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 用橡皮筋做动力 教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橡皮筋作动力》
设计思路: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第四单元第二课,主要是通过安装小车,研究小车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关系,建立“弹力”概念。
对于弹力的认识,通过让学生体验具体的物品,从学生的发现与感受中建立弹力概念;实验过程,简化了对小车安装、实验设计,而侧重指导实验操作,正确完成实验;教学中还重视对学生记录习惯、记录方法、数据观察分析能力等的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产生恢复原状的弹力;
2.在一定限度内,物体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1.感受并认识弹力;
2.用橡皮筋的弹力驱动小车;
3.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形变程度)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弹力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2.关注研究的中问题,完善自己的发现,并想办法解决;
3.认真收集实验数据,解释实验数据,并提出科学结论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弹力,了解形变程度与弹力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物体形变程度与弹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橡皮筋、弹簧、尺、海绵、书写板、夹子、小车、记录表等。
演示材料:小车、拉力器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建立弹力概念
1.玩一玩:(橡皮筋、弹簧、尺、海绵、书写板、夹子)
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感觉?
2.交流研讨:你是怎么玩的?感受到了什么?
3.概括:物体产生力时,什么发生了改变?
教科版五上科学
物体,形变产生力
4.辨析:形变一定产生力吗?橡皮泥
要恢复原来的形状,产生力。
5.弹力: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改变后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消失。
二、活动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1.调试:缠绕方向与小车运动方向
2.测试:橡皮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
观察:橡皮筋缠绕一圈时与缠绕多圈时,橡皮筋产生的力大小一样吗?
橡皮筋缠绕一圈时与缠绕多圈时,橡皮筋的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3.收集数据
4.交流研讨: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5:小结:在一定限度内,物体形变程度越大,产生弹力越大。
三、课堂总结
什么叫弹力,它是怎么产生的?
四、课堂延伸
弹簧测力计,猜猜里面的秘密,下一节课研究。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