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赛项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信息化教学技术普及的今天,职业教育专业课中利用信息化教学的场景不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为困难,通过企业实践锻炼和教育实践,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

主要以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中“比色皿法测定食品维C含量”为例,从该课程的内容整合出发,介绍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历练了岗位工作,保证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加工;信息化;技能;食品分析与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ki.1671-9646(X).2019.06.033
(Bayin Guol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Korla,Xinjiang841000,China)
Today,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re are not many scenes of using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it is difficult to increas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practice and practice.To practice exercise and practice education through enterprise practice.The teaching effect of designing specialized courses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good.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the“the coloring method of plating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food vitamin C”as an example of the project,which was on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Food Analysis and Inspection course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ntegration,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ans.To a large extent,it has stimulated students'enthusiasm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culti-vated their ability to learn independently,and strengthened the team's sense of cooperation.At the same time,students have mastered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lso practiced the job work essence,ensur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food processing;informatization;skill;Food Analysis and Inspection
0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
教育的决定》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推
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职业院校教
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在专业教
学中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用现代化信
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模式
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1]。

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的目的是考查教师合理、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
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教学设计应基于教师对现代
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准确理解与运用,遵循职业
院校学生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
各个环节和要素,在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在
实际教学中应用效果突出[2]。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对高职高专食品类
专业的“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
模式设计的实践,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再现岗位
工作场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
生实践操作技能,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利用“吃不
饱”的学生帮助“听不懂”的学生,使其共同进步。

在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课堂
教学质量。

基于高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赛项探讨
马慧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库尔勒841000)
收稿日期:2018-12-18
作者简介:马慧(1984—),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食品加工与检验。

文章编号:1671-9646(2019)06a-0105-03
农产品加工2019年第6期
1教学内容整合与分析
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参考了高职高专食品加工与检测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立足食品行业检测类人才需求,结合学校现有设备优势,将教学内容确定为食品分析与检验必备知识、常用溶液的配置、食品分析与检验综合实验3个模块,共设置10个任务,并下设多个子任务,该单元为第10个任务中第4个子任务“比色法测定食品中维C含量”。

该工作任务的试剂种类繁多、实验标准规范、实验条件严格、实验仪器精密度高、数据处理复杂。

传统教学中,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要求严格,难以再现比色皿法测定维C的真实工作过程,学生也很难通过一次课程就达到实验目的,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因此教学内容抽象,标准曲线试剂的配制反复次数较多,比较浪费,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带来了一定难度。

为此,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进行训练,将教学过程和岗位实验操作过程等加以整合,依托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场景设计,呈现实际工作岗位中比色皿法测定维C的过程,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减少实验教学的抽象性和学生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有一定的适宜性和针对性[3]。

2设计理念和构思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教学对象是高职二年级学生,前期已学习了“食品化学”的一般知识,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也展现了未来工作的向往。

但是,学生基础差、理论学习兴趣不高、接受能力弱;理论知识抽象、难理解,程序逻辑性强、项目实践性强,部分学生汉言水平不高,这是近几年高职院校普招学生的共同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力求构建一个集岗位技能熟化功能、学习效果测评功能、实时互动交流功能、专家反馈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来启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实践,实现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

在此环境下,通过运用直观演示、任务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专家讲解与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的应用,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综合素养培养和反馈信息的有机结合[4]。

该教学设计通过做中教、做中学,翻转课堂有机结合,通过教师引导,示范学生实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操作掌握实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教学目标
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岗位职业标准,并根据教学内容和食品检验行业岗位技术要求,结合培养学生实验室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基本素养,从知识、能力、情感3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

(1)理解维C的概念、测定意义及显色原理、测定方法。

(2)熟悉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和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3)掌握苯肼比色法测定维C的原理和操作技能。

(4)理解标准曲线和线性回归方

(1)具备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技能。

(2)具备数据分析技能。

(1)实验室安全规范操作意识。

(2)沟通与协调能力。

(3)团队合作精神。

4重点与难

(1)掌握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维C的显色反应原理(教师讲解辅以多媒体课件)。

(2)熟练掌握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学生观看网络精品课程录像视频,操作练习)。

(1)标准曲线的制作(学生观看制作的视频,多加练习)。

(2)回归方程的应用(展示企业标准、不同检测中心实际项目案例)。

5教学策略
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整个教学以食品中维C含量测定和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任务为载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完成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食品中维C含量的工作过程。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拓展”的教学活动,信息化手段教学,寓教于乐,信息交流平台贯穿始终。

课前,教师将课前学习资料通过QQ上传到公共教学平台,并通过QQ群、微信等发布课前预习
106··
2019年第6期
通知。

学生接到预习通知后,下载电子教案,打开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教学视频、课前作业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制定任务书并按照任务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任务作业,教师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实现差异化教学。

利用考核标准进行课堂实训即时考核,最后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学生通过QQ公共平台完成作业和单元测试,并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联系检测中心技术人员进行答疑。

6教学实施
过程
(1)创设情境,关注社会问题,联系职业岗位:
了解维C作为食品品质的主要理化指标的原因。

(2)了解检测过程:搜索维C测定方法的相关
资料和分光光度计操作的相关视频。

6.2.1确认任务
(1)知流程。

课堂一开始,教师利用课件讲解
维C的概念、检测方法种类、苯肼比色法的显色原
理及优缺点等,学生则利用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
完成任务书的制定工作。

然后,教师修改学生制定
的任务书后并发放任务。

4个任务分别是:样品预处
理、试样制备、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标准曲线
绘制和回归方程。

设计意图是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将复杂的片状
知识点梳理成块状并归纳成任务单,快速建立感性
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2)话器皿。

学生查看公共资源平台中的关于
分光光度计结构特点的FLASH动画和关于移液管、
容量瓶的图片。

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对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容
量瓶有了更深的认识。

(3)仿过程。

学生先后观看关于分光光度计的
操作和绘制标准曲线的视频,并记录要点。

再查看
关于整个实验流程的图片,练习2,4-二硝基苯肼比
色法测定维C的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是巩固测定流程、增强学生对操作要
点的把握、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6.2.2实施任务
(1)练技能。

①样品预处理,教师提供苹果、
红枣、脉动饮品等样品,并现场演示样品处理的过
程。

学生在了解待测样品性质基础上,自行选择一
种样品模仿教师操作进行预处理。

②试样制备,通
过展示移液管、容量瓶、实验操作过程的图片,引
导学生进行试剂的配制、试样的制备过程。

③可见
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教师随时查看并指导学生正确
操作可见分光光度计,学生操作并完成数据记录。

④标准曲线绘制和回归方程,教师指导并查看学生
绘制的标准曲线图和回归系数,汇总检测结果。

学生之间互相拍照,将技术要点相关过程拍下
来。

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和标准
曲线绘制方法的视频录像在循环播放,学生对照
视频规范操作。

设计意图是苯肼比色法操作复杂,
特异性差,通过信息化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操作
过程。

(2)抓关键。

关键点有3个:①试剂的准确称
量和定容;②移液管的正确使用;③分光光度计的
调零和使用。

在关键教学点,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对比自己
的操作,反复练习,找到问题,并总结归纳。

设计
意图是让学生对比自己在操作中的失误,对照操作
要点进行反复练习、解决操作中的问题。

(3)提认知。

师生交流:①比色管内待测试样
的颜色与标准溶液哪个浓度相似;②比色管内标准
溶液颜色是否有梯度,如果不成梯度,寻找原因;
③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越接近1,拟合的程度越
好,让学生反思造成差异的原因;④将此次检测结
果与网络上查找的水果、饮品中维C的含量进行对
照,总结是否有差异,差异大小是多少、查找原因。

6.2.3评价提升
教师对学生操作点进行评分。

学生将互拍传至公共教学平台,对照操作要点
评分标准,进行自评。

设计意图是认识到检测的结果是与试剂的正
确配置、样品的及时处理、仪器的正确操作密不可
分的。

6.3.1教师环节
①教师答疑或检测中心平台的技术专家答疑;
②上传不同检测中心实际项目案例资源,对检验结
果进行分析比较;③指导学生对存放1周后的样品
继续检测,并将数据上传至公共教学平台,对照前
后检测结果,分析原因。

6.3.2学生环节
①通过公共教学平台完成课后作业和单元测试;
②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在线提问;③将放置1周后
的样品继续测定,对照数据,分析原因;④将本单
元的各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及时上传至公共教学平
台,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点击观看完成课后复习和
巩固所学。

马慧:基于高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赛项探讨
(下转第110页)
107
··
农产品加工2019年第6期
7教学效果反馈
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食品中维C 工作任务的实施,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利用了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学习课件,了解检测过程,通过FLSAH 动画、图片了解仪器和器皿,通过视频、图片巩固检测流程,通过生生互拍,探究操作细节,而所有的感悟、认知都反馈到公共教学平台这一助教工具中,为学生课前预习、课下巩固、经验交流提供了助力[5]。

该教学设计的实施,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热情,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历练了岗位工作实质,培养了职业素养。

该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也是对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专业知识运用及传授知识的能力
的一个综合评判,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思想,保证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

该教学设计获得了2017年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赛项二等奖。

参考文献:
李曼.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8):32-36.
姜黎.高职院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以《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6(1):186-189.
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11.
李雨潜.“互联网+”背景下师范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16(7):32-36.
王玉香,尤露.以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校教学模式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24):32-36.◇
[1][2][3][4][5]
(上接第107页)实验课的课程安排相统一。

例如当理论课讲到酸碱滴定时,对应的周次即可进行“分析化学”的实验课。

让学生将刚学完的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相结合,可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另外,也可将二者的成绩考核相
结合。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实验引入课堂。

如何用试验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以滴定实验为例,虽实验前期准备繁琐,但滴定的时间不长,通常2~3min 内即可完成一次简单的滴定,这是“分析化学”课程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优势所在:①将简单的实验引入课堂;②视频播放;③学生实验视频。

比较3种方法可知,方法①更为直观,但要考虑到时间、课前准备及安全性等因素;方法②要比①简单方便,节约时间,但略显呆板,学生兴趣不足;方法③可以有效将①、②相结合,录制学生实验课时的操作,选择性剪切后在课堂上播放,以此抛出问题,引出今天要讲授的知识点。

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地参与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带着好奇心和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得教与学达到统一。

所谓学情分析,广泛地解释即为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

学情分析属于教学活动的基础环节之一[3],但是在实际中此环节相对薄弱,经常被忽视。

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能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会有上课反应很好学生作业一塌糊涂的情况出现。

课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状况;对课后作业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查找原因;对授课内容的重难点、易错点要更加关注。

加强学情分析有利于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

3结语
从目前学生课堂反馈情况看,学生课上能够主动回答问题,有时甚至出现抢答,课堂气氛颇为愉快。

从课后作业的批阅情况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

学生能够接受改革的形式,大部分学生能够配合教师互动,改革颇有成效。

虽然改革有一定的成效,但“分析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课程内容略显抽象与枯燥,改革也涉及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经历多年的改革仍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此次对课程的改革仅仅是一个小的迈进,还需要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完善。

针对地方高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解决各种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达到学以所用、用以所学、学用相长的目的,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时能迅速地将所学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参考文献: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上册)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
陈怀侠,党雪平,黄建林.分析化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8(33):16-20.
张美,张雨馨,李莉.学情分析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24-126.◇
[1][2][3]
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