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初中生读后感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初中⽣读后感五篇
论语为孔⼦后⼈及其弟⼦所撰写,它不似同时期名著道德经有⽼⼦为其编著的逻辑和写作结构,径直由平常与弟⼦的对话⽽组成,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论语》初中⽣读后感,喜欢可以分享⼀下哟!
《论语》初中⽣读后感1
不知道哪天开始,班级⾥同学们开始满⼝的之乎者也,⼀会⼉⼀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会⼉有⼀句”君⼦坦荡荡,⼩⼈常戚戚“,得我⼀头雾⽔。

好不易知道了这都是同学们从《论语》中引⽤来的,我怀着满腹的好奇找来了这本书,薄的⼀本,寥寥⼏千字。

可就是本书,去让我从中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孔⼦云:”三⼈⾏,必有我师焉。

“在他这样⼀个学识渊博的⼤⽂学家、⼤教育家眼中,每个⼈也都有他们⾃⾝的长处。

孔⼦尚且如此,那更何况我们呢?从这⾥让我明⽩了,与⼈交往相处,要善于发现别⼈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更应做到”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学些那些好的,摒弃那些不好的。

在学习⽅⾯,《论语》这本书⾥我更是看到⼀句句好句,”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矣“”学⽽不厌。

诲⼈不倦“。

孔⼦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思考,要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让学习变成⼀件快乐的事,要时常回顾⾃⼰所学过的,要温故知新。

⽽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于⽝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是啊,⼀个⼈如果连孝顺⽗母都做不到了,那他有再⼤的学问,再多的⾦钱⼜有什么⽤呢?那他有如何能被称之为⼈呢?
《论语》就像⼀位谆谆善诱的长者,耐⼼⽽仔细的教着我们,怎样和朋友相处,怎样做⼈,如何尽孝,如何学习。

每每翻阅都有新的收获,我想这本书会⼀直陪伴我,⼈⽣的道路上它势必会为我的扬帆起航发挥不可估量的作⽤。

《论语》初中⽣读后感2
这个寒假,我⼜温习了《论语》,通过学习,我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

《论语》⼀开始就提到了”学⽽时习之,不亦乐乎?“,⽼师曾告诉过我们,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常常温习,⼀定会⼗分愉快。

后来,当我学到⼀些知识后,都会主动的多复习⼏遍,每次复习都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别⼈提到的相关问题也能很快的回答,我⾼兴极了。

《论语》还说了”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味的读书,⽽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就会被书本所累,从⽽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不得其解。

⽽只是⼀味的埋头苦思⽽不进⾏⼀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对知识进⾏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更多的疑惑⽽更加危险。

“这是孔⼦提倡的学习⽅法,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的真知。

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对浩瀚的知识海洋,盲⽬的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到有⽤的知识的。

只有在学习中思考,使知识深化和升华,才能真正掌握到有⽤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和⼈类。

《论语》就是这样⼀本书,它⽤朴实的语⾔教给我们做⼈的道理,告诉我们学习的⽅法,认真的、反复的阅读这本书,总能给我们更深的体会。

《论语》初中⽣读后感3
⼀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圣“的孔圣⼈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式,在腐朽的世界上闪耀着⾃⼰的光芒,他坚信”君⼦喻于义,⼩⼈喻于利“,他使⽤”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式,他贯彻”弟⼦⼊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则以学⽂“的为⼈处世之道……那⼀句句论语,倾诉着他的⼼声,那⼀句句论语,凝聚着他的智慧。

哪怕相隔⼏千年,我们依旧聆听着他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君⼦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友不如⼰者,过则勿惮改“中孔⼦的告诫,我们明⽩了”礼之⽤,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由之。

有所不⾏,知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也。

“中他的教导。

⽽那⼀条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孔⼦的眼中,有智慧的⼈,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

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所以⾃信,也不会被事情迷惑;⽽有仁德的⼈,修为就是不会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浪浪,经历过了⼤风⼤⾬,才有了如今的平静。

这样的⼈,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补救;⽽那些有勇⽓的⼈,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哪怕前⾯是⼑⼭⽕海,哪怕困难再⼤,风浪再急,就算超出了⾃⼰的能⼒范围,就是因为勇⽓,有了⽀撑下去的信念,因此,⽆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中的勇⽓下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今,成为圣⼈的⼈太少太少,只是因为⼼中的杂念,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待⼈宽厚,更是⽆所畏惧。

或许我⽆法真正理解孔⼦,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论语》初中⽣读后感4
《论语》是孔⼦弟⼦及后⼈记述孔⼦⾔⾏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论语》记述了孔⼦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甚⾄记载了他的⽣活习惯和细节。

《论语》成书时间⼤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弟⼦及其再传弟⼦。

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必读的教科书。

全书⼤体是孔⼦弟⼦及其后⼈所记,是研究孔⼦的基本资料。

我在《论语》这部书中认识了⼀个博学多才、诲⼈不倦的孔⼦。

孔⼦⼀个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千年的中国⽂化的经书,是有必要⼀读的。

讲孝道是我在读《论语》后感受最深的。

孔⼦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们却在褪⾊,对其讲孝是⾮常必要的,让他们明⽩孝是为⼈之本。

⼦⽈:“⽗在,观其志;⽗没,观其⾏;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事⽗母能竭其⼒;”等。

即孔⼦说;“当他⽗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亲死后,要考察他的⾏为;若是他对他⽗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讲了什么是孝,同“事⽗母能竭其⼒”有些不同。

虽然事⽗母能竭其⼒,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母担⼼、忧⼼,这也不能算是孝。

⽗母都希望⼦⼥⽐⾃⼰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母教育⼦⼥的出发点。

所以为⽗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母的意愿、教诲⾏事做⼈,对得起⽗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中的孝道给了我们更多的启⽰,让我们明⽩了更深层的孝的含义。

《论语》初中⽣读后感5
这次假期,妈妈给我买了⼀本《论语》要我读。

刚开始我只是读着玩。

可是越往⾥读我就越觉得受益匪浅。

《论语》的第⼀篇是讲怎样学习做⼀位好⼈的,开头⼀句话是我们从⼩就背的“学⽽时习之,不亦乐乎。

”读这⼀句话时我很不明⽩,这⼀句话是讲学习并时常温习,是件快乐的事。

可他跟做好⼈有什么关系呢?再看看前⾔。

咦!前⾔上的⼀句话“学习好的不⼀定是好⼈,⽽好⼈⼀定学习好。

”是啊,学习好是做好⼈的基本准则。

《论语》上还有⼀句话是曾⼦说的“吾⽇三省吾⾝”意思是⾃⼰每天要多次检查反省⾃⼰。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常羞愧,已经放假快⼀个⽉了,可我整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松了,从来没有想着学习,每次妈妈让我学习时我也并没有学进去,只是给妈妈学的,做做样⼦。

其实现在想想我还不是⾃欺欺⼈,骗住⾃⼰了。

从今天开始,我⼀定照这句话去做不在骗⾃⼰了。

学习是给⾃⼰学的。

⾃古就有“⼀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都说《论语》催⽣⽽出的是⼀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能体会这句话了。

并且《论语》也使我明⽩了⼀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欺欺⼈。

都要想想这样做对不对。

这《论语》真是⼀颗灵丹妙药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