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学案1.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苏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研习文本,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
3.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二、相关链接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
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我们都熟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就是《命运交响曲》,几乎绝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
我们也都熟悉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失去光明的阿炳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
而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多少“命运”的多舛,却让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热切、坦诚和真挚。
在与残疾的斗争中,她表现出了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在朴素甚至接近于家常的话语中,她流露出了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
可以这样说,尽管作者受尽了“命运”的折磨,但她给我们的仍然是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关爱世界的心。
海伦·凯勒的经历如果说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理震撼和敬畏,那么本文所袒露的心迹,却给了我们巨大的人生感染,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名人评论:
1.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
2.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
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的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
(罗斯福夫人)三、重点字词
①轮廓.()②翌.日()③幼稚.()④虔.诚()⑤堵塞.()
⑥憧憬
..()⑦瞥.()⑧百舸.()⑨禁锢.()⑩绚.丽()
(11)恬.静()(12)如醉如痴.()(13)禁.()锢/弱不禁.()风
(14)堵塞.()/塞.满()/边塞.()
四、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大体上了解全文的面貌。
要求:认真思考“三天”这个字眼,注意作者在三天里看到了什么,抓住其中主要的事物来透视她的思想感情。
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画出来,或者加几句旁批。
3.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4.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
4.“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
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
”怎样理解这段话?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5.“假如”是一种假想,从海伦·凯勒的实际情况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见、所闻和所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文章朴素的表达方式对体现真实性有什么作用?
六、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思考:《盲人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有什么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