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实录(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堪称楷模的作品与人品。

3.品读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在事件与感受中整体感知
(多媒体出示: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肖复兴)
师:一起轻轻读——(生读)
师:轻声读的好处就是能边读边想。

“偶”“遇”改变终生,你们相信吗?
师:写这句话的人是——
生:肖复兴
师:他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偶遇——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活动一
1.在组内读读生词,相互提醒难读或难理解的词语。

2.讨论:课文写了哪两件事?每一件事“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师:初读课题,文章似乎是写景状物的。

课文到底写了什么呢?来,拿出预习单,四人一组,完成“活动一”。

(出示:推荐删掉余晖黄昏融洽眼帘动词楷模摇曳曲线)
师:哪个组把你们认为难读或难理解的词语指出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一生带读)
师:一起字字咬准地读,注意把字形读到你的眼里、心里。

(齐读词语)
师:作者回忆了我和叶圣陶爷爷之间的哪几件事?每一件事分别有什么感受?
生:批改作业和做客交流。

师:每一件事有什么感受呢?哪个小组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

生:叶老为我批改作业,我的感受是“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把这个长句读成一个四字词语,就叫做——
生:春风拂面。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春风拂面”吗?
生:春天的风吹到脸上。

师:这个“拂”,指的是轻轻地擦过。

春天来了,柔柔的春风轻轻吹过脸庞,有什么感觉?
生:很柔和。

生:很清爽。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清爽、舒适。

第二件事的感受?
生:叶老要我做客,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一生读,齐读)
师: 也把这句话读成一个四字词,就是——
生:堪称楷模。

师:给“楷模”换一个近义词
生:榜样。

师:观察两个字的偏旁,猜猜楷模这个词和什么有关?
生:“楷”和“模”最早指的都是“树”。

师:“楷树”刚直挺拔,自古是尊师重教的象征,孔子的弟子就曾经从卫国把楷树移到孔子墓前。

生:相传模树树叶色泽纯正,是各种树的榜样,最早在周公墓前。

师:后人把这两个字放到一起,把高风亮节、有表率作用的人,叫做——
生:楷模。

师:竖着看板书,你们发现了吗,左边写的是——
生:事情
师:右边写的是
生:感受。

师:一件事,一次深刻的感受;一件事,一次深刻的感受。

每一件事里都写了感受,我们就联系事情,体会感受。

——在深入地体会中品读
师:拿出我们的共学单,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
1.任选一件事读一读,哪些词句打动了你,圈画下来。

2. 小组讨论:透过这些词句,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读书、交流,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先来谈谈。

(小组初交流,4组)
师:你们知不知道叶老为什么要给我批改作文?
生:作文要印成书。

师:从中你看出叶老的什么?
生:认真。

师:我们一起去细看被叶老批改的那篇作文,打开本子---------
生:“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放下手中的课文,自由地读读,读到哪个词会提起你的心,让你感受到认真、春风拂面?
生1:密密麻麻,说明很认真。

师:这就是语词的感觉,送进去读读。

(生1读句子)
师:每个人关注的词语不一样,还有?
生2:到处,看出批改的非常多。

师:那就把你的感受送进去——
(生2读句子)
师:到处、密密麻麻,这密密麻麻联系上文,指的是——
生: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

师:密密麻麻,联系下文,指的是——
生:是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孩子们,这就是叶老批改的文章,共有160多处的修改呢。

(生诧异)
师:平常哪些同学修改过自己的作文?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随机采访一下,你每一处是随便圈画的吗?
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要认真想。

师:你呢?
生:都是仔细琢磨出来的。

师:难怪作者透过这160多处仔细琢磨的圈圈画画,感受到—(引读)
生:我虽然未见……
师:当我回到家,仔细看了几遍叶老的修改——
生: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就一个字,一个词,好像也说得过去呀,叶老有必要这样改吗?
生:改了就更准确。

生:句子更干净。

师:一个字都不能马虎啊,这让我想起叶老的一句话——
生: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师:叶老认为读文章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对要发表的作文,他也用这个要求一字一词地批改。

师:不仅如此,作文后面还有一则评语呢。

(一生读)
师:不对呀,叶老不是修改了160多处吗?他的评语应当是:用字不够准确,句子不够干净。

文中的一些长句子变成短句子,意思更明确。

生:叶老为了保护我的自信心。

师: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带给我温暖。

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生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为肖复兴批改作文的叶圣陶老爷爷。

当时,他68岁的高龄了,担任了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是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

白天,他日复一日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他拿起20篇作文,一篇一篇、一字一句地批改。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很感动。

生:叶圣陶老爷爷很辛苦。

师:这春风哪里仅仅是吹到了脸上,它还吹到了我们的——
生:心里。

师:所以,我,你,在座的每一个同学,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指生1读)
师:吹到心里了吗?谁再读?
(指生2读)
(齐读)
师:刚才,我们在联系事情的基础上,借助叶老的资料,深入体会了感受,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继续用这两种方法,交流我第一次见到叶老先生的感受,你们找到哪些语句?
生:叶老见了我,像会见……
师:叶老为什么要邀“我”做客?
说说。

生: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出示句子)交谈中有两个带融字的词语(“融洽”和“融化”变红)读读这两个词。

生:选第二个解释,调和,和谐。

师:那融洽就是——
生:感情和谐,关系亲密
师:再看看融化的融应该选哪个解释?
生:选第一个固体受热变软和化为流体。

师:我们常说冰雪融化,而文中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应该是把我小小的心感动了。

生:叶老的关爱把我感动了。

生: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师:请你通过读感动传达出来。

生读。

师:(出示插图)你们看,这是叶老和肖复兴,一位是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一个是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一个是70岁的老人,一个是15岁的少年,他们才第一次见面,交谈却得那么融洽,透过这个“融洽”,你感受到叶老的什么?
生:我感受到叶老很和蔼。

生:叶老很平和。

生:叶老非常平易近人。

生:叶老很真诚地对待我。

师:是呀,所以作者第一次见作家就有这样的感受——
生:(读句子二)
师:想知道他们当时谈了些什么吗?来看看肖复兴在原文中写到的(出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原文》,指名朗读)瞧,在那次交谈中,叶老告诉他(学生读“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这是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

他鼓励作者(学生读“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这是叶老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呀。

师:在看课文插图的时候,你们关注到书房挂着的对联了吗?(出示插图,对联放大)
生:“得失赛翁马,襟怀孺子牛”。

师:叶老从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像孺子牛那样勤恳,踏实,胸襟广阔。

这幅对联不就是叶老人品的真实写照吗?所以我非常庆幸——
生:(读句子二)
师:15岁的那年,我还仅仅是模模糊糊懂得了,刚才你问得好,能给模模糊糊找一个反义词吗?
生:清清楚楚
师:是呀,15岁的时候,我的感受还没有那么深刻,那么清晰,只能是——
生:模模糊糊的。

师:联系事件,联系资料,我们的感受更深刻了。

两次感受与事情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发现,第一次感受是放在事情的中间,第二次事情在前,感受——
生:在后。

师:其实还有一种顺序,叫感受在前,
生:事情在后
活动三:
小组讨论:你们组最欣赏哪一种顺序,为什么?
1.感受在前,事情在后。

2.事情在前,感受在后。

3.感受在事情叙述的中间。

我们组选择第种写法。

理由是
——在表达的赏析中美读
师:学到这,我们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这爬山虎和事情到底是什么关系?
拿起共学单,继续来研究。

活动四
先划出三处写爬山虎的句子,再小组讨论:“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爬山虎的,当时的心情怎
样。

(出示: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师:这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爬山虎?
生:刚进里院。

师:我第一次见大作家,心情呢?
生:紧张。

师:看到绿葱葱的爬山虎,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好多了。

师:表面上写爬山虎,其实写出了作者的心情,这叫——
生:以景写情。

师:第二处爬山虎的句子,哪组来展示?
生读。

师:这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生:交谈得很融洽。

师:屋内人和人很融洽,屋外的爬山虎也与我们的谈话很融洽,我们分角色读一读。

老师读屋内,你们推荐一位同学读屋外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屋内、屋外,融为一体。

这就叫做——
生:情景交融。

师:第三处呢?一起读。

生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有了前两句的基础,你们觉得总是那么绿着的,仅仅是爬山虎吗?
生:不是。

师:这个绿着的也许是哪件事情,也许是深刻的感受,也许是叶老的教导,也许还有一言一行……请以“在“我”的脑海里,总是“绿”着的是,也是”的句式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配乐,生练笔。


生:总是绿着的是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情景,也是邀请我到他家做客的情景。

师:成长途中的两件事,铭刻在心。

生:总是绿着的是批改的圈圈钩钩,也是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

师:堪称楷模的作品,他忘不了。

生:总是绿着的是叶老与他握手的情景,也是交谈时的融洽。

师:在我眼前绿着的,不仅是那虎虎生机的爬山虎,还有叶老那堪称楷模的人品和作品。

爬山虎已不单单是景,还凝聚着浓厚的情。

所以,课题叫做——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怎样的爬山虎?
生:绿绿的
师:还是模模糊糊的吗?
生:茂盛的
师:印在心里,清晰、深刻的。

那片,和“那”相对的字是——
生:“这”
师:如果爬山虎就在你的眼前,可以说——
生:这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读到“那片”,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爬山虎不在眼前,离得很远
师:爬山虎距离作者很远,时间相隔很久,暗示浓浓的回忆呀。

再读题——
——在情感的升华中延读
师:肖复兴遇到了叶老先生,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成为了著名的主编肖复兴也常常帮别人修改作文,知道吗?我们手上用的语文课文,很多就是经他的手修改后,编进语文书的。

好些课文,还是我们学过的呢。

生读:去年的树、卡罗纳、白鹅、触摸春天、巨人的花园
师:在修改这些作家的文章时,他写下了这些修改意见:
生:把每一个句子写好;要避免重复;语言的规范和生动;注意细微的地方;去掉多余的连词……
师:这些话熟悉吗?好像谁说的?
生:叶圣陶
师:叶老先生对他的影响太大了,所以肖复兴会这样深情地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这句话就是肖复兴原文中的第一句话。

其实原文还有一个副标题,读——生:怀念叶圣陶先生
师:每当作者眼前展现爬山虎的时候,就会深情地怀念起——
生:叶圣陶先生
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眼前总会展现——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那绿绿的爬山虎中到底还藏着多少需要探究的秘密呢?据说,叶圣陶家的小院里还有芳香的桂树、火红的枫叶,为什么肖复兴只见到爬山虎,偏偏用爬山虎来怀念叶老呢?如果你也有这些问题,甚至还有更多的问题,请课后阅读这本书《肖复兴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到书中去找答案吧。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二)
师: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叫《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学生谈论)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

(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

“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打开课文,放开声音读一读。

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了。

开始读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同桌之间再互相读一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

(学生自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

(师出示词语: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学生领读、齐读)
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应该怎么读这个词呀?再试试。

生:春风拂面
师:这样读才舒服呢!再读。

(继续出示词语)
生:映入眼帘
师:“眼帘”指的是谁的(眼帘)呀?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文语段: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
师:同学们,我刚才听到这个字(曲)大家刚才读得不太一样,有的读qǔ,有的读qū,咱们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字典中的解释,你来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课件出示两种“曲”字的解释。


生:这个字应读qū,我是根据第一个解释,弯曲,跟直相对来判断的。

曲线。

师:哦,你是根据这个解释来判断的。

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曲线。

师:这里有两组词,你们再来读读,想想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课件出示: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学生自读)
生:第一组是作者的表情,第二组是叶圣陶老爷爷的表情。

师:作者是谁?
生:是肖复兴。

师:作者肖复兴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篇课文。

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

第二组词是写谁的?
生:叶圣陶。

师:叶圣陶先生可是一位——
生:大作家。

师:没错。

这两个人特别有缘,在这篇课文当中相遇了。

你们想一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脚》,两篇课文的题目中都带着——
生:爬山虎。

师:对了,不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写植物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还是写植物的吗?它是写——
生:人的。

生:写事的。

师:是通过事情来写叶圣陶老爷爷的。

对吗?
师:再想想看,课文中写了叶圣陶老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啊?这两件事又是怎样把课文分成了两部分呢?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师行间巡视,并提醒学生:默读课文书平放,这样更便于学习。


师:让我们抬起头来,一起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是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如果我们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就是——
生:修改文章。

师:修改作文。

(师板书)
生:6-10段是写叶圣陶老生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如也用四字概括,那就是:邀请做客。

这样就更好了。

(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也都和他们的分法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让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一部分,看看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一会儿我们交流。

请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学生自学)
师: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读得真准确。

孩子们,“我”看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
生:很认真。

师:你从哪儿感到的?
生:我是从“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这句话感受到的。

师: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生:把空格子都占满了。

师: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

(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图片)
师:你们看,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

(学生自读)
(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师:同学们,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咱们也读读这句话,看看“一张”和“一幅”有什么不一样吗?体会体会。

生:“一张画像”的“张”和“一幅画像”的“幅”字在画像上,“幅”字用得会更准确一点。

师:我们平时说:一张——
生:(齐)纸。

师:一幅——
生:画。

师:这样用字就准确了。

(师板书)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的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词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

请你再仔细看看叶老先生的圈画,还看到了什么?
生:(读)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这位同学把看到的读出来了,把感受也读给我们听了。

同学们,你们看,我的原句是——
(课件出示: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生读)
师:叶老改成了——
生:(读)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句话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师板书),请伸出手来写一写,一个是“删改”。

(师板书)这“删除”和“删改”都有一个“删”字,那这“删”字是怎么来的呢?(出示课件)
师: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我们来看看“册”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也就是现在写的“册”字。

同学们,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用小刀给它挖下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对,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

那要把“删”字写好,得注意点儿什么呀?
生:左边的“册”字中间的一横要稍稍往上斜,不用写太长。

生:“册”字要写得瘦一点。

师:(板书)这样写这个字就漂亮了。

师:同学们,删改前和删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读一读,体会体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
生:改后的句子把“包”字去掉,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书皮”换成“包书纸”就更加的确切了。

师:句意是确切了,但句子呢?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用书上的词说,就是——
生: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对了。

(板书:规范)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给一个初中生这样认真仔细地修改作文,你都感受到什么了?
生:我感受到了叶老的认真。

师:那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生:(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这篇作文有1500多字,可叶老就是把这1500多字的文章修改了100多处呢!所以,“我”这样说——
(生齐读)
师: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可忙了,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

(音乐起)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
(生读)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还仅仅是一位认真的老人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生:他还是一个温柔的、慈祥的、尽责任的老人。

师:是啊,他还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老人。

生:他还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师:他爱每一个孩子,他是一位教育家。

生:他是一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关心的人。

师:他给予了我们每一个孩子无尽的关爱。

(师板书)
师: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

这段评语不仅告诉了肖复兴,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

请你们读读看。

(生自由读)
师:我们应该怎么写好作文。

生:要写具体事实,这篇作文全是具体事实。

生:从具体事实中透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师:写好作文还有什么要求?
生:(读)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板书)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则评语里写的都是“我”的优点,你们别忘了,叶老先生他密密麻麻地为“我”修改了100多处呢,你们有疑问吗?
生:叶老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地修改100多处?
师:快读读第5自然段。

知道为什么了吗?
生:(读)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师:对,树立了“我”的信心,激励我写得更好,使“我”也走上了文学之路。

(师板书)成了一位大作家。

几十年后,这件事仍然不能让肖复兴忘记,今天就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再回忆当年的一幕一幕。

课件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师:你们可以用上课文当中的话,选择其中的一句,先试着填一填。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
生: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
生:感到叶老先生是一位带给我们温暖的人,如春风拂面。

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
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孙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

请你们读红色的部分。

(课件出示短文)
师: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
生:我一下子愣住了。

师: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
生: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
生: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师:今天我们和肖复兴一起,感受了叶老的平和,同时还学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同学们,我们也来试着修改一下这句话,好吗?
(课件出示句子:“王老师望着那张画象”)
师:先看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再看看怎么修改。

生:这里的“张”应该改成“幅”;还有,这个“象”字也错了,应该加上单人旁。

师:还有吗?
生:“这张画真像我呀!”改成“这张画画得真像我呀!”
师:这样一改,句子就规范了,对吗?好了,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刚才我们学的课文的第一部分里面提到爬山虎了吗?
生:没有。

师:别着急,下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下课。

附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修改作文(1-5)“我”
认真、平和字准确树立信心
句规范
文具体感人
邀请做客(6-1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三)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出示幻灯片:一片绿绿的爬山虎)同学们,这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让你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