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绪论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企业物流合理化的途径
(1)选址阶段
①选址时考虑所选地点是否更有利于所建设施更好的 布局.
②注意设施投入使用后其生产制造过程的特点,是增 重型的,还是失重型的.
③包括供应链类型等其他因素。
(2)设施设计阶段 制造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各类设施的空间布置规划与设计是物流合理化的 前提。物流分析是设施布置规划与设计的主要依据。
⑵公路运输
n灵活、快速的门到门服务
n
固定成本低,变动费用较高
n适合于短距离,高价值的产品。
⑶水路运输
– 最古老的运输方式 – 运输数量极大的货物
– 固定成本低于铁路,高于公路 – 速度慢,价钱低。
⑷管道运输
n连续运行 n无回程一说 n 固定成本高,变动费用低 n不灵活,运输产品的范围小
⑸航空运输
7、物流信息
物流活动进行中必要的信息称为物流信息。
企业物流信息可分两类:
(1)物流状态属性信息 如原料采购情况,生产信息和产成品的发送信息 等;
(2)反馈信息 如市场需求调查,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品和种 类、结构和数量,再根据产品结构、数量确定原 料需求和仓储计划,再根据原料需求确定采购计 划。
六、供应链综述
分销物流学的兴起(PD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运输、包装、存储、装卸
第三阶段:
现代物流学Logistics形成阶段
强调物流活动的系统化、一体化、网络(集成)化和协同化 ——供、产、销
三、物流的分类
1、按物流所在领域划分
社会物流
指流通领域中的物流。 发生物料所有权的转移,和商流是密切相关。
设施规划: 是为新建或改建的制造系统或服务系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作 出分析、规划与设计,使资源合理配置,系统建成后能够有效运 营达到各种预期目标的活动。
二、设施规划的工作范围
场址选择 设


布置设计

设施设计
物料搬运系统设计
信息系统设计
建筑设计 公用工程设计
三、设施规划的目标
设施规划总目标: 是使人力、财力、物力和人流、物流、信息流得到最合理、最经济、最 有效的配置和安排。归根到底,是要用最少的投入使系统获得最大的收 益。
速度快,成本高 固定成本低于铁路、水路和管道 不灵活,且要与公路相结合
重量和体积都受到限制。
比较的标准
• 速度:代表运输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 • 可达性:是指一种运输方式服务于任何给定两地点之间的能力; • 可靠性:是指与期望的或已公布的交付时间表相比较所产生的变化; • 能力:是指一种运输方式处理诸如装载批量之类的运输需求的能力; • 频率:它与计划置和使用物流设施
ü 选择合适的物流机械,且注意系统配套; ü 采用集装单元和合适的运输设备; ü 谨慎吊起重物,注重采用水平运输方式。
③系统设施应具有柔性 ④根据物流分析进行有效布置
示例: 某企业物料流程图改进前后见下图
从图中可看出物流路线有迂回、交叉,很不合理。改善后按生产流程 布置各车间的位置,消除了5、6车间与7、8车间之间的交叉物流,避免 了5、6车间及原材料进货的物料流向的迂回现象。
⑩易于根据条件的变化进行调 整。
3、仓库布置问题
仓库布置中考虑的主要因素:
(1)仓库高度; (2)过道或走廊的形状和大小; (3)装卸区位置和方位 (4)货架的类型
(5)物品存储和检索的自动化程序等。
1.6 设施布置的图例符号
P81
P82
制造系统常见储备形式:
(1)原材料储备 用于缓冲或调节厂外物料供货与第一道工序间的供需状态。 (2)在制品储备 用于缓解上下道工序间的不协调性。 (3)产成品储备 缓冲最后一道工序与市场需求存在不平衡。
4、包装
工业包装: 为了便于物资的运输、保管和提高装卸效 率、装载率等。
商业包装: 便于顾客购买、便于消费,促销角度等。
1
绪论
Introduction
1.1 设施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1.2 物流与供应链综述 1.3 企业物流合理化 1.4 设施规划过程 1.5 设施规划的发展与主要布置类型 1.6 设施布置中常用图例符号
1.1 设施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一、设施规划的定义
设施:
是指制造系统或服务系统运行所需的有形的固定资产。 (P1934)
1、定义 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
直到最终消费者所组成的供需网络。
信息流
…… 供应商的供应商 原辅料供应商 核心企业 直接客户 间接客户 ……



供 应 源
物流或服务流
需 求





资金流
2、供应链的特点
(1)某一类产品的供应链一般都有一个核心企业。 (2)供应链通过关注产品和工艺的再造, 快速响应市
1.2 物流与供应链综述 一、物流(Logistics)
是物料、信息及资金在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的流动。
物流的机制: 地点间隔 时间间隔
满足特别需求
所有权转移 物料转移
所有权效用
空间效用 物流
时间效用
形质效用
二、物流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形成
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运输
第二阶段:
5、流通加工
在物流过程中辅助性的加工活动称流通加工。
如:包装、分割、计量、分拣、贴标签、组装等。
流通加工的主要目的:
(1)为了运输方便,作为加工活动的组装环节是在流 通过程中完成的。
(2)由于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必须在流通部门按照顾 客的要求进行加工。
6、配送
指按照用户要求,在物流结点(仓库、商店、货运站、物流中心等) 进行分货、配货,并将配好的货物以合理的方式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 流活动。
微观 宏观
四、物流系统 指为了达到物流的目的,由若干功能要素、支撑要素及物质基础要素
有机结合形成的经济系统。
功能要素:
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
支撑要素:
体制、制度、法律、规章和标准化系统等。
物质基础要素:
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及管理等。
五、 物流系统的主要功能要素
1、运输 任务是将物料进行空间移动。通过运输能解决物料生产地点和需求地
点之间的空间距离问题,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益,实现其使用价值,满足社 会需要。
企业物流系统中的运输具体作用:
承担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的衔接任务。
⑴铁路运输
n支配着城市间的运输 n能够远距离运输大批量货物 n变动成本相对较低
n面临公路和航空的挑战.
⑧人流和物流最少; ⑨物品摆放有序; ⑩每平方米的设施的盈利能力强。
2、制造系统布置问题
较佳的生产布置的十个特征:
①直线型流动; ②回溯最少; ③生产时间可预先估计; ④在制品少; ⑤开放的工厂车间,每个人都可以
看到工厂里发生的情况; ⑥瓶颈操作可被控制;
⑦相关工作地之间距离较近; ⑧ 物料摆放与储存有序; ⑨ 没有不必要的物料搬运;
(3)生产管理阶段
①均衡生产; ②适当库存; ③合理运输; ④计算机化; ⑤职工主人化;
⑥树立连续改善的观念。
(4)销售阶段
①商物分离 ②增加从工厂直接发货数量 ③减少输送次数 ④提高车辆满载率 ⑤实现计划输送 ⑥开展联合运输 ⑦选择适当的输送手段
1.4 设施规划过程 一、设施规划的总体阶段结构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仿真——研究柔性问题、专家系统、多目标优化
20世纪90年代——结合先进制造技术——CIMS 、JIT 现在——设施布置与物流系统的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网络化、绿色化、 智能化
设施规划的总趋势
一方面继续发展Muther的系统布置设计SLP; 另一方面,构建更完整的布置模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出更好的算 法,开发通用的计算机辅助工厂布置软件。
场变化。 (3)有助于有效控制库存。 (4)需要合作者之间的协调、沟通与诚信。 (5)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有助于供应链的有效运作。
3、两类产品、两类供应链 两类产品:常规产品和创新产品。
1.3 企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一、企业物流合理化
企业物流合理化,是指根据企业物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把物料的运输、搬运、包装、存储、加工、配送等 物流活动和与之相关联的物流信息作为一个系统来构造、组织和管理,以使 整个物流过程最优化,以较低的物流成本,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
典型的目标是:
(1)有效地利用人员、设备、空间和能源。 (2)最大限度减少物料搬运。 (3)缩短生产周期。 (4)力求投资最低。 (5)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条件。 ……
四、设施规划的意义
ü 有效利用投资的需求 ü 降低运营成本的需求 ü 适应发展的需求 ü 人员健康和安全的需求 ü 节能、消防等的需求
20世纪30年代——“设施规划”取代“工厂设计”——广泛采用运筹学、控制论、 系统论和概率论等 20世纪60年代—— 1961年 Muther 提出系统布置设计SLP (80年代引进国内)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辅助工厂布置CAL、成组技术——CRAFT (位置配 置法)、 CORELAP (相互关系法)、 PLANET (分析评价法)
确定所有作业单位的空间需求
维护及持 续改进
在现有场所内加入 新设施可行吗?
不可行 确定设施 的新位置
开发不同备选方案并作出评估 选取设施规划方案 实施设施规划方案
1.5 设施规划的发展及主要布置类型
一、设施规划的发展
20世纪初—— (主要凭经验和感觉) 分工理论引发“工厂设计”(三项内容? ) ——操作法研究、工厂布置和物料搬运
预规划阶段: 包括规划人员参加或承担企业战略规划、项目建议书、场址选择、可行 性研究等工程咨询工作。
结构规划阶段: 确定布置设计方案和搬运系统设计方案。
规划后阶段:
又称规划执行阶段,包括规划人员参加试运转和竣工验收、回访总结、 后评估。
二、结构规划阶段的具体过程
(1)定义或重新定义设施目标
定义
(2)划分主辅作业单位
各种运输方式相关的营运特征比较示例:
2、装卸搬运
指在同一场所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料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 容和目的的活动,简称搬运。
包括: 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堆垛、入库、出库等。
装卸搬运是发生最频繁的物流作业,它与生产工艺流程结合最为紧密。
3、储存
工厂的储存是为保证生产的连续性与各生产环节间的不平衡性、不同步性 而设置的一定数量的物料储备,它从物流时间上调整、缓冲这种不平衡,确保 企业生产均衡有序地进行。
(3)确定所有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4)确定所有作业单位之间的空间需求
(5)产生不同的设施规划方案
分析
(6)评价不同的设施规划方案
(7)选择最优的设施规划方案
(8)实施选取的设施规划方案
实施
(9)维护和改造设施
三、持续改进的设施规划周期
设施规划可分为: 构造型和改进型, 通常以改进型为主。 指定或更新主要的及相关的作业单位以达到目标
二、设施布置的类型
1、服务系统布置问题
较佳的服务布置的十个特征:
①一目了然的服务流程,提高工作 效率;
②有足够的供等待时使用的设施;
③方便与顾客进行沟通;
④拥有充足的服务窗口和明确的进 出口;
⑤休息区和服务区面积要平衡;
⑥部门安排和商品摆放合理,顾客能 轻易看到你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
⑦方便顾客监督;
企业物流
指生产领域中的物流。
两者关系:
①企业形成了社会物流网络的结点,是社会物流 的“源”和“汇”,是社会物流的基础。
②社会物流是企业物流的外部环境和存在的前提 条件。
企业物流构成
2、按照物流的规模层次进一步划分 (1)工作地物流(workplace logistics) (2)设施内物流(facility logistics) (3)公司物流(corporate logistics) (4)供应链物流(supply chain logistics) (5)全球物流(global logist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