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北方交大附属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京北方交大附属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
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阅读(13分)
故乡永在
凸凹
故乡的村口有一盘石碾,碾花已经斑驳了,却依旧完整地立在那里。

因为与石碾有关的人,许多都还健在,包括我,也包括那个当着村长的人。

现在,人们都吃着面粉和从东北流入的精米,石碾的功能早已废掉了,我们之所以还固执地保留着它,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的记忆。

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故乡的吃食几乎只有玉米。

玉米被我们种下,被我们收获,然后拿到石碾上去加工,最后被我们吃到肚里。

整个过程都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劳作,没有多余的指望,也没有坐享其成的不安,日子虽然清寡,却也饱满着。

在故乡,还有一个不能被拆卸的“部件”,便是村口大柳树上,那挂用废铁制成的钟。

所以,这挂钟是个温馨的历史记忆,告诉人们:昨天的日子,还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时光——物质虽然短缺,但却有一种难得的公平与公正,人们一起卑微,一起忍耐,即便是含辛茹苦,血汗交迸,也是心甘情愿的。

从山地走到平原,已20余年了,故乡的人事已更迭得无法辨认,甚至有“家园”不在之感。

但是,只要一见到那石碾、那钟,心头就温厚起来——因为他们还能指出我的来路,还能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便松了一口气——故乡还是在的。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被我接了出来,回到故乡的机会就少了。

这反而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因为母亲就像一把离乡之土,即便是离开了母体,也带着故乡的腥味——她虽然身在城市,逡巡在楼宇之间,但她乡音不改,所思所叙,都是故乡的旧事,好像眼下的生活与她毫无关系。

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一旦合上了眼睛,你一定把我弄回老家去,跟你父亲葬在一起。


你若跟她叨念眼前的事体,她的眼神是淡漠的,跟你的感情好像也有些隔膜;只有说到家乡的一枝一叶,她才明亮了眼睛,话语绵密得像仲夏的雨脚,一团亲情也盈盈溢溢。

于是,母子的语境便总是过去的时态,好像我还未曾长大,依然依偎在她的双膝之上。

母亲真是一把故乡的土,即便是洒落在异乡,也固执地培植着属于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村长是我的同龄人,有一些文化,有一些主见。

他专程来找我,对我说:你也算是个名人了,我想给你在家乡修一座故居。

我说:你千万别做煞风景的事,咱家乡最让人动心的是村头的石碾、大柳树上的挂钟,还有南方人稀罕的大土炕和石板瓦顶的传统民居,而不是一个无名作家的所谓故居。

所以,你要真的开发旅游的话,就该保留好故乡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村长对我有意见,忿忿地走了。

不久就传来消息,说村长贷了一笔款,修了一片南方的曲径回廊和竹楼茅舍。

我心中很是不快,感到所谓故乡,其实是相对于游子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于过去的生活记忆来说的;故乡之内的人,往往是不懂故乡的,是体会不到故乡的意味的。

虽然我不同意村长的做法,但我没有加以阻拦;因为我明白,故乡毕竟是那里的人的生存土壤,要想过上好日子,固守是没有出路的,就得发展。

而发展是不念旧的,它面对的是未来。

只是出于对石碾和钟担忧,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善待它们,那是游子对故乡的感情寄托。

他回信给我,请我放心,说对待那些旧物,他的感情是与我相通的。

但他在最后反问我道:如果我不在了,又该怎么办?要知道,后人的想法到底与我们的不同。

他的反问使我陷入久久的忧伤。

母亲察觉了我的情绪,送来探寻的目光。

我心头一热,对自己说:石碾与钟不在了又有何妨?还有父母的坟茔!
父母的坟茔就是游子的根脉,所在之地,也就是故乡了。

15.关于故乡的“在”与“不在”,作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4分)答:
16.作者为什么特别希望能保留下故乡的石碾和钟?(4分)
答:
17.文章的主题是故乡,却用了不少篇幅叙写母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参考答案:
15.①故乡人事更迭,有故乡不在之感。

②一见到故乡的石碾和钟,便觉得故乡还在。

③故乡面目全非,感到故乡的存在只是相对于游子和过去的生活记忆来说的。

④父母坟茔的所在之地就是故乡,故乡是永在的。

(4分。

每点1分,如将①②或③④合为一点也可得分。


16.因为:①它们承载着故乡人生命的记忆;②它们是特定时代的历史见证;③它们能指出“我”的来路,唤起我昨天的生命情感;④它们是作为游子的“我”对故乡的感情寄托。

(4分。

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17.这样写从人事和亲情的角度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揭示并深化了文章思乡怀旧的主题。

(2分)故乡人是故乡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更是故乡的典型代表。

(1分)母亲对故乡旧事的念念不忘加深了“我”对故乡的思念,(1分)母亲探寻的目光让我有了“父母坟茔的所在之地就是故乡”这一认识。

(1分)(共5分)
2.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题,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美国人民抗击鲤鱼“殖民者”
秦珍子
为了抵抗亚洲鲤鱼“军团”,美国人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敌人”最初是以国际主义战士的面目出现的。

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南方一些水域水藻和微生物泛滥的问题,美国人从东南亚引入鲤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八类鱼种,统称为“亚洲鲤鱼”。

刚开始,这些没跳过龙门,却一举跳出国门的鱼儿非常敬业。

它们在规定的范围内,吸溜着异国他乡的浮游生物,堪称清道夫中的战斗夫。

只是没有人注意,它们惊人的食量,比如,一条成年亚洲鲤鱼一天能吃掉5公斤的食物。

渐渐地,这些外来户不再满足于自己旅居美利坚的身份。

当密西西比河遭遇大洪水时,它们趁乱逃出了控制水域,进入自然河流,并迅速扩散。

如今,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绘制的《亚洲鲤鱼分布图》上,美国国土中部由南向北的区域,被上百个红色圆点密集布满,都是亚洲鲤鱼的势力范围。

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里,亚洲鲤鱼在密西西比河连通的水系中游荡,所到之处,所向披靡。

因为吃嘛嘛香,它们几乎霸占了本土鱼类所有的口粮。

因为没有天敌,它们也从未受到任何抵抗。

一位“超级鱼妈”一年可产卵300万颗,成活率极高。

它们不怕氧气少,不怕水温低,在那水草茂密的河底,到处都是鲤鱼们的宿营地,在那静静的湖泊中,有它们无数的好兄弟。

每当有船经过,它们便高高跃起。

少则几十条,多则上千条。

有的把水面拍得啪啪响,有的直接落入船舱,有的则过于“友好”——直接扑面而来。

美国人用“灾难”来形容这看起来喜气洋洋的情景。

事实上,平均体重10公斤的鲤鱼从天而降,会威胁小船的安全。

且因为这些非法移民的胡吃海塞,野蛮生长,使得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美国政府官方认定亚洲鲤鱼为“最危险的外来物种”。

科学家认为,一旦它们继续向北,进入五大湖区,会给湖中其他生物种群带来灭顶之灾。

从2009年起,美国政府开始大规模捕杀亚洲鲤鱼。

大规模的民间捞鱼比赛每年都在举办。

防护网和电网也曾被安装到河道中,但这些“游击战士”总是能巧妙躲避和穿越。

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把“飞鱼,美味!”的视频广告放在官网上宣传。

可美国民众嫌脏嫌刺多,就是不愿吃。

“野鱼杀不尽,水涨鱼又生”,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向亚洲鲤鱼正式“宣战”。

他宣布将斥巨资,防止五大湖遭到亚洲鲤鱼入侵。

美国陆军工程兵正式发布一项研究报告,建议在密西西比河通往五大湖区的河道上建造一道巨型堤坝,阻挡鲤鱼。

该工程预计需要25年完成,预算金额为180亿美元。

为了消灭鲤鱼之患美国如此不惜巨资,实在令
人叹惜。

也许就在这一分钟,又有一支亚洲鲤鱼小分队,绕过电网,跳过堤坝,一路向北,朝着占领五大湖的目标奋进。

就在去年10月,美国科学家已经宣布首次掌握“亚洲鲤鱼”在五大湖水域成功繁殖的证据,他们在桑达斯基河“逮捕”了4条草鱼,发现皆是土著当地繁殖的。

抗击持续进行中……
6.“美国政府官方认定亚洲鲤鱼为‘最危险的外来物种’”下列不属于原因的一项是()
A.分布区域广,食量惊人,霸占本土鱼类的口粮。

没有天敌,繁殖率高,成活率高。

B.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危及人身安全,适应环境能力强。

C.亚洲鲤鱼刺多美国人不喜欢食用也不愿意食用,几乎无法去改变这一饮食习惯。

D.若进入五大湖区,将给别的鱼类种群带来灭顶之灾。

7.以下对文章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所谈论的实际是外来生物入侵的问题,美国采用多种手法抗击亚洲鲤鱼,但收获甚微。

B.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南方一些水域水藻和微生物泛滥的问题,美国从亚洲引入了“亚洲鲤鱼”,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成灾,已开始侵入到了五大湖区水域。

D.美国地质调查局把“飞鱼,美味!”广告大肆宣传,是为了吸引爱吃亚洲鲤鱼的亚洲游客,提高旅游收入。

8.本文是一篇很受读者喜爱的“另类”说明文,其“另类”特点不包括() A.语言诙谐幽默,比如“堪称清道夫中的战斗夫”“吃嘛嘛香”等,避免了呆板枯燥,能够吸引读者。

B.作者巧妙化用了《游击队之歌》《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等把亚洲鲤鱼比作“游击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丰富了语言。

C.遣词造句生动活泼如“外来户”“超级鱼妈”“胡吃海塞”,亚洲鲤鱼仿佛具有作战队伍的精明强悍,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又有危险步步近逼的紧迫感。

D.本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一条成年亚洲鲤鱼一天能吃掉5公斤的食物”等用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

参考答案:
6-8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
曹文轩,1951年1月生,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蔷薇谷》。

《草房子》等作品屡获国内各项大奖,有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记者:您一直很重视阅读,甚至曾说“读书也是一种宗教”,那么读书对人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曹文轩:读书可以丰富个人的经验。

因为天地辽阔无际,个人只能体验广阔世界中很小范围内的东西。

所以其实人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很狭隘,很苍白,甚至可以说是空洞。

从情感上讲,人很多时候难免觉得孤寂。

书籍能够有效改变这一切,它跨越时空,呈现了不同世界里的不同经验,你坐在家中读书就能知闻天下事。

这样来看,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不夸张地说,读书使得生命延长。

一个读书人和一个不读书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书籍给读书人打开了另一扇门。

有了书上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创造就变得更容易。

而且,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个人往往不由自主地跟着喧嚣、浮躁、随波逐流。

书,正是涡流中的“救生圈”。

即使不说书的内容,单就读书这一形式本身,就能使你在喧闹与骚动中获得宁静。

我说读书也是一种宗教,是指我们读书的时候,肯定在与书对话,可以敞开心扉,将心中的委屈、怨恨,以及无法言表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向它倾诉,并可得到指引,与教徒向上帝祷告有一定的相似性。

记者:这些影响有何外在表现?
曹文轩: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二者就是不一样,从气质上就看得出来。

比如有些人天生长相不出色,甚至丑陋,但读书能让他们获得新生。

他们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率性地幽默风趣……同样一个人,“书卷气”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透射出来。

记者:但也有读书人气质猥琐,不能简单地把气质好归结在读书上吧?
曹文轩:显而易见,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

我早就说过,开卷未必有益。

有些书歪曲、丑化生活,文字、思维水准低下,长期读这种书并以此为美,就像在吸食毒品,会把情感搞得迟钝,把思维搞得平庸,把谈吐搞得俗气。

记者:可是很多人一直读专家推荐的书目,也并没有显著的成效。

曹文轩:很多人都在读书,读的也是好书,但不是谁都能把好书读好,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书读得全然没了个性。

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二者是碰撞。

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目之外,一个人读书应该有选择,要挑食。

人的雕琢忌讳用一个模子,因为一个人若无个性,必然索然无味;作文同样忌讳雷同,人云亦云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我前面说过,书在影响人,书就是一把刻刀,都读一样的书,那么这把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

所以,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读不同的书,看不同的景。

选书要有个性,读法与理解更要有个性。

读书时,别管别人对那书的唠叨,甚至不在乎权威专家对书的剖析,只管按自己的心思去读,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树一帜的个性。

一句话,读完一本书必须要沉淀出自己的东西。

记者:看起来,读书的必备品质竟然是选择,而且选择要贯穿全程。

曹文轩:的确是,读书的效果与性格有关,与警觉有关。

书海浩渺,航海者(读书人)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

知识欺人比世上任何恶人欺人还甚,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人,知识早晚会将其沦为奴隶。

如果没有驾驭意识,知识只是一堆一无用处的石头,它既不能助你前进,也不能使你增加财富。

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和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可亲可爱,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使人升华的力量。

也只有那样的读书人,才会品尝到畅游书海的莫大快感。

记者:但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读书是受到外界干预的,并且在外界的干扰下,他们也会考虑到让自己的阅读服务于学习。

精确地说,是服务于升学考试。

曹文轩:我曾经对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们进行分析,首先发现的一个事实就是他们都是一些喜欢“自己阅读”的人,我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

因为他们在与书的对话中释放了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所带来的忧郁与苦闷,读书非但没有影响他们计划内的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有计划地学习。

书中那些看似与概念、公式无关的文字,给了他们行之有效的办法、豁达自由的思路和拼搏向上的勇气。

试想,一个视野、思路开阔的人,学习起来是否事半功倍?高考“状元”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课本的功夫,可以在课本以外广阔的读书世界里获得。

现代教育理念不正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
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吗?最终不正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吗?“自己阅读”其实就是在自学!并且我观察到,这些出类拔萃的“状元”们,往往显得比他们的同龄人成熟,这种人格的长进,阅读功不可没,而人格的长进肯定能带来学习的长进。

一个人的人格最重要,这决定着他能够走多远。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曹文轩认为,读书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经验,因此,与书籍交流,人的生命可以更丰盈;在一定程度上,读书可以使人延长生命。

B. “刻刀就成了消灭个性的‘屠刀’”,用形象的手法说明读书应该有所选择的道理。

聪明人读书会选出适合自己个性的书来读,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C.书有好坏之分,好书能让读书人的神采、魅力从平凡的外表下投射出来。

好书只要认真读,不管处于哪个阶层,有无基础,都能读好。

D.在曹文轩看来,有些出类拔萃的“状元”,往往显得比他们的同龄人成熟,阅读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大多喜欢读课本以外的书。

E.本文中的“读书是一种宗教”,是指我们读书时可以与书对话,可以向书敞开心扉,将心中所有毫无保留地向它倾诉并可得到指引。

(2)曹文轩就“读书”这一话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6分)
(3)“书有好坏之分,人有会读书的,也有不会读书的。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请结合文本的内容作答。

(6分)
(4)北京文科状元张玥说:“即使在高三时,也应该以读书、积累为主。

”清华、北大的高考“状元”也都是喜欢“自己阅读”的人。

阅读对“状元”的产生起了怎样的作用?联系你读过的某一部作品,说说它对你有哪些影响。

(8分)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因此”前后的因果关系不是十分明显;C项原文是“但不是谁都能把好书读好”,选项中“好书只要认真读,不管处于哪个阶层,有无基础,都能读好”与文意相悖;D项“尤其是他们大多喜欢读课本以外的书”文中没有依据。

答B项给3分,答E项给2分,答A项给1分;答C项、D项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通过理清思路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整个访谈围绕读书而展开,从读书对人的影响,到外在表现,再到如何选择才能读好书,最后谈到“状元”读书缘何成功。

文章思路清晰,只要沿着行文的思路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答案:这三方面为:一是读书对人产生的影响,二是如何正确读书(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三是(中小学生)读书成功的秘诀。

(3)解析:本题考查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题中的问题是就如何选择读书及如何正确读书而展开的,对这个问题,曹文轩在原文中有两段文字,抓住这两段中的关键语句,“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书读得全然没了个性。

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读完一本书必须要沉淀出自己的东西”“知识只有在那些有自主意识和驾驭意识的读书人那里,才可亲可爱,才具有美感,才具有使人升华的力量”,从这些语句中提取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得出答案。

答案:①选书要有个性。

书在影响人,都读一样的书,必然索然无味。

②读法与理解更要有个性。

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二者是碰撞。

(或答:读书人必须具备充分的自主意识、驾驭意识。

自主意识包括选书、读法、理解要有个性,驾驭意识指读书过程要有批驳精神。


(4)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性题目。

阅读对“状元”产生的作用,文章最后一段即说明了这个问题,将最后一段分层次理解,提取关键语句组织答案即可。

联系自身所读的作品时,可就整部作品而言,也可就作品中的某一点而言,最好是能体现第一问中所谈的作用。

答案:对状元所起的作用为:①阅读可以释放由学习、生活压力带来的忧郁与苦闷;
②阅读可以提供行之有效的办法,产生豁达自由的思路和拼搏向上的勇气;③阅读可以使人格得到长进,并能带来学习的长进。

所读作品对本人的影响:(示例)《老人与海》这本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老人最后说的这句话富含哲理。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因考试的失败而失落,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想想老渔夫,就觉得自己碰到的根本不是问题。

人生谁没有失败过,重要的是在失败后重新勇敢地站起来,勇敢面对,要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4.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A.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B.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