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
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
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
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
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
”应侯曰:“请闻其说。
”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
”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
君者为主,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
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
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
今君相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
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
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
者授之,必有伯夷
..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
孰与以祸终哉!此则君何居焉?”应侯曰:“善。
”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
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
”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
拜为客卿
..。
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
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
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
居秦十余年,昭王、孝文王、庄襄王。
卒事始皇帝。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B.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C.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D.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逐于赵”的“逐”指“追击”,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逐”意思相同。
B.揖,指拱手行礼,起源于西周时期,是古代宾主相见时最常用的礼节。
C.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武王灭商后,与弟弟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D.客卿,古代官名,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授予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从赵国逃到韩国、魏国,听说应侯范雎的手下犯了重罪,以致范雎心里十分惭愧,他觉得时机来了,便决定西行入秦,去拜见秦昭王。
B.蔡泽故意用将取代范雎相位的豪言来激怒他,在成功得以与范雎见面后,他也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曾说了要取代范雎担任秦国丞相的话。
C.蔡泽以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与范雎类比,以秦孝公、越王勾践、楚悼王与秦昭王类比,让范雎明白自己处境的危险。
D.蔡泽极为善辩,他列举历史上各种人物事例证明盛极则衰的观点,剖析范雎目前处境,得出范雎必须马上隐退的结论,说服范雎引荐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2)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
5.秦昭王拜蔡泽为客卿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
少喜谈兵。
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因劝读《中庸》。
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
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
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
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
..。
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
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
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
”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黜怪妄,辨.鬼神。
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
又论定井田、宅里、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
”乃诏知.太常礼院。
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
而寝,旦而卒。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
著书《西铭》。
程颐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
(节选自《宋史·张载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B.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C.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D.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学,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学说、学派,也泛指不合正统的学说。
B.“有得则识之”与“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识”含义相同。
C.“辨鬼神”与“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辨”含义不同。
D.知,指主持、掌管,如知县、知府、知州等即指主管一县、一府、一州事务的官员。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博览经典,著书立说。
他早年研读了《中庸》和《六经》,后来屏居南山,读书著述不辍,所著的《西铭》获得程颐的高度评价。
B.张载尊礼贵德,教化百姓。
他任云岩县令时,定期置办酒食,宴请乡间年长者,并亲自慰问他们,向广大民众宣扬敬老爱老的道义。
C.张载议论政事,应对得体。
他回复神宗如果治理国家不效法三代,终究是苟且之道;他肯定王安石与人为善,对新政表示支持。
D.张载为人杰出,广受青睐。
他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范仲淹的赏识与指点,为政后其政见又得到了宋神宗的肯定,是关中士人的宗师。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宗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
(2)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
10.张载在《横渠语录》中说要“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
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中庸
..》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独也。
”谚曰:“诚无垢,思无辱。
”夫不诚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
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
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
..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
轻小嫚大之行甚。
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
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逢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
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
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
所亡之地弗求而自为来,尊宠不武而得之,可谓能诎免变化以致之。
故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此得失之效也。
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
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
《春秋》有其戒,晋先轸
是也。
先轸欲要功获名,则以秦不假道之故,请要秦师
....,襄公曰:“不可,夫秦伯与吾先君有结。
先君一日薨.而兴师击之,是孤之负吾先君,败邻国之交而失孝子之行也。
”先轸曰:“先君薨而不吊赠,是无哀吾丧也。
兴师径吾地而不假道,是弱吾孤也。
且柩毕尚薄屋,无哀吾丧也。
”兴师。
卜曰:“大国师将至,请击之。
”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十有余年,卒丧其师众,祸及大夫,忧累后世。
故好战之臣,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说苑·敬慎》)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B.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C.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D.则听先轸兴兵/要之殽/击之匹马/支轮无脱者/大结怨构祸/于秦接刃流血/伏尸暴骸/麋烂国家/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原属《礼记》,作者尚无定论,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孟子》合编为“四书”。
B.会同,文中指会见,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会同”的“会同”相同。
C.“请要秦师”的“要”意思是拦截,与《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不同。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之死为“薨”。
文中“先君薨”,“先君”指晋文公,是诸侯王,用“薨”。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生死存亡,灾祸幸福,关键在于自己。
多警醒自己多思考就不会有耻辱、受欺侮,如果不这样的话,是难以保全自身和国家的。
B.齐顷公虽坐拥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强大的军队,又继承了霸主余威,但他骄横乖戾,肆意轻视小国欺侮大国,因此被四国打败。
C.因为齐顷公能够谦卑退让、屈己下人,所以他在战败时丢失的土地,没有刻意索取,别国就主动送来;丧失的尊宠没有使用武力就能获得。
D.晋襄公认为,秦穆公与晋文公结有盟约,晋文公刚去世就发兵攻打秦国既破坏邻国邦交,又丧失孝子品行,最终他没有同意先轸攻打秦军。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
(2)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
15.齐顷公在战败奔逃回国后却能“声问震乎诸侯”,他的具体做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达,凤阳人,精通韬略。
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
..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未几太祖诣其庐,与论驱群雄以救生灵之策,达曰“定天下在德不在势。
今元势虽强,意在必亡。
诸雄,若徐寿辉强而自暴,张士诚骄而自奢,刘福通行无纪纲,皆无志于
生灵,未足定天下。
诚能以仁义道德为心,不贪不杀为本,倾府库
..以固士民,则天下不足虑也。
”太祖闻而忻然,遂请与至濠,又问战胜之道,达曰:“上胜者以仁,中胜者以智,下胜者以勇,三者不可缺一。
”太祖曰:“公之雄才大略见于议论,有古名将风。
”遂推授为帅首,因与谋渡江取金陵。
正虑无舟,适巢湖水寨军师俞通海等,率兵万余船千艘来降,遂渡江东下采石,乘胜取太平。
时元将陈也先、康茂才水陆来犯,达令汤和击其水军,邓愈击其陆军,遂擒也先。
及闻也先之弟兆先集兵屯方山,达曰“也先既擒,兆先必约倪文秀,复拥舟师结寨采石以窥我太
平矣。
”乃东取溧水以阻其援。
复设疑兵以分其势,而以正合
..与战。
及战,又出奇兵以捣之,
由是文秀遁去,兆先亦擒,康茂才率所部来降。
进围金陵,十日,遂鼎新于斯焉。
达将兵取镇江,太祖戒之曰:“尔能体我心,城下之日,戒士卒毋焚掠,毋杀戮。
”达受命至镇江,
元平章
..定定遁去,即克其城,兵不血刃,号令严肃,城中晏然。
太祖喜曰:“吾用徐达,近王者之师。
”
达为将言简虑精,令出不二,与士卒同甘苦,财宝无所私,妇女无所幸。
是时南取吴越,北定中原,东平齐鲁,西入关陕,大抵皆达之功,故为开国功臣第一。
太祖尝以汉之韩信、宋之曹彬拟之。
卒封中山王,谥武宁。
(节选自《广名将传》,有删改)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
B.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
C.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
D.徐寿辉/刘福通/张士诚/皆慕而欲起之/达不赴/曰/帝星旺在本乡/岂宜远适他人/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星,指紫微星,古人认为命宫星是紫微的人有帝王之相。
B.府库,指私家贮藏文书、财物和兵甲的处所,乃仓库重地。
C.正合,语出《孙子兵法·势篇》,意为以正兵对战敌人。
D.平章,“平章政事”的简称,从一品官名,为丞相之副。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达沉毅有谋,见解深刻。
在元末复杂动荡的政治形势下,他看出明太祖朱元璋有帝王之相,于是主动追随。
B.徐达有雄才大略,能临危不乱。
对于元军的水陆两路夹击,他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而且判断准确,料事如神。
C.徐达以百姓为念,讲仁义道德。
他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战略意图领会透彻,在实际作战中又能灵活地加以贯彻。
D.徐达功勋卓著,青史留名。
他是元末明初统一战争中许多重大战略的决策者和实践者,促成了明朝的建立与统一。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闻而忻然,遂请与至濠,又问战胜之道,达曰:“上胜者以仁,中胜者以智,下胜
者以勇,三者不可缺一。
”
(2)达将兵取镇江,太祖戒之曰:“尔能体我心,城下之日,戒士卒毋焚掠,毋杀戮。
”20.徐达攻克镇江,太祖喜曰:“吾用徐达,近王者之师。
”请简要分析“王者之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
..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己者至。
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啕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子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
三晋
..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
燕兵独追北
..,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①嘿:同“默”。
①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
此指国君近侍。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而捐五百金/
C.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而捐五百金/
D.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指古代礼仪以面北为尊,如帝王面北,臣下面南。
《鸿门宴》中座次安排亦然。
B.“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
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
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
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本来安逸轻敌的燕国士兵变得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
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25.《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
...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
晋君欲勿许。
司马侯曰:“不可。
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
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
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
恃险与马,不足以为
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亨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
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君其许之。
”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
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
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
”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为是而欲兴师伐楚。
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
”于是止。
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
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沈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
”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兵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谏曰:“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
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
故春秋
..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2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灵王,是楚国国君熊围的谥号,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同情。
B.其,表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含义相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君起初不愿意答应楚灵王的请求,司马侯劝谏晋君暂时迎合楚灵王,静观其变,晋君
当即接受了这个建议。
B.司马侯认为晋国必须要“修政德”,将纣王和文王进行对比,论证了君王修明政事和德行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C.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虐将遭弃”的观点。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
在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吴最终打败楚国。
29.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殆也。
(2)数年而后归之,昭公济濮水,沈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
”
30.吴王为了伍子胥想要伐楚,最终被伍子胥劝止了;而当蔡国向吴国求救时,伍子胥又劝谏吴王“兴兵伐楚”。
请结合文本说明伍子胥劝止伐楚和支持伐楚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
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
敕出,魏征固执
..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
乃不点中男。
或告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
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①。
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
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主无庭上惊问其故,曰:“妾闻主明臣直。
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魏征上疏:“人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搏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壅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兼是十思,而选贤任能,固可以无为而治,又何必劳神苦体以代百司之任哉!”魏征有疾,上手诏问之,且言:“不见数日,朕过多矣。
今欲自往,恐益为劳。
若有闻见,可封状进来。
”征上言:“比者弟子陵师,奴婢忽主,下多
轻上,皆有为而然,渐不可长。
”又言:“陛下
..临朝,尝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
或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竞有何益!”征宅无堂,上命辍小殿之材以构之,五日而成,仍赐以素屏风、素褥、几、杖等,以遂其所尚。
征上表谢。
上手诏称:“处卿至此,盖为黎元与国家,岂为一人,何事过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