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第九章 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模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国家通过政府采购和宏观经济调节(特别是“反 危机”措施),使市场问题得到暂时的缓和,从而减轻 了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冲击。
3.其他因素的促进作用
➢ 第一,战争的破坏,强制地调节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与需 求的相对狭小的矛盾,使投资和消费需求大增,从而造成经济 发展的一个时期的迅速膨胀。
➢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扩 大了需求,刺激了日本、西欧国家的“军事特需”生产和美国 的军事工业生产,从而带动了主要发达国家整个经济的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经济动荡 与调整时期
(一)经济发展状况 ➢ 面临着经济“滞胀”的困境和反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的兴起,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新思索 以往的经济政策及其失误。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与改革:
紧缩政府开支 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国有企业民营化 调整产业结构 加速科技发展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协调
其次,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国际化,使其通过国际贸易、 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渠道,把各国民族经济紧密联系 起来。
最后,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国际化,使世界经 济一体化的进程得以稳定发展。
(四)发达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国际经济事务
控制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WTO 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
3.9
1.8
加拿大
5.2
2.3
瑞典
3.6
1.3
挪威
4.0
3.7
美国
3.2
2.3
瑞士
4.2
0.7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 计
4.7
2.4
注:*为1973-1982年的数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发展报 告》,第177页。
发达国家的失业率(%)
国家
1960 年
美国 5.5
1970 年
4.9
1976 年
意大 利
4.2
3.2
6.7
7.2
7.2
7.2
7.7
9.1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年鉴》。
发达国家消费物价年平均上涨率(%)
国家 美国 日本 联邦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发达国家总计
1951-1973年 2.7 5.2 2.7 5.0 4.3 3.9 3.4
1974-1981年 9.4 9.1 4.9 11.4 15.4 15.9 9.9
7.7
1977 年
7.0
1978 年
6.0
1979 年
5.8
1980 年
7.1
1982 年
9.7
日本 1.1 1.2 2.0 2.0 2.2 2.1 2.0 2.4
联邦 德国
1.2
0.7
4.6
4.5
法国 0.7 1.3 4.6 5.2 5.3 6.0 6.4 -
英国 1.6 2.6 5.7 6.2 6.1 5.7 7.4 12.0
1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
货币主义
不同的道路
撒切尔夫人复兴英国经济的新政策:
(1)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
新
政
(2)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
策
(3)紧缩银根,提高利率;
(4)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撒切尔夫人大力推行的改革措施之一。
里根改革
供应学派
指导思想的转变
吸收货币 主义观点
支配着国际经济中的价格因素
第二节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恢复和调整时期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三、经济“滞胀”时期 四、经济动荡与调整时期 五、“新经济”时期 六、21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时期
一、经济恢复和调整时期
从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一)经济恢复和调整的状况 (二)经济恢复、调整的主要原因 1.它们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2.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3. 美国的大力扶持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的促进作用
➢ 第一,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大量投资和组织工作,完成了 大量只靠私人垄断组织难以完成的科研项目,促进了科 学技术的进步 。
➢ 第二,国家在再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直接和间接地给垄 断组织提供了种种帮助,为其稳定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扩大资本积累规模从而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采用凯恩 斯主义观 点
“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里根改革
里根政府实行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 紧缩社会福利规模并逐步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的规模,减 少联邦政府的干预,减轻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 以供应学派为理论依据,里根政府强烈反对联邦政府对企 业的过多干预。 改革也为美国留下高财政赤字、高贸易赤字的新问题。
即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以知识为基础 的。
随着知识或信息投入的增加,产品和服务中 的知识或信息含量提高,服务经济在国民经 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其结果,是使得 整个国民经济日益轻型化。
经济网络化?
(二)新经济的影响 ➢ 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 ➢ 促进了制度创新 ➢ 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1)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2)两极分化。 (3)新型垄断。
第九章 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 模式
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发达国家的含义、主 要经济特征以及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 用;掌握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以 及发达国家的不同经济体制模式,加深理解发达国 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发达国家经济体制模式 的多样性。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金融统计》年鉴。
(二)经济“滞涨”的原因
发达国家经济滞胀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资 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
经济滞胀的形成除了上述根本原因外,还有其 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例如美元因素 、石油涨 价因素 等。
四、经济动荡与调整时期
六、21世纪以来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欧盟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 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 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 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因此,也可 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1860-1913 年
1913-1938年 1955-1973年
4.3
2.0
3.5
2.4
1.0
3.0
1.1
1.1
5.2
联邦德国*
3.0
1.3
5.9
日本
4.1
4.5
9.8
注:*战前为德国
(二)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1.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动因 ➢ 第一,生产力自身发展有积累趋势。 ➢ 第二,生产力自身发展有加速趋势。
➢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实行金融自由化。
➢ 从生产一体化来看,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 的微观主体,主要产生于发达国家。
三、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发达国家在整个国际分工中处于支配地位 (三)发达国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决定
力量
首先,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悠久,运行机制健 全,体系十分完善。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发达国家 的不同经济体制模式。
难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发达国家经济体制 模式的多样性。
一、发达国家的含义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又称为“发达国 家”,是与“发展中国家”相对应的概念, 一般是指那些生产力高度发达、具有成熟的 市场经济关系及其体系、社会经济结构十分 稳定的国家。
➢ 发达国家在运用市场机制作为经济运行机制的同时,常 常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工具。
➢ 发达国家通常采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间接调控 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四)经济日趋国际化
➢ 发达国家经济的国际化首先表现在市场的国际化上,发 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都比较高,其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 贸易总额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月的持续经济增长。 (一)新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 概念:所谓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
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 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 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 特征: • 经济知识化 • 经济网络化 • 经济全球化
经济知识化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的经济高速增 长时期
(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2.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的 3.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表9.3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和战前GNP实际年均增长率比较 (%)
国家
美国 英国 法国
(一)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米勒·阿尔马克在1947年7月最早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 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 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 经济”。他主张,社会市场经济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 但辅之以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制度,它的意义是将市场 自由的原则同社会公平结合在一起。
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
国家
1965-1973年 1973-1983年
西班牙
6.4
1.8
爱尔兰
5.0
3.2
意大利
5.2
2.2
新西兰
3.7
0.8
比利时
5.2
1.8
英国
2.8
1.1
奥地利
5.5
2.8*
荷兰
5.5
1.5
日本
9.8
4.3*
(续)表
联邦德国
4.6
2.1
澳大利亚
5.6
2.4
丹麦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动荡 ➢ 财政赤字 ➢ 国际贸易严重失衡,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 金融市场动荡,风波迭起 ➢ 债务危机
五、“新经济”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增长与 发展时期
经济高速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低财政赤字 1991年3月至2001年6月,美国实现了长达120多个
二、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
(一)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 ➢ 发达国家以国民生产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社
会财富巨大 ➢ 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日趋先进 ➢ 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 (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健全 ➢ 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比较健全 ➢ 市场主体明确 ➢ 市场机制运行的保证体系较为完善
(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日趋完善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 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使用经济计划 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 重政府的意图,即通过有效的官民协作来实现政府规划的 经济发展目标。
➢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以发达国家为主的相对完 备统一的国际经济调节体系及其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 际贸易、国际金融的正常发展
➢ 第四,廉价石油曾是7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一重 要因素。
三、经济“滞胀”时期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经济“滞涨” 时期
(一)经济“滞涨”的主要表现 1.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 2.失业率居高不下 3.物价大幅上涨
(一) 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 (二)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 1. 同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和国家收支平衡,一直是美国政府实行宏观经 济调控的主要目标。 2. 总需求和总供给一直是美国政府宏观调节经济的对象。 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美国政府对市场进行调节的两个 主要手段。
(三)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四) 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
对外贸易政策 ;外汇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 (五)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 1.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2.环境保护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这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 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因而,也可以将这种模式 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其实质就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 这种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以确 保经济发展的永久的动力;二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以 弥补竞争机制带来的副作用。
(二) 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1. 德国政府在保证经济的竞争性的同时,对垄断进行限制; 政府不提出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更不通过产量、投资 和消费来控制经济的发展。
2.政府对经济调节、干预的程度受到基本法的限制,但干 预手段多种多样。
(三) 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1. 德国的银行体制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
具有明显的独特性。 2.历届德国政府都把通货的稳定作为其经济政策
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五)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3.其他因素的促进作用
➢ 第一,战争的破坏,强制地调节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与需 求的相对狭小的矛盾,使投资和消费需求大增,从而造成经济 发展的一个时期的迅速膨胀。
➢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扩 大了需求,刺激了日本、西欧国家的“军事特需”生产和美国 的军事工业生产,从而带动了主要发达国家整个经济的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经济动荡 与调整时期
(一)经济发展状况 ➢ 面临着经济“滞胀”的困境和反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的兴起,发达国家政府开始重新思索 以往的经济政策及其失误。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与改革:
紧缩政府开支 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国有企业民营化 调整产业结构 加速科技发展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协调
其次,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国际化,使其通过国际贸易、 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渠道,把各国民族经济紧密联系 起来。
最后,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国际化,使世界经 济一体化的进程得以稳定发展。
(四)发达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国际经济事务
控制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WTO 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
3.9
1.8
加拿大
5.2
2.3
瑞典
3.6
1.3
挪威
4.0
3.7
美国
3.2
2.3
瑞士
4.2
0.7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 计
4.7
2.4
注:*为1973-1982年的数字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发展报 告》,第177页。
发达国家的失业率(%)
国家
1960 年
美国 5.5
1970 年
4.9
1976 年
意大 利
4.2
3.2
6.7
7.2
7.2
7.2
7.7
9.1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年鉴》。
发达国家消费物价年平均上涨率(%)
国家 美国 日本 联邦德国 法国 英国 意大利 发达国家总计
1951-1973年 2.7 5.2 2.7 5.0 4.3 3.9 3.4
1974-1981年 9.4 9.1 4.9 11.4 15.4 15.9 9.9
7.7
1977 年
7.0
1978 年
6.0
1979 年
5.8
1980 年
7.1
1982 年
9.7
日本 1.1 1.2 2.0 2.0 2.2 2.1 2.0 2.4
联邦 德国
1.2
0.7
4.6
4.5
法国 0.7 1.3 4.6 5.2 5.3 6.0 6.4 -
英国 1.6 2.6 5.7 6.2 6.1 5.7 7.4 12.0
1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
货币主义
不同的道路
撒切尔夫人复兴英国经济的新政策:
(1)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
新
政
(2)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
策
(3)紧缩银根,提高利率;
(4)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撒切尔夫人大力推行的改革措施之一。
里根改革
供应学派
指导思想的转变
吸收货币 主义观点
支配着国际经济中的价格因素
第二节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恢复和调整时期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三、经济“滞胀”时期 四、经济动荡与调整时期 五、“新经济”时期 六、21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时期
一、经济恢复和调整时期
从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一)经济恢复和调整的状况 (二)经济恢复、调整的主要原因 1.它们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2.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3. 美国的大力扶持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的促进作用
➢ 第一,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大量投资和组织工作,完成了 大量只靠私人垄断组织难以完成的科研项目,促进了科 学技术的进步 。
➢ 第二,国家在再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直接和间接地给垄 断组织提供了种种帮助,为其稳定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扩大资本积累规模从而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采用凯恩 斯主义观 点
“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里根改革
里根政府实行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 紧缩社会福利规模并逐步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的规模,减 少联邦政府的干预,减轻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 以供应学派为理论依据,里根政府强烈反对联邦政府对企 业的过多干预。 改革也为美国留下高财政赤字、高贸易赤字的新问题。
即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以知识为基础 的。
随着知识或信息投入的增加,产品和服务中 的知识或信息含量提高,服务经济在国民经 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其结果,是使得 整个国民经济日益轻型化。
经济网络化?
(二)新经济的影响 ➢ 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大发展 ➢ 促进了制度创新 ➢ 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1)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2)两极分化。 (3)新型垄断。
第九章 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 模式
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发达国家的含义、主 要经济特征以及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 用;掌握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以 及发达国家的不同经济体制模式,加深理解发达国 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发达国家经济体制模式 的多样性。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金融统计》年鉴。
(二)经济“滞涨”的原因
发达国家经济滞胀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资 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
经济滞胀的形成除了上述根本原因外,还有其 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例如美元因素 、石油涨 价因素 等。
四、经济动荡与调整时期
六、21世纪以来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欧盟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 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 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 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因此,也可 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1860-1913 年
1913-1938年 1955-1973年
4.3
2.0
3.5
2.4
1.0
3.0
1.1
1.1
5.2
联邦德国*
3.0
1.3
5.9
日本
4.1
4.5
9.8
注:*战前为德国
(二)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1.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动因 ➢ 第一,生产力自身发展有积累趋势。 ➢ 第二,生产力自身发展有加速趋势。
➢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实行金融自由化。
➢ 从生产一体化来看,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 的微观主体,主要产生于发达国家。
三、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发达国家在整个国际分工中处于支配地位 (三)发达国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决定
力量
首先,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悠久,运行机制健 全,体系十分完善。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发达国家 的不同经济体制模式。
难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发达国家经济体制 模式的多样性。
一、发达国家的含义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又称为“发达国 家”,是与“发展中国家”相对应的概念, 一般是指那些生产力高度发达、具有成熟的 市场经济关系及其体系、社会经济结构十分 稳定的国家。
➢ 发达国家在运用市场机制作为经济运行机制的同时,常 常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工具。
➢ 发达国家通常采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间接调控 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四)经济日趋国际化
➢ 发达国家经济的国际化首先表现在市场的国际化上,发 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都比较高,其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 贸易总额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月的持续经济增长。 (一)新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 概念:所谓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
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 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 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 特征: • 经济知识化 • 经济网络化 • 经济全球化
经济知识化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的经济高速增 长时期
(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2.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的 3.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表9.3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和战前GNP实际年均增长率比较 (%)
国家
美国 英国 法国
(一)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米勒·阿尔马克在1947年7月最早提出了“社会市场经济” 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式的市 场经济,而是有意识地从社会政策角度加以控制的市场 经济”。他主张,社会市场经济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 但辅之以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制度,它的意义是将市场 自由的原则同社会公平结合在一起。
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
国家
1965-1973年 1973-1983年
西班牙
6.4
1.8
爱尔兰
5.0
3.2
意大利
5.2
2.2
新西兰
3.7
0.8
比利时
5.2
1.8
英国
2.8
1.1
奥地利
5.5
2.8*
荷兰
5.5
1.5
日本
9.8
4.3*
(续)表
联邦德国
4.6
2.1
澳大利亚
5.6
2.4
丹麦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动荡 ➢ 财政赤字 ➢ 国际贸易严重失衡,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 金融市场动荡,风波迭起 ➢ 债务危机
五、“新经济”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增长与 发展时期
经济高速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低财政赤字 1991年3月至2001年6月,美国实现了长达120多个
二、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
(一)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 ➢ 发达国家以国民生产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社
会财富巨大 ➢ 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日趋先进 ➢ 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 (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健全 ➢ 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比较健全 ➢ 市场主体明确 ➢ 市场机制运行的保证体系较为完善
(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日趋完善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 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使用经济计划 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 重政府的意图,即通过有效的官民协作来实现政府规划的 经济发展目标。
➢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以发达国家为主的相对完 备统一的国际经济调节体系及其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 际贸易、国际金融的正常发展
➢ 第四,廉价石油曾是7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一重 要因素。
三、经济“滞胀”时期
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经济“滞涨” 时期
(一)经济“滞涨”的主要表现 1.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 2.失业率居高不下 3.物价大幅上涨
(一) 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 (二)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 1. 同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和国家收支平衡,一直是美国政府实行宏观经 济调控的主要目标。 2. 总需求和总供给一直是美国政府宏观调节经济的对象。 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美国政府对市场进行调节的两个 主要手段。
(三)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四) 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
对外贸易政策 ;外汇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 (五)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 1.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2.环境保护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这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 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因而,也可以将这种模式 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其实质就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 这种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以确 保经济发展的永久的动力;二是对社会利益的维护,以 弥补竞争机制带来的副作用。
(二) 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1. 德国政府在保证经济的竞争性的同时,对垄断进行限制; 政府不提出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更不通过产量、投资 和消费来控制经济的发展。
2.政府对经济调节、干预的程度受到基本法的限制,但干 预手段多种多样。
(三) 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1. 德国的银行体制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
具有明显的独特性。 2.历届德国政府都把通货的稳定作为其经济政策
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五)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