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人为什么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2005年11月26日上午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面对地震,我们会做什么呢?。

我们会思考地震的成因和成功预测地震的办法,以及如何抗震救灾,这个分析过程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

那么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呢?
一、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
“物”,从广义上讲是指人以外的一切物,从狭义上讲是指动物,本课主要是指狭义。

想一想:
面对地震,人会怎么办?动物会怎么办
(资料1地震前兆与地震观测2海啸过后科学担起四大任务(附后))
2、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即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3、主观能动性的内容(三个表现):
(1)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想”
①什么是“想”?即认识世界。

②什么是认识?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注意:认识与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要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就会有意识发生。

这种反映可以是主动、积极的反映,也可以是被动消极的反映,只有主动积极的反映才能被称为认识。

认识属于意识的一种,是人主动地感知对象,去理解对象的结果。

另外,意识一般是相对于物质而言,而认识一般是相对于实践而言。


人们在同客观世界的接触过程中,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认识。

有人会说,动物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不也产生认识吗?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类的认识活动有什么特点呢?
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

当面对地震,动物只能逃生,而人却在思考着地震的成因和怎样预测抗震,。

人可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制造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室,设计各种方案,去探索事物的奥秘,不达目的决不罢体。

我们知道,河獭会造“堤”来防洪。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河獭关进笼子,里面放上沙石、泥土等造“堤”的原料,本来,笼子里的河獭已经没有被水淹的危险,但汛期一到,它照样造起“堤”来。

这个实验表明,河獭造“堤”时并没有“防洪”的指导思想,它的这个行为完全是盲目的。

③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鱼看见钓饵就咬,并不了解钓饵中的钓钩,更不清楚钓鱼翁所包藏的祸心,甚至咬钩后侥幸逃脱,下次遇到钓饵照咬不误。

狗对主人有表示依恋、感谢等感情的能力,但却抽象不出主人的本质特征。

恩格斯说,“狗认为它的主人是它的上帝,尽管这个主人可能是最大的无赖。

”经过训练能从缸里舀水灭火的黑猩猩,当遇到着火的时候,如果周围没有水缸,只有河的话,却也不懂得从河里舀水灭火,因为它没有“水“的概念,它不知道缸里的水与河里的水都是一样的水。

可见,动物没有抽象思维能力,无法形成概念,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正是因为人的认识的这一特点,才有各门科学理论知识,才使人超出了动物界。

正是因为人的认识的这一特点,才有各门科学理论知识,才使人超出了动物界。

第二,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人可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预见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预见未来;人们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那些现实中暂时还没有的事物,这也是人在认识世界方面不同于动物之处。

这一点同样既反映了人的认识能力的特点,又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特点。

教材中提到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李四光等断定我国有丰富的石油矿藏,都是在认识世界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吗?
说一说:
恩格斯说:“……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试问这段话说明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说明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注意: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和进行的。

过渡: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表现在认识世界方面,更表现在改造世界方面。

(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行动、实践、或者办事情)
①什么是“做”?即改造世界。

讨论: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与动物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有何不同?
[提示]动物的“改造”活动,如蜜蜂造蜂房、蜘蛛织网、蚂蚁搬家、水獭筑坝等都只是本能的适应性的活动(即是完全被动的);而人类的改造活动则是在认识指导下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即是主动的)。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蜘蛛的活动和纺织工人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请大家想一想,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哪里呢?
(同学回答后,老师总结)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

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这只是一种自然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则不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的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能够运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指导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的根本之点是它的创造性。

说一说:
恩格斯说:“……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试问这段话说明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说明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第三,人们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注意: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的实现和展开是在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例一便宜甩卖赚大钱
美国圣路易斯城的“SAA”超市开业那天,一顾客发现其中德国产名牌达码三角钢琴标价仅为2500美元。

此价格大约只是其他商场的十分之一,该顾客遂掏出2500美元要买这架钢琴。

售货小姐一看却傻了眼!原来标价单上少写了一个尾数“0”,无赖只得请示经理。

经理思忖片刻后决定按低价甩卖,而且奉陪到底——亲自驾车、给钢琴披上彩带、一路风光地开到顾客家门口。

很快,这事儿就传开了,许多顾客前来购物。

“SAA”超市门庭若市、令同行刮目相看。

——在这则材料中,该超市的经理深谙“诚信”就是商场的生命、顾客就是生命的支柱。

失去诚信就将失去顾客,失去顾客就将失去市场。

于是,他用两万多美元换来了该超市的良好信誉,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结合哲学有关知识来看,该经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了对市场规律的认识、改变了标错价的不利条件、发挥突发事件带来的有利方面,从而因祸得福、变害为利。

所以,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实践获得满意效果。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

从自然力来看,人不如许多动物。

人不会飞,不会游,跑不如猎豹,跳不如猿猴,力不如大象,等等。

可是人却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人经过学习、积累、继承、创造,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的精神,人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能不令我们自己都赞叹。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精神因素在人类以及个体的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越来越大。

这些精神因素都是什么呢?
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自觉活动,因此,人们可以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锻炼自控能力,并通过心理活动来影响或调节心理机能。

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精神、意志可以对人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既是精神性的,同时又是和高级神经系统相联系的生理物质运动的结果,它可以和其它生理运动形式之间发生转变,从而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

我们知道,人生气时,体内会产生有毒物质;情绪好时,疾病都可以被降服;同学们最深的可能是,考试前一晚上,复习到晚上也不会打磕睡。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人的精神力量有多么大。

精神状态的作用:导向与选择,激发与抑制,控制与调节等
例1:
生命的标杆
年轻的亨利是美国的一个流浪汉,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他为此非常自卑。

一天,他儿时的朋友切尼兴冲冲地找到他,带给他一个无比震惊的消息。

切尼说:“我看到一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说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了美国,并且这个私生子又生了好几个儿子,他们的全部特征都跟你很相似,个子矮小,讲一口带法国口音的英语。

据说他们后来失散到各个地方,我敢肯定你是拿破仑的一位后代!”
“真的是这样吗?”亨利尽管半信半疑,还是在心底不停地念叨着,“我是拿破仑的孙子。

”渐渐地,这个挥之不去的意念使他确信这是一个事实!
于是,亨利的人生整个被改变了。

雄心勃勃的亨利白手起家,决心开创一番事业。

不用说,他遇到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却一直充满了信心。

他对自己说:“在伟大的拿破仑的字典里找不到‘难’这个字。


就这样,凭着自己是拿破仑后代的信念,他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并且在他当年经常闲逛的公园对面,盖了一栋三十层的办公大楼。

在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他请人去调查自己的身世,结论是他并非拿破仑的孙子。

亨利对此并不沮丧,因为他知道,这些年来促使他走向事业顶峰的,并非“拿破仑孙子”这样一个虚幻的身份,而是珍藏在心底“像拿破仑一样有所作为”的自信。

正是这份自信,使他的生命最终达到了自己向往的高度
上述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哲理?
[提示]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它不仅表现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上,还表现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正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
例2麦肯锡将军
一天,前美国海军总司令麦肯锡将军去探望他的军校同学马歇尔将军,马歇尔此时已是陆军总司令。

麦肯锡说:“你知道我的海军一直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勇敢的部队。

我希望你的陆军也一样。

”马歇尔当然不甘示弱,表示他的部队也是全世界最勇敢的。

麦肯锡就问他有没有办法证实一下。

马歇尔随便喊住一个路过的士兵,指着不远处一辆开动的坦克命令道:“你给我过去,用身体拦住那辆坦克!”“你疯了吗?”士兵大叫:“我才不那么傻呢。

”说完撒腿跑开了。

马歇尔满意地对他的老同学说:“看见了吧,只有最勇敢的士兵才会这样同将军说话。


那位不知名的士兵无疑是勇敢的,他的勇敢表现在敢于抗拒来自强权的不合理的命令。

世界上有两种勇敢,一种是服从的勇敢。

这种勇敢的特征是对待上级布置的任务,哪怕是闯地雷上火山,也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这是一种勇敢。

还有一种勇敢是建立在个人对事物的准确判断之上,它以服从真理而不是服从权力为己任。

比起前者,这种勇敢更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更需要一种不怕牺牲的胆量。

那位士兵值得我们尊敬。

4、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的联系
总的来说,它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具体地说,一方面,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要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但无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精神的调节;另一方面,精神的力量在人们的“两项活动”中也始终存在并发生着作用。

可见,我们在学习、研究时把主观能动性划分为三个方面,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

本框小结: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觉性,是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具体表现在想、做和精神状态等三个方面。

1.人会“想问题”:即人能进行认识世界活动和人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这种能力表现在两个
方面
2.人会“做事情”:即人能进行改造世界活动和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这种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见
课本P4页)。

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和集中的表现。

3.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精神力量支撑。

复习巩固
1. 在想问题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几个具体事例。

2. 在做事情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几个具体事例。

3比较练习: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三个概念的关系。

区别:(1)含义及其表现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
展。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动创造性。

它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但是以错误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

第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范围不同。

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它比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范围要小;
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属于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不仅包括意识的能动作用,还包括实践和人的精神因素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认识活动、改造活动和精神状态三者的统一。

所以意识的能动作用范围小于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反作用く意识的能动作用く主观能动性
联系:
1.三者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2.三者所起的作用都要受到客观规律、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3.三者的正确发挥,都必须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资料:
地震前兆与地震观测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

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以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震前地下发声、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

1地震的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2.地震的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

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

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

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
地球物理变化。

地下流体的变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

3.地震观测台网
要捕捉地震的微观前兆,就必须建立覆盖面积地区的地震观测台网,进行长时间的精密观测。

现代的地震仪已经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甚至还有专门的海底地震仪和深井(钻孔)地震仪。

相当一部分地震台站现在已经不需配备专人进行观测,就能自动记录地震信号,通过电缆或无线电波将信号自动传送到接收中心,再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处理这叫做遥测地震台网,、包括四川省在内,我国许多地区都已建立了现代化的遥测地震台网。

海啸过后科学担起四大任务
灾难过后,剩下的是救助。

上到国家元首,下至平头百姓,一场印度洋海啸让全世界团结在一起,就在一批批的救援物资涌向受灾地区之时,科学家们又开始了新的思考:(1)怎样更精准地了解受灾地区的真实情况,(2)怎样确认死者身份,(3)怎样开拓受灾后的大量盐碱地,(4)怎样建立新的更加有效的预警机制……不管在前线还是在后方,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已经忙碌起来。

确认:DNA检测确认死者身份
警告:灾区留下永久性盐碱地
专家警告称,一些最近遭受海啸冲击的印度洋小岛可能会变成永久性的盐碱地,巨浪留下的盐水将使良田不再适宜耕种。

预报:建立灾难预警短信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