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编12-4断句和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四节
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案】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
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
【答案】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3.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判断句“……者,……也”,被动句“国保于民,民保于信”为采分点。
(2)“粹白”,理解为“美好”。
“粹”,纯、无杂。
“治平”,同义复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答案】(1)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
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
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
(2)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薄,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候的执政者呢!
4.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
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
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
(《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老而不教,死无思也。
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达人者”的“达”为使动用法。
(2)“与”,动词,“帮助、援助”之意。
【答案】(1)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
(2)富有时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援助。
5.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并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1)断句。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翻译。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题考查点为句式“不我骄也”(宾语前置句),实词“纵(即使)、骄(轻视、傲视、看不起)、足以(完全能够)、全(保全)、节(节操、操守)”,虚词“乎”(表反问语气,吗)。
【答案】(1)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①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②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种。
鲁国国君派人前往送给他一座城池,对他说:“请你用它来置办衣服。
”曾子没有接受。
使者回去了,再一次前往,曾子又一次不肯接受。
使者说:“你没有向人请求,人家就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接受别人东西的人畏惧别人,给予人家东西的人傲视人。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kū)去其节,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dié)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qù)辽敻(xiònɡ),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人又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1)请用“/”为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
也。
(2)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2)①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钱便宜而且省工。
②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续修葺竹楼,(这样)这竹楼就差不多能不朽烂了。
【参考译文】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
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
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
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
这里江山形胜之外,但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
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此亦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
”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
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7.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
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
”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
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
”父欣然从之。
继遭二亲丧。
五味不入口。
既葬,庐墓六年。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遂避席去。
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葬,庐墓六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题中①“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
《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②“既”,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的“六年”作“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对“庐墓”一词有解释,因此应理解为“修庐冢守墓”。
【答案】(1)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2)①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②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
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
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
(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
”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
(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
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
”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
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
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
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
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
’你们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
”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
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8.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1)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词语:“士”,读书人;“则”“范”,同义词,榜样;“式商容之闾”,“式”通“轼”,名词,指车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贤人,“闾”,里巷的大门,在此指商容住的地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别忙碌;“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敬”。
【答案】(1)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2)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参考译文】
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他一开始做官,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
主簿禀报说:众人希望太守先进官署。
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9.用斜线(/)给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
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
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
’故来死君也。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_不_期_众_少_其_于_当_厄_怨_不_期_深_浅_其_于_伤_心_吾_以_一_杯_羊_羹_亡_国_以_一_壶_飧_得_士_二_人。
”
(选自《战国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给本语段中画线句断句,要结合语意,根据对偶句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断句。
【答案】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译文: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
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参考译文】
中山国的国君宴请都城里的士大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座。
由于羊羹不够,司马子期没能吃上,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去,并煽动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逃走。
这时,有两个人提着武器,尾随在他的后面,中山君回过头来问这两人说:“你们为什么跟着我?”两人回答说:“在我们的父亲曾经快要饿死的时候,(多亏)您给了他饭吃,他才没有死。
父亲在临死的时候叮嘱我们说:‘一旦中山君有急难,你们俩一定要冒死去保护。
’所以,我们是来保护您,愿为您效死力。
”中山君听罢,仰天长叹:“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
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节选自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1)请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2)通过这段文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2)作者认为,世上人所难以得到的只是一个“趣”字,只有摈弃那些追求“趣”的表面功夫,从精神实质上去领会才能获得“趣”,也批评了当时的伪趣之风。
【参考译文】
世间人所难获得的只有趣罢了。
趣就好比是山上的颜色,水里头的滋味,花里头的光影,
女人里头的姿态,即使是很会说话的人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只有那些内心有体会的人才能够知道。
现在的人仰慕着趣的名声,追求近似于趣的东西。
于是有分辨评说着书法绘画,鉴赏着古董的就自以为是“清”了。
又有不务实际想些玄奥道理,离开红尘、不问世事的就自以为是“远”了。
等而下之,又有像那韦苏州(应物)刻意烧香煮茶的人。
这些都是趣的皮毛,和趣的实质没什么关系。
11.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
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
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
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犹不行也。
然则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先急,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节选自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1)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三个分句都是判断句式,“者”或“者……也”表判断,翻译时要译出判断的意思;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统一。
(2)句翻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如是”意思是“如果到了这个地步”;“失”译为“失去”;“盖”,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特”,副词,译为“只、仅仅”;“号”译为“名义上”。
【答案】(1)能聚合一国民众的是财政经济,能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是法令制度,能执行国家法令制度的是官吏。
(2)如果到了这个地步还说皇上没有失去他的臣民,大概只不过是名义上(拥有)罢了。
【参考译文】
能聚合天下之民众的是经济,治理天下经济的是法令,执行天下法令的是官吏。
官吏不好,则虽有法令而不能贯彻;法令不当,则虽然经济形势很好而无从管理。
经济形势很好而不妥善管理,那样连一般富商豪民都会有操纵市场的势力,获得垄断各种物资的利益,来与皇帝争夺黎民百姓,从而满足他们自己的无穷欲望,这不一定需要豪门强宗大势力的人才可以办到,如果到了这个地步还说是皇帝没有失去百姓,那只不过是徒有天子之名罢了。
即使皇帝粗衣淡饭,终日操劳得精疲力尽,忧愁郁结于心,想使天下富足政治安定,我们知道这依旧是行不通的。
由此看来制定正确的法令,选择好的官吏来贯彻,从而管理好天下的经济,即使是上古时代的尧舜也不能不以理财为第一重要的事情,更何况后世乱乱纷纷的世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