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1 先秦诗三首》伐檀学案 北京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先秦诗三首》伐檀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305首。

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

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在汉代被列为“五经”之首。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二、地位作用
《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指教学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指诗歌所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使兴奋,可以从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

观—指诗歌真实的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诗歌有反映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三、诗经六义
《风》
——即《国风》,“国”犹“方”,指一个地域。

共十五国风,即从十五个地域搜集起来的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地方歌谣,绝大多数是下层人民的口头创作,产生于田间里巷,山梁水滨,是劳动大众的心声咏发。

十五国风分别来自周南、召(zhào)南、邶(bèi)、卫、鄘、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ì)、曹、豳(bīn)。

《雅》
——西周王畿(jī)地区的正声雅乐。

诗歌内容多与时政有关,其作者多为公卿、大夫、士等朝廷官吏。

“雅”与“夏”古字通用,周人当时称王畿为夏。

因此,“雅”是产生于西周王畿的诗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宾宴享。

《颂》
——“颂诗”,即统治阶级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

其内容或铺叙祖先功业,或歌颂在位者圣明,多是歌功颂德之作。

作者多为社会上层人物。

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铺陈叙述,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就是直接说,反复说。

比如《氓》,诗人按时间发展顺序,写出弃妇由恋爱结婚至被遗弃的全过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就是比喻、比拟。

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写相思离别,一天像“三秋”那样煎熬难耐。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托物起兴。

它是一种借自然界的事物描写,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兴句多放在一首诗的开头。

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以雎鸠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引出诗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联想。

四、表现内容
《诗经国风》中的作品,许多反映的是这一时代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人民的不满、怨愤和反抗情绪;还有的作品反映了劳役和兵役带给人民的无穷灾难;国风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民歌数量最多,也最富情采;揭露讽刺诸侯荒淫无耻的作品;劳动诗歌。

五、表现手法
四言为主的句式和复叠的章法。

《诗经》基本句式是四言,但也有不少诗句突破四言,在四言中杂以二、三、五、六、七、八字句,在整齐中显示出参差错落之美。

复叠又叫复沓或重章复沓、重章叠句。

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

这种章法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

它便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音乐感和节奏感,使感情得以尽情抒发。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伐檀》学案
1.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A.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河水清且涟猗
C.自牧归荑,洵且美异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阅读《伐檀》第一章,完成有关题目。

4、下面各项依次写出了这一章各句中押韵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
A.檀干涟穑貆兮
B.兮兮猗兮兮兮
C.檀干猗穑猎餐
D.檀干涟廛貆餐
5、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B.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C.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D.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
6、对“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一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赋”的表现手法,铺叙奴隶们伐木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伐木劳动的艰辛。

B.采用“赋”的表现手法,铺叙奴隶们的劳动生活情景,表现了伐木、运木劳动的艰辛。

C.采用“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描写奴隶们伐木的场景,表现了劳动者的艰辛。

D.采用“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描写奴隶们运木的情景,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7、选出对“河水清且涟猗”的分析有错的一项[ ]
A.“且”,而且,表并列连词。

“涟”,水面被风吹起的波纹,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指泛起波纹。

“猗”,语气词,作用与“兮”相同。

B.表明时间是早晨,微风习习,水上有波纹。

反映奴隶们从早到晚在不停地劳动。

C.借景起兴,触景生情。

诗歌以河水的清澈和波纹的姿态写出了环境的宁静优美。

面对这优美的环境,奴隶们不禁联想到自己悲苦的处境。

二者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

D.铺陈景物,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奴隶们终日劳动却一无所获,对现实的不满和怨恨油然而生,从而自然引发出后文中“不稼不穑……”的反抗呼声。

8、选出对“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两句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A.诗句中采用起兴手法,描写出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怨恨和反抗。

B.“稼”,播种;“穑”,收获;“狩”、“猎”泛指打猎。

“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主语是“奴隶主贵族”。

C.“胡”,为什么,疑问副词。

两个“胡”字,理直气壮,质问有力。

D.两组对比,强烈鲜明,把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剥削阶级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9、对这一章的表现手法和中心分析得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采取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描写劳动者的伐木生活,表现他们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残酷剥削掠夺的愤怒控诉。

B.采用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揭露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剥削本质,表达了奴隶们的愤怒与反抗。

C.采用“赋”、“兴”相结合的手法,以“赋”为主,描写奴隶们伐木生活的繁重与艰辛,反映他们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剥削本质的揭露和控诉。

D.采用“赋”、“兴”相结合的手法,以“兴”为主,描写了奴隶们艰辛而繁重的劳动场景,揭露奴隶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剥削阶级本质,表现了奴隶们的愤怒与反抗。

《伐檀》
1.(1)奴隶们劳动的辛苦(2)奴隶主的不劳而获
(3)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2.C
3.C
4.D
5.A
6.B
7.D
8.A
9.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