力作用下,虽然零件所承受的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点,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而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称为金属的疲劳。

材料承受的交变应力(σ )与材料断裂前承受交变应力的循环次数(N)之间的关系可用疲劳曲线来表示。

金属承受的交变应力越大, 则断裂时应力循环次数N越少。

当应力低于一定值时, 试样可以经受无限周期循环而不破坏, 此应力值称为材料的疲劳极限(亦叫疲劳强度),用σ-1 表示在疲劳强度的实验中,不可能把循环次数作到无穷大,而是规定一定的循环次数作为基数,超过这个基数就认为不再发生疲劳破坏。

常用钢材的循环基数为107,有色金属和某些超高强度钢的循环基数为108
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甚多,其中主要有循环应力特性、温度、材料的成分和组织、表面状态、残留应力等.
钢的疲劳强度约为抗拉强度的40一50%,有色金属约为抗拉强度25—50%
五、断裂韧性
桥梁、船舶、大型轧辊、转子等有时会发生低应力脆断,这种断裂的名义断裂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

尽管在设计时保证了足够的延伸率、韧性和屈服强度,但仍不免破坏。

究其原因是构件或零件内部存在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裂纹和类似裂纹的缺陷造成的。

裂纹在应力作用下可失稳而扩展,导致机件破断。

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断裂的能力叫断裂韧性。

有的大型转动零件、高压容器、桥梁等,常在其工件应力远低于σs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低应力脆断。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机件内部存在着微裂纹和其它缺陷以及它们的扩展
材料中存在裂纹时,在裂纹尖端就会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形成裂纹尖端应力场,按断裂力学分析,应力场的大小可用应力强度因子KI来描述,其单位为MPa ·m1/2,脚标I表示I型裂纹强度因子
1.1.2材料的的其它性能
1.物理性能
材料的物理性能包括密度、熔点、导电性、导磁性、导热性及热膨胀性等
(1)密度
密度ρ是指单位体积材料的质量
抗拉强度与密度之比称为比强度;弹性模量与密度之比称为比弹性模量
在飞机和宇宙飞船上使用的结构材料,对比强度的要求特别高。

(2)熔点
熔点是指材料的熔化温度
材料的熔点越高,高温性能就越好
(3)热膨胀性
材料的热膨胀性通常用线膨胀系数来al来表示
它表示材料温度每变化1℃时引起的材料长度上相对膨胀量的大小
对于精密仪器或机器的零件,热膨胀系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在有两种以上材料组合成的零件中,常因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相差大而导致零件的变形或破坏
4)导热性
热量会通过固体发生传递,材料的导热性用热导率(导热系数)λ来表示,λ表示当物体内的温度梯度为1℃/m时,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传热量,其单位为W/(m·K)
材料导热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材料的使用性能,如果零件材料的导热性太差,则零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表面和内部产生温差,膨胀不同,就会产生变形或裂纹。

热交换器等传热设备的零部件一般常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如铜、铝等)来制造通常,金属及合金的导热性远高于非金属材料
(5)导电性
材料的导电性一般用电阻率(ρ)来表示,电阻率表示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导体的电阻,其单位为Ω·m。

电阻率越低,材料的导电性越好
2.化学性能
1)耐腐蚀性
耐腐蚀性是指材料抵抗各种介质侵蚀的能力
材料的耐蚀性常用每年腐蚀深度(渗蚀度)Ka(mm/a)表示
对金属材料而言,其腐蚀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化学腐蚀,另一种是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是金属直接与周围介质发生纯化学作用,例如钢的氧化反应
电化学腐蚀是金属在酸、碱、盐等电介质溶液中由于原电池的作用而引起的腐蚀
(2)热稳定性
1.3.材料的工艺性能
材料的工艺性能是其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综合。

工艺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制造零件的工艺方法和质量以及制造成本。

材料的工艺性能主要包括铸造性、可锻性、焊接性、切削加工性等。

(1)铸造性
(2) 可锻性
(3)焊接性
(4)切削加工性
六、课堂小结:工程材料的主要性能包括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七、作业:12页1、2、3、4、5题
第二章材料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
2、理解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3、晶体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2、晶体的缺陷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件教学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属的晶体结构
晶体与非晶体
固态物质按其原子(或分子)聚集状态可分为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在晶体中,原子(或分子)按一定的几何规律作周期性地排列。

非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则是无规则的堆积在一起。

(如松香、玻璃、沥青)
一、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晶体中原子(离子或分子)规则排列的方式称为晶体结构。

通过金属原子(离子)的中心划出许多空间直线,这些直线将形成空间格架。

这种格架称为晶格。

晶格的结点为金属原子(或离子)平衡中心的位置。

晶体晶胞晶格
1、晶格
为了便于表明晶体内部原子排列的规律,把每个原子看成是固定不动的刚性小球,并用一些几何线
条将晶格中各原子的中心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空间格架,各原子的中心就处在格架的几个结点上,这种
抽象的、用于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形式的几何空间格架,简称晶格。

2、晶胞
由于晶体中原子有规则排列且有周期性的特点,为了便于讨论 通常只从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来分析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整个晶格就是有许多大小、形状和位向相同的晶胞在空间重复堆积而成的。

3、晶格常数
在晶体学中,通常取晶胞角上某一结点作为原点,沿其三条棱边作三个坐标轴X 、Y 、Z ,并称之为晶轴,而且规定坐标原点的前、右、上方为轴的正方向,反之为反方向,晶胞的几何特征可以用晶胞的三条棱边长a 、b 、c 和三条棱边之间的夹角α、β、γ等六个参数来描述。

其中a 、b 、c 为晶格常数。

二. 常见纯金属的晶格类型
由于金属键结合力较强,是金属原子总趋于紧密排列的倾向,故大多数金属属于以下三种晶格类型。

1、体心立方晶格
体心立方晶格的晶胞它是一个立方体。

在晶胞的中心和八个角上各有一个原子,晶胞角上的原子为相邻的八个晶胞所共有,每个晶胞实际上只占有1/8个原子。

而中心的原子为该晶胞所独有。

故晶胞中实际原子数为8×1/8+1=2(个)。

属于这类晶格的金属有α-Fe 、Cr 、V 、W 、Mo 、Nb 等。

2、面心立方晶格
面心立方晶格也是一个立方体,在晶胞的每个角上和晶胞的六个面的中心都排一个原子,晶胞角上的原子为相邻的八个晶胞所共有,而每个面中心的原子为两个晶胞共有。

所以,面心立方晶胞中原子数为8×1/8+6×1/2=4(个)。

属于这类晶格的金属有γ-Fe 、Al 、Cu 、Ni 、Au 、Ag 、Pb 等。

3、密排六方晶格
密排六方晶格的晶胞是一个六方柱体,有六个呈长方形的侧面和两个呈六边形的底面所组成。

因此,要用两个晶格常数表示。

一个是柱体的高度c ,另一个是六边形的边长,在晶胞的每个角上和上、下底面的中心都排列一个原子,另外在晶胞中间还有三个原子。

密排六方晶胞每个角上的原子为相邻的六个晶胞所共有,上、下底面中心的原子为两个原子所共有,晶胞中三个原子为该晶胞独有。

所以,密排六方晶胞中原子数为12×1/6+2×1/2+3=6(个)。

具有密排六方晶格的金属有Mg 、Z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