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世界多美啊_语文S版-2019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火车认读。
(四)学生练习用“许多”“美丽”说话。
例:1.我从课外书中知道了许多故事。
2.我们的学校真美丽。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二)教师小结:我们在图片上看见了蓝蓝的天空、绿绿的树木和小草、清清的小河、五彩缤纷的鲜花„„世界多美呀!
(三)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二、初读全文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给不认识的字做标记,并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二)(展示课件第九屏)课件出示全文文本,同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不认识的字如何发音,检查自己的拼读是否准确。
4世界多美呀课时2教学源自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13个生字:“呀、鸡、卧、蛋、壳、周、乎、整、嘴、洞、丽、极、破”;会写8个生字:“乎、他、说、鸡、呀、河、空、高”,学习两个新偏旁:“言字旁”“穴字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界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
5.指导朗读:要读出小鸡的惊喜、高兴。
6.趁着高兴劲儿,小鸡接着又怎么做?(出示句子)小鸡出壳,对柔弱的小鸡来说,容易吗?指名反馈
理解文中表示动作的几个词语:“用力一撑”“叫着”“慢慢站了起来。”是什么给了小鸡力量?
(展示课件第十二屏)出示图片(世界多美呀.gif),学生观察小鸡的动作,感受小鸡的兴奋:它想大声叫好,想站得更高些,想望得更远些。
(五)随机选择几份作业用投影仪展示,教师评价。
(六)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教学过程
复备
第二课时
一、结合图片,品读课文
(一)还没啄破蛋壳前,小鸡在壳中是怎么做的?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指名反馈、评议。
3.指导朗读:要用惊奇而且天真的语气,读出小鸡的可爱。
(二)接着小鸡怎么做?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7.朗读提示:本段6、7最后两句,要读出小鸡的惊喜。
(三)小鸡叽叽叽地在叫什么?
指名反馈、评议。(引导体会小鸡当时的心情)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小鸡的惊喜与兴奋之情。
2.组织谈话:看着小鸡出壳后这么高兴,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如:“快长大,走得更远些,还有更多的美景!”引导学生广泛说身边的美好事物。
5.“呀”:左边“口”字略靠上,右边“牙”字最后一画撇伸展一些,穿插到“口”字的下方。
6.“河”:左边三点水略高,右边“可”字略低。
7.“空”:穴宝盖中的“撇、点”应该写在宝盖的下面中间位置,注意间隔开来,不要靠在一起。
8.“高”:上下两个“口”稍扁,而且差不多一样大。
(三)指名认读并组词。
(四)教师在小黑板上逐字范写,学生仿写。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名反馈、评议。
3.(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出示图片,学生认识小鸡所看到的世界,理解文中三个“ABB”式叠词:天空那么广阔,蓝得那么纯净;树木、小草水灵灵的,绿得那么鲜嫩;小河清得透亮,能看见水里游动的鱼儿。感受世界的美丽!
4.学生练习说“ABB”式叠词,教师评价。
2.左右结构:他,鸡,说,呀,河。
3.上下结构:空(穴宝盖)笔顺是“点、点、横钩、撇、点、横、竖、横”;高(点横头)。
(二)学生逐字书空,教师强调关键笔画:
1.“乎”:第一笔为短平撇,第四笔的横要写长。
2.“他”:“也”第一笔横折钩的起笔离左边“单人旁”的竖近一些。
3.“说”:左边窄,右边宽。
4.“鸡”:右边第一笔是长点,最后一笔横要写长,半托住左边的又字旁。
(三)教师带读,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语气和感
情,读出小鸡天真、欣喜的特点和感情。
(四)数一数,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学生回答)
(五)指名分段读课文,全班评议朗读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正面评价。
三、认识偏旁、学习生字
(一)弄清各个生字的结构及笔画笔顺:
1.独体字结构:乎(与“手”字区分)。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分小组比赛读,教师评价。
二、拓展练习(展示课件第十三、十四屏)
(一)学生思考“你想对小鸡说什么?请你说一说。”学生
思考后口头回答。
(二)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更”字的作用:“更
好”比原来的好还要好;“更欢”比先前的欢乐还要乐。读好句中的叠词。
(三)出示词语卡片:“四周”“绿茵茵”“美丽”,学生
2.教师旁白换词,让学生自主意识到ABB式叠词的妙处。
3.充分品读,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对大千世界的喜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其想象力。
教材
学情
分析
1.生字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
3.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备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一)(展示课件第八屏)展示图片,学生仔细看图,教师提问: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汇报)
(1)以读为主,读中感受;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启发想象,理解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小鸡出壳后见到世界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2)激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
难点
1.了解文中小鸡的表现,从而感受世界的美好;
2.识字、写字,积累词汇。
教具(学具)准备
1.本课导入之初就展示精美的图片,让学生不由得产生“真美”的感叹。
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课题
(四)学生练习用“许多”“美丽”说话。
例:1.我从课外书中知道了许多故事。
2.我们的学校真美丽。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二)教师小结:我们在图片上看见了蓝蓝的天空、绿绿的树木和小草、清清的小河、五彩缤纷的鲜花„„世界多美呀!
(三)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
二、初读全文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给不认识的字做标记,并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二)(展示课件第九屏)课件出示全文文本,同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不认识的字如何发音,检查自己的拼读是否准确。
4世界多美呀课时2教学源自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中13个生字:“呀、鸡、卧、蛋、壳、周、乎、整、嘴、洞、丽、极、破”;会写8个生字:“乎、他、说、鸡、呀、河、空、高”,学习两个新偏旁:“言字旁”“穴字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界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
5.指导朗读:要读出小鸡的惊喜、高兴。
6.趁着高兴劲儿,小鸡接着又怎么做?(出示句子)小鸡出壳,对柔弱的小鸡来说,容易吗?指名反馈
理解文中表示动作的几个词语:“用力一撑”“叫着”“慢慢站了起来。”是什么给了小鸡力量?
(展示课件第十二屏)出示图片(世界多美呀.gif),学生观察小鸡的动作,感受小鸡的兴奋:它想大声叫好,想站得更高些,想望得更远些。
(五)随机选择几份作业用投影仪展示,教师评价。
(六)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教学过程
复备
第二课时
一、结合图片,品读课文
(一)还没啄破蛋壳前,小鸡在壳中是怎么做的?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指名反馈、评议。
3.指导朗读:要用惊奇而且天真的语气,读出小鸡的可爱。
(二)接着小鸡怎么做?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7.朗读提示:本段6、7最后两句,要读出小鸡的惊喜。
(三)小鸡叽叽叽地在叫什么?
指名反馈、评议。(引导体会小鸡当时的心情)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小鸡的惊喜与兴奋之情。
2.组织谈话:看着小鸡出壳后这么高兴,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如:“快长大,走得更远些,还有更多的美景!”引导学生广泛说身边的美好事物。
5.“呀”:左边“口”字略靠上,右边“牙”字最后一画撇伸展一些,穿插到“口”字的下方。
6.“河”:左边三点水略高,右边“可”字略低。
7.“空”:穴宝盖中的“撇、点”应该写在宝盖的下面中间位置,注意间隔开来,不要靠在一起。
8.“高”:上下两个“口”稍扁,而且差不多一样大。
(三)指名认读并组词。
(四)教师在小黑板上逐字范写,学生仿写。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名反馈、评议。
3.(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出示图片,学生认识小鸡所看到的世界,理解文中三个“ABB”式叠词:天空那么广阔,蓝得那么纯净;树木、小草水灵灵的,绿得那么鲜嫩;小河清得透亮,能看见水里游动的鱼儿。感受世界的美丽!
4.学生练习说“ABB”式叠词,教师评价。
2.左右结构:他,鸡,说,呀,河。
3.上下结构:空(穴宝盖)笔顺是“点、点、横钩、撇、点、横、竖、横”;高(点横头)。
(二)学生逐字书空,教师强调关键笔画:
1.“乎”:第一笔为短平撇,第四笔的横要写长。
2.“他”:“也”第一笔横折钩的起笔离左边“单人旁”的竖近一些。
3.“说”:左边窄,右边宽。
4.“鸡”:右边第一笔是长点,最后一笔横要写长,半托住左边的又字旁。
(三)教师带读,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语气和感
情,读出小鸡天真、欣喜的特点和感情。
(四)数一数,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学生回答)
(五)指名分段读课文,全班评议朗读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正面评价。
三、认识偏旁、学习生字
(一)弄清各个生字的结构及笔画笔顺:
1.独体字结构:乎(与“手”字区分)。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分小组比赛读,教师评价。
二、拓展练习(展示课件第十三、十四屏)
(一)学生思考“你想对小鸡说什么?请你说一说。”学生
思考后口头回答。
(二)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更”字的作用:“更
好”比原来的好还要好;“更欢”比先前的欢乐还要乐。读好句中的叠词。
(三)出示词语卡片:“四周”“绿茵茵”“美丽”,学生
2.教师旁白换词,让学生自主意识到ABB式叠词的妙处。
3.充分品读,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对大千世界的喜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其想象力。
教材
学情
分析
1.生字词卡片。
2.多媒体课件。
3.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备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一)(展示课件第八屏)展示图片,学生仔细看图,教师提问: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汇报)
(1)以读为主,读中感受;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启发想象,理解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小鸡出壳后见到世界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2)激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
难点
1.了解文中小鸡的表现,从而感受世界的美好;
2.识字、写字,积累词汇。
教具(学具)准备
1.本课导入之初就展示精美的图片,让学生不由得产生“真美”的感叹。
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