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动力
摘要】兴趣是人们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激发兴趣是启发思维,激活内
因的手段。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导向上多动脑子,在教法上认真探索,不断更新唤起学生较高
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兴趣激发求知欲有效性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1)01-061-01
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
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七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
挥百分之三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
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在语
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就平
时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
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进行创设情境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
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以它独特的魅力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若能巧妙地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
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便可加大信息回路
的总量,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和现象,
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现在这些教学中的
重点和难点借助电教手段全都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了。
"百闻不如一见",大
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顺利地突
破了教学的难点。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给他们怎样做人,而且能
够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精神,采用录像教学设置教学情境学生不仅看到了连平时有木板时走起来都像打秋千似
的险桥,红军战士英勇杀敌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听到了似真枪实弹的呼啸声……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那激动的心情,那对红军战士的
敬佩之情便由然而生。
由此, 学生进一步领略到了课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
战士无畏勇士的形象。
二、巧质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教
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
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 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 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
问题: "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 表兄妹回答'不是我' , 句末用的是感叹号, 而列宁回答 '不是我' 却用的是句号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 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 "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无忧论文网
说: "不是我! " 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 列宁的回答用句号, 表明了他撒谎, 语气不十分肯定。
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 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
可见在教学中, 教师鼓励质疑, 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在释疑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最大的空间内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最长的时间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通常的情况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很难找到可以质疑的对象,因而也就影响到他们质疑的兴趣。
然而,我们应该树立信心,传授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懂得怎样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要想质疑,关键是掌握具有创新思维的方法。
即使质疑时带有明显的错误,也要对他的提问行为表示赞同,并诚恳地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
纠正学生错误思维,树立起质疑的兴趣。
三、教法多样,激发兴趣。
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应是注重启发引导,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前提,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
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我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开展一个"小小人物评论会",既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学生信赖、喜欢老师,彼此关系亲密而和谐。
这样,老师的教,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应用和蔼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回答错了,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诱导这位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
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教学资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学生,转变观念,大胆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6月出版。
2、晓苏《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4年10月总第414期。
3、刘舒生主编《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于1990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