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套教案课件ppt(61份) 人教课标版2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装饰·妆饰 精致的水晶装饰可以让你成为众人的焦点,把你妆饰得美 丽、高贵、有品味。
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
1.“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结构的短语?告诉了我们什么
信息? 【答案】 偏正结构的短语。两个修饰语,“中国”“建筑”,
中心语“特征”。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答案】
第一部分 第1~2段 :体系独特、分
课堂读写探究——疑点探究
5.作为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科学、严谨 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的主要任务 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梁思成 的科普文章中有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 待这些抒情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 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 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 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 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 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 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 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 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 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 象。”(《中国建筑史》)
【点拨】解决此类问 题必须知人论世。本 文写作时,欧洲各国 对本国的古建筑已 有系统的整理和研 究,并写出本国的建 筑史,而日本学术界 的许多知名学者也 已着手研究中国建 筑史,并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本文就是在 这种时代背景下完 成的,它无疑是当时 争取民族独立与解 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课堂读写探究——疑点探究
②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a.我国古代有许多建筑物结构精妙,布局严谨,藻饰华美,可谓 巧夺天工。 b.黄山奇景密布,怪石林立,可谓鬼斧神工。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③题材·体裁 为庆祝建党 90 周年,省宣传厅举办了一次书画展。本次展 出的书画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时代感强。在艺术体裁上, 既有书法、绘画,又有雕塑、摄影。
布广、历史久
第二部分 第3~13段 :中国建筑 的九大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三部分 第14~19段 :中国建筑 的风格和手法
地 要
位 ,特
重 征
鲜明
第四部分 第20段 :发扬光大建
筑传统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
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什么?请找出每一段 的关键词。这九大特征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
人教版
必 修5
第1 1 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本文重要字词,积累有关“建筑”的名言名句。 2.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的说明方
法及其作用;理解并掌握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技 巧。 3.写:运用比喻手法,学写一般的说明文。 4.练:分析说明文中的比喻说明法。
掇 拾掇 缀 点缀 ④辍 辍学 啜 啜泣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齐读并识记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②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 ③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2.近义词辨析 ①布置·布局
a.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 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建造而成的。 b.老李之所以输得这样惨,是因为一开始只为了抢占“底盘”, 不注重棋的整体布局。
【点拨】 重点说明
的内容要根据 说明对象的重 要程度或说明 的难易程度来 确定。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 的‘文法’”?
【答案】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
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 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 ‘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 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 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 定的规则,有它的“拘束性”,但也 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 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 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准确识别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①殷殷 殷. .切 红
yīn yān
②槛门栏槛槛..
kǎn jiàn
③横横 蛮.木 横.
hénɡ hènɡ
④折折 折. .断 腾
zhé zhē
折.本 shé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3辨形组词
廪 ①凛
仓廪 凛冽
檩 檩条
檐 屋檐 赡 赡养 ②瞻 瞻仰 谵 谵语
墁 墁地 谩 谩骂 ③幔 幔帐 漫 漫步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字正音准
1. 准确识记下列单音字的读音
①墁.地( màn )
②斗拱.( ɡǒnɡ )
③额枋.( fānɡ )
④屋檩.( lǐn )
⑤接榫.( sǔn )
⑥框.架( kuànɡ )
⑦柁.墩.( tuó dūn )
⑧穹.窿.( qiónɡ lónɡ )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步步高同步语文 人教版必修5
本课探究结束 请完成: —— 40分钟课时作业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 卡儿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 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 克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21、 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24、意志命运往 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 —卢梭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 奇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33、 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37、我们唯 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孔子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 要头脑。——玛丽·佩蒂博恩·普尔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47、书到 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 一样成功。——莫扎特51、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52、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53、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易卜生54、唯书籍不 朽。——乔特5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58、问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左拉61、奢侈 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CocoChanel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 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海贝尔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杰纳勒尔·乔治·S·巴顿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德谟克利特67、今天应做的事 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歌德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克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71、既然 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 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76、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77、坚强 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78、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7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8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 思。——朱熹81、对一个人来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起点可以相同,但是选择了不同的拐点,终点就会大03、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站
(示例二)21 世纪,人类已进入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 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 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 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 生活的,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 爱国情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 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梁思成 先生就是要告诉我们中国建 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他的 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怀 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 的审美境界。
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自然科学论文中 意;三是两事
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物的类似点。
课堂读写探究——随堂写练
7.请运用比喻手法写一个说明片段,100 字左右,内容不限。
【答案】(示例) 蛇岛由于草木繁茂,昆虫众多,又地处海口, 就成了来往迁徙的鸟类的“歇脚站”。每当候鸟过往盛季,百鸟 来到岛上,簇拥山头,盘旋高空,早迎朝霞,晚送斜阳,一派热 闹景象。在这里,许多种昆虫、果实和种子成了小鸟的美食是许 多小鸟也成了蝮蛇的佳肴。
(示例三) 科普文章不光让 人们“知”,更要让人们 “感”。这些文章,既是“科 学的”,有科学知识、科学理 念和科学精神;又是“人文 的”,以人文的观点审视科学, 对待科学,表现出很强的人文 关怀色彩。在学习科学文化论 著的时候,既要能感受到科学 文化的魅力,又要从中得到科 学美感的陶冶。
课堂读写探究——美点赏析
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 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 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 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 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 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 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 的重要标准。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 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 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 解,从而能给人一定的启发。
【答案】 重点说明的特征有:(1)平面布置, 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2)结构方法, 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3)斗拱, 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4)屋 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5)色 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 的特色。
这几部分是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最能表 现中国建筑的特征。
6.文章在不少地方使用了比喻,它具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
【点拨】比喻 是Biblioteka 跟甲事 物有相似之【答案】 文中使用比喻的地方比比皆是,如: 点 的 乙 事 物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 来 描 写 或 说
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 明 甲 事 物 的
间而已。”在此,作者用人们常见的帷幕作比, 修辞方法。构
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 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 育家,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建筑 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梁思成长期研 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 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是人民 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设计的领 导人之一。著有《中国建筑史》《营 造法式注释》等专著。
【答案】 这是用“语言和 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 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 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 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 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 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 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 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 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 出来。
【点拨】 这个问题和前一个 问题一脉相承,仍然要结合语 境来理解。课文倒数第二段: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 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 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 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 代是可以用自己的‘词汇’和 ‘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指出墙壁所起的隔断和划分空间的作用,说得清 成 比 喻 内 容
晰明白。可见,使用打比方的方法,能够利用两 上 有 三 个 要
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 素:一是思想
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 的对象,即本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科学论文中的打比方,同修 意;二是另外
辞格上的比喻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比 的 事 物 , 喻
【答案】
【点拨】 “每一段” 明确告诉了 我们答题的 范围。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 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 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关键词” 指能体现中 心意思(概 念)的词语。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 哪几项?作者为什么重点说明这几部分?
【点拨】 这是对含义 丰富的句子的考查,要 准确的理解句意,必须 回归到具体的语言环 境,根据上下文做出准 确的回答。原文第 14 段,有明确的提示性文 字:“建筑和语言文字 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 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 喜爱,因而沿用的惯 例,成了法式”。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 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