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第一篇: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圆明园》创作中的几个特点:
1、第一人称角度叙述。

郎世宁为线索,串联起圆明园修建、扩建以及被摧毁的全过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时间过度,加之首位雨果文章做旁白,完整的结构保证了影片故事化。

主要线索人物——郎世宁的选择颇具匠心,不同于以往,以记者、主持人,或者字幕的解说,影片中有了主线人物,使得故事的叙述和创作视角更有吸引力,而依据的史料,日记,书信,使得影片更为客观可信。

2、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故事化戏剧化的创作。

纪录片与故事相结合,是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包括“他者视角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真实再现、特技等
3、完整的故事构架,生动的细节表现
勤奋不是万能的,效率才是最重要。

片中提到雍正皇帝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

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这同样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需如此劳累,可见其管理制度的落后。

修建“水法”的洋人还提到修建靠的都是人力,效率极为低下。

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

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
史的必然。

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

现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把祖国建立的更加富强,用今天的辉煌洗刷曾经的耻辱。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

而《圆明园》这部纪录片,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从开始的空前繁华到这一人间仙境的最终毁灭,都在给人以震撼。

一种是民族的自豪,另一种却是彻底的破碎!
本片以时间顺序进行了情景再现,大清王朝是其整个历史背景,圆明园伴随着清王朝由胜到衰走完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

其中的画面、悬念、音乐、故事等很多手法都值得去细细品味。

单单情景再现就套用了四种表现方式:开场时的图画再现;圆明园经雍正帝改建后的特技再现;两位传教士郎世宁与麦基的自述以及贯穿其中的旁白。

开场时的图片再现十分真实仿佛进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解说词则透过雨果的诗传达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激动与自豪;雍正改建后的特技配合上推、拉摇、移的手法充分展现出整个建筑群的宏伟与奢华,加上远景、全景与近景的不断变化,暖色调的协调搭配
给人以唯美的视觉冲击;再就是两位传教士的自述明显运用了人物扮演的手法,开篇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亲身经历圆明园和大清兴盛的整个过程,见证了整个帝国的辉煌,之后的法国传教士则目睹了圆明园与大清的衰落与消亡……从那个他人之口更加增强了整部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说服力油然而生;旁白极有感情的朗诵与叙述一直渲染着本片的气氛与韵律,一种自豪与悲怆的情怀在不断交织,激起心潮中的层层涟漪……
其次是它的悬念层出不穷,似乎帷幕已拉开就已布置好了第一个悬念。

追随着雨果的诗,它把我们迁移到了它所说的一个“人类幻想的仙境”,还未来得及细想三个炙热的字眼便映入眼帘“圆明园”,顿时心中豁然开两。

之后当意大利传教士到达北京,解说词便提到“这个西方人以绝无仅有的机遇,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

”说到这里我们心中不免就有一些疑问:一位外国传教士怎么就能见证一个帝国的辉煌?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不难看出,正是以他的口吻介绍了圆明园的发展。

又当康熙祖孙三代相聚牡丹园时,解说词又说道“有牡丹促成的这次聚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从此,这个皇家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个园林与一个帝国怎么就能联系在一起呢?也正是这个想法推动着整个情节的发展。

可就在圆明园和大清王朝眼看到达顶峰时,话锋突然一转道“大清帝国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整个气氛由此渐渐降了下了,语气中透出的淡淡伤感也在其后体现的淋漓尽致。

结尾处单单四个字“下落不明”就已使我们不得不好好的进行深思……一系列的悬念还有很多我不想一一列举,这些所有的悬念都使观者饶有兴趣的向下光看下去,虽然谜底早已在心中揭晓但其中的历程却鲜为人知,那种荣耀,那种辉煌。

片中列举的数字令人进一步真实准确的了解圆明园的宏伟,从雍正改建时200多座宫殿,300工匠,3000亩占地,24000名卫队,几万人的工作;到乾隆改建时数百画师,数万工匠;再到历经一世纪后的鼎盛时期100多组景观,1000座宫殿,5000亩占地更反应出它的发展与荣耀。

这些也是最客观最真实的数据。

音乐效果渲染着本片宏伟的气氛,不管是高亢或悲壮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力无时无刻不再每一位观者心中徘徊。

本片节奏大起大落:开场在抒情乐配抒情诗不断的交替回味中转而就是大清建国的铿锵;随着三代帝王相聚圆明园后的高亢忽而却是康熙逝世的悲凉;皇子皇孙射箭习武时的欢快音符还未散尽紧接着突然在低沉的乐曲中揭示了兄弟背叛的酸楚;雍正帝驾崩伤感的乐曲伴随的时乾隆帝登基时的豪迈;大沽口要塞被攻陷八旗战士的鲜血追随挽歌不断流淌镜头又在高亢的旋律中推向八里桥……大起大落中震撼或悲伤,不断给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洗涤。

也许正是这些注定了本片给每一位中国人带来的震撼!
故事性是现今大多记录片常用的手法,本片也不例外。

不管是旁白的故事性解说,还是人物扮演都将本片的观赏性与艺术性推向另一个高潮。

《圆明园》是以先总后分的形式进行叙述的,通过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咸丰帝四个帝王时期的大小故事,郎世宁、麦基两传教士的自述经历完整的再现了这部民族兴衰史,身临其境的品味本片所传达的情感。

它的故事性有一个层层递进的特点:大清建国时因木质结构宫殿容易起火、紫禁城宫殿的燥热等等原因致使清帝王须要另建一座离宫作为政治中心,后畅春园建成这大清第一座离宫就是未来一个世纪令世界叹为观止的圆明园的雏形,再后来三代帝王在未成形的圆明园的聚会无形中就奠定了圆明园在未来的历史地位。

正是这样一步步的扩展慢慢揭示出圆明园出现并不断扩建的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观者进一步看下去的兴致同时也被不断的被吊起。

这种手法在影片不失真实性的前提下更多的融入了艺术的色彩,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清晰的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给大家。

片中的中的细节很难使人忘却。

康熙对弘历眼神中头露出的赞赏,雍正吃“仙丹”时双手震动表现出的痛苦,乾隆挥笔研磨下的认真,清军在末路上露出的从容坚毅,麦基大提琴曲中深远悠长……都可看出本片的精湛。

而其中一幕“大沽口战役”运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是本片最为细致的一大亮点。

一边是清军勇士硝烟满面手持弯刀与长枪大炮的英法联军对抗在一场结局已定的战争中频频悲壮牺牲,另一
边是咸丰帝躲在承德避暑山庄享受着花瓣浴时闭目养神的悠闲。

两种相差悬殊的图像不断切换一种悲愤冲击了全部视觉,只得感叹咸丰他不懂得李后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心境。

一边是枪炮、号角与挽歌,一边是闲适的宁静。

不同的听觉感受带来心中同样的丝丝悲痛。

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一个民族的领袖已经如此麻木,它的军队又能凭什么与敌人厮杀?咸丰沐浴的朵朵鲜花是我们中华民族滴泣的鲜血……有着这样的统治者圆明园怎能不被焚毁?首先他们自己就已放弃,就已无所谓的麻木目睹。

当法国个格尔金爵士坐在皇权最高的象征——龙椅上时,心中只有一种感觉:他践踏的不是满清的皇权而是中华的自尊。

记得宏伟的圆明园再现在我们面前时是多么骄傲,记得感受到国外无数殷羡的眼光是多么自豪。

而现在只剩得废墟下每一位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伤痕……那是华夏子孙共同的耻辱!
透过这部纪录片,看到的其实是一部我们中华民族的荣辱史!情景再现真实客观,看着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天天繁花似锦,鼎盛一时却最终毁灭似昙花一现般的圆明园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当国家衰落沦陷,一切的皇权强权都将不复存在!一切的历史都在预示着这一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的最终消亡!现今北京,圆明园的残垣仍在夕阳的余晖下放映出昔日的辉煌,但那种辉煌并不只属于历史长河中的过去,只要国家强盛,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中国人!一座圆明园既然已经建成,中国人同样可以再建出另一座崭新的……“圆明园”。

在刚开始的两分钟里,编导引用了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段话来描写圆明园。

用雨果的话说,圆明园就是一个梦,一个用汉白玉,青石雕塑的梦,一个用雪松做框架的雄伟而壮丽的梦。

那些圆明园里的金银珠宝就只是给这个美丽的梦再涂上一层艳丽的颜色而已。

雨果的语言将整个圆明园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没有一开始就讲圆明园的兴建及构造,而是从1644年满族人进军北京城开始了数百年的清朝统治开始诉说圆明园的历史,讲述为什么清朝皇帝要花费那么多钱去建造一个那么大的皇家园林,以及建造圆明园的地址。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的海淀区,
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个园组成。

圆明园的名字是康熙皇帝取之于他的第四子,也就是未来的雍正皇帝的法号“园明”,而且后来把它赐给了雍正。

圆明园并不是在康熙年间一次性建成的,而是后来在雍正和乾隆年间分别又建造了许多宫殿。

乾隆是将整个圆明园的建设推向高潮的伟人。

纪录片《圆明园》采用的最多的手法是再现当时的场景,把清朝时期的人物,景象都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作者在这部纪录片中用了一种不同于别的纪录片的手法来引到圆明园这个话题上来。

以前看过的纪录片都是直接将话题引到主题上,但是《圆明园》就不一样了。

他是用一个故事,也就是康熙皇帝与未来的乾隆皇帝的第一次见面来讲话题引到了圆明园这个话题上的。

纪录片《圆明园》采用的最多的手法是再现当时的场景,把清朝时期的人物,景象都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作者在这部纪录片中用了一种不同于别的纪录片的手法来引到圆明园这个话题上来。

以前看过的纪录片都是直接将话题引到主题上,但是《圆明园》就不一样了。

他是用一个故事,也就是康熙皇帝与未来的乾隆皇帝的第一次见面来讲话题引到了圆明园这个话题上的。

《圆明园》和别的纪录片不同的地方还有,真实的圆明园已经不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圆明园的被焚毁之后的残破废墟。

因此,纪录片《圆明园》是不可能真实再现圆明园在清朝时期的雄伟壮观的模样的,只能通过一些现存的历史文献及当年施工建造圆明园所用的设计图来想象当时的圆明园到底有多么伟大而神圣。

《圆明园》最常用的拍摄手法是“真实再现”:也就是将清朝时期在紫禁城和圆明园发生的事情重现在荧幕上。

因为是在清朝时期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是拍到真是的事件,只能进行真实再现。

纪录片《圆明园》运用的真实再现的方式是场景重现。

把当时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时期的有关于圆明园或者传教士所记载的事情真实再现。

纪录片中每一个特定的环境都有特定的声音,所以如果拍纪录片并不是只有解说词就行的。

空音代表的是某个环境的声音。

每一个环境都有其特定的声音,而且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所以在纪录片中出现空音是很明智的,而且可以提高纪录片的真实度。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包括对影片的解说外,还有两个外国人的解说。

我想导演是想让观众有一种穿越时空来到清朝听传教士郎世宁和麦基在讲他们在圆明园建造时和被侵占焚烧时的所见所闻。

影片中采用了远景拍摄,全景拍摄,近景拍摄和中景拍摄。

在拍摄圆明园的整体是采用的是全景;分别拍摄各个宫苑时用的是近景拍摄,远景拍摄和中景拍摄;在最后圆明园被大火包围的时候又采用了远景的拍摄手法。

因为是历史有关的纪录片,没有真实的事件,人和物,因此制片人运用了三维技术将整个圆明园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废墟的基础上用电脑还原了一个真正的圆明园,其图片的逼真与气势宏大都是空前的。

在视觉上也给了观众一种强烈的冲击。

正是这种三维技术将火烧圆明园的场景上演的如此触目惊心。

纪录片中运用三维技术的场景达到35分钟之。

这又给观众一次视觉上的震撼。

在大概55分钟左右的时候,影片用了三维技术将整个圆明园鲜明生动地还原了。

看着一幢幢宫殿,一件件装饰从原有的残破不全的基础上一件件还原,这又给了观众一次视觉上心灵上的冲击。

连法国的传教士麦基都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神奇最瑰丽最雄伟的宫殿,就是法国的所有宫殿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圆明园。

而且再也没有能够超越它的。

没人能够形容这样一座宫殿,这样的宫殿已经达到了一种鬼斧神工的境界。

圆明园也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

八国联军侵入紫禁城,攻占圆明园的场景历历在目。

他们为了给中国皇帝一次致命的打击,就命人将整个圆明园置于一片火海中。

这座历时一个多世纪的伟大宫殿就这样在八国联军的抢掠和焚烧中永远消失在人们的眼中。

影片中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烟火弥漫了整个北京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不纪录片更加唤起了人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篇:纪录片精品赏析
纪录片精品赏析
论文
题目: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
学号:
912113850117
姓名:
陈志岩
成绩: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
——观看纪录片《平衡》有感
一部《平衡》,又让我们看到了西藏的无奈和难言之痛,一段段坎坷艰辛的巡山路,一个个辛酸苦涩的心路历程,平静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可可西里,美丽与丑陋共生,正义与邪恶同在。

——前言
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

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

保护藏羚羊的事业任重而道远!纪录片《平衡》历时三年,摄制组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闯进“生命禁区”,将扎巴多杰和他带领的“西部野耗牛队”保护藏羚羊的艰辛历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久久驻留在我的脑海中的,是扎巴多杰那双忧苦的眼睛。

这双犀利的眼睛,屡次将盗猎分子抓获。

这双眼睛,看透了一些东西,肮脏的、丑恶的。

这双眼睛,时常愤怒,因为感受到了种种的不平衡。

这双眼睛,总是湿润。

当说到,凶恶残暴的盗猎者将刚生下小羊的藏羚羊杀掉,眼看着小羊在母羊身边嗷嗷待哺,这双眼眼睛湿润了。

当说到,他们已经几天被困在刚下过雪的草地里,饥饿就要夺走弟兄们生命,面前是他们用生命保护的藏羚羊群,他冒着内心的剧痛、良心的谴责、犯法的危险,为了弟兄们活命也要枪杀其中的一只藏羚羊,这双眼睛再次湿润了。

当说到,他们的工作收入是卖掉缴获的藏羚羊皮的所得,对他来说,多么于心不忍啊,他的眼睛又一次地湿润了。

细细观察着双眼,上面布满了血丝,四周被粗糙的皱纹紧紧包围。

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简朴使他的皮肤过早地失去了年轻的光泽,让他变得更加苍老。

不只是容貌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杂乱和斗争,各种体制失衡带来的茫然、愤恨、压抑和苦恼。

无人区里的斗士
影片一开始,镜头对准索南达杰,那位战死在雪域高原,一直到死都紧握着枪杆子的猛士。

索南达杰是我国首支武装反偷猎队伍的第一任书记,他的离去,留下了尚未成熟的“西部野牦牛”队,留下了自己未竟的事业。

在他离去后,他的妹夫,扎巴多杰成为了第二任书记,继续在条件恶劣的高原无人区里继承索南达杰的遗志,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到,在一种悲壮与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他们生存条件的艰涩。

1995年,扎书记第一次进入可可西里时,治多县委给工委的小车加了84公斤汽油。

因为治多县市贫困县,这便是政府给西部工委野牦牛队惟一的资助。

除了三支枪,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1995年10月7日,在可可西里,在青藏公路八工区一顶帐篷内组建中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西部工委野牦牛队。

野牦牛是高原的保护神,温顺忠厚、吃苦耐劳,但是一旦侵犯了它,即使是
一辆正在行驶的卡车,也会被它掀翻,扎巴多杰他们取这样一个队名,正是寓意着他们是高原藏羚羊的保护神,无论多么艰险,都永不退却!
在可可西里,他们不仅要和全副武装的偷猎者激战,更要和残酷的生存环境进行搏斗。

有一次,扎巴多杰带队进入可可西里巡查时,每人每天只能吃到两根冰凉的火腿肠,有一天,他们竟然没有找到一滴水,第二天一早,渴了一天的扎书记一走出车门就趴在稀泥地上,埋头去喝车辙里积存的泥水,其他队员也纷纷效仿吸起泥水来……扎巴多杰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之所以不在县里的办公室里坐着,跑到这要命的深山来,一方面是为了一种亲情,我要为索书记报仇,
这个帐我要记在所有盗猎分子身上;另一方面,我就不信中国没有环保,别人不做,我来做!”野牦牛队在方圆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地区巡逻,每次都要往返十几天,必须带够油料和给养,用扎书记自己的话说:"我不怕盗猎分子,他手里有枪,我的手里也有枪,我怕大自然。

那里面几百里,一个人也没有。

一旦天气变化或是车子陷了进去出不来,弄的不好真的会把人困死在里头。

有一次,三个队员困在里面,走了三天三夜才走出来,耳朵冻的直流水,扎书记想起来就十分痛心。

用生命捍卫的事业
大自然的力量固然不可抗衡,在高原上与非法走私盗猎者搏斗固然凶险,但最让人痛恨的是那些敛尽人民财产,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影片的最后,扎巴多杰在镜头前的一段话情绪显得很激动:“我总觉得这点……我到现在心里也有点不平,建立这个机构那个机构我到现在还不平衡,他妈的,保护的时候我们保护,事情我们办,拿钱的时候别人拿,弄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别人弄,很不平衡。

几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一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出差费那不出来的情况下,就这样工作(指冒死保护可可西里)……干下来。

将来对人类,对社会有一点贡献。

我认为是值得的!!但是我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我辞职总可以,甚至开除后我还是干这个环保事业,我绝对要干下去了……现在我也是难言之处多得很呐!!”
从1995年9月到至今,“西部野牦牛队”共破获盗猎案62起,抓获盗猎分子240人,缴获各类枪支56支,子弹万余发,缴获各类车57辆,搜出藏羚羊皮3180张……1998年,扎巴多杰曾赴北京各大学演讲,使长江源的保护和藏羚羊的保护受到了关注。

当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将要播出电影《杰桑.索南达杰》,由于扎书记下榻的招待所无法收看电影频道的节目,他决定找一家能看电影频道的餐馆吃饭。

在景山公园西门附近找到了一家仅能摆放2张桌子的小饭馆,这里的黑白电视能看到电影频道的节目。

当电影《杰桑.索南达杰》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扎巴多杰泪留满面,他哭着说:“只要有人理解,我死在可可西里也心甘情愿!”扎书记临离开北京时感慨地说:“还有很多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